她在中国的经历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我记得曾经看到她因为想家而掉眼泪。那时我才开始明白,作为交换生,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这对于任何人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凯瑟琳度过了重重的难关并且真心地拥抱了她在北京的生活。一旦在年龄小的时候和另一种文化建立情缘,便不是那么容易被摧毁的。凯瑟琳甚至在回到美国上大学期间,还经常到中国来度假和实习。
我并不完全确定在中国的那一年对于凯瑟琳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但是我知道那一年改变了我和我家庭的生活。在接待过凯瑟琳之后,我开始考虑去海外留学。我非常想知道在我熟悉的环境之外的世界是怎样的,并且也想把我所珍惜的文化带给世界。
我从我的母校,北京十一学校,了解到了交换学生项目。除了爱优生以外,当初还有一个项目口U做AFS(一个国际交换生项目)。AFS有更多的国家可以选择,所以最早的时候我是希望加入AFS去泰国或者巴西的。这个想法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凯瑟琳的美国家庭盛情地邀请我能作为交换学生,加入她在宾夕法尼亚的家,所以,在那时,只有接受这个再自然不过的邀请,来完成这两个家庭之间完整的交换经历。
在决定去美国做交换学生之后,申请加入爱优生对于我并不是那么困难。感谢之前的莎拉和凯瑟琳,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已经足够用,再加上我对文化的热情和渴望,我非常荣幸地被选为2005年三十八位爱优生文化交流小大使之一。在此之后,在这三十八位学生里,有我现在最要好的朋友,但是这些都在我们从美国回来以后才发生的。
神奇的是,青春期的小孩叛逆得可以和全世界作对,但是当你在他的头脑里种植了一种信念和思想以后,便一辈子都很难改变。对于我,这个一直伴随着我的信念便是:我是一个文化交流小大使,我要对我在国外所有的行为负责,因为对于我身边的人,我就是我的国家和文化,我有责任将大洋两岸的两种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在现在听起来简直太幼稚和可爱了。现在的小孩可能已经不接受这样的思想了,这在当时听起来也挺傻的。但是出于某种原因,我当时像着了魔一样地相信这个信念。我觉得自己被赋予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要作为一个交换生来完成。当然,在这五年之间,我也长大了,也有所改变,我在三个大洲上生活过,曾把我的文化分享给了上百人,我依然有时感觉到我还是那个有着坚定的理想的小女孩。
填表、签证等准备工作都很简单。凯瑟琳的家庭已经决定接待我,所以我并没有其他学生担心的接待家庭的问题。剩下的都是项目解决的。所有的一切都很顺利和自然地发生了,接着就到了离开的时间。
第一次听到“高中永远不会结束”这句话是在电影《简·奥斯丁读书会》中,那时我已经在上大学了。但是听到这句话后,我认真地回想了我在宾州奥利山谷(Oley Valley)小镇上那一年的高中生活。
我当初并不知道那一年的高中生活会对我的一生有什么样的影响。我在国内度过的那一年高中生活对于我而言已经是模糊不清的了。但是每当我想起在美国交换时的高中生活,总是那么的清晰。
美国的高中文化是一种特别的现象,一点也不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复杂的文化现象简单。事实上,美国的高中文化通过媒体对世界上很多其他的主流文化都产生了非凡的影响。“高中永远不会结束”的意义在于,在美国高中里,你所经历的事件、习惯、价值观、与他人的关系等等,都深深地种植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也同时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当时我所就读的高中叫做奥利山谷高中(OIey ValIey High Sch001),是一座非常小的公立学校。学校里的所有人都互相认识,不仅如此,所有人的父母也都彼此认识,所有人的祖父母也互相认识,所有人的曾祖母的侄女还认识曾姑母的媳妇,总而言之,奥利山谷这个小镇上的所有人都非常了解彼此,是典型的美国小镇。因此,发生在小镇上的新鲜事物,比如我,很快就能出名。所有人都认识我,一个来自中国的交换学生。后来,他们重新认识了我,当其他11年级学生都在纷纷不及格的时候,一个非常天才的中国交换学生可以在英语语法课上拿满分。我很明显的不是拉拉队的材料,但是在语法课上,拉拉队长对我比她“更好”的英文程度而赞叹,以至于老师都要安慰她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够来美国交换”。
在中国时,我的成绩也不差,但是到了奥利山谷高中以后我的成绩可以说优异极了。我的学生顾问评估了我的中国成绩单,然后便决定让我成为Senior(12年级学生,我本来应该上11年级)。除此以外,我只需要修完健康和驾驶课便可以毕业,因为我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奥利山谷高中毕业所需要完成的课程。现在想来,我当初简直是太幸运了!因此,我拥有了所有的自由,可以选择我喜欢和想要选修的课程。现在我已经记不得我上过的所有课程,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课程有:莎士比亚文学、动物行为学、AP(美国高中大学程度课程)美国历史、AP英文(文学)和媒体艺术(设计)。
虽然当时我幸运地不用被强迫选修很难的课程,但是这并不代表我选修的课程都很容易。在最初,AP美国历史让我痛不欲生。这门历史课每天都有极大量的阅读作业,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记得每天我都要盯着那个又大又厚的历史书里我所见过的世界上排版最小的字,每天都要学好几个小时,但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依然一头雾水。幸运的是,我的老师施耐德先生(Mr.Snyder)是我在交换那一年遇到的最善良的几个人之一。他不但理解我的难处,还经常给我打气,帮助我。即使这样,我还是非常讨厌他课上的随堂测试,没有提前通知的那种。终于,我的英语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问题都迎刃而解了。P28-30
书中描绘了一幅幅中国学生在美国学习、生活、拼搏、立志的画面,真实、生动、感人,读来饶有兴味。而更多的出国学习的相关信息,翔实、具体、清晰,读来颇有参考价值。所以,这本书既是一首青春的诗篇,也是一部留学的指南。
——陶西平
著名教育家,中国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
在我日常采访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家长在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产生困惑,尤其是如何规划和选择孩子的学业以及就业发展等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同时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经常会与我探讨如何加强孩子的外语学习?孩子多大的时候送到国外读书合适?到哪里留学,留学后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让我越来越意识到规划对子女培养是家庭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为此我在北京文艺广播《爱星满天》节目中制作了大量关注青少年出国留学问题,特别是高中生参加国际交换生项目的专题节目,节目播出后得到了社会良好的反响。
2006年6月我约访了时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丁红宇先生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学生交换生项目官员任军先生,就国际高中生互换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访。同年9月,我应邀随北京市教委组织的“爱优生项目”考察团一行四人赴美国旧金山访问,到访了爱优生总部(全球文教机构),双方就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开展的该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坦诚、友好的交流,对年度爱优生的规模、录取标;隹、对美国接待家庭的接待要求和高中学校学业安排以及中国学生赴美后各项工作的落实,进行了充分的协商。此行,使我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较为系统地接触到了国际交换生项目的执行情况和开展情况,以及合作双方的诚意。
2009年我又随同当年的爱优生赴美参加了为期三周的“预备爱优生体验营”。营地设在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所就读的大学校园,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包括日本、韩国、泰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爱优生一百余名师生相聚在一起,体验着美国校园的学习生活,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着心理、文化、礼仪、生活、语言(要求本国的学生之间也只能用英语交谈)等方方面面的培训。
我有幸在六年的时间里往返中国和美国两地采访了大量的中国高中交换生参加了每年的“爱优生项目的传承会”,都使我感受很深。这些15岁至18岁的被称为花季、雨季的孩子们,他们远离祖国,远离父母和亲人,到美国去尝试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体验,甚至要把所寄宿家庭的男女主人当做“爸爸”、“妈妈”。面对各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生活的压力以及离开父母和同学的寂寞,独立地、理智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其中有些困难是我们常人很难接触到的,也是难以想象的。这种文化差异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使得孩子们学到了他们从书本上永远也不能学到的东西,这包括美国中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不同。但是更多的让我们以及他们的家长们看到了一张张成熟的、自信的笑脸和他们坚定的人生足迹。可以看出他们所付出的东西都得到了满意的收获。
其一,增强了意志,提升了品质,改变了思维方式。美国的教育首先是“Goodcitjzen”,教你学会做人,具有“友爱及助人的品质”,鼓励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他人,培养高尚品质,才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在此原则之下,美国教育提倡独立思考,重视动手、动嘴,强调个人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这与中国教学重视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强调统一结构和通用能力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学生应考能力强,然而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弱。美国家庭教育强调个人责任感,独立生活能力和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对中国的“独生子”一代也将是一个挑战性经历和磨炼,我想,参加一年的交换生项目对于弥补中国中学教育不足的一面将会带来长远的,积极的,终生受益的影响。
其二,培养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交往能力。生活在美国家庭一年,使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的中国独有的“全家保子女教育”特殊环境,认识到自己不应该“滥用独生子”地位,因而也变得更加成熟,有责任心,并在与美国孩子特别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同龄人交往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尊重不同,接纳多样化。十几岁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赋有可塑性的一个时期,因而也是他们的适应、创新和改变能力最强的时期,更是青春发育期最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广泛阅历,特别是在两种完全不同文化冲突中体验生活,历练性格,为培养他们未来成为最赋有适应力,应对挑战,全面塑造坚强而成熟的性格,都将是非常宝贵而难得的经历。
其三,重新认识自我,激发爱国热情。同学们身处美国,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事情,接触多元文化后,才深刻感到国家概念的重要,祖国在心中的地位,才有了中国强盛的自豪。为此,我们很多同学自觉的担当起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作为文化小大使,以自己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为美国学生开设中国文化讲座。
我在整理几年间的采访录音和孩子们的记述时,常常被孩子们心灵感受和属于他们的难忘记忆深深地打动着,甚至流下了泪水,让我对这些孩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看到了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身上所特有的坚强、自信、智慧、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理由相信他们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希望的一代,是对国家和家庭负责任、有担当精神的一代。所以我非常愿意把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高中生介绍给大家,把他们推到大家的面前,也为准备参加体验各种交换生项目的学生和家长,以及正在国外体验项目的同学们给予一些借鉴和帮助,我期待着有更多的同学成为他们群体中的佼佼者和成功者。
当今,接受国际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必须选择和面对的课题,课程教育和教学实践中融入国际化教育理念和内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中小学生参加冬、夏令营、高中生体验国际交换生项目,还是大学生参加在学期间的互换生项目,具有国际教育背景和体验,是完善个人全制教育不可或缺的学习实践。通过我对交换生项目的多年跟踪采访,我个人认为“爱优生项目”等交换生形式是一种有组织、有规划、有管理、有明确培养目标的交流项目。对于学生们语言组织能力、英语交流能力、课程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均为体验国际教育最佳选择。
当然选择参加交换生项目时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选择可靠的、有社会诚信的组织和机构,家长要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路径有一个很好的规划,不要过分期望孩子去完成家长自己年轻时未能实现的梦想,要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性格特征和交往能力等。
在我看来,无论是通过冬夏令营修学的方式,或者在高中阶段参加交换生项目,或者在大学期间去美国、欧洲参加互换生项目,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体验可以培养孩子们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建立责任意识、国家意识,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培养人才的需求。
一旦孩子选择了交换生项目,家长除了全力支持孩子以外,还应该严格按照项目的规定,不要过多地干预孩子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国外接待家庭对孩子的管理,以及项目人员的管理工作。
大多数的交换生在完成项目之后,都会选择继续在美学习,因此家长也要有一定的经济储备和生活保障的准备。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家庭情况、个性特征不同,并不是每一位交换生都能成功地完成一年的交换生活,所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书的完成过程中,我要感谢著名教育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老师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全国联合会副主席兰宏生老师为我欣然作序;感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各级领导给予我的大力支持;感谢三联书店的刘扬、黄新萍两位编辑的爱心、耐心和精益求精的高水平工作。在完成整个书稿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历届爱优生及其家长的支持,提供了大量的照片资料,特别要感谢陈红杰、刘修廉、任军、崔香顺、李旭、刘楠、姜音音等的帮助,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完成此书稿的撰写。我已决定将此书稿费全部捐赠给爱优生同学会,以支持所有怀揣梦想的孩子们,愿大家都能成功、快乐!
小雨姐姐
2011年7月
成为一名高中交换生是一个年轻学生生命中最有启发和励志的经历。这是一个在美国生活并用非母语语言学习高中课程的一年。一般来讲,你会和一个美国志愿家庭一起生活,这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有时也会遇到必须克服的困难。一个在美国成功交换的经历,能够使学生体验到美国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并且也使学生自信地走向成功之路。
这个特殊的经历很难用影像或是语言来形容。这是一个非常私人并且情绪化的经历,每一个交换生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看到小雨姐姐能够将中国爱优生在美国的经历捕捉下来,是让人非常惊喜的事情。
爱优生项目落地中国已经有将近十年的时间。自2003年以来刘修廉先生作为爱优生中国代表,亲自面试、挑选学生及一系列培训到参加美国爱优生项目。刘先生为中国学生提供交换机会的贡献和热情是无人能及的。他受到来自学生、家长、爱优生工作人员和美国家庭很高的尊重,这其中也包括美国的领事。
在这本书中,通过多次对爱优生旧金山总部的拜访,对中国学生、美国寄宿家庭、美国老师、爱优生社服人员的采访,小雨展现出了她对爱优生项目充分的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影响以后无数的学生,来完成他们自己的高中交换生活体验。
约翰·F.威尔姆
国际爱优生项目主席、创始人
(注:本段文字由爱优生刘楠翻译。)
一群中国的高中生第一次来到美国。他们住在美国人家庭里,接受当地教育,也因此感受到不一样的教育体制,不一样的人际关系,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不一样的家庭生活,这些“不一样”给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因此改变了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青春闪耀美利坚——我在美国上高中》是一本青春的纪实,也是中美教育体系之不同的生动体现。
《青春闪耀美利坚——我在美国上高中》由小雨姐姐编著。
一点一滴的生活,堆积起一个越来越清晰的梦想。
经历过成长的喜悦和陈痛,才能破茧成蝶。
在《青春闪耀美利坚——我在美国上高中》中,通过多次对爱优生旧金山总部的拜访,对中国学生、美国寄宿家庭、美国老师、爱优生社服人员的采访,小雨姐姐展现出了她对爱优生项目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