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与调查研究/伟人风范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陶永祥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脚踏实地的的调查研究功夫,铸就了毛泽东丰功伟绩的基石,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有一套独到具体的方法,对于今天的领导者、管理者、企业家来说,依然是一笔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

  由陶永祥编著的《毛泽东与联系群众》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内容推荐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由陶永祥编著的《毛泽东与调查研究》是“伟大风范”丛书之一。

《毛泽东与调查研究》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

目录

身无分文的“游学先生”

“招生广告”为何没人响应

安源调查

“养病”期间

“糟得很”还是“好得很”

第一份“土地纲领”的诞生

“上山”的决定

草林圩场为何这样冷冷清清

“辛耕别墅”的调查会

推迟召开闽西“一大”

一份“最长篇幅”的调查报告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小砭沟的婆姨为什么不生娃?

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请代我收集的面的意见

可搞清楚口供是从哪里来的

转战途中

从蔡家崖到城南庄

将帅协谋战淮海

我就是想和你们唠唠

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

何时“高峡出平湖”

“我通过你们和群众接触”

“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前后

向各部部长调查

到底怎样才能送走“瘟神”

它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一斤土壤里有多少细菌

你们合作社会散伙吗?

从“形势逼人”到“压缩空气”

勤工俭学好不好

吃饭是要抓紧的大事

搞一个实事求是年

参考节目

试读章节

身无分文的“游学先生"

1917年的盛夏,照例是一个酷暑难当的季节。

正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湖南省城长沙西门外通往宁乡县城的道路上,行人稀少,不见了平日里人马车辆络绎不绝的景象。

在稀稀落落的行人中,走着一高一矮两个穿着草鞋、背着雨伞的年轻人。从举止和装扮上,看得出是两个穷书生。他们好像也不急着赶路,边走边指指点点地聊着什么,还不时地停下来,同路边摆摊卖瓜果的老农攀谈几句。有经验的人看得出来,这是两个靠写字卖文“打秋风”混口饭吃的“游学先生”。

不错,这两名年轻人,正在进行着一次特殊的“游学”。那位身材颀长,宽额大眼的,正是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四年级的学生毛泽东。走在旁边身材较矮、看起来年纪稍长的,是他的好友萧子升,长沙楚怡学校的一名教员。

从1913年春季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第二年春季,第四师范合并于公立第一师范。)算起,毛泽东在长沙的读书生涯已经过去了四年多。湖南公立第一师范是一所免费的公立学校,这里图书丰富,校舍宽大,特别是有一些思想开明、进步的教员在这里任教,这为青年毛泽东的学习成长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环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这是后来毛泽东对第一师范的评价。

毛泽东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出身农民的他,懂得“农事不理,则不知稼穑之艰难;休其蚕织,则不知衣服之所自”的道理,因此在他看来,所谓“知识”、“学问”就不仅仅来自书本,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对社会生活的体察。他十分钦慕历史上那些能够自由自在四处游历的文人侠士。在记录于1913年至1914年的听课读书笔记《讲堂录》中,毛泽东就写下了这样的话:“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字尚已。”又说:“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勃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他向往着有朝一日能有机会“汗漫九垓,遍游四宇”,以“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

在长沙读书的几年,这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毛泽东的脑际。,但似乎总没有什么合适的机会。直到有一天,刊登在《民报》上的一条消息促使毛泽东下了出去走一走的决心。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到这件事:“有一天我读到一份《民报》,上面刊载两个中国学生旅行全国的故事,他们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件事给我很大的鼓舞。我想效法他们的榜样,可是我没有钱,所以我想应当先在湖南旅行试一试。”

这时正是暑假,毛泽东先回到韶山看望了双亲,但他很快就返回长沙。离校回家的同学们还没有返校,他想到了在楚怡小学教书的好友萧子升。

“假期怎么过?”见到萧子升,毛泽东直截了当地问道,“你有什么打算呢?”

“我有一个新计划,决定做一段时间的乞丐。身上一个钱他不带,去作长途旅行。。吃住问题,打算用乞讨的方式来解决。”萧子升似乎早有打算。

原来两人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稍作商议,两人便收拾起简单的行囊,一同上路了。

说是“乞讨”,其实读书人的“乞讨”还是有讲究的。在那个时代,潦倒落拓的文人,可以到处流浪。每到一个地方,拿出纸笔写副对联,送给一些学校、商店、大户人家或农民,算是一份“秀才人情”,然后可以接受一点馈赠,作为路费。这种“乞讨”,有一个雅称,叫做“游学”。毛泽东和萧子升,打算采取的正是这种方式。

说话间,两人已过了湘江,踏上通往宁乡县城的道路。不知不觉,已到了吃中饭的时刻,肚皮开始“咕咕”叫起来。

毛泽东提议:“我们开始想办法‘打秋风’吧,已经饿得要命了。”

他们来到路旁一家小食店,却不提吃饭的事。毛泽东问女主人:“你知道附近有读书人家吗?”

“有。”女主人答道,“在小店后面住着一位姓刘的老绅士,还是个翰林呢。”

“润之,”萧子升兴奋地嚷道,“刘翰林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了!”

他们绕到小店后面,.来到一座堂皇的住宅前,敲门。一位70岁上下的老人走了出来,他正是刘翰林。问明来意后,‘刘翰林倒是十分慷慨,一下子资助了他们40枚铜板.。

两人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小食店,不一会儿就饱餐了一顿,每人只花了4枚铜板。

有了这次经历之后,萧子升便只想着找大户人家“打秋风”。他的文人架子还不小,问人问路,都要先整整衣服,干咳两声,然后开腔。然而大户人家毕竟太少,并且再也没有遇到像刘翰林那样慷慨的人家。毛泽东也认识到,这样的“游学”已不能以“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为目标了。好在他本来就平易近人,同什么人都谈得来,因此他更愿意进小户人家,尤其热心于访贫问苦;农民们见毛泽东平易近人,都愿意同他交谈,留他吃饭住宿,毫无顾忌地诉说自己的艰难困苦。P1-3

序言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正因为如此,在毛泽东辞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始终是一个以很高频度出现在公众话语当中的词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述说毛泽东、缅怀毛泽东,以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毛泽东热”。令人欣喜的是,在喧闹的“热浪”背后并不缺乏理性的“冷思”,并且也正是在这种“热浪”与“冷思”的相互砥砺之间一人们对于伟人的体认得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靠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谛。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毛泽东固然是一位伟人,但他的伟大智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对一切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他的伟人风范也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中,体现在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奋斗不已的工作当中。正是这些切实而平凡的践履过程,铸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风范。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这套“伟人风范”丛书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在谋篇布局上,不求结构的完备与叙事的恢宏,但每册各围绕一个主题,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类别分章,力争做到整体立意与具体叙事的有机结合。

愿望确实如此。当然我们的水平有限,恐怕有力不从心之虞。这里,我们愿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诗句,来表达我们编著这套丛书的心情:

我知道,言语并不能将人们牵制,

我们心中的真情才是行为的根基。

言语如水可以一泻千里,

它不能化作纽带把心来连在一起。

但我们仍要怀着恭敬的赤子之心,

为崇高的伟人建筑一座殿堂,

我们在那里树立起他的形象,

以便把我们的挚爱之情全部献上。

我们可以在广漠的天宇向他致敬,

也可以建筑殿堂将他奉为神明,

应当允许满腔的挚爱之情,

凝结成为一颗虔敬之心。

编者

2004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