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欢迎来到印度
印度才是唯一的百万富翁,这是一片所有人都渴望看到的土地,而任何人一旦看到它,哪怕只是一眼,对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会再感兴趣。
——马克·吐温《赤道旅行记》
在黎明来临之前,踏进新德里的游客,只会看到云雾缭绕的树木和寂静的阴影。清晨的薄雾如同柔软的披肩,覆在15世纪破败的城墙上,遮住郁郁葱葱的花园,淹没古老苏丹墓的白色穹顶,如同魔法一般,将丑陋尽藏。
透过纱一般的薄雾,这座都市一片安静祥和,让人忘却时间的流逝,难怪会孕育出《忽必烈汗》、《基姆》两部巨著,谱写出“光之山”钻石的浪漫传奇。踏上这片土地的旅者,会惊叹印度竟有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微生物及软件天才,被路边美丽的霓裳吸引目光,或者,被历史古迹、精灵传说以及苦行僧的故事深深打动。人们会看到即将面世的新工厂和医药研究中心,既可以前往山顶的静修之处,同样也可以访问医院。然而,不管是透过公共汽车的窗户还是遮阳的豪华轿车,只要透过静谧的黎明凝视这沉睡的都市(而此时猴子也不再沿着高墙攀爬,一片寂静),任何人都会怀疑自己,是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是的,这就是全新的世界。
这座城市位于印度北部,拥有1 300万人口,是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首都。当太阳升起时,旅行者很快发现,他们的现实发生了扭曲,极端成为唯一的规则,每天都充斥着模糊的鲜艳色彩,满耳都是无休无止的鸣笛声,到处都飘着咖喱味,车祸频繁,时常停电。印度人口超过十亿,经济发展迅速,每年都有100万辆新汽车投入运行,存在着或许是世界最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但同时,印度人也通过国家窗口,向世界展示生机勃勃的印度文明,培养了IT精英、工程师、科学家、文学家和经济学家,饱受全球称赞。
世界上1/4的贫困人口都在印度。如果经常留意路上的行人,你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这也证实了印度的贫民之多。路上不仅有红红绿绿的载货卡车,还有川流不息的人力自行车、敞篷三轮出租车,时不时走过一只大耳朵的大象,甚至还有一两只徜徉的骆驼,上面坐着包着头巾的男孩。女人们头戴飘逸的纱巾,身着艳丽的丝绸沙丽,跨上摩托车后座,一路前行。她们路过人行道旁手.拿钳子的牙医,路过在树上钉镜子、准备给人理发的街边理发师,路过带有IBM、GE等常见标志的办公楼。当路口亮起红灯,路边会跑出几个腿细得像牙签一样的乞丐,将他们残废的孩子按在车窗上,指着孩子的残臂乞讨,而这些孩子的手或许是被其父母砍下来的。在新德里的街道上,只需行进数里,你就能看到这一切。
此外,印度人不管是贫是富,大都崇尚理性、安享宁静,他们会联想到前世和来生,就像我们提到昨天和今天一样平常。这是由于印度教笃信命运,指出我们今天的行为会体现在来世,而我们前世的所作所为会在今生得到回报。这种信仰带来日复一日的安定感,就算是在最艰难的年代也能安享太平。在现实世界,站在道路两旁,你往往能看到相关例证:印度被称为“遍布高音喇叭的土地”,这一点它当之无愧,甚至在卡车车身涂上标语,要求过往机动车辆鸣笛,然而印度人又是臭名昭著的黑客,喜欢不请自来。但是,驾驶员在倒车时,会耐心地等待障碍清除,嘈杂很快就停止了。
印度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国家,在此,你可以轻而易举地体验从极乐到恐惧的整个过程。印度并不是集权国家,而是由很多邦合并而成的地理区域?这些邦各具特色,甚至并不属于同一个世纪,只是沿用统一的日历。在印度,城里衣着光鲜的经济学家、未来分析家以及投资印度市场的国外投资者都在讨论“牛市”一词。然而在印度,还有1/4的居民住在简陋的窝棚或小草房里,耕地的公牛或许就是他们的全部财产。
印度与美国共同出资载人登月计划,然而对于村民而言,宇宙仅仅局限于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中,这位村民花了半天时间收集树枝,顶在头上带回去,夜里烤火用。如果问她如何看待印度的这些变革,她会耸耸肩:“变了吗?我怎么知道?”
很显然,在这个国度,我们不能描述“一般”或“普通”的现象:从旋风骤起的沙漠到冰雪覆盖的山川;从东迦特遍植柚树或兰花的土质山脉,到南部平坦而巨石错落、出产印度钻石和黄金的德干高原;从人迹罕至、神秘莫测的丛林,到遍布旅馆的松软沙滩。印度各地风景各异,因此他们很难修路。
P3-6
“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却是印度的世纪。印度拥有足以引导世界经济的一切,这本书将向您阐释其原因。然而更重要的是,美国如何才能成为印度最重要的战略伙伴。”
——理查德·W·奥利弗博士,美国斯特恩大学总裁、多家公司董事
“这本书深入分析了如何以最为成功和最为生动的生意人角度理解印度。如果你在游历印度之前只能读一本书,这本书显然是最佳的选择。”
——保罗·A·阿根廷,达特茅斯塔克商学院企业沟通学教授
“本书以巧妙的视角,分析印度及整个世界普遍出现的经济爆炸现象。任何在印度做生意的人,以及任何希望了解全球化及世界经济未来的人,都一定要读这本书。”
——哲学博士李·鲍斯,美国工程公司总裁
“印度已经从百年贫瘠中觉醒,日益成为全球超级大国。这本文笔优美的著作,展开描述了每个美国人都应更深入了解的故事。”
——史蒂夫·韦斯特利,曾任易趣公司副总裁、加利福尼亚州总监
“作为通用电气公司的一员,我在印度生活和工作了十四年,在此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印度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地域,它能够迅速接受变革,并取得飞速进展。威奈着手研究这项看似触手可及实则相距千里的经典案例。印度已经胜利在望,但还要大幅提高才能达到目标。如果你希望更深入了解印度,就一定要阅读这本书。”
——通用电气印度公司总裁,斯科特·R·贝曼
“在过去几十年里,印度经济突飞猛进并活跃在世界舞台,这一现象至关重要。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并不多,这一现象也未能得到世人的广泛理解。威奈·莱和比尔·西蒙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印度的社会、政治、地缘政治和经济景观,并超越了印度面临的诸多挑战和矛盾,对印度的未来作出大胆而乐观预测。”
——微软印度分公司主席 拉维·维卡特山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分析印度这个强大国度的灵魂,并以最具感染力的形象描述印度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和勇气,自信满满、勇往直前地为此努力。这本书也将有力地证实,这个国度很是不可思议。在这里,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存,梦想者逐渐成为成功的实干家。”
——纽约大学名誉教授伊芙特·皮洛,哲学博士
一年一度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国际图书博览会,为国内外出版人士搭建了一个对话与交流的便利平台。就是在上届博览会上,作为上海大学出版社的参展代表,找有幸在上海版权代理中心的展位上发现了这本书,并通过他们牵线搭桥引进翻译了这本书。当我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上海,向社长兼总编辑姚铁军编审谈到这本书时,他当即拍板同意把这本好书引进到中国内地来。于是,便有了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思考印度——全球下一个超级大国的兴起对每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今年正好是中印建交60周年。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印度企业家威奈·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科毕业的高材生,先是经商人做学问,后来成为了慈善家和哲学家。他是一位在印度靠做钢铁生意发迹的亿万富翁,30多年里一直在印度创业生活,对印度有很深的切身感受。他曾一度位居全球最富有的200人之列,他所建立的“莱基金会”已在印度建起多家高等教育学校,在公共领域,他发起很多行动,保障妇女权益,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为女性孤儿提供福利。他是一位在印度取得杰出成功的人。他用了将近三十年时间将自家的家族企业发展壮大,到1999年他已位列印度五大富豪之一,并被福布斯杂志列为全球最富有的200人之一。
追踪他成功的秘诀,其中极其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把印度的哲学理念用于商业实践。他极力推崇印度的吠陀遗产,倡导在追求有形的商业目标和财富创造的同时,实现快乐和普世幸福。他是这样认识的,他也这样做到了。他无疑在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都取得了成功。
他想把自己的这种切身感受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把全球下一个即将崛起的超级大国印度的兴起与美国的发展联系到一起,寄望美国人能够从印度的发展中受到启示。他找到了一位很好的著书合作者,美国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威廉·西蒙,他优美的文笔使本书的可读性大大增强。我作为本书的第一读者,就是一口气读完这本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的书的。该书虽然是立足针对美国市场写的一本关于印度及其全球作用的书,但对于我们中国和中国人同样很有启发。
书中极个别涉及中国观点言辞稍作删减,祈请原书作者谅解。
感谢威奈·莱和威廉·西蒙两位作者!
感谢上海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宣晓凤、英美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汤凤云两位译者!
感谢发现这本书的企鹅集团道顿出版社总编辑特雷纳·基廷女士,是她的慧眼让我们得以有了这本书!
本书简体字中文版责任编辑 李旭
2010年9月10日于上海大学出版社
威奈·莱把全球下一个即将崛起的超级大国印度的兴起与美国的发展联系到一起,寄望美国人能够从印度的发展中受到启示。美国著名《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威廉·西蒙与其合作,写作《思考印度》一书。
全书分为十章,包括“欢迎来到印度”,“印度的震撼从何而来?”、“无与伦比的发展”、“睡象之苏醒”、“印度:历史的定格”、“朋友+对手:美国、印度、中国”、“印度日益强大的全球影响力”、“理解印度:哲学、心态、礼仪”、“不可思议的印度”、“两个印度的传说:挑战极端贫困”、“印度的世纪”。
《思考印度》揭示了印度的巨大谜团,从而描绘了这个国度的经济进步及其潜力。这本书所揭示的,是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世界变迁。一个崭新的印度冉冉升起,它的存在将改变整个世界,从宝莱坞到世界金融市场,从信息技术到制造业,从服务到设计。
该书虽然是立足针对美国市场写的一本关于印度及其全球作用的书,但对于我们中国和中国人同样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