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
分类
作者 王永健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明清章回小说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艺术形式和经典名著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对它们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王永健编著的《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内容包括庚寅隆冬于吴门葑溪轩、独特的审美魅力 深厚的文化内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形式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明清小说“读法”刍论、论才子佳人小说、明清小说与江苏论纲、“同源而异派”——试论古典小说与戏曲的相互关系、《红楼梦》导读、20世纪的江苏红学研究等。

内容推荐

王永健编著的《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有最早1982年发表的《“意淫”新探》,也有2005年发表的《(红楼梦)与(姑妄言)》。笔者曾多年为苏大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红楼梦)一家言》的选修课。

《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有关《红楼梦》的另一大部分,是有关明清章回小说的综合论说和个案研究。其中有对《水浒传》《儒林外史》《金瓶梅》等经典作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有对近年新发现的名著《姑妄言》的探索;有集中论述某部名著(如《蜃楼志全传》《镜花缘》),也有对多部名著的综合研究和比较分析(如《论才子佳人小说》《(如意君传)·(金瓶梅)·(肉蒲团)——兼论古代小说性描写的评价问题》);有涉及小说理论的(如《明清小说“读法”刍论》),也有探讨小说与地域关系的(如《明清小说与江苏论纲》);有明清小说与戏曲的比较研究(如《“同源而异派”——试论古典小说与戏曲的相互关系》),也有专论章回小说形式的民族特点及其成因的(《独特的审美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形式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虽然自以为这些论文并不俯仰随人,不无独到之见,但才疏学浅,思虑不周,仍然聊充一家之言,参与百家争鸣而已。拙书诸文可以商榷之处肯定不少,诚恳地欢迎海内外的方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目录

庚寅隆冬于吴门葑溪轩

独特的审美魅力 深厚的文化内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形式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明清小说“读法”刍论

论才子佳人小说

明清小说与江苏论纲

“同源而异派”——试论古典小说与戏曲的相互关系

《红楼梦》导读

20世纪的江苏红学研究

程高本是《红楼梦》和“红学”的功臣

乾隆、和坤指使高鹗炮制大毒草之论可以休矣

“意淫”新探

“意淫”再探

《红楼梦》戏曲与“红学”

《红楼梦》与《玉燕堂四种曲》

《好了歌》及其“解注”探原——兼与《(红楼梦)与(悦心集)》商榷

《红楼梦》与吴文化

《红楼梦》与苏州

《林兰香》·《金瓶梅》·《红楼梦》

《红楼梦》与《姑妄言》

从明初的“水浒戏”看《水浒传》祖本的成书年代

《如意君传》·《金瓶梅》·《肉蒲团》——兼论古代小说性描写的评价问题

《姑妄言》艺术特色初探

集中攻击晚明恶习的世情小说——曹去晶《姑妄言》思想内容初探

《姑妄言》性描写评议

简评《蜃楼志全传》

《儒林夕卜史》是突出“儒林丑史”的讽刺小说——兼论卧闲草堂本的有关回评

别具一格的世情小说——《镜花缘》新论

《说倭传》平议

试读章节

独特的审美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形式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英国的艾伦·梅西在评论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对传统英国小说的冲击时提出:“尽管人们崇尚时髦,愚昧无知,还有学术评论家的抨击,传统小说仍然保持它的活力。”明清章回小说作为中国的传统小说,虽然并不是当代小说家采用的主要文学样式,但“仍然保持它的活力”,其叙事模式和艺术表现是西方现代主义所无法取代的,对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仍然有着借鉴作用。

明清章回小说可谓中国之国粹,是中国小说家的一大发明创造,在世界小说之林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明清两代的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今天的广大读者也仍然把它视为珍宝。

明清章回小说在内容方面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容易理解和把握的,因为它艺术地反映了中国人的历史、生活、心理、情感和理想。至于明清章回小说形式方面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很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仅就这方面的问题,略述管见,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海内外的专家和同好。

1.章回体式

明清章回小说在形式方面最突出的特点,乃是采用章回体式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每部小说分若干回,每回均有醒目的回目,结尾常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话,承上启下,吸引读者续看下回。综观明清章回小说,一部作品少则几回(如《太虚幻境》四回、《水月灯》四回、《天足引》八回),十几回(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大多在十六回到二十回之间);多则几十回,一百多回(常见的是一百二十回),也有二三百回的(如《于公案奇闻》二百九十二回,《闽都别纪双峰梦》三百三十五回);个别作品多至一千余回,如无名氏的《济公传续集》一千二百回。

明清章回小说的章回体式,有一个逐步成熟的演变过程,大致到明中叶已基本趋于定型。但是,在明末清初和晚清,章回体式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分卷、分节、分则到分回;回目则从单句到双句,再到工整的对句。这是明清章回小说章回体式发展的总趋势,但也有不少例外。明弘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单句回目。明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十卷,一百回,回目基本上是七字对句,也有一些九字对句。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二十卷,一百回,回目基本上是七字对句和八字对句,也有六字对句。清初康熙年间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一百回,不分卷,回目均为二字对句(不讲究工整)。作者曹去晶序于雍正八年的《姑妄言》,二十四卷,二十四回。每回篇幅长达三四万字,这是明清章回小说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创,此其一。其二,《姑妄言》各回既有一般章回小说的以一对句为回目,作为正题;又有另一对句为回目,作为副题。其三,各回的正题回目和副题回目,尚有正目简略,附目复杂;正目复杂,附目简略;正目和附目均较复杂,以及正目和附目比较匀称四种情况。窃以为《姑妄言》的回目创新是由其每回的较长篇幅和故事的复杂内容所造成的,当是受了《照世杯》等小说的影响。康熙年间酌亭主人的《照世杯》,全书四卷,每卷一回,有单句回目;每回又分为若干段,每段皆有联语的回目。例如,卷一《七松园弄假成真》,共有七段,其第一段回目为《真才子酷慕死西施蠢佳人羞辱生潘岳》,第二段回目为《返吴门座中逢恶友赴扬州园内遇名姝》……

晚清,章回小说受西方小说技法的影响,为适应新的内容,在章回体式上的新变也很明显。有分章的,如宣统二年单镇的《苏空头》,“专述苏州各界之怪现状”(《例言》),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眼目司堂之香伙》;第二章《玄妙观之犯人》;第三章《城隍庙之热闹》;第四章《学生之忙碌》;第五章《妓女之出风头》。也有分卷分段的,如同光年间怜香惜玉生华卿吴氏的《两缘合记》,两卷十六段,全书按“奇遇良缘”和“诡遇恶缘”两个中心,各成八段,一段叙一故事。也有分章分节的,如宣统年间彭春俞的《闺中剑》,共六章,每章有标目;每章又各分五节,每节亦有标目。如第一章《教育为振兴主义》,五节分别标目为:溯源、遭侮、劝学、课女、改题。

明清两代的长篇小说,为何采用章回体式,这很值得研究。窃以为这既与宋元“说话”伎艺有渊源关系,也受了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的影响。南戏分段演唱,首段前有“题目”,北杂剧则分折演唱,末折尾有“题目正名”,它们对章回小说的分回叙说和每回皆有回目显然是有影响的。另外,明清章回小说的回目,与唐代以来律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讲究对仗亦不无关系。还有研究者认为,明清章回小说的标目之法,虽与“说话”艺术有关,但也从传统的类书编纂体例中借鉴了经验。(刘天振《明代通俗文学类书研究》,南京大学中文系2002届博士学位论文)

2.结构艺术

明清章回小说的结构,形式多样,且都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管哪种结构样式,都十分讲究有头有尾,脉络清楚,上下连接,前后呼应,组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众所周知,明代“四大奇书”在明清章回小说发展史上,既是高峰,又是楷模,在章回小说艺术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就结构而言,明代“四大奇书”各有特点和妙处。

历史演义的杰作《三国演义》以历史为结构的形式,陈寿的《三国志》已为它奠定了基本框架。作者叙说三国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国故事总与其他两国有内在的联系。诚如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所说的“《三国》一书,有首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处”;“自首至尾,无一处可断”。这种结构形式在西方的历史小说中是罕见的,研究者称之为绳辫式结构。

英雄传奇的典范《水浒传》,其结构形式,用金圣叹的术语,叫做“鸾胶续弦法”,即描写一个人物的经历时,使其与互不相识的另一个人物在特定的场合相遇,从而引出另一个人物的故事。例如,鲁智深倒拔杨柳树引出林冲,宋江于柴荣家中一绊引出武松。此种结构的关键,在于精心构思一个特定的场合,使一个人物故事过渡到另一个人物故事,必须自然而巧妙。用今人的概括,《水浒传》乃是扣环式结构:一个或两三个好汉的故事叙说完毕,自然地引出另一个或两三个好汉的故事,环环相扣,最后一百零八个好汉聚义梁山。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总结得好:“《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便是一篇列传。至于中间事迹,又逐段自成文字。”

神魔鬼怪小说的翘楚《西游记》,其故事情节由三个部分组成:孙悟空的出世、学艺和造反;取经缘由和唐僧来历;唐僧师徒四人的西天取经历程。由于受原来唐僧西天取经故事题材的限制,《西游记》采用了单线发展的纵式结构。但作者凭其高超的艺术手腕,把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个统一、完整的巨大结构中,人们称之为珠链式结构。P1-3

序言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负笈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陈中凡先生,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度过了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当时报考的专业是宋元明清文学史。由于中凡师的研究方向,早在50年代初已由传统的古代文学和哲学转向近世的小说和戏曲,因此我的专业学习也偏重于明清小说和戏曲,自1963年秋分配到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前身)中文系工作以后,一直从事元明清文学史和元明清小说、戏曲选的教学工作,而我的科研工作则始终主治明清戏曲和小说,兼顾明清诗文。

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和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先后成立。承蒙会员们的信任,我荣幸地被推选为这两个学术团体的理事和副会长,直到新世纪初,才因年逾古稀而退出理事会,辞去副会长职务。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和明清小说研究会,会员众多,研究成果丰硕,在江苏和全国皆有相当的影响。在学术研究上,这两个学术团体始终坚持百家争鸣,前期十多年定期举行的学术年会,是会员们切磋、交流学术成果,开展学术争鸣的场所,每次与会均得益匪浅。忝为理事和副会长,每次学术年会,我都会提交论文,会后论文都发表于《江海学刊》《红楼梦学刊》《水浒争鸣》《明清小说研究》等专业刊物以及《东南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等高校学报。收集在这本集子中的论文,就包括其中有关《红楼梦》与明清章回小说的文章。

《红楼梦》的内容博大精深,在艺术上又有开拓创新的特点,公认为明清章回小说的艺术最高峰;而有关作者和版本,以及两百多年来“红学”演变情况又极为复杂。因此,研治《红楼梦》的人,对各种问题的看法颇多分歧,且争鸣不断,这是很自然的事。本书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有最早1982年发表的《“意淫”新探》,也有2005年发表的《(红楼梦)与(姑妄言)》。笔者曾多年为苏大中文系四年级学生开设《(红楼梦)一家言》的选修课。虽名为一家言,并非自诩为“红学”的一家,只是参与《红楼梦》问题的百家争鸣而已。收人此集中的十三篇论文,同样仅是个人的一得之见,难免偏颇,结集出版,目的还是继续参与争鸣。

本书的另一大部分,是有关明清章回小说的综合论说和个案研究。其中有对《水浒传》《儒林外史》《金瓶梅》等经典作品的重新认识和评价,也有对近年新发现的名著《姑妄言》的探索;有集中论述某部名著(如《蜃楼志全传》《镜花缘》),也有对多部名著的综合研究和比较分析(如《论才子佳人小说》《(如意君传)·(金瓶梅)·(肉蒲团)——兼论古代小说性描写的评价问题》);有涉及小说理论的(如《明清小说“读法”刍论》),也有探讨小说与地域关系的(如《明清小说与江苏论纲》);有明清小说与戏曲的比较研究(如《“同源而异派”——试论古典小说与戏曲的相互关系》),也有专论章回小说形式的民族特点及其成因的(《独特的审美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试论明清章回小说形式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虽然自以为这些论文并不俯仰随人,不无独到之见,但才疏学浅,思虑不周,仍然聊充一家之言,参与百家争鸣而已。拙书诸文可以商榷之处肯定不少,诚恳地欢迎海内外的方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明清章回小说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艺术形式和经典名著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对它们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冯其庸先生尝谓:“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诚哉斯言。我虽垂垂老矣,仍将继续研究《红楼梦》和明清章回小说。本书的出版,我将看作为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小结,新阶段研究工作的开始。

本书原拟名《说部探骊:(红楼梦>与明清章回小说论稿》,责编倪浩文先生建议易名为《但闻风流蕴藉:明清章回小说中的性情》,笔者赞赏并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性与情乃明清章回小说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明清章回小说的性与情,既有历史的美学的意义,也能与读者的期待相契合。因此,笔者收入此书中的不少论文,对明清章回小说的性与情也作了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探索和论述。当然,要想对明清章回小说的性与情进行有深度、有分量和有创见的论述,还得作专门深入的研究,笔者只是对这个问题略述管见,抛砖引玉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均依照论文内容分类编排;为保留历史真面目,除改正明显的文字讹误之外,内容未作修改,只删除了《(红楼梦)与吴文化》与《(红楼梦)与(玉燕堂四种曲)》和《(好了歌)及其“解注”探原——兼与(红楼梦)与(悦心集)商榷》中重复的部分;对原有的注解作了统一处理:删除原作中的脚注,原有脚注、文末注和参考文献,或保留为文末注,或移至正文中作夹注,或删除,读者如有需要,请查原载书刊上的拙文。

本书由苏州大学“2ll”工程建设经费资助出版。在此我要向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苏州大学文学院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的领导深表谢意,向责任编辑深表敬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