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山西汾河边的西村傅家大院里,显得非常的宁静。
每天下午,照例是傅之谟诵经的时间。年近四十岁的傅之谟是两个男孩的父亲,儒雅而和善,笃信佛教。他喜欢每天下午一个人在厅堂中诵经,这可以让他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这个下午,傅之谟正在厅堂中虔诚地诵读着《心经》,忽然听见有人在小声地跟着他诵读。傅先生感到非常奇怪,厅堂里并没有别的人在诵经,只有他的幼子——三岁的傅山在一边玩耍。
傅之谟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就继续诵读下去。可是仍然有人在跟他诵读。傅先生仔细看去,他惊讶地发现,竟然是三岁的傅山在诵经。傅之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了。
他把小傅山抱到身边来,又念了一句经文,他清楚地看到,确实是三岁儿子的小嘴在蠕动,在跟着诵读。傅之谟不能不相信了,他赶忙把妻子唤来。陈氏把小傅山抱在怀里,验证了丈夫发现的“奇迹”,心中却喜忧参半。当地的人们讲虚岁,小傅山的实足年龄还未满三岁啊!陈氏轻轻抚摸着小傅山的头,说:“山儿啊,你这么小,就能诵读经文,可见是天资聪颖,但是,你晓事也太早了些,别人家的孩子都还在牙牙学语呢。”
小傅山没听懂母亲的话,只是在母亲的怀里,瞪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睛,甜甜地笑着。
陈氏又对丈夫说:“也不知道,这是福还是祸呢?”
傅之谟呵呵笑道:“孩子从小就这么聪明,是好事啊。”
过了几天,是傅之谟的生日。寿宴上来了许多亲朋好友。傅之谟让妻子把小傅山抱出来,当着众多亲友的面,诵读经文。傅之谟说上句,小傅山一点都不胆怯,流利地诵出下句来。亲朋好友们莫不啧啧称奇,都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才子。
小傅山三岁读经文的事情被亲友们传了出去,还越传越神奇。傅之谟夫妇知道了,也只是一笑置之。
傅山是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六月十九日那一天降生在西村的。西村在山西太原西北四十多里,属于阳曲县,位于郁郁葱葱的髦仁山下,清澈蜿蜒的汾河从村边流过。远处,是巍然耸立的崛恫山。
傅山是傅之谟的二儿子,初名鼎臣,后改名傅山。这时,傅之谟已经有了长子傅庚。傅之谟是位贡生,号离垢先生,在乡里以教书为业。教书先生的收入是菲薄的,现在又有了第二个儿子,傅之谟夫妇在欣喜之余,不由得平添了几分忧虑。
一天晚上,傅庚、傅山兄弟已经睡熟,傅之谟和妻子陈氏在一起,面对摇曳的烛光,商议起家庭的生计前景。
陈氏说:“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以后或许还会有孩子。虽然祖上留下的家产还算殷实,但是你教书的收入难以长久维持家计,该早些想个办法才是。”
傅之谟想起自己的家世,不由得叹了口气。
在西村,傅家是大户。傅家大院门前的一对石狮,昭示着其家世的显赫。傅之谟的五世祖傅天锡在忻州做过王府教授。明正德十五年,傅之谟的祖父傅朝宣在宁化王府有了官职,傅家也由忻州迁居到阳曲。傅之谟的父亲傅霖是进士,曾经出任直隶寿州知州、山东辽海参议等官职。自傅天锡以来,傅家历代都是书香门第。傅霖曾经批点过班固的《汉书》,刊印过《淮南子》。到了傅之谟这一辈,虽然依旧是博览群书、学问深厚,却再没有出去做官。这样,家境就渐渐衰落下来。
陈氏见丈夫沉默不语,知道他内心的苦楚,也就不再言语,只是轻轻抬起手,拨亮了面前的灯烛。
跃动的烛光将傅之谟从往事的沉思中拉回到现实。他苦笑着对妻子说:“家计的困难,我是知道的。为了家计,我本应该像先人那样,出仕做官。但是,官场中有太多的污浊泥垢,令我万般厌恶,所以我不愿意做官。我自号离垢,就是要远离世间的污垢,独善其身啊。陶渊明先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我也要做这样的人。”
陈氏很理解丈夫,温存地说:“你不愿做官,就继续教书吧。我们收人少,可以节衣缩食。日常的用度,以后都量人为出。家里的仆人,留下两三个就可以了。家务事,我可以多做一些。幼子山儿,我也可以自己带。”
傅之谟抚着陈氏的肩头说:“夫人,那就要辛苦你了。”
陈氏说:“为了这个家,我宁愿辛苦一些。让孩子远离荣华富贵,对他们是有好处的。你看那些纨绔子弟,有几个有出息的?山儿由我自己带,我也更放心一些,你说不是吗?”
傅之谟说:“你真是我的好夫人!我也要多带几个学生,多一些收入,将来还能桃李满天下,对吧?”
陈氏说:“你要多注意身体,可别累着了啊。”
P1-3
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著名医家傅青主和他的《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他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且彰显出忠贞仁义的高风亮节。傅青主的英名能够流芳于后世,既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也是因为他的品格风范。
我的父亲是老中医,擅长妇科学,因而,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妇科学之前,就知晓了傅青主的名字。后来,我业余从事中医文化和著名医家生平业绩的研究,对于傅青主卓著的成就和传奇般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00年,我发表了关于傅青主生平业绩的文章,对于傅青主一生的主要经历做了概述。后来,此文收入拙作《中医文化谈》中。
2009年5月,我开始着手准备长篇历史小说《传奇傅青主》的撰写工作。书中相关资料来源可分为三部分:其一,是傅青主本人的著作《霜红龛集》。该书收录了傅青主的诗文作品,这些雄奇瑰丽的作品蕴含着他生平事迹和情感历程最直接的信息。与傅青主同时代或稍晚的学者为他写的传记、编的年谱,也是了解傅青主生平的珍贵资料。其二,是当代学者对于傅青主的研究专著和论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傅青主的生平业绩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考证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翔实的文献资料。特别是傅青主的家乡——山西学者的研究成果,尤为卓著。其三,是傅青主的医学著作,特别是《傅青主女科》。
本书是一部纪实风格的长篇历史小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傅青主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家乡的风土人情,我专程前往太原,到傅青主生活过的地方进行采风。
我首先到了窦大夫祠,找到了“虹巢”,这里是傅青主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虹巢是一问进深“不盈丈”的小屋,周围的环境很幽静,当年傅青主就是在这里读书吟诗的……
继而,我来到傅青主的故里——西村。西村旁边,新建了中华傅山园。这是为纪念傅青主诞辰400周年,于2007年建成的。置身于宏伟的中华傅山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傅青主的家乡人民对他的爱戴和崇敬。站在西村远眺,崛蝈山的雄姿历历在目。
我还到了晋祠,这里是傅青主的隐居之地。当年,傅青主居住在晋祠的云陶洞,在这里接待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友人,他亲笔书写的“日上山红赤县灵金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的楹联,至今仍然悬挂在云陶洞的门口,见证着他的风骨与气节。在晋祠,还建有傅山纪念馆。
傅青主太原故居所在的小巷,被后人称为傅家巷。我这次刚好就住在傅家巷附近。根据文献记载,傅青主曾经在大宁堂药店坐堂行医,而大宁堂离傅家巷不远。傅青主曾就读的三立书院位于右所街,与傅家巷只隔着几条巷子。我曾试图去寻找,但已经找不到右所街,更找不到三立书院的踪迹了。
傅青主就读于三立书院时,书生们居住的崇善寺,如今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依稀能够感受到当年书生们读书的氛围。
查阅了傅青主的生平资料,又寻访了他生活过的地方,傅青主那坎坷而辉煌的生平长卷,在我眼前渐渐展现出来。从他少年时代在虹巢度过的惬意时光,到他与静君的美好结合,再到失去爱妻的深沉痛楚,傅青主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此后,他就读于三立书院,在恩师遭到诬陷的时候,率领众书生“伏阙鸣冤”,表现出侠肝义胆。在大明王朝倾覆之际,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清斗争,写下了《汾二子传》等讴歌抗清义士的篇章。此后,他经受住了“朱衣道人案”的牢狱之灾,又在晚年拒绝了康熙皇帝的“博学鸿词”考试和授予的官爵,演绎了两段惊心动魄的人生历程。对于傅青主一生中这些传奇般的经历,本书都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述。
傅青主注重亲情、爱情、友情。本书对他与父母、兄弟、子侄、孙辈的亲情,他对妻子静君终生不渝的爱情,都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对傅青主与戴廷拭、薛宗周等同窗好友的深情厚谊,与魏一鳌的传奇缘分,与顾炎武等学者的友情交流,也试图加以表现。
本书在全面记述傅青主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的同时,突出展示了他的医学成就和医德风范。
关于傅青主为什么要学医,怎样学的医,他的医书是怎样写成的,又是怎样流传下来的,历来众说纷纭,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以文献资料为依据,充分发挥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对傅青主的学医经历、医著的写作与流传过程作了记述。
《傅青主女科》是傅青主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本书对《傅青主女科》的主要内容,如带下、血崩、调经、种子、妊娠、产后等,都结合具体病例作了介绍,并尽可能体现出傅青主辨证论治的特点。傅青主在诊疗中,注重对病人的情志调节,本书在“巧治黎娃”等故事中着力体现了这一点。将傅青主的行医故事融入他的人生传奇,除了让今人了解他的医学建树之外,对于普及中医药知识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本书还结合《黄帝内经》的养生理念,介绍了傅青主的养生思想。而傅青主在历经人生磨难之后,总能自强不息,从深重的苦难中崛起,这对今人也是颇有教益的。
我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学者对于傅青主的研究专著,在此谨表示诚挚的感谢!
吴中云
2010.9
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年代,经历了跌宕起伏、如歌如泣的人生历程。他集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书画家于一身,桀骜不驯,侠肝义胆。他是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却遭受了接踵而至的打击。他作为医生,把悲悯之心无私地给予患者,几经曲折,留下了《女科》、《男科》等辉煌的著作。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傅青主。
傅青主作为一位著名医家,为中医人士广泛称道。其实,他的成就决不仅限于此。吴中云女士的这部长篇历史小说系统地勾画了明末清初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傅青主的传奇人生。他生逢乱世,侠肝义胆,敢于向命运挑战。其人格魅力和医学成就一样,值得当代人品味和借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努力兼顾主人公各方面的成就,既突出其文学、书法地位,又结合当今养生热点,通俗地演绎了相关的中医理念,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小说。
让我们穿越400年的时光隧道,融入遥远的历史波澜和人物悲欢,去了解一个勇于向命运挑战的奇才——傅青主。
他27岁丧妻后终生未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历程?他为何学医?为何要精研女科?他的医学书稿是怎样流传下来的?……
走近这位卓越的历史人物,您的身心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