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传》编著者刘伯瘟。
他们是王侯将相、乱世枭雄、谋略家、历史风云人物……
你昨天碰到的难题,他们也碰到过;你今天遇见的麻烦,他们也遇到过。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化解的呢?
在这里你能看到:他们的生存智慧、处世哲学、玲珑手段、冒险经历、奋斗传奇、发迹秘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乾隆大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伯瘟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乾隆大传》编著者刘伯瘟。 他们是王侯将相、乱世枭雄、谋略家、历史风云人物…… 你昨天碰到的难题,他们也碰到过;你今天遇见的麻烦,他们也遇到过。他们是怎样一步步化解的呢? 在这里你能看到:他们的生存智慧、处世哲学、玲珑手段、冒险经历、奋斗传奇、发迹秘史…… 内容推荐 《乾隆大传》编著者刘伯瘟。 《乾隆大传》是“凤凰观天下”之“特种作战”系列中的一本。入木三分剖析关于为上、御下、分权、制衡的官场万能法则。官场上的好命是经营出来的,学习弄权高手乾隆的权力架构智慧。 大清盛世,康熙可谓第一君,雍正帝的兢兢业业完成了帝业的平稳上升,乾隆帝从英明又严苛的父亲手里接来了铺垫了数十载的大好江山。雍正没有看走眼,这个接班人并没有坐享其成,而是用他的智慧与胆识开拓了一个更繁荣的盛世,泱泱大国,风生水起,繁荣之至,令人敬畏。 本书以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一生的典型事迹贯穿始末,将其盛年登基、平衡政权、平叛安邦、锐意进取等积极的一面,以及重用奸臣和珅、包容腐败、大兴文字狱等消极方面一一展示给读者,堪称一部大清盛世的官场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章 少年岁月——背景、机会、实力,缺一不可 1 初见康熙,有机会也要把握得住 2 皇爷爷恩宠,弘历争气 3 细节泄露天机,内定太子要低调 4 雍正驾崩,做足最后的细节
第二章 即位之初——扫除前任的不利影响 1 新官上任三把火,执政基调要先定 2 要立威,要杀人 3 推行新国策得快得有效 4 干掉前任留下的棘手问题1:闹心的苗疆 5 干掉前任留下的棘手问题2:郁闷的准格尔
第三章 臣下结党——维持平衡,善加利用 1 等,机会会有的 2 平衡势力,玩好跷跷板 3 鄂尔泰虽死,鄂党犹在 4 掉头打击张廷玉 5 给鄂党最后重击
第四章 征金川——打胜仗,前提是用对人 1 征金川,看好庆复 2 庆复,你敢忽悠朕 3 又被宠臣忽悠了 4 重用傅恒,保全大清体面
第五章 征伐的武功(上)——要守成,必须开拓 1 开拓才是最好的守成,别那么没眼光 2 一征准部,乾隆有了新想法 3 二征准部,统一准噶尔 4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
第六章 征伐的武功(中)——成败其次,体面为先 1 仗越难打,越要打下去 2 打胜仗比唬弄领导难得多 3 重用明瑞,决心啃硬骨头 0864 反省明瑞之死 5 再用傅恒,议和撤军 6 缅王不买账
第七章 用和 ——可心之人,用时须谨慎 1 初见和珅便是缘 2 永远能说出领导爱听的话 3 理财的本事不是吹的 4 和珅,去替朕搞钱来 5 “议罪银”制度化,随便花 6 你的功劳朕记得
第八章 李侍尧案——反贪,动的是心机,留的是余地 1 李侍尧案浮出水面 2 声东击西,抓个正着 3 都是“办贡”惹的祸 4 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第九章 甘肃捐监冒赈案——抓住细节,才能揪出真相 1 苏四十三起义的意外收获 2 王亶望真是胆大包天 3 一百多名地方官的脑袋 4 反贪形势严峻
第十章 陈辉祖案中案——穷追不舍,却也该舍当舍 1 进九回三,王亶望的家当值得惦记 2 查抄有弊,谁敢跟朕抢 3 昨日抄人家,今日被抄家
第十一章 “铁学政”查案——领导有错,亦要改过(上) 1 一查吓一跳 2 炸醒皇帝的惊人折子 3 “铁学政”的二虎精神与被报复
第十二章 “铁学政”查案——领导有错,亦要改过(下) 1 影射十五阿哥,乾隆恼了 2 “铁学政”不识好歹 3 知错能改,不容易啊 4 案结了,窦光鼐不能再用了
第十三章 征伐的武功(下)——别被下属骗了 1 西藏遭入侵 2 廓尔喀畏危乞降,假的 3 巴忠自尽,真相大白 4 改派福康安,还是纳降实惠 5 宣示“十全武功”
第十四章 尹壮图上书——一人独醒,唤不起皆“醉”众人 1 不懂事的奏折 2 尹壮图,朕叫你“心服口服” 3 自讨苦吃的查访 4 险些丧命,辞官还乡
第十五章 马嘎尔尼使团——为人自大,必留后患(上) 1 英吉利要来“纳贡”,误会圆满开始 2 英吉利人的小九九 3 英吉利人眼里的大清朝
第十六章 马嘎尔尼使团——为人自大,必留后患(下) 1 三跪九叩大礼遭遇挑衅 2 觐见乾隆爷 3 逐客令 4 狡猾的英吉利人
第十七章 太上皇——适时放权,难之甚也 1 传位不传玺,炸了 2 积毁销骨,舆论有压力啊 3 放权难 4 要命的白莲教 5 乾隆驾崩,和珅遭难 试读章节 1 新官上任三把火,执政基调要先定 当宝亲王弘历成为了乾隆皇帝之后,第一时间他就要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他要在最短时间里为大清朝内留下自己的东西。父皇雍正已经去世,他不能让自己活在父皇的影子之下。换言之,新官上任三把火。既然当了领导,就要赶快立威。 登基大典的宝座上,乾隆便在思考,他与父皇雍正面临的局面究竟有什么不同?雍正即位时,大清朝正面临着爆炸性的危机。轮到自己即位时,并没有太过于棘手的问题。难道局面的不同仅此而已?乾隆想到了自己当皇子时的一篇课业习作。这篇习作的题目是《宽则得众论》,写于雍正晚期,收在《乐善堂全集》内。服膺孔子、推崇宋儒的宝亲王弘历如此写道:“诚能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则人亦感其恩而心悦诚服矣!苟为不然,以褊急为念,以刻薄为务,则虽勤于为治,如始皇之程石观书,隋文之躬亲吏职,亦何益哉!” 雍正皇帝临朝十三年,以铁腕治国。他诛戮宗室大臣,打击异己分子,惩治贪官污吏,手段之严酷,令天下人胆寒。贪官杀了不少,却也有不少人无辜被杀,横遭迫害。追亏空,不少人罪轻罚重,家破人亡。更不必说不少人被株连受累,含冤莫诉。其实,所谓治国,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政。康熙晚年“倦政”,渐高的年事和诸皇子的争夺嗣位使他心力交瘁。贪风盛行,钱粮短缺,赋银拖欠,国库空虚,大清朝几乎陷入困顿。既要矫枉,必然过正,所谓“凡生一利,必兴一弊”,即是此意。要纠正一种不良的风气,也必然会产生另一倾向的弊端,更何况是为人“刻薄”的雍正。 雍正的政令峻急,刑法严苛,天下官员整日惴惴不安,不知何时就会祸从天降。民间的紧张与不安,同样隐隐可见。宝亲王弘历看在眼里,对父皇的才干、魄力与手段深深钦佩,却并不赞赏父皇的猜忌苛严。这种“不赞赏”决不能说出口,可是弘历却有意无意间在这篇《宽则得众论》中将自己的真实心意写了出来。 宝座上的乾隆心中默念:难道,朕正是为今天而写?天下百姓在雍正的苛严政令下,动辄得咎,惶惶不安,乾隆却说应该“宽以待物,包荒纳垢,宥人细故,成己大德”。被乾隆指责为“褊急”、“刻薄”的秦始皇、隋文帝,“程石观书”,“躬亲吏职”,这岂不是父皇的写照? 看着跪伏在脚下的八旗王公文武官员和外藩蒙古王公,乾隆拿定了心里的主意。 说起来,主意不过六个字:主宽容,戒繁苛。再简略一些,这是一条四个字的新国策:“政尚宽大”。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九,刚登上宝座三十多天的新君乾隆,下谕给庄亲王允(胤)禄、果亲王允(胤)礼、大学士鄂尔泰与张廷玉等总理事务王大臣,宣布了自己的国策纲领:“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故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皇祖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泽,垂六十年,休养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过宽之弊。我皇考绍承大统,振饬纪纲,俾吏治澄清,庶事厘正,……此皇考之因时更化,所以导之于至中,而整肃官方,无非惠爱斯民之至意也。……兹当朕御极之初,时时以皇考之心为心,即以皇考之政为政,惟思刚柔相济,……以臻致平康正直之治,……故朕主于宽。” 乾隆高度推崇皇祖父康熙“以宽治国”的方针,但是皇父雍正主严,是出于形势的需要,怕出现过宽之弊,因而振饬朝纲,澄清吏治,究其用心而论,与康熙的宽大方针并不矛盾。自即日起,朕将以宽治国,因时制宜,以柔济刚,相辅相成,这与皇父之政也并不冲突。换言之,朕将以皇祖父之法为法,而不是以皇父之法为法。皇父的“以严治国”,朕是不会学的。 领导要施行一套自己的政策,彻底扫清前任的不利影响。以宽代严,意思明确无误。要知道,从严酷到宽容,由繁苛至宽松,几乎是一个难以实现的转变。满清祖制强调“敬天法祖”,皇帝要以尽孝为律己治国之首务,新君一定要赞颂先帝神纵英武,标榜自己是循皇考旧制扬先祖之业绩。如此祖制之下,要指责前君的弊政,予以纠正废除,要冒多大风险,可想而知。这甚至有可能被扣上忤逆不孝、擅改祖制的罪名。敢这样做,必须慎而又慎。 乾隆不但是慎重地去完成了这项工作,而且还用上了自己想出的一条妙法。P20-P2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