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嚼墨录
分类
作者 王志民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志民 男,汉族,1934年3月生,河南省新野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该系党总支副书记、副主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87、1998年两次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出版著作有《唐人七言歌行赏析》、《萤窗诗词拾翠》(合著)、《风诗决疑校释》(合著)、《康熙诗词集注》(合著)、《宋词精华》(主编)等10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内蒙古自治区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

《嚼墨录》(作者王志民)是一部诗词曲赋散文集,选录平生所作韵文200篇,散文(书序)15篇,韵文中以格律诗为主,只有少量词曲赋颂,格律诗与词曲,皆尽量照着规矩去作。

内容推荐

《嚼墨录》(作者王志民)是一部诗词曲赋散文集,选录平生所作韵文200篇,散文(书序)15篇,韵文中以格律诗为主,只有少量词曲赋颂,格律诗与词曲,皆尽量照着规矩去作。

《嚼墨录》收录了《内蒙古师大盛乐新校区》、《内蒙古师大盛乐新校区》、《船过珠江口》、《和林南山观音塑像》等作品。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格律诗

时代心声

西河沿防洪

学校农场劳动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卅周年

有感四首

——写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漫成二首

——纪念鲁迅百年诞辰

穹庐诗社成立

读毛泽东喜读之诗词

——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

中日友好诗书联谊会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

内蒙古师大盛乐新校区

神州览胜

阿尔山温泉

参观西安秦兵马俑

锦城道上

登龟山

车过河南境

雨中望回雁峰

越秀山公园

船过珠江口

海口市

三亚市

漓江抒怀

桂林叠彩山

桂林隐山

草原即景

菜农温室

根河冬咏

兴安岭看伐木

戈壁绿洲

吐鲁番街景

天山天池

赤峰市红山远眺

过武汉

游包头南海

和林南山观音塑像

和林南山火炬树

和林东山书法艺术园

克什克腾旗温泉

和林南山芍药二首

乡思亲情

回故乡

再回故乡

哭双亲

答胞兄《行年50歌》

附:行年50歌

吊胞弟

祭灶日思亡弟

正月十五日夜思亡弟

海拉尔电告胞兄去世

亡兄频频入梦

抚事感怀

坐骨神经痛

盖凉房

收落叶

窗前闲眺

端午咏艾

窑沟四首

远望

整训

种□条

雨后芋条发芽

喜雨

三降春雨

咏春

冬草吟

书斋闲咏

悼温广义师

咏怀

养花有感

扎赉诺尔讲授自考课

悼李忠哮主任

寄某老同学

再寄某老同学

借三轮脚踏车偕老妻市内购粮

购巨著一册,读后

初用管道煤气

科研感怀

寻觅“天花”

听琴赠余家骥教授

旧地重游

将赴湘潭参加学术会议

卧病闻我驻南联盟使馆被炸

雪二首

连日大雪牧区并未成灾

上海某教授碑铭

妻割去胆囊戏作

胡忠书画

偶忆

雨后,集宁师专讲学毕(藏头诗)

收获爱情二首

金婚感怀

福田君荣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孙振涛考博已中并结婚

有感

旧踪拾忆

幼弟爬树坠落

顽童——余少年事也

日寇入侵——追忆1944年

童年患病

新野上庄高小读书

新野泰山庙中学

回乡务农八首

远赴内蒙古

察尔森师范

察尔森师范迁至乌兰浩特

任教突泉六户小学

冒雨步行自乌兰浩特返回六户

人民公社成立

任教突泉中专

婚后一年半始同居于一间土房中

考入师院离家已久思妻

批判宋肖平老师美学思想

有感

步行数十里背白菜

大青山植树修水库

下乡助秋收

苦学

浮肿

思念胞兄

病中

闻有人饿死

闻突泉中专一女青年教师自尽

问月

参加“四清”工作队

咏史

忆包头分院

招收工农兵学员试点班

下乡开门办学

附:非格律诗

祝福田君折臂

校庆50年放歌

喜相逢

燕子归来了

第二编 词曲赋颂

西江月——西河沿防洪

扬州慢

一丛花令

阮郎归

江神子

附:孙兰廷老师《江神子·咏校庆,奉和志民先生》

一剪梅

望海潮

鹧鸪天

虞美人

附:蒋捷《虞美人·听雨》

醉金盏

拨不断

拨不断

蟾宫曲

醉金盏

醉金盏

田家炳教育书院记(刻石)

和林东山书法艺术园题记(刻石)

内蒙古师大盛乐校区记

乌海市海南区人民公园赋(刻石)

第三编 书序

吕公珩《雪泥吟》序

韩登庸《元代杂剧肇论》小引

郑福田《唐宋词研究》序

李少冰、李燕月《学通》序

郭仁昭《原上草》序

林杉《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序

高林广《唐代诗学论稿》序

索俊才《元代杂剧研究》序

刘蕴璇主编 《文学名著赏析》序

郑福田《鸿印书痕》序

志识文辞两风骚——胡忠《情满九州》读后

《岁月如歌——同窗人生40年》序

张福勋《余事集》序

瑜光其耀,瑕也何妨——象丑牛《太仆寺逸草》序

张丽杰《明代女性散文研究》序

试读章节

《艾子杂说》有一则寓言说:某人欲猎而不识鹰,把野鸭当成鹰买了回来。原野一兔突起,此人掷野鸭使击之,野鸭不能飞而坠地。再掷再坠,如是者三四。野鸭忽蹒跚而作人语日:“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也。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且举掌以示,笑而言日:“看我这手脚,能捉得住兔子吗?”林杉先生以其新著《文心雕龙文体论今疏》书稿相示,嘱我为之序。我便讲了上面这个故事,且举掌以示,笑而言日:“看我这手脚,能写得了龙学专著的序吗?”先生正色日:“劲翮利爪,正堪搏击!”这当然是玩笑带鼓励的话了。不过,我对他这个“文体论”研究,还真的很赞赏,有话要讲,所以便不再推辞了。

首先想到的是这部《今疏》在学科建设上的贡献问题。

80年代以前的写作课(“文革”前叫《文选及习作》)和文学概论课,都没有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和应用文教学内容。即使有点文体分类常识,也只是“纯文学”的分类,而不考虑中国古代“杂文学”的特点。难怪有的大学生写不好请假条和申请书,更不会写计划和总结了。以至于给亲人写信也离不开“爸爸、妈妈,你好吗?……此致敬礼”的框框,甚至有人把它当歌来唱,大有推广全国、走向世界之意。刘勰说,这些应用文虽是“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可我们为什么都耳聋并目盲了呢?80年代以来,情势有了很大变化。写作学包括“文体论”研究,在诸多学者的努力开拓下,逐步建立起完整的体系,出版了许多专著,使这门学科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从一株幼苗成长为合抱之木。这部《今疏》便是这一完整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这一合抱之木得以成长为参天大树的长效性养料和不可或缺的基础。 其次再谈谈对《文心雕龙》本体性质的研究上,《今疏》有何重要建树。

《文心雕龙》是不是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我从未怀疑过。因为无论是萧统《文选》、李防等的《文苑英华》,还是选篇至近代的多家编选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不仅有“纯文学”作品,而且也都有章表书檄、墓志哀祭一类的应用文,约定俗成,习以为常,无人怀疑它们的“文学”性质。而《文心雕龙》评论的对象也正是这样的“杂文学”,那么,它不是“文学”理论,又是什么呢?但是,林杉先生提出异议了,基本观点表现在《序志》篇的“疑点辨析”中。他既不同意把《文心雕龙》视同现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又不否定它在广义上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性质,结论为它“是一部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典型的写作理论专著”。我想,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固然重要;而研究“过程”本身的意义也不可忽视。我带着林杉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去认真阅读和思考,这个“过程”,已使我获益匪浅。我似乎才发现,《文心雕龙》所论及的文体怎么这样“杂”呢?除了诗赋外,大多是关于学术著作和应用文的,而这就有20余篇之多。别的文体姑置不论,单说《书记》所述及的就有谱籍簿录,方术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关刺解牒等等,似乎所有用文字记下的东西,皆可归入“文”中。这些东西,怎能称为“文学”呢?恐怕连“文章”也不够格吧!若从这一角度去看,说《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著作,确实有点名实不符了。但是,任何角度的以偏概全都是不正确的,所以林杉先生在那一篇的结尾大笔挥洒道:“对《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向题,也不能搞绝对化。任何一种与之相关的学科,都可以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但切不可据为己有,而加以垄断。在‘文场笔苑’之中,既让它对文学创作起作用,又让它指导非文学性文章的写作不是更好吗?”这是十分圆融可取的意见。因此,《今疏》之论,可说是凿凿乎如五谷之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之可以伐病,有着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最后谈谈《今疏》的思理和体性特点。

《今疏》在编排顺序上,对《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的有关篇章做了调整,分为“以文学性文体为主”的上编和“以一般实用文体为主”的中编,以及“以宫廷专用文体为主”的下编。这种科学的编排体系,反映了著者研究之精深和思理之精妙,对读者也起到了引导和提示作用;同其研究“本体论”一样,都有着开山立宗的性质。《文心雕龙·序志》云:“诠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及其品评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惟务折中。”我想用这段话移以评《今疏》,也还是比较合适的。

《今疏》的另一体性特点是“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有批判,有继承,立足于为写作现实服务。在本书“代前言”中,著者就明确指出:有些文体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具有新的生命力的。“即使那些已被历史淘汰了的曾专用于封建统治的文体,诸如诏策、奏启、章表、封禅等等,也有名亡而理存的情况。”本书各篇的“内容提要”和“疑点辨析”无不贯穿着这一指导思想,它对当前的文体研究和写作指导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还有两点芹曝之意,置之以备谘谋。一是钱钟书《管锥编·列子张湛注》云:“盖刘勰不解于诸子中拔《庄子》,正如其不解于史传中拔《史记》,于诗咏中拔陶潜;综核群伦,则优为之,破格殊伦,识犹未逮。”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前言》。又引此以论刘氏。对此名家之论,《今疏》是否也应有所献替臧否?二是各篇引录的例文,限于体例和篇幅,不可能广收多录,种类齐备,更不可能对之译注析疑。,使之模言范行,启发来者。我只是盼望有识之士,以及人、财、物之皆有能力者,将来编一部这样的与“文体论”相对应的“范文类选”之类的书,这也是对“文体论”研究的一大贡献啊!

写了这么多,回头看了几遍,觉得我这手脚还是有点像野鸭。

2000年日行南陆时P97-99

序言

这是一部诗词曲赋散文集。选录平生所作韵文200篇,散文(书序)15篇。韵文中以格律诗为主,只有少量词曲赋颂。格律诗与词曲,皆尽量照着规矩去作。

创作时间为1960-2011年,跨度50年。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所创作为主,有四分之一是退休后所写。内容反映了本人一定的人生轨迹和所思所感。我把书序说成是散文,是因执笔与著书者交流,述生平,叙经历,谈感想,随意挥洒,并非一味批评之学术论文,故归为散文一类。

辛卯冬78叟于莲东居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