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光法师话养性修身/印祖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印光法师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法师认为道德行为的起点始于人与生俱有的天性能力,同时又具有充分自觉反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因世俗习惯和物欲的影响而被深深地覆蔽了,必须经过后天有意识的学习、修持才能逐渐恢复。《印光法师话养性修身》中,印光大师字字甘露法语无不为世人昭示出“养性修身”的秘诀唯“诚敬”二字上可得!确正是儒家“三纲八目”中的“格致诚正”。

内容推荐

《印光法师话养性修身》系《印祖文库》之一。

《印光法师话养性修身》说的是“养性修身”,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人生品格修养:主要讲“诚敬”为入道之本,人以天生良知良能,能反省、能修德,即可消业去魔,潜通佛智,能得龙天护持。二、儒家修身之道:儒家修养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具体着重于格物除欲、克制妄念,进而“放心”(禅宗所谓“息心”)自在,达到表里一致,即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对治人生烦恼:以惭愧忏悔为利器,以断惑除习为效用,通过老实念佛、死心念佛,达到心与佛感通,以念佛心转生死境。四、心地法门修持: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为了达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根本下手处一定是“从心开始,还归心止”。心即性,修性即是修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目录

总序/1

序言/1

一、人生品格修养

 (一)品格修养之诚敬

1.诚与恭敬是入道之本/1

2.写经必须依正式体,必恭必敬/2

3.写经要比进士参加殿试,更加个恭敬/3

4.书写经典宜正楷合时/4

5.恭敬的利益与渎法的罪过/5

6.不可以漫不恭敬的态度读佛经/6

7.至诚恭敬是学佛之本/7

8.至诚恭敬的功德利益极大/7

9.至诚诵念,潜通佛智/8

10.道德学问惟有诚敬可得/9

11.至诚至明可以成为贤圣/11

12.逆境本是良药,正好老实念佛/14

13.刻薄行事,万事都要失败/15

14.自是吾慢,会招祸着魔/16

15.卖弄聪明轻慢佛法,最终成为奸人狂人/17

16.诚敬谦逊才是真修行人/17

17.立身行道,自净其意/18

18.诚敬净心,莫自矜夸/19

19.存心忠孝,诚敬待人/20

20.至诚恭敬,能获世人信敬、天神护佑/21

21.言行朴实,直心行道/22

22.惭愧忏悔,业消福增/23

 (二)品格修养之养性

1.摄心静修,常思反省自身/24

2.心存慈善,和气行事/25

3.摄心修善,自强不息/26

4.《易经》令人明德,勿作谋生手段/26

 (三)品格修养之因果

1.明因果,人前人后表里一致/28

 (四)品格修养之楹联/29

二、儒家修身之道

 (一)儒家修身之儒学

1.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讲究明理实修/31

2.明理除欲,匡扶世间的国学/32

3.世间法、出世间法都要明理除欲/37

4.诚学《感应篇》,除欲以明德/41

5.明理除欲,诚敬实修/43

6.诚意正心,严以律己,断除私欲/44

7.忠义律己,尽分实行/46

8.除欲明理是出世间的基础/47

9.断除私欲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之本/49

10.养气寡欲,以念佛为究竟/51

11.断尽私欲才能明明德/52

12.格物的物字是指私欲/53

13.惭愧忏悔,克制妄念做圣人/55

14.尽分修忠则天下平/55

 (二)儒家修身之心地

1.断欲明理,止恶修善/56

2.断尽私欲才能明明德/58

3.格物就是断欲,致知就是明德/58

4.至诚念佛,超度众鬼/60

5.返闻自性,息心念佛/61

6.断欲明理,终身奉持/63

7.断欲明理,包括上中下三根/65

8.断欲、律己、诚敬,表里一致/66

三、对治人生烦恼

 (一)对治烦恼之忏悔

1.忏悔恶业,念佛除障/69

2.明因果,诚忏悔,树信心/69

3.念佛忏悔,消业除病/71

4.忏悔改过,与日俱进/72

5.念佛忏悔,与佛感通/73

6.身口意三业,以意业为最大/73

7.惭愧忏悔,止恶修善/75

8.惭愧忏悔,背尘合觉/77

 (二)对治烦恼之断习

1.离欲返真,不随物转/79

2.知法皆幻,离欲清净/80

3.深信切愿,不随物转/81

4.借古鉴今,断欲振志/83

5.知幻即离,明德除障/84

6.知惑断业,离障明德/85

7.勤奋修持,扭转业力/86

8.聪明而又默默修行,其志难量/87

9.诚敬实修,虚则无益/88

10.身教重于言教/89

11.虚名招祸,实修召德/90

12.说话必定有信用,办事必定有结果/91

13.静心息虑,深思经义/92

14.老实念佛是最大的捷径、最巧的妙法/93

15.求速死也是投机取巧,易招魔障/94

16.学道不是学艺,为道自应日损/94

17.除欲存理,必力战方得/95

18.死尽世间心,正念自可现/96

19.死尽世间心,恒久正念现/97

20.表里一致,默默修行/97

21.名人说话,极须注意/99

22.家庭细事,也应当谦和忍让/100

23.学问越高越谦虚/101

24.死心念佛,往生必悟/101

25.以病为药,对治烦恼习气/103

26.放下宿习,老实念佛/104

27.远离分别心,一心念弥陀/105

28.明因果,对治习气,老实念佛/106

29.素食养生之道/108

 (三)对治烦恼之因果

1.明因果,实心戒恶/108

2.三世因果通三世,不可短见谤因果/109

3.忏悔过去业,恒念当下佛/111

4.凡相皆妄,明理自在/112

5.顺逆境都是修道良伴/117

6.善恶到头终有报,息心念佛苦乐消/118

7.天降逆境,正是警世洪钟/121

8.生死事大,轮回可怕/125

 (四)对治烦恼之除三毒

1.淫欲心为修道大敌,障生净土/126

2.女色为祸,通今世后世/128

3.以慈悲心视一切女色/131

4.情欲伤身妨修道/133

5.寡欲养性,节制性欲/135

6.戒色欲,得长寿/136

7.不净观对治色欲/137

8.转贪欲心为念佛心/139

9.戒淫能得至高德行、至大安乐/140

10.淫欲是大病的催命符/141

11.勉力守贞,不犯色戒/143

12.宽宏大量,对治嗔恚心/144

13.以三昧法水来洗嗔恨结业/145

14.修行就是在对治习气中前进/146

15.对治习气是修行第一功夫/150

16.以已死观来对治嗔心/150

17.只管自己修行,莫问他人是非/151

18.念起即觉,三毒自消/153

19.明理知因果,念佛须净心/154

20.圣贤之书是用来修身的/155

21.聪明反被聪明误,力行善道是菩萨/156

22.举心动念,天地悉知/156

23.念佛人岂可有贪嗔痴心/158

24.以德报怨,对治嗔心/160

25.以念佛心,对治烦恼业障/161

 (五)对治烦恼之除执著

1.以念佛心,对治执著魔境/162

2.老实念佛,魔障自消/162

3.以念佛心,修心转境/164

四、心地法门修持

 (一)心地修持之圆顿

1.以念佛心,开圆顿解/167

2.凡情心起道心退,念佛心发安养生/168

3.老实念佛,生处转熟/169

4.以念佛心,绵密返本而修/169

5.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老实念佛/170

6.转凡情心为念佛心,摄心精修/171

7.以觉照功,老实念佛,转妄成真/171

8.居尘学道,切愿厌欣/172

9.心与佛无分隔,才能说心佛一如/173

10.老实念佛,才是第一聪明人/174

11.改过迁善,才是至诚忏悔/175

 (二)心地修持之念佛法门

1.以娑婆之苦乐,作切愿之厌欣/176

2.返闻自性,心佛一如/178

3.以信愿行,老实念佛,决定往生/180

4.真信切愿,老实念佛,三昧可证/183

5.以念摄心,则六根都摄,净念相继/184

6.以善知识教令念佛,则六根摄净念继/186

7.以念佛心,摄心静修/188

8.信愿行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189

9.念佛诵经,同修、独修皆有定规/190

10.摄心念佛的具体切用方法/191

11.心口耳,三点连线而不可断/192

12.死尽偷心,都摄六根,老实念佛/193

13.念佛之要,在都摄六根/194

14.念佛修行必须以世间善法为基础/195

15.欲了生死,除念佛往生外,不可得也/196

16.至诚恭敬,是了生死之秘诀/197

17.真为生死而念佛,必了生死/198

18.严持净戒,都摄六根而念佛/198

19.真为生死而发心,都摄六根而念佛/199

20.信愿行之愿,就是厌欣至极/199

21.死苦当头,念佛心不切亦切/200

22.死字贴额头,尘境不足贪/201

23.觉照念头是消除念头的最佳良方/204

24.老实念佛,能得一心,必定见佛/205

25.专精念佛,不求感通而感通自至/206

26.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208

27.念佛岂止是养生,直是出世之要道/208

28.以佛念代万念,以无得为真得/210

29.老实念佛,潜通佛智/211

30.老实念佛,无求无得/212

31.老实念佛,能所双忘,一心彻露/213

32.老实做人,老实念佛,必定能实在往生/215

33.不悟本性,修持无益/216

34.发菩提心,磨炼习气/216

35.境无顺逆,胜操在心/217

 (三)心地修持之因果

1.执著心就是生死轮回的种子/219

2.境界是心地的影子,修心才能转境/219

3.知因果,明德以修身/220

4.深信因果,自可消宿业、转祸福/222

5.尽分尽力,天地自然赏善罚恶/223

6.深信因果,何须怨天尤人/224

7.有为法梦幻泡影,无为修念佛往生/227

8.身体力行广劝善,虽贫,功德无可量/228

 (四)心地修持之佛理

1.三归是修持根本,五戒十善是修持基础/229

2.戒为世出世间消灾了道之良方/235

3.明佛理,六根反为出世利器/235

4.有为法梦幻泡影,老实念往生安养/237

5.以苦为师,看破放下自在/239

6.老实念佛,人定胜天/240

7.不为境转,直心行道/242

8.戒骄戒躁,老实念佛/243

9.克欲明理,老实念佛/244

10.诚听兼到,老实念佛/245

11.专心致志,老实念佛/246

12.培植功德,开人知识/248

13.唯老实念佛,方成圣成佛/249

试读章节

【按】

印光法师在这里揭出一个诵经念佛的妙法,那就是:“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要想“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就必须是“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因为只有这种心态和境界,才能“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啊!

10.道德学问惟有诚敬可得

谚云:下人不深①,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②,艺超侪伍③,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日: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日: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④。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⑤、修齐治平⑥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⑦令人景仰⑧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⑨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竭诚方获实益论》)

【注释】

①下人不深:不能真诚地放下架子,虚心、恭敬、甚至是委屈求学。“下”,是退让的意思。

②传薪得髓:得到真正的传承,得到法脉的真髓。传薪,延续的意思,转义为得到真传。

③艺超侪伍:学问和技艺远远超过同类或同一时代的人。侪,音柴,同辈、同类的意思。

④郡庠:郡,音俊,春秋至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名;庠,音详,是指古代的学校。

⑤明德新民:明德,先天固有的德性纯善、明净,所以叫做“明德”;新民,本作“亲民”,意思是通过自己的“明德”,使大众也能“明德”,日日改过自“新”。

⑥修齐治平:儒家的道德与社会政治理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修齐治平”是历代儒者普遍奉行的价值观念。

⑦生前没后:就是指“生前死后”。没,即“殁”,音末,死亡。

⑧景仰:就是“敬仰”。“景”有“敬”的意思。

⑨弈秋之诲弈:弈,音意;弈秋,古代善于下棋的棋师;诲,音慧,主要是指老师、长辈对小辈的训导和开示。弈秋诲弈,就是弈秋教学生怎么下棋的棋艺。

⑩痀偻之承蜩:痀,音勾。佝偻,佝偻病,是鸡胸、驼背、罗圈腿。蜩,音条,古书上指蝉。“疴偻承蜩”,意思是有一个驼背的人在捕蝉。这故事说明“用志不分”、“诚敬”的可贵。  【按】

印光大师在这里告诫我们:即使是世间法的求学问、学手艺,离开了恭敬心、诚恳心,甚至是卑下心、持恒心,也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更何况出世间法的修持佛道,离开了恭敬心、诚恳心,甚至是卑下心、持恒心,当然更不能成就了。

11.至诚至明可以成为贤圣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①。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可不勉力操持②,而稍生纵任也。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③、从凡至圣之达道④。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⑤。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⑥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然作圣不难,在自明其明德。欲明其明德,须从格物致知⑦下手。倘人欲之物不能极力格除,则本有真知决难彻底显现。欲令真知显现,当于日用云为常起觉照,不使一切违理情想暂萌于心;常使其心,虚明洞彻⑧,如镜当台,随境映现,但照前境,不随境转。妍媸自彼⑨,于我何干。来不预计,去不留恋。

P9-11

序言

我国宋明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说:“文以载道。”

“道”是什么呢?在儒家《中庸》讲“率性之谓道”,是指符合宇宙客观规律的一切言行和法规;在道家讲“道可道,非常道”,是指无法用语言文字、思想概念来阐明的绝对真理;在佛家讲“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三论玄义》),是指引导众生归入宇宙本体的根本道理和修持方法。“道”就是大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人、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是宇宙万物可分可合的结构模式和运行规律。“道”的本体虽不可言说,但为了引导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使得社会向前发展,又不得不用“可道”的语言文字来层层递进说明,这就是“文以载道”。

儒学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完整理论体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儒家的伦理思想是“以人为本”的伦理思想的典型,它认定,人在生活世界里,始终与天地万物共存;为求得人与自然的最佳契合,一切人事作为,必须调整到与环境、与自然万物形成为完整的整体,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儒家重视因时因事以制其宜,重视整体意识,强调“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时因事、变通求宜的整体思维,采取“乐天知命,安土敦仁”、不忧能爱的乐观态度,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为了真正能够做到“天人合一”,人类首先应当调整自身。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伦理道德规范的目的在于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交人处事;而能够实践道德行为的前提是人类具有自觉的良知、良能。道德行为的起点始于人与生俱有的天性能力,同时又具有充分自觉反省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因世俗习惯和物欲的影响而被深深地覆蔽了,必须经过后天有意识的学习、修持才能逐渐恢复。为此,在《大学》里,儒家殚精竭虑地规划了“三纲八目”,作为普世人人可学的标准与阶位,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大学》中开宗明义就标举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三纲”,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目”,作为人们学习“做人”,亦即道德修习的完整次第。在“八目”中,“格致诚正”是属于个人修养。其中,“格致”是“诚正”的前提,不能格除物欲,是不可能做到“诚正”的;而“诚正”则是“格致”的检验标准,没有格致的决心和实践,诚正是决不可能达到的。又,在“诚正”二字中,“诚”之一字又是“格致诚正”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在儒家讲,“诚”是儒家的哲学和伦理学的范畴。“诚”的本义是诚实无欺或真实无妄。《礼记·中庸》把它升华到“天人一体”之道和人身修养的最高境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所以《礼记·中庸》又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人只有通过“择善而固执之”的诚身之道,才能实现天人一体之性,达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养性修身”,正是“三纲八目”中的“格致诚正”;包括后面的“修身”,是属于个人修养的内容,也是恢复人类天性、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的必然历程。

严格讲来,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创立、不断斗争、不断融会、不断创新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正好说明我们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既有自身坚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力,又有祥和、博大的融合力和凝聚力。简单讲,有过四次大的融会发展过程。第一次是先秦诸子百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过程。这一时期,先秦诸子之首的老子与孔子的出世,既开启了诸子百家的先河,又创造了百家争鸣、百家融会的契机。此后,儒、道、墨、法、名、兵、阴阳等各家思想和学问相继而起,其中以庄子继承老子之学、孟子继承孔子之学为当时百家之主流。第二次是两汉后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经学的繁琐导致了魏晋南北朝玄学的产生,并与西来的印度佛学相碰撞。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鼎立而纷争不已,并由此得到了新的融合和发展,终而汇成隋唐佛学体系,为唐代文化、文明等的辉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国的思想文化结构,从两汉“独尊儒术”,到魏晋南北朝的儒、释、道三教并立,是一次大的思想转折。第三次是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佛教达到鼎盛,出现天台三论、法相、华严、禅宗、净土、密宗、律宗等许多大的宗派,高僧大德辈出,人才济济,理论学说异彩纷呈,一片繁荣景象。佛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权设方便的普遍性说教,从帝王到庶民,从文士到白丁;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深入普遍地熏陶着我国各阶层人众。其范围之广、深度之深,胜超当时我国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尤其是唐代到五代,印度佛教与中国古典智慧的相结合,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而慧能大师又把这种中国式的佛教进一步转化为禅宗。从此,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中最璀璨的奇葩——禅。禅,超越了原有的佛教,融合了以儒、释、道三家为主的文化精神,进而形成了气势恢宏、包罗万象的中国特有的禅文化体系。如果说,佛教文化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在禅文化的意义上来说,倒不如说,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教文化确实是来自于印度,但是经过中华文化的磨合、亲和过程,已经消化、转化为自己血肉的一部分,再也无可分割了。第四次是宋明理学的发展。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颢、邵雍、张载)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豪言壮语就诞生于此。理学继承儒家的学说,更吸收了佛家禅与道家无为的概念,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当时,宋明理学把“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作为经典之书提倡,特别是朱熹,一方面在思想上承接韩愈复兴儒学事业,一方面在具体思维中按柳宗元、李翱的儒佛互渗之路通向“新儒学”。朱熹自小就向大慧宗杲禅师的弟子道谦、开善学禅,又继承二程“洛学”,广泛吸收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这正是禅宗“实际理地不染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精神的体现。

正是基于以上儒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和“新儒学”的儒、释、道思想在禅文化中的有机统一,奠定了中华文化的以禅文化思想为中心,以“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印光大师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儒学为基础,首先“以人为本”,通过“三纲八目”的实践,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事实上,“三纲”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至善就是“觉行圆满”。只是儒家以人间世法为限,未能在思想上臻此境界,更毋庸说在实践上完成了。

佛学所要完成的,则是度尽一切众生皆令成佛的菩提大愿。而众生轮转六趣,苦不堪言,哪里有这智慧,有这闲暇,有这善根、福德、因缘来修菩提道呢?就说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贫富穷通、智愚强弱相差何啻千万里?要说修行,先得离苦;要说开悟,先得断惑,谈何容易?因此本师能仁,不惜眉毛扫地,苦口婆心,广说八万四千法门,详述上中下品,其目的还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娑婆人类众生,广开人天乘、声缘乘、菩萨乘、无上乘而为说法。这里所说的无非是人天乘的修持法,“人成即佛成”,一切从基础做起。

本书说的是“养性修身”,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人生品格修养:主要讲“诚敬”为入道之本,人以天生良知良能,能反省、能修德,即可消业去魔,潜通佛智,能得龙天护持。二、儒家修身之道:儒家修养以《大学》“三纲八目”为准绳,具体着重于格物除欲、克制妄念,进而“放心”(禅宗所谓“息心”)自在,达到表里一致,即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对治人生烦恼:以惭愧忏悔为利器,以断惑除习为效用,通过老实念佛、死心念佛,达到心与佛感通,以念佛心转生死境。四、心地法门修持: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为了达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大自然和谐,根本下手处一定是“从心开始,还归心止”。心即性,修性即是修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修心无过念佛,念佛即是修心。为达“三和谐”,首须发菩提心,了知“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以此思想为起点,决可成就。念佛应以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念佛秘诀;以彻悟禅师所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指路明灯,对境摄心起觉照,死尽偷心,老实念佛,可令开圆顿解,可令转变境界,最终“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归于净土”,完成自利利他的第一步。

华严书局决志弘扬佛法,特别是决志弘扬净土,可谓是“独具只眼”,欲为“人天眼目”,我在此赞叹无尽。书局要求我为《印光法师文钞》中的有关“养性修身”方面的内容作些注释及导读,我自惭才疏修浅,不得以勉力为之,加之另有不少弘法及写作译白的工作牵缠,文中难免有疏漏甚或谬误之处,敬请大德、方家指正,则不胜幸甚。本书原编五十余万字,根据出版需要,经再次节录压缩而成今编,以飨读者。  王龙

2009年2月2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