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林编著的《社会转型论:兼论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以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为主要参照对象,试图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理论研究提出一个基本框架,就研究什么(研究内容)、怎么研究(研究方法)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初步构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研究理论范式。同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作为主要参照,并根据这一研究框架对其作初步研究。
根据库恩的范式理论,徐家林编著的《社会转型论:兼论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认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理论研究尚不成熟,有必要构建和确立真正意义的、具有较强理论穿透力和理论解释力的社会转型研究理论范式。《社会转型论:兼论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重点从社会转型的发生学、动力学、类型学、过程论、目标论等方面对社会转型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作较为详尽的论述,并重点探讨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新一轮社会转型过程以及在以上各方面所体现的特点。本书拟以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为主要参照对象,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理论研究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期初步构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转型研究理论范式。
导论 范式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范式的构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范式理论和范式分析/3
一、范式和范式转换/4
二、社会转型理论现状/9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设想/13
一、学科重新界定/14
二、主要问题重新设定/17
三、社会转型研究的方法/21
第一章 社会转型的发生学/25
第一节 社会转型发生的原因与条件/25
一、社会转型发生的根本原因/26
二、社会转型发生的直接原因/30
三、社会转型发生的条件/33
第二节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发生学分析/36
一、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生的时间/37
二、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生的原因/41
三、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发生的条件/44
第三节 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发生学分析/47
一、传统社会主义转型的发生学分析/4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发生学分析/52
第二章 社会转型的动力学/58
第一节 社会转型的动力构成/58
一、社会转型动力结构中的经济力量/59
二、社会转型动力结构中的政治力量/61
三、社会转型动力结构中的文化力量/64
四、社会转型动力结构中的社会力量/66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中的动力群体/70
一、利益—立场—行动/70
二、前提与策略:力量整合和利益协调/74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动力特征/78
一、改革早期:广泛同盟/78
二、改革中后期:各怀心思/82
第三章 社会转型的类型学/90
第一节 社会转型类型的一般分析/90
一、主导因素不同的社会转型/91
二、目标与价值确定与否的社会转型/93
三、不同开放程度的社会转型/96
四、不同路径与策略选择的社会转型/99
第二节 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类型的特殊分析/103
一、政治主导的社会转型/103
二、目标与价值确定的社会转型/109
三、激进与渐进相结合的社会转型/114
第三节 社会转型类型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解释学意义/120
一、社会转型类型的解释功能/121
二、社会转型类型的定位功能/123
第四章 社会转型过程论/128
第一节 社会转型过程的阶段划分/128
一、阶段划分的理论前提/128
二、阶段划分的基本思路/131
第二节 影响社会转型进程的结构因素/135
一、社会力量结构/136
二、利益结构/14l
三、意识形态/144
第五章 社会转型目标论/150
第一节 前现代社会转型的目标分析/151
一、社会发展观与前现代西方社会转型目标/151
二、古代中国社会转型目标/154
第二节 近现代社会转型的目标分析/157
一、西方社会近现代转型的目标分析/157
二、东方社会近现代转型的目标分析/160
三、中国社会近现代转型的目标分析/165
第三节 前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转型的目标分析/170
一、“华盛顿共识”: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转型目标/170
二、民主化:前社会主义国家政治转型目标/172
三、“总和不确定性”: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目标的实现/174
四、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175
第四节 中国改革目标确立的过程、特点与策略——以《邓小平文选》等党的重要文献为视角/177
一、治理整顿:正式改革前的准备/177
二、中国改革的策略性突破/179
三、中国改革目标确立的特点/185
参考文献/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