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横生的时空之旅,世界级散文大师的魔力叙事……
欧洲、非洲、大洋洲,千年时空交错,旅程永无止境……
塞斯·诺特博姆被《纽约时报书评》称为“20世纪的乡村说书人”,《村声》周报则称其为“作家中的作家”。
《流浪者旅店——时间与空间之旅》作者诺特博姆作品主题宏大,但他绝非眼高手低之辈。他在寻常事物中灌注哲学思考。他的思想会不经意地突然出现,叫你猝不及防,如同一个荒废橱柜里藏着的天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流浪者旅店(时间与空间之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荷兰)塞斯·诺特博姆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妙趣横生的时空之旅,世界级散文大师的魔力叙事…… 欧洲、非洲、大洋洲,千年时空交错,旅程永无止境…… 塞斯·诺特博姆被《纽约时报书评》称为“20世纪的乡村说书人”,《村声》周报则称其为“作家中的作家”。 《流浪者旅店——时间与空间之旅》作者诺特博姆作品主题宏大,但他绝非眼高手低之辈。他在寻常事物中灌注哲学思考。他的思想会不经意地突然出现,叫你猝不及防,如同一个荒废橱柜里藏着的天使。 内容推荐 《流浪者旅店——时间与空间之旅》是荷兰著名作家塞斯·诺特博姆的旅游文集,记录了他过去四十年来到过的地方:爱尔兰、德国、瑞士、意大利、西非、伊朗、澳大利亚。在《流浪者旅店——时间与空间之旅》中的这些游记,诺特博姆不仅描写了风土人情,更融入了自己对历史与空间的深刻思考。编辑配齐目录和八幅插图。 目录 风暴眼之中(自序) 永远威尼斯 白太太和贾瓦拉先生:冈比亚船上之旅 冥想慕尼黑 阿伦岛之石 我的旅馆(一) 在撒哈拉的边缘 遥远之战:堪培拉纪念馆 园丁与死神(”伊斯法罕一夜”前奏) 伊斯法罕一夜 在她的尸骨上,人们建起曼图亚 苏黎世 马里的月光 当世界戴上小丑的帽子 我的旅馆(二) 试读章节 来冈比亚旅游的外国人只有瑞典人。就在离首都二十公里的地方,在原始的海岸上,一个有胆略的瑞典人建了三栋低矮的宾馆楼,每星期都有满满一飞机的瑞典人下榻此处。他们飞了八个小时,而享受这份尊荣,花三百法郎多一点,就可以玩两个星期,然后上飞机回去。这对于冈比亚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对那些在非洲住了二十五年甚至更久、英国式殖民地老爷派头的人来说,到这里会大失所望。这里和白种人打招呼,百分之一百都是用瑞典语:“你好,瑞典人!”此外,占瑞典游客大多数的女游客,显然很乐意与那些勾留于宾馆的冈比亚小伙子发生某种更深层次的接触。如果这种关系的确不是母亲般的慈爱,那至少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但当地社会道德的卫道士认为这是道德沦丧,因为与此有染的小伙子轻松就能挣到钱,也能方便地出入各宾馆的夜店。所以说,外面的世界来到了冈比亚,也有人为此不乐意,或者就像那个出租车司机所说的:“他不好。冈比亚女孩不走和他。她支道他家里人。不好。瑞典女孩她不支道。她来了再她走。” 还专门为了瑞典游客设立了一个小小的游客市场,摆出来卖的是些色彩艳丽的染布、衬衫和帽子。欢快艳丽的服装中,还有一座亭子,里面坐着个漂亮的、无精打采的女人,她负责提供“资讯”。我在那里买了张该市的地图和国家的地图,还买了一本书,说的是该国独立后的十年,还附有国歌(“为了冈比亚/我们的祖国/我们奋斗劳作和祈祷/是为了每天生活的团结/自由和平”),另外又买了本写鸟类的书。可她没法帮我采访总统,我得去找内阁部长,部长就在麦卡锡广场那里。路虽不远,但是时间流逝,每一分钟都变得更为炎热。躲在树荫下只能让太阳不灼伤你的脸,可酷热的重担、肩膀上汗湿的毛巾却越来越沉重。政府的台阶上坐着一大群人。他们在兜售塑料小鸟、卷烟、可乐树果、花生和又小又酸的橘子,所有人都大喊:“你好,瑞典人!”气氛亲切。广场是偌大一片英国芳草,这是个很大的板球场,周围是殖民时代的木建筑。旅者啊,你要是半闭上眼睛,就会重回往昔——板球场上散布着球手,这可以是1920年,或是1910年,1890年,只有制服的式样时而变化,会出现一些新来的白人,除此之外,一切都毫无改变:沃洛夫部族、曼丁哥部族、富拉部族和苏宁可部族没有变得让人认不出来,时代或许会改变,总督饰有羽毛的三角帽或许已经消失了,可这酷暑、这大河、各个部落,还有贫穷,则依然故我。独立的酷热,独立的大河,独立的贫穷。 走过两辆黑色的奔驰豪华跑车,还有一个穿着深蓝色羊毛袜、膝盖黑黝黝的警察,我来到接待桌前。在荷兰,如果你想和女王说话,该到哪张桌子前提申请呢?我站在烈日下,正在争辩此事,屋里有人叫我。这地方乱得一塌糊涂,又乱中有序,我立刻就看出这一点,因为我的书房也正是这般。什么都没有分门别类放好,报纸乱堆,没有橱柜,什么也找不到,什么都缺,一个摞一个,都混在一起,书信也好,表格也好,椅子上、桌子上、地板上,随处都是。三个人在里面办公——我总是将这种事称之为办公。其中有个人在那徒劳无益地翻查一堆陈年旧信。有一个年轻的女人,模样十分迷人,对着电话尖声细调的,以唱歌般的嗓音说着话,毫无疑问电话那边藏着她的情人。此外就别无其他了。我推开几张新报纸(“北京借给冈比亚两千八百万达拉西”),坐下来等着。天花板上的吊扇将散落的纸页吹得四处飞旋,人们走进来,上下打量我,好像在争论要不要买下我,然后啥也没有做,就又出去了。渐渐地,那早已熟知的感受又卷土重来,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我根本就没有坐在这里。这是一位非洲的品特所导演的一出话剧,我是得了一大笔钱应邀来演出的。很快就要中场休息了,我们都会站起来,倾听喝彩,然后去餐厅喝杯啤酒。 都不是真实的,没什么是真实的。离我最远的一张桌子后面,有个人刚从无边的白日梦中苏醒过来,转而关注起他眼前的这个相对论问题上来,他优雅地向我走来。 我到底想干什么? “想采访总统。” 我还不如说自己是特地来看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手稿的。 “哦,明白了。那你要去找尼杰先生。” 可是尼杰先生不在。尼杰先生和我似乎注定要玩一种奇怪的毛毛虫般你进我退的游戏:只要我随大流拥进一间办公室,他就翩然而起……出去了。随之开始的,就是一出奇妙的哑剧猜谜,开会、约定、在走廊里等,又换了一条走廊,还要去见更多的先生们,有些人也名叫尼杰。此时,我也找来针刻印刷的报纸,自己先了解一番。要说这经历中哪怕有一些微乎其微的悲情,我就可以引卡夫卡为援——我是迷失在迷宫中的人,等等。可是这其中却没有悲情,这只不过是一个冗长的开篇,后面跟着一出毫无剧情的电影。我在不同办公室里进进出出,小心地放好我的钞票,听别人猛侃春秋大梦,了解谁是从哪个部落来的,听人家说他们自己一眼看过去,也经常没法分辨对方是哪个部落的人,要我用英语提交一份准备问总统阁下的问题清单,就这么东倒西歪地跳过冈比亚的蛇,跳上木板,进进退退,上上下下。这真是受益匪浅。我渐渐忘却了外面的世界,所能记得的就是这炎热的,尘土飞扬的街道,阿波罗宾馆的餐厅,还有我那个石头房间,从那里能看见大河,运花生的小舟沿着河水悠悠划过,张着三角船帆。有时候会传来明沟里让人染病的淡淡臭气,一大早就会有人来这里从我窗下的井里汲水,只要有人来汲水,我就会醒来。 英国领事馆里的报纸已经过期超过一个月了,从空荡荡的书店里能找到的唯一一本关于冈比亚的书,是1906年出版的《冈比亚殖民地和保护领官方手册》。书里面无所不包。每一个名字,每一份数据,每一个过程,每个人的薪水,事无巨细。在“信箱”这一条目下写着:“本殖民地和保护领中没有信箱。”这其中的含义让人难以置信。原来帝国就是如此运行的。不会有意外之事发生。曾有人把一切安排到尽善尽美了。从巴瑟斯特拍一份电报到圣赫勒拿岛要花三个先令。本地宪警的军士长杰里米·科林伍德,“陪同着阿尔弗雷德·马龙内爵士,詹姆斯·肖·海爵士和吉尔伯特·卡特爵士数次前往腹地”。该军士长时年二十七岁,在殖民地已经过了五个月,一年挣一百英镑。1903年时,政府邮船盈利三百六十六磅,比预期更多一先令六便士。写一封信到威海卫、开曼群岛和斐济要花一便士。处以鞭刑的报告,最后要把一式两份上呈至海军部。全是陈年旧事,整整三百六十四页,毫无虚言。读起这样的一本书,你会时而欣喜,时而忧伤,反之亦然,可是当你向外瞥一眼,看看这个破败的城市,躺在这条无边大河的弯曲处,当你想到那唯一一条柏油路,想到这里一穷二白,你不得不问自己,英国人在这里这么久,究竟获得了什么?答案只能是:他们所得不多,只有花生! 塞拉利昂的外事秘书到访,中央银行的长官又去参加在拉各斯召开的非洲中央银行组织西非地区委员会的会议。“巫意”这地方的区长,苏托科巴族人福迪·卡巴·甲塔被撤职了,在洛克西在上映弗吉尼亚·马约②的《警长》一片,7点17分,太阳就要落下了,正如昨天,明天也是一样。我又在十三号桌吃晚饭,骑着那辆租来的自行车,沿着那条穿过红树林沼泽地的窄路,来到海边,在大海里游泳,胡乱记下那三棵树的名字(分别叫尼姆、卡斯利娜和凯山一凯山),然后又及时赶到码头,看成百上千只乌鸦回翔,栖息于一株树皮都已被剥光的大树,每晚皆是如此。有几个人在看一条损坏得怪模怪样的白色河船。这船名叫“白夫人”,向后歪斜得很厉害,看起来很是吓人,这条船油漆剥落,而且和亨弗莱·鲍嘉的非洲王后号也巧合地颇有相似之处。船扶手那有一个威严的老黑人,头发上还有几抹亮金色的白发,他喊着我。 “你想上则(这)船吗?” “你们往哪开啊?” “沿则(着)河走!去巴塞!” 我回到宾馆去看地图。河流蜿蜒流人非洲内陆。巴塞是冈比亚的后门,离班珠尔约四百公里远。 P27-31 序言 风暴眼之中 “万物皆源于变动,而与恒定不变无关,如果一切的起源是恒定不变,则必回归其本源,而其本源正是虚无。所以旅程永无终止,无论是此世,或是来世。”12世纪的阿拉伯哲学家伊本·阿拉比如是说,这句话出自他详尽的旅行手册《发现旅行真意之书》,这是一部神秘的、极为虔诚的著作,该书以迁移为角度,观察一切:神、宇宙和灵魂。迁移的含义在全书中确定不移,那就是指旅行。我既不是穆斯林,也不信宗教,以前在巴黎买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有“旅行”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是safar,复数形式是asfar),也是因为该书是双语版,我喜爱其中阿拉伯文手稿之美,更是因为,当我在巴黎的书店草草浏览此书时,在序言中读到的意味,是让所有真正的旅行家都为之着迷的,无论他来自12世纪,或是20世纪。该书的译者,同时也是序言作者丹尼斯·格雷尔说他也可以将“意义”翻译为“果实”——不但可以说明旅行之益处,而且就词源而言,阿拉伯语中果实(nata,ij)这个词,会让人想起“孕育诞生”,引申出旅行在理性和精神上结出的硕果。序言中说,旅行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其揭示真性,简而言之,是对那些孤身独行的人有益:“旅途中,你会认识你自己。” 序言中还有一个词:siyaba,即朝圣,同样吸引着我,也许是因为我对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城着迷之故。朝圣的定义是:周游世界,冥思玄想,走近神之所在。后者对于我并无意义,可是如果将“神”一词换为“神秘”,我就会赞同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在美好的一天,我知道这听起来有多么夸张和老套,可我的经历就是如此:我将帆布背包塞满,向母亲告别,赶上了前往布莱达的火车。一小时之后——你知道尼德兰这地方是多么小——我就站在比利时边境的路边,翘起大拇指搭顺风车了,从那之后,我就没有真正停下过脚步。当时,我对任何冥想、任何玄思都一无所知,这些思考日后才降临,就像西藏转经筒的用处一般,先有了行动,思想才会随之而来。换句话说,我再也没有停止过漫游,在漫游中逐渐开始思考,称之为冥想,也未尝不可。 有两点值得关注:一个长在旅途的人就总是身在远方,不在此处。对自己是如此,对于别人,对于朋友们,也是如此;尽管你的确“身在彼处”,不在此处,但是你永远留在一个地方,一直如此,这就是所谓“自心所在”。不管听起来多简单,你总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如实地认识到这一点。你总是要应对“其他人”的不理解。以前,我不知有多少次不得不聆听帕斯卡的格言:“世界不幸之根源,乃在于人类不能在同一间屋子里二十四小时不出门。”后来我渐渐发现,其实正相反,我才是那安住自心、足不出户的人。但是居家的人对于旅行总是会不断地质疑,每次谈话都是同一个问题,不厌其烦地旧话重提,以至于自己当时是如何回答的,我已经完全记不清了。他们问:“你为什么旅行,为什么你总是旅行?”然后就是“你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此话颇有指责之意。)无论过去或是如今,这话的意思就是指,你在逃避自己,在我看来,这句话勾画出一个可怕的、悲惨的、历经磨难的我,永远自我放逐于沙漠之中或者大洋之上。而旅行真正的原因,是学习和思索,求知和困惑,(在问者看来)反倒不够新奇古怪。1993年,我为一本小书《苏里南的国王》写过序言,其中有我最早的一些旅游故事,写于50年代,当时我是个海员,往来于南美东北海岸的苏里南航线。我的序言是这样开头的:“旅行,也同样是……” “旅行,也同样是需要学习的。”旅行是不断地和他人交错,而你又总是孤身一人。这就是矛盾之所在:你在世界上独行,而世界却在他人掌握之中。你想住旅店时,他们控制着食宿,飞机一星期只有一次,他们来决定你能不能在这架飞机有个座位,他们更加强有力,因为他们能决定给不给你盖一个章或出一份文件。他们说着你听不明白的语言,在渡船上坐在你身边,或是在巴士上坐在邻座,他们在市场上卖吃的给你,还给你指出正确或错误的道路,有时他们很危险,不过一般都并非如此。所有这些都需要学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永远都不能做。你要知道在他们大醉或者你大醉时如何应对;你要看懂手势和眼神,因为无论你是个多么孤独的旅者,你总是不离他人,包围着你的是他们的表情,他们的建议,他们的厌恶和他们的期待。每个地方都各不相同,什么都和你生活和熟悉的国度不同。学习日后我在柬埔寨和马里、在伊朗和秘鲁所需的知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那时开始我已经在学习。并不是因为我当时已经深知这一点,而是因为我畅游在各种新印象的汪洋大海中。我没有时间反思自己,而是像那些尚不知如何旅游、如何写作的人一般,边走边写。我所能做的,不过是观察,然后试着用文字盘点我之所见所闻。我对世界并无知识,不能用之来判断所有让我困惑的现实,我力不能及的地方,在所写的那些故事中一览无余。 也许真正的旅者,永远身在风暴眼之中。风暴就是世界,而旅者透过这风暴眼来观察世界。气象学家说,在风暴眼中一切风平浪静,沉稳如禅房。而学会透过风暴眼看世界,就能知道何为真,何为伪;通过观察,就会知道万类霜天何以同,何以异。 波德莱尔曾写道,旅者离开,就是为了告别,他还写道,旅者的信念是虚假的,他们的旅行带来“痛苦的知识”,这个“微小、单调的世界让我们有机会略微看清自己,看清昨天、今天和明天;在枯燥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让人惊悚的绿洲。”从这一点来看,似乎只有那些留在家中、每天过着老一套生活的人才会害怕担心,才会无法承担所谓痛苦的知识。对我而言,谁是英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听从心之召唤,一往无前。 曾几何时,今日我所知的一切,当时是一片惘然,但我选择了出发,后来,当我懂得了更多,我知道旅行中我会找到沉静,而沉静才能写作,行走和沉静,似异而实一。而这个世界,其所有的故事和壮美,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国家、人民和历史,在这个永远漂移的宇宙中,也不过一方孤旅,走上条条旅程。或者援引伊本·阿拉比的话:“你若是看见房舍请说,我便想在此暂留片刻,可有多少次尚未歇下便已上路,只因未走的路程尚有几多。”我曾写过一首诗,写的是道路——命定之路,召唤和引诱之路,我想描述的是永无休止、周而复始的旅行。就以此开篇吧。 道路 我就是道路。 直如弓矢。 瞄向远方, 在远方, 我飘然远飓 你若跟从我 到此处、彼处,无何处 你将会抵达 莫问行何路 远方,就是道路。 1996年 书评(媒体评论) 诺特博姆作品主题宏大,但他绝非眼高手低之辈。他在寻常事物中灌注哲学思考。他的思想会不经意地突然出现,叫你猝不及防,如同一个荒废橱柜里藏着的天使。 ——《华盛顿邮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