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这一辈子(战斗在大江南北的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正美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枪林弹雨,硝烟弥漫,他们用枪炮,用导弹保卫祖国的领土领空,用鲜血和忠诚铸就辉煌!

这是一部周正美同志自传体的回忆录,是他一生战斗的足迹,这更是一部皖江革命史的缩影,朴实平凡的文字还原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之历史真实面貌,描绘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画卷,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诗篇,让我们感同身受。

《我这一辈子》一书出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留下的不仅是一本珍贵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周正美同志自传体的回忆录,是他一生战斗的足迹,这更是一部皖江革命史的缩影,朴实平凡的文字还原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之历史真实面貌,描绘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画卷,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诗篇,让我们感同身受。

目录

一、开场白

二、我的祖先

三、我的家庭情况

四、我所受的革命教育

五、参加新四军

六、第一次参加战斗

七、新兵的生活

八、许家岭战斗

九、加入了共产党

十、在老虎岭受伤

十一、失散回家的路上

十二、家里给我讲了个媳妇

十三、又回到了部队

十四、写《战斗在皖江南北》

十五、结婚

十六、成为有经验的老兵

十七、开辟江南抗日根据地

十八、日本鬼子投降了

十九、要北上打大仗了

二十、我染上了霍乱

二十一、到十九旅教导队学习

二十二、打莱芜战役

二十三、参加磨石沟战斗

二十四、在孟良崮战役中受了重伤

二十五、养伤进了荣誉军人学校

二十六、在苏北遇到了老乡

二十七、在上海安家

二十八、调到高炮106师

二十九、到通县三基地报到

三十、受到了毛主席接见

附录一 战斗在皖江南北

 林维先的信

读后记 英雄和平民——给爷爷打自传有感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这一辈子,听见过的、看见过的、经历过的事情很多,也很精彩,把它回忆起来讲一讲,是很有意义的。

我是解放后到了上海,把全家带来了。这就是说,我们姓周的是在我这一代迁到了上海市。那么我们的老祖宗原来是在什么地方的呢?我在1997年11月回家乡的时候,听人家说,我们村里有周家宗谱,我就把宗谱借来看了,在一个小本子上记录了关键的几段。

姓周的老祖宗,是江苏宜兴柯家周一位叫彦一公的,官任常州的别驾。这别驾是什么官衔,我没有查历史,不知道。宋元时,在这地方打起仗来,“金辽倡乱,民遭戕害,十室九空,宋末朝兵变”。这个老祖宗就带了全家向西逃跑,跑到了桐城一个叫鹞石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周家潭。北边的山里头有一个干沟,干沟里面有一个石头,长得像天上飞的鹞子的形状,所以叫鹞石。现在在山下建了一所中学,就叫鹞石中学。这个老祖宗在元朝89年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恭先,小儿子叫恭明。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分家立业,就以周家潭干沟为界,干沟的东面给大儿子,干沟的西面就给了小儿子。干沟的西面现在有几个村子,叫周家潭镇、南子巷、周家墩子,山前山后都是老小的子孙后代;老大在干沟以东,有老二房、蛇团,到傅家嘴,再到施家湾,最后到东边集、干沟洼、界不石,再到对河断腰、龙王嘴和四顾墩,这是大儿子分到这个地区里面发展起来的。

我当兵以前,在家里听老年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周家潭的老祖宗死了以后,葬在鹞石那个地方。过去葬坟要请风水先生来看,方向朝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下葬,要对子孙后代繁衍有利。当时风水先生就讲,这个老祖宗下葬的时候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鱼上树,马骑人,还有一个锅底朝天。然后就征求周家人的意见,你们姓周的想在这个地方发展到有多少子孙?这个怎么讲究呢?他说,你要有多少子孙,就把这一粒芝麻作为一个丁。周家人就讲我们要发展一斛芝麻的人口,一斛就是过去量米的二斗五的芝麻。这个芝麻要放在墓穴里面。所以,后来姓周的发展就好多万人口了。这是过去听到的故事。

在宋末元初时,周家潭这个地方听说是没有城镇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风沙河上游的河滩,风沙河和长江是连起来的,过去长江没有江堤。在我记事时,虽然是有了江堤,但每年都发大水,五月份开始涨水,水就漫过江坝,我们家前面风沙河的庄稼都淹了,周家潭也淹掉了。后来,周家潭建了一个镇,每年到五月份就涨水,有的房子,地势矮些的就淹了。所以说,这个地方,是风沙河上游的河滩,慢慢地发展起来的。

周家潭原来开店的都是南子巷的人,是老小的人,上面往西边去就是周家墩子、南子巷,山前山后的。我们是老大这一脉的,从苍山开始,到了蛇团、傅家嘴、施家湾往东边发展。其他我就了解不多了,只有在宗谱的前面看到这么个隋况。

我现在要讲的是我们在傅家嘴发展的老祖宗。在我记事的时候听说,什么老大房的、老二房的,还有三房的、小房的,搞不清楚。有个香堂,叫崇本堂。后来,崇本堂里就办了个小学。没办小学以前,教书先生就在这个香堂教私塾。我们知道的大房、二房、三房和小房,在傅家嘴这个村子,三房和大房的人口最多,我们是大房的。我们务本堂的老祖宗,在傅家嘴的蔡家堂有个老房子,以后又跑到王家嘴这边,东边有三杠,西边有王家山,在这里做了房子。我记事的时候,都是这么一种传说,听说老祖宗都是要讲艰苦奋斗的。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没有钱买米吃饭,怎么办呢?这个老太太就要孩子拿了东西到老大家借米去。老大比她富有,有钱。老大家大娘说:“借米可以,但你家必须要拿东西来抵押。”孩子回来一讲,老太太说:“好,把我娘家陪嫁给我的一把铜锁拿过去抵押。”孩子把铜锁拿去,大娘家就借了米。借了米回来,老太太就问儿子:“这个米借了以后,大娘家把铜锁放到什么地方了?”孩子就说:“大娘家拿去锁牛栏了。”老太太一听,说:“这个铜锁是我娘家陪嫁给我的,你把它锁了牛栏,你就看不起我。孩子,你去把米还给他,把铜锁要回来。”结果,米还了,铜锁也要回来了。那怎么办呢?过年了,三十晚上没米吃饭,就吃大麦糊,不贴门对,不贴门庆。这个老太太发誓:我们子孙后代以后发达了,就不贴门对,不贴门庆,三十晚上喝大麦糊。所以我们过去就讲,这是怎么回事啊?傅家嘴这个村子都不贴门对,不贴门庆,三十晚上喝大麦糊。在我记事的时候,就只是象征性地磨点大麦糊,到三十晚上每个人喝一点点。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祖先艰苦奋斗的传统。

后来到了我们务本堂这个老祖宗。这个老祖宗从傅家嘴蔡家堂那里搬到王家嘴这里做房子,房子做了前头两进,又叫前厅、厅屋。后面又做了个两进,又叫中堂进,又叫后堂进。这个老祖宗养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就分了这个房子的东边,后堂进给老二了,西边给老小了。后来的人口发展不平衡,财富也不平衡。我们大房的读书少,读书少就没有钱。二房的儿子当了清朝的一个官,在县里当个教谕。教谕是什么官呢?有的说是教育局长,有的说只是个办事的。他可以享受到花翎,就是清朝那个帽子后面插个鸡毛样的翎子。他就穿这个官袍,底下穿着官靴,向老大和老小家炫耀。儿子当官,父母也光荣了,就画像,像墙上挂的祖宗那个画像一样。他给父母亲画了像,儿子和媳妇也画了像,一共是四个,中间是父亲、母亲,两边是儿子和儿媳妇。到了过年,腊月二十四要接祖,把祖宗接回来过年,就把这个画像从箱子里拿出来,挂在后堂祖宗牌子底下,再摆上香案接祖宗。到正月十五以后,送祖宗了,就把祖宗荣(画像)放下来,放到箱子里保存起来。P3-6

序言

在《我这一辈子》一书即将付梓之际,有幸作为第一读者,一口气拜读了这部洋洋洒洒十万字的书稿,我们不得不佩服周老——一位年届九旬的抗日老战士,思维依然敏捷,记忆仍旧不凡,在他坎坷、传奇的革命生涯中,往事依稀,清晰再现,令人深深感动。

周正美同志1941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次战役战斗,勇敢顽强,不怕牺牲。1947年在孟良崮战役中光荣负伤(二等残废);打莱芜战役时任指导员,因指挥有方,该连荣立集体二等功;在磨石沟战斗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立二等功一次。建国后,周正美同志继续保持发扬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空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周正美同志长期工作在防空一线,所在导弹营多次击落敌U-2型高空侦察机和无人机,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营”的光荣称号,1964年7月23日,周正美同志和其他指战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离休后他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关心支持干休所建设,关心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谱写着新的奉献之歌。

这是一部周正美同志自传体的回忆录,是他一生战斗的足迹,这更是一部皖江革命史的缩影,朴实平凡的文字还原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之历史真实面貌,描绘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人民战争画卷,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诗篇,让我们感同身受。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里,枪林弹雨,硝烟弥漫,革命前辈激情燃烧,无私无畏,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使遭受百年屈辱的中华民族昂首挺胸地站了起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铸就了今天的辉煌,他们的卓越功绩将永远被共和国所铭记,不应更不容忘却,否则,就意味着背叛!

对我们生在红旗下、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后生,要时刻铭记红色历史,牢记住革命前辈创业之艰难,接过他们的旗帜,传承优良革命传统,就是要学习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风范和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新的征途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于直面艰险,勇于担当责任,以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开拓创新,以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意志去攻坚克难。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革命前辈,老一辈革命者开创的伟大事业才会不断发扬光大。

《我这一辈子》一书出版是件很有意义的事,留下的不仅是一本珍贵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更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相信广大读者,会从这部革命回忆录中吸取精神力量,以革命前辈为榜样。勿忘历史,牢记使命,开拓进取,振兴中华,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代代相传、永放光芒!

空军上海虹桥路干休所所长吴福涛、政委刘福生

2010年5月上海

后记

接到徐名世秘书长的电话,说是请我为一名新四军老干部整理回忆录,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这原本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愿望。我父亲就是新四军老干部,多年前我就想着把他肚子里的料掏出来,写一个回忆录。因为这些老干部越来越少了,而他们的人生那轰轰烈烈的经历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真实的历史,如果不记录下来,对他们本人和后代、对一个民族、对历史都是很遗憾的事。然而,我因为长年在外谋生,看不到父亲在一天天地衰老,当前年年初,父亲突然咯血被送进了医院,我知道一切都晚了。

当我坐在精神矍铄、脸色红润、健谈的周正美老人对面。不由感到惊喜万分。老人家今年89岁了,不仅健谈,而且思维清晰、逻辑严密,尤其是他的记忆力之好令人惊叹。他谈起当年抗日打游击的故事娓娓道来,连一些细节甚至日期都记得清楚。我不由在心里感叹:这些国宝级的老干部的长寿,真是我们晚辈的幸运,也是民族和历史的幸运。

老人家挺有意思,模仿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模式,在家中摆了一个讲坛。他端坐于桌前,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些已经很久远但意蕴深远的故事,由晚辈用摄像机摄下来。他面前的案上摆着笔记本等资料,后面墙上的背景是一幅富贵牡丹图。他基本上不看笔记,全凭记忆和脑子里构思好的脉络讲述,节奏鲜明、语调流畅。录下来后制成光盘,有十七张之多。我发现整理工作并不难,其实都不应算作整理,应该说是记录。我只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一篇构思完整、语言流畅、脉络清晰的回忆录便完成了。唯一的困难是他那带浓重家乡口音的普通话不好懂。好在我的家乡距他的家乡不远,虽然我没有在家乡长期生活过,但自小听父母的口音,也能听懂家乡话。

沉浸在回忆录中那战斗的岁月里,我似乎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候的身影。父亲当年参加的新四军部队,和周正美老人所在的是一个部队,都是新四军七师,而且我想应该都属于七师挺进团,因为挺进团活动的区域就在我家乡那一带,父亲参军当然只会进挺进团了。甚至他们在一个营也未可知,因为同营不同连的战士也不可能都认识。回忆录中部队转战的地方就有我家乡的地名,比如大凹口,就是我回乡探亲时必经之地j在家乡村外的山顶上,还有那时新四军做的工事。或许周正美和我父亲在战斗中见过面;或是擦肩而过,只是他们没有机会认识。而今天我有机会为周正美老人整理回忆录,则绝不会只是巧合,肯定是命运或者天意的精心安排。

这只是感情因素,使我再忙都乐意做这件工作。但是,这一工作的意义远非如此。

我们已经很多年不讲传统教育了,现在这个社会太实际,好象讲到理想、精神就不真实,只有金钱、财富才是真实的。这是个极其错误而危险的误区。当老一代革命家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发现尽管越来越富有,但是我们精神却越来越空虚,不知道活着除了挣钱还该干什么。老一代革命家那种顽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太缺少了。所以,我们还是要讲传统、讲精神、讲奉献。而且。我们不能把这种传统精神与现在的成功者和奋斗者割裂开,在很多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我们还要讲政治,像老干部们一样。为什么?人们总以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讲意识形态,其实,西方所谓的民主国家比我们更讲意识形态,而且根深蒂固。当我们已经淡化和不讲意识形态、与别人和善地做生意时,别人却依然把我们看成是共产主义的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阻碍我们。他们是以他们的标准来要求我们。因而,从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来说,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坚定意志和战斗精神。当年侵略战争的硝烟,现在已经转化成金融侵略和文化侵略了,这比军事进攻和占领更可怕、更难防御,何况在现在的国境线上,硝烟并没有散去。作为二炮部队的创建者们,周正美和他的战友们撑起了共和国和平的天空,因此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是他们那一代人心目中的最高荣誉。那么,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否继续保卫共和国的天空?在我们的心目中有没有最高荣誉?是什么?

记得捷克革命者伏契克在《绞刑、架下的报告》中的最后一句话:人们啊,你们要警惕!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危机感。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不能缺少危机感。

张建华

2010年8月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我俩在空军地对空导弹部队,共同战斗二十余载。为了保卫祖国领空的安全,经过南征北战,击落了美蒋u 2高空侦察机多架,为祖国立了战功。

——老战友赵彬

我和周老相识,是在1953年夏天。对他的印象是:点子多,经验丰富,老练细致,沉着稳重,讲话办事一丝不苟,有水平,有风度。

——老战友孟祥林

在一起工作中对周正美同志的认识是:刚正不阿,对自己的意见敢于直言不讳地表达出来。对同志相待赤诚、浑厚,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从不讲言不由衷的话。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相互之间的感情却是永恒的。

——老战友赵登龙

周老口才好,脱稿也能讲几个小时,紧扣中心,从不偏题、跑题,独五师的同志们送他美称“周铁嘴”。

——老战友范文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