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以孩子为中心贯穿起来的游记。跟随这个3口之家——一个在精神上永远属于背囊客的爸爸,一个坚信生命里该有些诗意的妈妈和一个在澳洲出生,后来生活在香港的男孩的脚步,不仅看到肯尼亚,埃及,印度,尼泊尔,伊朗,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更有他们“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的实践和体验。从他们与孩子一同寻梦,筑梦和圆梦的旅程中,可以看到行走带给人生的快乐和意义,孩子在探索生命过程中的追求,成长和成熟。那些渴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孩子共同分享人生梦想的父母;那些追求生活意义,热爱自然,喜爱旅游的人一定会在这里找到共鸣。
这是一本以孩子为中心贯穿起来的游记。这个三口之家——一个至少在精神上永远属于背囊客的爸爸,一个坚信生命里该有些诗意的妈妈和一个出生在澳洲、后来生活在中国香港的男孩,由于自身的追求、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原因,对于旅行,特别是带着孩子旅行有着特有的执着。从他们在肯尼亚、埃及、印度、尼泊尔、伊朗、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旅行对人生的意义和孩子在探索生命中成长的过程。
本书不仅极具可读性和趣味性,而且更具内涵和针对性。对渴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与孩子共同分享人生梦想的父母;对追求生活意义,通过行走探索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灵魂,热爱自然,喜爱旅游的读者,同样具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共鸣。
题记
序
引言
第一篇:伴孩子圆梦
环球广阔任由之——梦寻非洲大草原的雄狮
荒原有我行踪
悠然身在草原中
朵朵浮云,碧草苍穹
但愿漫山草色青
斜阳流水话当年——走进尼罗河畔的谜城
埃及第一课
通向永恒之路
千年震憾
万年古河
闪光的都城
沙漠遇到大海
博物馆和大市集
困惑:古代vs.现实
出埃及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第二篇:和孩子同“享"旅行
一样湖山多样景——窥视王冠上的宝石
那“路”通往泰姬陵
“oh,MyBestFriend”(哦,我最好的朋友)
“景点”外的发现
在铁路大国搭火车
那双无处不在的手
好景斜阳片片飞云一色黄——把心留在波斯大地
上:西去潺潺伴斜阳
缘起何时
铁马金戈岁月流
只见西风送晚霞
中:别有风光玉带桥
水之晶莹花之香
天堂的风吹来了芳香
真主的灵光在上
翡翠镶嵌大地
房间的第五面墙
下:悠闲自觉群山静
入乡随俗,衣食住行
众里寻他,千里相会
“虔诚的路啊,你在哪里”
余音环绕
题外话
无景何妨寻美景——“喀秋莎”带给春天的故事
第三篇:孩子,走的远
春风伴我走天涯——在南半球的星空下畅游
小车虽旧也恋人
夜阑人静听蛙鸣
乘风追月到天涯
再次出发
题外话
已了萍缘未了情——在雪峰下惊喜“慢”游
上:山风萧瑟暗云低
山雨欲来游客有谁知
预感风来雨更狂
云低更觉青山远
下:妙在客君日后慢思量
云烟缭绕几重山
依依,老树也知岁月移
一生几次画中游
已了萍缘未了情
题外话
结束语
后记
早饭后,驶向心仪已久的非洲大草原。这里不同与天穹之下只有牧草的开阔草地,而是有着丰繁的奇异植被,充沛的阳光和雨量的疏林草原——那个造出我们人类的地方。400万年前人类进住疏林草原并以此地为家,是整个人类演化史上最初、最重要的一步。当今,各地野生动物正在饱受威胁,而在这里的疏林草原上,大象、河马、长颈鹿、犀牛安然地生活,成群的水牛、牛羚、斑马徜徉其中,狮子、花豹、猎豹、野狗、土狼等掠食动物,一如亘古以来的无数先祖,在悄悄跟从、猎杀,捡食着腐肉。我们千里迢迢不就是为了目睹这幅已上演了千百万年亘古未变的景象吗?不过是否能够看到,能够看到多少,则有不少取决于运气。
四月漫长的雨季刚刚开始,动物们熬过了炎热的旱季,现在不必聚集在湖边、池塘找水喝了,它们凭着兴致,四处漫游,有的成群结队(如大象、长颈鹿)徜徉于雨水刚滋润过的草地,有的潜伏在高高的草丛里(比如狮子、野狗、土狼)伺机掠食,还有散步在草地只顾埋头吃草的牛羚、斑马、羚羊。但是这里不是动物园,它们不会等着我们来参观,而且这些动物保护区小则方圆几百平方公里,大则上千平方公里,开车三天三夜也走不完。此行最终可以看到什么呢?我们和孩子一样期待着。
这是一个三排座位的小面包车,与我们同行的一家三口坐在后面,中间是丈夫和另一位游客,我和孩子坐在前排,我靠门、他靠窗。车的顶部可以推开,观赏动物时人站在车里半个身子露在外面。
我们这天要去的地方位于肯尼亚南部与坦桑尼亚接壤的安布斯利(Anlboseli)国家公园。早晨正是上班时间,马路上到处是人,有成群结伙匆匆而行的男男女女,亦有三五一堆闲坐路旁、树下的男人们(女人们似乎不在街上扎堆,要么背着孩子匆匆赶路,要么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等车),我注意到孩子们都身着校服,男女生各自为伍地赶路,不宽敞的路面挤满了大小车辆,整座城市充溢着喧闹、嘈杂和刺鼻的汽油味。
车开出内罗毕一个多小时,空气开始清朗,山麓丘陵上布满树冠平坦的刺槐、灌木丛和大片的草地,旱季的金黄点缀在一片青绿的草色之中,一身火红装束、身上佩戴成串饰品的马赛人在路旁向我们挥手,孩子们露出雪白的牙齿。由于长途跋涉,车上的人开始昏昏欲睡,只有我们仨毫无睡意,瞪大眼睛望着窗外,生怕漏掉一只奔跑的动物、一棵闪过的林木、一块开阔的草坪、一片葱绿的田野。其实我们的司机stephen经验非常丰富,他载着游客在大草原上奔驰了六年,什么类型的动物,大概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段出现都胸有成竹,加上他有一双“千里眼”,好多次他告诉我们看见了什么动物,指给我们方向,我拿着望远镜还是找不着,更不要说那些一闪即逝的许多机会。
接近中午时分,赫然发现一座高耸的山峰——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在阳光耀眼的疏林草原上拔地而起,摇下车窗,空气里只有阳光和植物的气味,成群的斑马、羚羊和牛羚散布各处,大家兴奋莫名,直喊停车,这里是非洲大草原!但是stephen似乎没有听见,车轮飞转,勇往直前。后来的经历证明他是对的,如果为了一群斑马、牛羚就停车,我们只有寸步难行。旅程中不经意中看到最多的就是斑马、牛羚和羚羊。以至到了最后连车窗都懒得打开,只对着它们隔着玻璃挥挥手而已。当我们还在为那几只斑马兴奋莫名时,车嘎然停了下来。
天啊,就在路边,一只长颈鹿晃晃悠悠地在树丛中走着,它转动着蛇一样的头颈,把长角的小脑袋停在一棵刺槐前,高雅地啃食最上层的树枝。吃了几口就移到另一棵树。它吃吃走走,不知是树阴的明暗形成的花纹,还是那和豹子一样带沙土色的皮毛,眼前的长颈鹿美丽得灿灿闪光。最后它穿过林地,索性走过了马路,其从容的脚步散发着平和、庄重的气息。阳光下,它优雅地经过我们的车前,令人兴奋到想叫、想喊、想跳、想冲上去、想抱住它——我们在非洲,在非洲大草原上。而大家却屏住呼吸,以注目礼送它远行。在这里,在非洲的疏林草原上,它们是大地的主人,我们不过是偶尔路经的过客。不去打搅它们、尊重它们的习惯是最基本的礼仪。就连孩子也压低着嗓音说话,偶尔忘了,声音高了点,赶忙用手把嘴捂上。
离开长颈鹿不久,到达了住地。午饭后,stephen带着大家开始真正的草原猎奇。这是个方圆400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以5895米之非洲最高峰(Mt.Kilimanjaro)为背景,食草类的动物四处可见。雨季已经到来,一到下午,天边的密云就汇聚而来。一场雨后,草原上万物青绿,一片生机。在这里,重点是看大象。
stephen不愧经验老道,下午五点左右他停止草原“漫游”,很有目的地朝西开去。雨开始淅淅沥沥落下,天地之间一片灰茫。透过水柱忽见远处一群硕大无比的家伙一字排开,缓缓移动——是大象!儿子一下从座位上跳了起来,不要说是孩子,当时车上的每一位(除了stephen),我敢说今生没有一次性见过这么多大象,这阵势既壮观又让人透不过气。三十几头大象由头象领着,小象夹在队伍中间,缓慢无声地一个跟着一个,由远而近,跨过马路,来到眼前,经过车旁,悠缓前行,渐渐远去。后面的一群、两群……,更多的象群都在优雅地移动。同样阵势,同样的步伐,缓缓而来,有些大象的背上站着健美的白鹭。这种鸟专吃大象身上的飞虫,这时搭上顺风车一起回家。万物有灵,苍天、绿草、大象、白鹭合为一体,构成了雨幕中一幅别样的景致,在暮色中渐行渐远。远处还是源源而来的象群,这时有一只大象停在拐弯处,我们正奇怪怎么会有一只孤象时,只见一群象中间夹着小象接踵而来,等到了她的同伴或孩子,头象又开始前行。大家看得如醉如痴。
大象是一种很有灵眭的动物,它们记忆力极好,只要去过一次的地方,哪里有水源,哪里有草场,就永远记住。孩子们与母象们一起生活,小公象到了一定年纪就被赶出象群,要自己闯天下。几天下来,我们偶尔见到过几只单象,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据说大象死时是最感人的,当老母象知道自己来日无多时,就离开象群,找一个地方,用鼻子卷土将自己埋葬。
我和孩子最喜欢看小象。有些长得像只小肥猪,跟在母亲后面;有些顽皮得会在地上打个滚,或者摆弄一下母亲的尾巴。胆子大的小象会和母亲保持一定距离,但一定在母亲们的视线内,如果掉队了还会紧跑几步跟上。它们在集体中长大,一定要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否则就是生命的代价。我乘机借象发挥,教导儿子,遵守规则的重要,谁知道他说:
“妈,我早就知道了,我是研究大象的。不过,小狮子也要有东西吃啊”!
“逻辑”到令我无话可说。P10-12
当厉放把这本书的打印稿放在我书桌上时,只说了一句话:“帮我写篇序言吧!”我一翻,是一本散文集,也是一本游记,同她的上一本书《行走在欧罗巴的苍穹下》一样。我对她说:“上一本书我不是也没有写序言么,不也正式出版了,还博得好评呐!这本书的序言,我就不写了。”厉放一听就急了,紧接着说:“正因为上一本您没有写,这本书的序言您一定要写。”尽管厉放已经离家多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后一直在国际金融机构工作,但在父母面前仍然保持了任陛的本性。也只好替她写序了。
厉放从小喜欢文学,一有空,就从我的书架上找出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籍阅读。小时候给她一点零用钱、压岁钱,积攒起来就买中外名著,书上还写上“厉放藏书”几个字,作为自己的家底。后来去农村插队,改变了她人生的经历。插队回来后,经过努力,她最终进入金融领域。她在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讲授过计算机课程,在香港岭南大学(当时叫岭南学院)当过经济学讲师。她在国内拿到货币银行学硕士学位,又在日本拿到公共行政管理学硕士学位后,最终在澳大利亚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从她的学习经历和后来的工作经历来看,她应该是我的接班人。没想到从新世纪开始后不久,她却找回中学生时代的爱好,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大了,专心致志地写散文,写游记,抒发自己的感情,并且乐此不疲,真有些出乎我和她母亲的意料之外。
记得厉放小时候,我曾对她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都重要,但相形之下,行万里路更有用。”话虽这么说,但在那时,行万里路谈何容易!我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留校在资料室工作,书是有的读,但行万里路的机会却轮不到我。我曾经在北京门头沟区西斋堂村下放劳动一年(1958年),在湖北荆州市江陵滩桥参加农村“四清”一年(1964~1965年),在江西鄱阳湖畔的鲤鱼州农场劳动两年(1969~1971年),只此而已。这叫什么“行万里路”?厉放也是这样,从小在北京长大,跟着我们下放到江西鲤鱼州,后来又到北京郊区农村插队,这也不能叫“行万里路”。
改革开放使“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逐渐成为可能。那一年厉放20岁,她赶上了好时候。当我为她写本书序言时,我不由自主地为她高兴,要不是改革开放,小时候“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梦想又怎能实现呢?又怎能亲自体验到“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加实用,更有意义呢?
写游记,不单纯是写到过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名胜古迹,出过什么样的名人,或者把风土人情描述一番。这样的游记是比较容易写成的,但读完后,除了增加一些知识,掌故之外,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的好的游记应当让人读后有所回味,联想翩翩。这正是游记难写之处。
厉放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是我从字里行间所能看出来的。要让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回味无穷,不仅是文字技巧问题,更重要的在于有思想,有感情,还要有意境。历史是不可能倒转的,已经逝去的永远逝去了,人们可以回忆当年,但不能仅限于回忆,回忆应当更有益于对未来的展望。一件不经意的琐事,就可能勾起无尽的联想,这才是人生。仅仅生活于回忆中的人,至多是时代的匆匆过客,而不可能真正握住时代的脉搏。因此,我常对学生们说:写游记不等于写回忆录,而更像是写随笔,应该蕴涵着思想,随时进发出思想的火花,供读者深思。
然而,游记毕竟是游记。在游记中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是含蓄的,要结合情景而抒发,而不能把要说的话毫无依据地直接倾吐出来,这正是难点所在。我感到厉放在这方面是下了功夫的。写游记,既要顾及思想性,又要顾及可读性和趣味性,二者缺一不可。一本被读者喜爱的游记,肯定是兼顾了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等多个方面。
厉放这本游记,写的是他们一家三口的事情。这是一个典型的中西合璧的小家庭。孩子是这个小家庭的核心。许多次旅游是因为答允了孩子的请求而成行的。他们把这看成是让孩子增长见识的机会。
孩子从小和他的父母一起生活。从四岁起,每年两次来内地。一次是放暑假,我们带他到国内走走。一次是春节期间,也就是放寒假时,我们和厉放、厉伟全家团聚。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一直如此。孩子从小懂得如何省钱,节约开支。有一次,他要从香港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去看母亲(厉放当时在那里工作),从香港乘飞机到韩国,再换机飞阿姆斯特丹。父子俩在韩国首尔机场内等待了十一个小时以上。我们打电话问他:“香港不是有直达荷兰的航班吗?为什么要绕道韩国转飞机,还要在首尔呆这么久?”孩子在电话里说:“外公,外婆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路费呐!”我和他外婆都笑了,说:“小学还没毕业,就知道省钱了。”
在同孩子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在了解了厉放和她的丈夫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后,我感到实际上存在两种教育方式。一是“望子成龙的教育。另一是“盼幸福式”的教育。国内许多家长实行的是“望子成龙式”的教育,即总希望孩子受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的时间内能出人头地,最好能有什么特长,这样在中高考中名列前茅,最终考上一所名黻学。家长全部精神都在关注这一点,便在“千军马过独木桥。时使自己的孩子能顺利通过一关又一关。这就是一望子成龙式”教育。不少孩子都是时间排得满满的,功课压得重重的,几乎透不过气来lo而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我所看到的则是:大多数家长对待子女采取“盼子幸福式”教育。“盼子幸福”不一定就是对子女放任不管,也不一定就是娇惯、溺爱子女,唯恐子女“不幸福”,而同样是教育孩子从小要走正道,要学会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要关心别人、爱护环境、善待动物、节约物资等等。他们不像国内许多家庭,把家庭作业布置得很多,使孩子总有做不完的功课,也不像国内许多家庭那样,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上这个补习班,上那个补习班。
这就是“望子成龙式”教育和“盼子幸福式”教育的区别。厉放夫妇对待自己的儿子,可以归入“盼子幸福式”的教育一类。他们带孩子到世界各地旅游,经常是“寓教育于旅游之中”。孩子从小养成守纪律、乐于助人、爱护环境等好习惯。孩子喜欢潜水、驾帆船等运动,就让他去学习,去受培训。孩子把零用钱捐给了慈善事业,他们从不干预。孩子将来学什么专业,考什么大学,家长只提一些参考意见,但主要是听从他自己的选择。这是和我们当初对待厉放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有时我想,的确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 当年我们教育厉放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我们的小外孙了。
我相信,读者们在读完本书,尤其是书里提到厉放的孩子的成长过程时,对此一定会有所体会。
当然,我们夫妇对于从小严管儿女的做法,至今一点也不后悔。我们承认当年对于厉放姐弟的教育是十分严厉的,但在那种情况下完全必要。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环境中,只有家教严格,在以后如此激烈的高考和研究生考试的竞争中,才能使他们在拼搏中取得优异成绩。直到他们两人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我们才感到松了一口气:我们尽到了自己的义务。
今天,情况已经不同于过去。 “望子成龙式”的教育正在被“盼子幸福式”的教育陆续替代。但愿我们的孙辈不再像他们的父母那样被做不完的学校作业和家庭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
四
父亲给女儿的书写序,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确实如此,当我把过去这些年为厉放写的诗词选出一些再仔细阅读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过去还不太久,尽管那至少也是中年以前的事了,有些诗词甚至是四十多年前写的。
收集在《厉以宁诗词选集》(上、下卷,商务印书馆2008年出版)中关于厉放的最早一首词写于1962年,当时厉放三岁半。
南乡子
记厉放患麻疹并发肺炎,何玉春连夜自辽宁鞍山赶回北京
一九六二年 急电促回京,
仆仆风尘两地行,
未进家门先缓步,
轻轻,
小女今宵怕受惊。
淡月照中庭,
最贵人间母子情,
彻夜披衣床角坐,
天明,
再测高烧可退清。
接下来就是1967年,厉放上小学了。当时我们家住海淀太平庄,厉放就近在街道小学读书。
木兰花
送厉放上小学
红绸辫结迎风舞,
雪白衬衣新绿裤,
邻家小女伴随行,
袅袅歌声墙外路。
聪明莫被聪明误,
招手遥呼重嘱咐,
花开温室陡春寒,
知否高山松柏树?
1977年厉放高中毕业,下农村插队。
调笑令
送厉放到昌平马池口村插队
一九七七年
飞雪,
飞雪,
大地生机未绝。
且看三月春晴,
又是满山草青。
青草,
青草,
雪后成长更俏。 厉放插队归来,刻苦学习,终于在1985年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学位。
鹧鸪天
为厉放获得硕士学位作
一九八五年
数载坎坷志未消,
登山且莫问山高,
野无人迹非无路,
村有溪流必有桥。
风飒飒,路迢迢,
但凭年少与勤劳,
倾听江下涛声急,
一代新潮接旧潮。
1998年,厉放在澳大利亚莫纳石大学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为此,我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贺厉放获得博士学位 一九九八年
艰辛历尽,
风雨当年凭自信。
更上层楼,
莫让时光似水流。
扬鞭再赶,
创业从来无早晚。
处世唯谦,
天外须知还有天。
到了2003年11月,我们夫妇从高雄飞抵香港。厉放全家住在香港,儿子一家也自深圳到达香港团聚。他们姐弟都是11月出生。为祝贺厉放45岁,厉伟40岁生日,我赠给他们一首“洞仙歌”。
洞仙歌
为厉放四十五岁,厉伟四十岁作
二零零三年
弟顽姐护,
幼时情难表,
陋巷危房度年少。
浪中游、不问前站遥遥,
惊回首,
往事如今缥缈。
南国花未谢,
碧海青山,
云下烟波接芳草。
暮雨正潇潇,
桥跨罗湖,
秋凉去、香江春早。
课子女,
日夜识辛劳,
念父母当初,
掌灯严教。
这几首词让我们夫妇回想起很多往事。有些事,当时觉得很艰辛,但正如登山一样,越过了峰顶也就不再介意了。回忆依旧美好,在为厉放写序言时,我想起了这几首词,就一并附上。
2010年5月5日
我虽然喜欢旅行,却也没有计划过写游记,不过旅途中确有一些令我难忘,感叹和怀念的人和事,他们带给我无穷的回忆,甚至更多。当我对某次旅行、某个地方,某件事情或某些人确实无法忘怀的时候,当看到儿子在一次一次的出行中成长和变化时,当内心感受到一种只有在旅行中才体验得到的快悦时,我便生出一股要记录下来、写出来、说出来与亲朋好友甚至更多的人来分享的热忱,而这一切都是千金难买,是不可复制的。经过了许多年的“走”和“写”,积累了不少故事,当我坐在桌前,重新品读它们时,我看到那些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看到一条用梦想串起的航线,看到用画面用语言也无法表达的快乐和精彩,看到一个身影从小渐大,从背着、抱着、牵着、拉着、哄着到背起行囊独立行走,看到生命在这个过程中的追求,成长和丰富。这是一个筑梦、寻梦和圆梦的旅程,把我们共筑的这些梦写出来,成了这本游记,拿出来分享,出版了这本书。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父亲著作等身,但为我的书,而且还是一本非经济学的书写序却是第一次。我着实没有想到,亦很感动。父亲的序也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特别是从小他就对我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有意义”。我当年是那么地渴望有一天可以挣脱束缚自由自在地去“走”。这一天终于成为可能,我急不可待地去行那充满人生意义和梦想的万里之路。在对待孩子的成长教育上,我记住了父亲对我的教诲,鼓励孩子不仅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今天,我用这本书向父亲致敬。
同时,我要对表妹何嵘(封面设计)、侄女厉莎(12岁,扉页插图)以及她们的家人和我的丈夫(地图设计)表示由衷的感谢。他们怀着极大的热忱和美好的心愿,不计付出,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而且别有意义。
最后,我希望对一直关心、支持和鼓励我写“故事”的热心读者、旧遇新知、亲朋好友、昔日同窗以及与我共同用行走编织梦想,用双脚“写下”这些故事的丈夫和儿子表达我深深的感谢。因为你们,这些故事才别有意义。人生有梦才美,与你们共享,更美!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众多亲朋好友们关怀和鼓励的成果,对他们的帮助我唯有深深的感恩和谢意。同时也希望读者喜欢它,背上行囊,带上您的孩子,去行那充满了生命光彩的万里之路……
厉放
201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