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鞠是有史料记载的闽东最早的一位文化名人。
黄鞠还是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
黄鞠是隋朝人。一提起隋朝,大凡就想起隋炀帝的荒淫无道,历史也确实如此记载,所以隋朝前后才三十七年,传到二代隋炀帝手上便彻底亡国了。但隋朝有个非常显赫的成就:以开凿大运河闻名的水利工程,一千四百年以来始终在华夏大地上昭示着它的丰功伟绩。这功绩的首创者是隋文帝,他统一了纷争三百年的中国,及时修订刑律和制度,避免发生大的战争,尤其是推行厉行节俭的政治(节俭到宫中一次配止痢药,要用胡粉一两竞找不到,一次要找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的地步),他在位二十四年,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隋书》记载:“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宴如也。”公元五八四年,隋文帝下令著名巧匠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引渭水自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市),开漕运之先声。到了隋炀帝,这小子凭借着老子积累的巨量的财力和人力,更是大规模发展漕运,动不动投入几十万,甚至百余万人力,开凿贯通南北大运河。隋炀帝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浪子和暴君,他开凿运河主观上是满足自己穷奢极欲的游乐生活,因此弄得民怨沸腾,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最后落得被下属缢死的下场。但客观上说,开凿人工运河这一伟大的工程造福了华夏千秋万代子孙。
黄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闽东的。他生于公元五六七年,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传说担任过隋朝的谏议大夫,因不满隋炀帝的暴虐,举家南逃到宁德县的霍童。
如果说黄鞠最早看上犹如世外桃源的霍童流域,是他慧眼独具,那么,对这块璞玉的精雕细琢则是霍童有幸,宁德有幸。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大兴漕运的隋朝,必定诞生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尤其是水利专家,必定培育出一大批懂规划、善管理的工程项目官员。我想黄鞠就是此类的专家与官员。当对隋朝的政治、自己的仕途彻底绝望之后,黄鞠就把一生的聪慧与才干都倾注到对霍童溪流域的规划与开发上。
三条从大山深处流下的支流在狮子峰下汇合,形成了霍童溪,并冲积成了一片南北两岸五六千亩三角洲。水之清,地之沃,芳草碧连天。黄鞠的功绩有三:一是斩断“龙腰”山脉,兴修霍童溪南岸水利;二是开凿“度泉洞”,灌溉北岸千顷良田;三是综合治理,构建防洪体系。
霍童溪水资源丰盛,近在咫尺,却因一座山梁的阻挡而无法利用,兴修水利必然要挖断一条名叫“龙腰”的山脉,这当然是大忌,于是就流传出挖断“龙腰”,必“斩断代代官贵”之疑议,但黄鞠的表态掷地有声:“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好一个黄鞠,钟情这一方山水,已经到忠贞不贰的境界,对官宦仕途的厌恶,已经渗透到骨髓。据后来好事者统计,在封建科举时代,霍童黄氏后裔真的只出过一县丞,再也没有出过比他大的官员了。黄鞠亲任南岸水利工程的总指挥,竟让两个女儿丹鸾与碧风任施工队长,历尽八九年的艰辛,终于修成了一条一米宽、一千多米长的引水渠,其中坚硬的花岗岩的“龙腰”仅靠一把锤子、一把凿子开成的。待到水利竣工,这两位姑娘已过了待嫁之年,后来终身不嫁,当地人为她们建有一座姑婆庙,香火延续至今。
完成南岸水利工程后,黄鞠又着手北岸的水利工程,北岸的水渠长八千米左右,这本不足为奇,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水渠通过几处隧道,隧道高两米五,宽一米,总长四百余米,民间称之“度泉洞”。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开凿隧道的办法就是将柴火放在岩石上烧,等岩石高温时,突然泼水,使之在热胀冷缩中爆裂,再使用凿与撬拓展,此工艺是公元前二五一年,蜀郡守李冰在兴建都江堰时发明,两岸千仞绝壁的“宝瓶口”就是以此法凿开的。大学者余秋雨对都江堰崇拜得五体投地,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于是他的“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十个大字的广告牌在成都大地到处摆放。如果说李冰是中国最伟大的水利专家,都江堰是他的经典之作,那么黄鞠应该是中国隧道水利工程先行者,“度泉洞”是他的经典之作。
两岸水利修好后,黄鞠又在河堤易冲刷面“沉铁牛”、“打铁钎”、“垒土墩”,修建防洪体系。还在两岸植树造林,形成了九里松树林十里桃花洲,并推广当时先进的中原农业技术,使霍童很快形成了周边十里的经济中心。
霍童溪是宁德的母亲河,是一条堪称大美与奇美的河,沿着这些年刚修通的二级公路宁(德)一屏(南)线而行,犹如踏人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霍童溪上游的山,各自独立,形态殊异,犹如桂林山水,俗称“小桂林”。进入霍童镇后,山势渐连成了一体,浑圆连绵,凹凸跌宕,便形成了“老君捧腹”、“狮子啸天”、“双鱼鼓浪”等肖人肖物的风景。尤其是“睡美人”景观,飘逸的长发、端庄的脸庞、丰满的乳峰,犹如一位淡定从容、慈爱吉祥的母亲,呵护着这一方山水。P2-5
我生于闽东,长于闽东,除上大学四年在省城,近六十年几乎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闽东的九个县(市、区),其中有六个我曾工作与生活过,是闽东这一方山水哺育了我,滋养了我。为此,我虽然祖籍福州,但我一直把自己当做闽东人,对这里的山水深怀感激之情。
提起闽东,给人最深的感受当属自然风光奇特优美,山海川岛湖林洞一应齐全,这里许多地方较为完美地保持了原生态品质,为世人所青睐。地灵必人杰。我想,人们常说闽东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悠长,绝对不应该只是个符号,应该对我们如今生活的这片土地进行一番追寻: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什么样的人,蕴涵着怎样的心理结构,他们做了哪些事,有哪些影响……于是我把目光聚焦在闽东先贤身上。对于这些先贤,闽东这方山水曾经同是他们一时或一世的家园,如今他们已是闽东历史星空不同的星宿,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光彩。“探寻”之旅开始后我才感到,了解掌握先贤们的履历和贡献是轻而易举的,但参悟他们的灵魂深处与精神高度,实在是件辛苦的事。这一琢磨就是许多年,直到两年前动笔,内心仍然充满忐忑。
两年的写作,有畅快淋漓时,而更多的是惆怅和迷茫。虽然我很努力,但还是生怕自己这枝拙笔亵渎了为这片山水留下辉煌的先贤;也怕误导了对这片土充满期望的人们。好在读者是热情而极其宽容的。当一篇篇文章见诸报刊时,我得到不少鼓励,也收获了不少意见建议,使得目前结成的集子少了几分遗憾,多了几分宽慰。
由于情结,我写了这些文章;由于忐忑,我不敢妄对尚未参悟到一定程度的先贤下笔。因此,这个集子只能是(仁十八个人的闽东》,且尽量把这些先贤与这方山水联系起来,毕竟这方山水曾经养育过他们。当然在这二十八个先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先贤,也包括为中国革命将一腔热血倾注在闽东大地的革命先辈。他们对于闽东乃至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样重要。好在我决心继续“忐忑”下去,以敬畏之心走近他们,力争把闽东更多先贤光辉照人的一面展现给读者。当然,对于这个集子写到的二十八位闽东先贤,更多的是自己的理解,纯属个人主观意识,很难做到全面与深刻。如今,当我看到或在故土劳碌、或在外打拼的闽东人,还有原籍并非闽东却把自己的血液乃至生命融人这片土地的人,我总是觉得他们身上有着闽东这个或那个先贤的影子,他们正成就着成千上万人的闽东。
感谢老领导何少川先生为该书作序,感谢老同学周安林先生撰写评论,缪华、白荣敏、蓝强、谢红都、章金明、彭文海等同事、朋友为该书查找资料,校对文字,提供或收集照片。特别是有些照片的作者一时难以联系上,还望相知者拨冗转告,一并致谢。
唐颐
二○一一年五月于宁德
大约在五年前,唐颐同志出版了一本系列散文的作品集《树犹如此》,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继后,唐颐同志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一些有关宁德历史文化的另一系列散文,现将其结集出版为《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前一集主要是以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感悟和关怀为专题;后一集主要是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采撷、剖析和弘扬为专题,显得十分新颖。《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构思巧妙,文字跌宕,亦庄亦谐,值得向读者推荐阅览。
闽东历史悠久,属东南沿海印纹陶文化系统,早在一至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历朝历代继往开来,孕育出底蕴厚实的传统文化。这里濒临台湾海峡,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居。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间以河谷平地,千米以上高峰九百_十三座。宁德全市海域面积四万四千六百平方千米,大小岛屿四百三十四个,港湾二十九个,其中三都澳、三沙港和沙埕港是天然深水良港。可以说是山、海、川、岛、湖、林、洞,一应齐全。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复杂的气候类型,造就境内自然景观众多,生态环境多样,有许多闻名海内外的风光名胜。如“天下绝景”白水洋,“人鱼同乐”鲤鱼溪,“海上仙都”太姥山等。二○—○年十月四日,在希腊举行的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摘取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这样一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富足且多彩的地方,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值得作家们深入采访并大书特书。唐颐同志长期生活在闽东,得天独厚。他熟悉闽东,热爱闽东,善于挖掘闽东素材,这正是《二十八个人的闽东》能够成书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对文化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但有个共同的认识,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也就是说,一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人的作为,特别是离不开一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作为。民族传统文化,往往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些代表性人物的社会实践和革新创造上,折射出他们的思想光辉。因此,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研究和宣扬这些历史人物,显得尤为重要。值得赞赏的是,唐颐同志的散文集《二十八个人的闽东》,选取而加以反映的,像正是二十八位与闽东地方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人物,揭示他们对闽东地方传统文化形成的因缘和贡献,这不能不说是该散文集的独到之处和可贵之处。
当然,历史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不能好坏兼收并蓄。目前,各地开始重视本地本族群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做了不少工作,但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即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摒弃只要是本地本族群的都是好的思想,否定一切和全盘肯定,两种不良倾向都不可取。我以为,唐颐同志的《二十八个人的闽东》之所以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它选择与闽东有关的人物,都是历史上对国家民族有过贡献的优秀人物。如,“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宦海甘守清贫、死后唐肃宗“敕命其乡日‘廉村’,溪曰‘廉溪”’;“以文人之心行武人之事”的郑虎臣,诛杀奸臣贾似道,为天下除奸;“以恸哭闻名天下的宋末诗坛之冠”谢翱,忧国忧民之心,千古留美名。还有明朝爱国将领刘中藻,清朝戍台虎将甘国宝,以及张以宁、林聪、游朴、圆瑛等闽东的英杰。另外,曾在宁德活动过的朱熹、陆游、冯梦龙、戚继光、空海法师,也都是一些杰出的人物,对闽东地方传统文化有过积极的影响。通过对《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各篇章的阅读,跟随作者清新细腻、朴实无华的叙述,人们能够领略到闽东仁人志士不绝于史,忠臣英烈节昭日月,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该系列散文结集出版,对认识闽东、宣传闽东将起很好的作用,具有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般来说,写这类文章是以史料典籍为基础的,比较容易显得枯燥无味和紊乱冗杂,然而读《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却让人获得轻松的审美享受。我以为。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首先,文章引经据典捭阖自如,简练顺畅,使人不觉得累赘。要做到这种境界,关键在于作者能广览博知,对芜杂的原始资料作认真、严肃的辨析、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灵活应用。其次,文章主题虽然写的是人物,但不限于单纯蜀列人物本身的资料,而是有机地与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把历史资料与作者感受融会贯通,增加形象性的现场感。同时,妥帖应用历史掌故、轶事趣闻、民间传说、经典名言。如此谋篇布局之文,读来自然显得生活活泼。第三,文章有不少带有思辨性的论述,如对诗人陆游母亲病态心理的见解,对陈靖姑何以辞世短短两年后便被人建庙祭祀的分析,等等,体现出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视野,引人想象,给人启迪。
唐颐同志曾上山下乡务农,又经选调到工厂做工。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当过教师,而更长的时间则从基层起步,历任乡镇、县、市领导职务,经过多种岗位的磨炼,有较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实践经验。他勤于读书,爱好文学。虽然工作繁忙,但在工作之余珍惜宝贵时间,不浮华虚度,而是用心撰写介绍闽东和生活感受的文章,从另一个领域服务社会。唐颐同志其志其行,值得肯定!
逢《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出版之际,写此短文,谨示祝贺。
大约在五年前,唐颐同志出版了一本系列散文的作品集《树犹如此》,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继后,唐颐同志在报刊上陆续发表一些有关宁德历史文化的另一系列散文,现将其结集出版为《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前一集主要是以对自然景观的观察、感悟和关怀为专题;后一集主要是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采撷、剖析和弘扬为专题,显得十分新颖。《二十八个人的闽东》,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构思巧妙,文字跌宕,亦庄亦谐,值得向读者推荐阅览。
我把目光聚焦在闽东先贤身上。对于这些先贤,闭东这方山水曾经同是他们一时或一世的家园,如今他们已是闽东历史星空不同的星宿,我努力参悟他们的灵魂与精神。
由唐颐编著的《二十八个人的闽东》选取了二十八位与闽东地方传统文化有关的历史人物,揭示他们对闽东地方传统文化形成的因缘和贡献。本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