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青年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培养青年群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合格公民并具备基本生活能力、掌握一定生产学习技能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的途径有多种,本书着重于研究社交媒体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和培养。社交媒体独特的信息传播表现、平等的主客传受关系、虚拟的社会交往支撑拓展着青年社会化的途径,社交媒体表现出来的微文化和微社会属性,为青年社会化实践提供了相应的舞台。与此同时,舆论环境、言论空间、虚拟行为和低效参与对青年社会化产生了相应的阻碍,为此需要发挥社交媒体的文化引导作用、完善社交媒体的社会参与渠道,加强社交媒体的思想教育来改善、提升青年社会化的途径。 作者简介 蓝刚,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各类互联网媒体和广播电视方向研究与教学。主持厅局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其中在CSSCI上发表论文6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出版专著2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社交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化途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核心概念概述 一 社交媒体的特质与功能 二 社交媒体的效应组成 三 社会化概念梳理 四 社会化途径类别 五 青年社会化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一 异化理论 二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三 场域理论 第三章 青年社会化媒介途径的变迁 第一节 社会化传统途径:传统媒体 一 实现社会控制,引导社会态度 二 改造社会文化,实现社会控制 三 建构社会情感,确立社会价值观 第二节 社会化的现代途径:网络 一 网络社会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 网络对青年社会化范式的影响与调控 第三节 社会化的新型途径:社交媒体 一 扩大社会化参与 二 促进社会化教育 三 创设社会化范式 四 决定社会化意义 第四章 社交媒体在青年社会化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交媒体的技术特质,青年社会化途径的支撑 一 独到的信息传播表现 二 平等的主客传受关系 第二节 社交媒体虚拟形态,青年社会化途径的拓展 一 社交媒体虚拟社会交往促进青年社会化 二 虚拟社会治理保障青年社会化 第五章 微文化与微社会:青年社会化社交媒体实践 第一节 微文化,社交媒体领域的文化表征 一 微文化概念特征与阅读表现 二 微文化的社会化功能与价值 三 微文化对青年社会化的亚文化影响 第二节 微社会,社交媒体领域的社会动员 一 社会媒体的社会动力、属性和形态 二 微社会的实现形式 三 当代青年微社会行为实证调查 第六章 社交媒体对青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成因剖析 第一节 社交媒体对青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 复杂的舆论环境可能导致社会认知歧异化 二 开放的言论空间可能导致社会表达随性化 三 虚拟的实践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知行偏差化 四 低效的参与行为可能导致社会态度冷漠化 第二节 社交媒体对青年社会化负面影响成因剖析 一 媒介责任的缺失和青年媒介素养的匮乏 二 舆论主体的缺欠和青年群体文化的疲乏 三 监管体系的缺失和青年社会心态的困乏 四 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和青年认同意识的倦乏 第七章 社交媒体环境下改进青年社会化途径的思考及举措 第一节 社交媒体媒介责任的相关思考 一 商业逻辑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二 个体权利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三 社会需求与媒介责任间的关系 第二节 发挥社交媒体的文化引导能力 一 加强舆论引导力建设 二 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 提升文化领导力建设 第三节 完善社交媒体的社会参与渠道 一 规范社会表达秩序 二 优化社会整合功能 三 促进社会文明发展 四 增大社会伦理管控 第四节 重视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推动媒介素养纳入思政教育 二 开展隐性教育丰富思政教育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