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芳编写的《诗苑撷英》收录了《新的歌声——读诗集<鸽子与郁金香>》、《为生活中的真善美歌唱歌——刘祖慈诗作漫评》、《小诗不小——读谢采筏的儿童诗》、《“醒着的呓语和梦中的独白”——读<本年度潮湿>》、《唱给土地的歌——读游竟飞诗之一》、《写普通工人的生存状态——在马钢工业题材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诗苑撷英 |
分类 | |
作者 | 治芳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治芳编写的《诗苑撷英》收录了《新的歌声——读诗集<鸽子与郁金香>》、《为生活中的真善美歌唱歌——刘祖慈诗作漫评》、《小诗不小——读谢采筏的儿童诗》、《“醒着的呓语和梦中的独白”——读<本年度潮湿>》、《唱给土地的歌——读游竟飞诗之一》、《写普通工人的生存状态——在马钢工业题材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等文章。 内容推荐 《诗苑撷英》收录了《扎根于生活沃土的花和刺——评公刘诗集<仙人掌>》、《激情·构思·格律——<玛金诗存>三题》、《老而更成——读<关于自己的广告>》、《五弦琴——读<云水轩吟稿>》、《新的歌声——读诗集<鸽子与郁金香>》、《为生活中的真善美歌唱歌——刘祖慈诗作漫评》、《小诗不小——读谢采筏的儿童诗》、《“醒着的呓语和梦中的独白”——读<本年度潮湿>》、《唱给土地的歌——读游竟飞诗之一》、《比喻意象的魅力——读游竟飞诗之二》等文章。 《诗苑撷英》的作者是治芳。 目录 江淮的缪斯 大诗人公刘 扎根于生活沃土的花和刺 ——评公刘诗集《仙人掌》 激情·构思·格律 ——《玛金诗存》三题 老而更成 ——读《关于自己的广告》 五弦琴 ——读《云水轩吟稿》 《山盟》与诗体小说 新的歌声 ——读诗集《鸽子与郁金香》 为生活中的真善美歌唱歌 ——刘祖慈诗作漫评 张万舒的诗 小诗不小 ——读谢采筏的儿童诗 “醒着的呓语和梦中的独白” ——读《本年度潮湿》 唱给土地的歌 ——读游竟飞诗之一 比喻意象的魅力 ——读游竟飞诗之二 独出心裁别具机杼 ——读《伊甸园漫行记》 在探索中前进 ——读孙中明的诗 以虚写实以实写虚 ——读《孙中明抒情诗精选》 景·情·理 ——读诗集《秋韵》 提炼并讴歌“精神的稀有元素” ——漫评安徽诗人近年来所出诗集 散文就是散文 ——谈《乡村落日》 壮观的新诗大干世界 ——读陶保玺著《新诗大千》 “是幸福的云游,还是永恒的苦役”? ——读《戴望舒穆丽娟》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的安徽文学创作 ——在2000年省文艺理论座谈会上的发言 写普通工人的生存状态 ——在马钢工业题材作品讨论会上的发言 往事与回忆 ——关于陈登科的一点史料 序《新时期小说论》 序《文学的风筝》 序《缺憾与充盈》 诗论文评 李白的《日出入行》 李贺诗歌的结构艺术 《李义山恋爱事迹考》 ——苏雪林的“第一本书”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两个问题 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 抒情诗的主体化与客体化 散文诗片谈 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及其经验与教训 ——在“大时代呼唤大散文”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孔乙己》主题新解 平心静气说郭老 略谈《女神》中的“自我”形象 给小读者以“大诗歌” ——浅谈李季为少年儿童写作的几首长诗 略谈《白鹿原》的魔幻色彩 又岂在朝朝暮暮 ——试论《廊桥遗梦》在爱情描写上给我们的审美满足 台港作品赏析 痴情人的痴情话 ——读《你的名字》 看月亮思故乡 ——读《月之故乡》 童话世界 ——读《月色散步》 返朴归真 ——读《爱恋》 人生之歌 ——读《长跑者之歌》 莱根与乡情 ——读《故乡菜根谈》 “龙卷风”从这里刮起 ——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附录 《诗人与诗》序 多公 治芳先生 从两首小诗读治芳老师 试读章节 大诗人公刘走了。 在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诗坛上曾闪现出一大批新星,他是其中最为灿烂的一颗。一向不轻易许人的老诗人艾青,也在1955年为他写出了褒场有加的评论。从1954年第一部诗集《边地短歌》问世,短短三年间,池为读者献出了《神圣的岗位》、《黎明的城》、《在北方》等诗集。这些诗集题材广阔,从西南边陲到西北沙漠,从黄河到长江,从北京到上海,奇景美事均被诗人以细腻的感受、诡异的想象、质朴而又饱蕴诗味的语言摄入笔端。包括我在内的广大青年读者,总是期期以盼公刘的每一首新作,或奔走相告,或辗转抄示,或竞相背诵。我至今仍背得出“这座山是边防阵地的制高点,而我的刺刀是真正的山尖”、“风在荒原上游荡,像一个醉酒的流浪汉”、“纵横的街道是诗行,灯是标点”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 他是大诗人。在他经受了二十余年的苦难而复出之后,已达天命之年的他,不仅爆发出了新的创作激情,而且于早期的诗风有更大的转变和新的突破。如果说他上世纪50年代的诗是轻柔的、明亮的、抒情的,感性多于理性的,那么,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诗作则是凝重的、沉郁的、政论的,理性胜于感性的。“反思”,成了他复出后创作的一个总主题,也是其抒情结构的一条主脉:“既然历史在这里沉思,我怎能不沉思这段历史?”“沉思这段历史”——以十年浩劫为顶峰的极“左”统治的历史,反复地出现在《白花·红花》、《仙人掌》、《母亲——长江》、《骆驼》、《大上海》、《南船北马》等诗集之中。沉思,就是反思,就是追索,就是批判,就是对历史、对现实、对大众甚至是对诗人自己灵魂的拷问。我举一首为例:《哎,大森林!》 哎,大森林!我爱你,绿色的海! 为何你喧嚣的波浪总是将沉默的止水覆盖? 分明是富有弹性的枝条呀, 分明是饱含养分的叶脉! 一旦竟也会竟也会枯朽? 一旦竟也会竟也会腐败? 我痛苦,因为我渴望了解, 我痛苦,因为我终于明白—— 海底有声音说:这儿明天肯定要化作尘埃, 假如今天啄木鸟还拒绝飞来。 我不能肯定公刘是第一个写张志新的诗人,但我敢肯定他写张志新的诗是最深刻的,最震撼人心的——大森林是象征性寓言性的意象,这是不言而喻的;它深切的历史感,它强烈的忧患精神,它向我们发出的启示、警戒和预言,使这首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史诗”。我在评论公刘的得奖诗集《仙人掌》时,曾针对当时流行的论点说过“让诗离政治远一点”的说法并不总是正确的。公刘后期的诗歌正是由于他对政治的反思,对现实的关怀,对历史的追寻,而成为“归来者”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也正是由于这些诗篇,公刘当之无愧地获得了“思想者”的称誉。 说公刘是大诗人,还因为公刘不是只凭经验和热情写作的人,他有自己的诗歌美学,他是一位具有深厚学养和真知灼见的诗歌理论家。这,就决定了他在他的同辈诗人中具有独特的身份和位置。新时期中他写的《新的课题》、《诗与诚实》等一系列诗论,既富有学理性,又具针对性,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公刘反复强调的是“诗必须对人民诚实”,“诗的虚伪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虚伪”,“诗人可以不写诗,但不可以背叛诗”。正是诗人的这种真诚、率直、执著,成就了的诗,也决定了他的“做人”。在写于1978年的一首诗中,他曾为上世纪50年代“幼稚的狂想”感到可笑、脸红。可是,公刘至死何曾改变过他的“幼稚”?所以他常遭误解、曲解以致不公正的对待,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与当前的某些诗人、某种诗风有所不同,公刘并不回避写颂歌,例如诗集中的第一辑,几乎全是对自卫战争中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的歌颂。不过,同诗人在50年代所写的关于边防战士和产业工人的颂歌相比较,正如那时的现实生活充满着天真的向往和单纯的热情一样,诗人也把自己的激情仅仅停留在歌颂上,显得富有朝气而略欠醇厚,热情有余而深度不足。而他的近作,却是以歌颂为起点,为基调,致力于向生活的横面展开,向历史的纵深面突破,把歌颂对象的微观世界同现实生活的宏观世界结合起来加以抒写,使诗篇具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历史感”。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诗人,公刘也并不回避存在于我们生活、也存在于我们心灵之中的种种矛盾,甚至污点。他敢于接触那些棘手的、有争议的而又实实在在矗立于现实中、为人注目和关切的题材。我指的是这样一些诗篇:《上访者及其家属》、《从前我们是诚实的》、《绳子》、《骨灰盒上的阴风》、《宪兵进行曲》、《讨论会》、《关于摩西十戒》、《十二月二十六日》等等。三中全会的思想光芒照亮了诗人的眼睛,拂去了长期笼罩在诗人心上的阴云,给了他强大的信念、勇气和力量,这些作品因而才得以写出,也因而得以发表。以《上访者及其家属》来说,它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第一次用诗的形式,反映了在十年动乱中遗留下来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把诗的触角伸向了产生这种现象的体制上的缺陷,具有批判的锋芒。诗的力量也不止是引起我们感情上的震惊,更唤起了我们思想上的警觉。《十二月二十六日》所涉及的又是一个敏感主题,它通过独特的构思和意象,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揭示了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旗(按指领袖)应该永远是风的战友,风,就是人民的呼吸”。“请后来的领袖们记住这一点吧!您将和全体人民的生日结成一个亲密的结!”……敢于把诗的触角伸进当前的重大的政治主题之中,迅速而敏锐地用诗的形象去表现三中全会所取得的思想成果,这就是诗集《仙人掌》的思想特色和美学价值之所在,这就是诗人公刘创作个性和抒情风格中最重要的因素。“诗人比任何人都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别林斯基的论断在公刘的创作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佐证。 从公刘的近作中,我们可能还会认识到,“诗,最好同政治远一点”的说法,并不总是准确的。因为问题不是在于政治题材的本身——题材毕竟不是决定一首诗价值的唯一因素。问题在于,有没有一个无产阶级诗人所应有的胆识,有没有作为一个真正诗人所必须具有的才能,最后,这是更为重要的,是有没有来自生活、发自肺腑的激情。《仙人掌》中有一首诗就叫《寄语政治》,而且是腹稿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大概能代表诗人对于诗与政治关系的看法: 我宣布只服从血管中奔流的元素, 只有他们能决定我的命运和前途; 但愿你也来回头看看这茅屋窝铺, 我相信我们将同声一呼:为母亲服务! “母亲”,这就是祖国和人民,诗和政治都应该一样地服从母亲的需求,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正是本着这样的信念,公刘才不仅仅不规避政治,而且将政治热情化成诗的激情,赋予诗的形象,使读者在进行审美活动的同时获得思想情感上的启发和教益。 公刘在他50年代中期出版的《黎明的城》、《在北方》等诗集中,就显示了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不平凡的诗意的本领,这种诗意又通过新颖而奇巧的构思和流利而精粹的语言被传达了出来,初步形成了他个人的风格。随着现实生活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诗人的诗风也在变化着、发展着。获奖诗集《仙人掌》表明,公刘正在寻找新的语言和新的表现手法,以取得思想和艺术的新的平衡。他过去的作品主要是以生动的描写和委婉的抒情见长,而其近作则充满着睿智、机锋,政论性的抒怀和哲理性的思辨,以及足以启迪人心、催人警醒的幽默和谐趣。 公刘在走向深沉,走向新的高峰。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