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日)原广司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编著者原广司。

本书的内容是日本对世界聚落的调查与研究的一部分,主要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对聚落中的真知做了简要介绍。书中有许多世界聚落的照片。如同日本没有保存下来聚落一样,这些照片显示的众多聚落,已经逐渐衰退并将永远从我们的眼前消失。

内容推荐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编著者原广司。

《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内容提要:“建筑能完成什么呢?”作为建筑师当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出解答。本书希望能凭借聚落的力量,成为问题的一个答案。

目录

〔1〕所有的部分

〔2〕同样的事物

〔3〕场所

〔4〕保持距离

〔5〕一沙一世界

〔6〕住居包含一切

〔7〕共同幻想

〔8〕传统

〔9〕秩序

〔10〕矛盾

〔11〕宏大的构想

〔12〕静如止水

〔13〕复杂性

〔14〕高贵的事物

〔15〕混合体

〔16〕共有

〔17〕火花现象

〔18〕标准话与方言

〔19〕差异与类似

〔20〕未雨绸缪

〔21〕故事

〔22〕庇护所

〔23〕逃亡者

〔24〕开拓者

〔25〕来访者

〔26〕秘密结社

〔27〕自然的潜力

〔28〕时光流转

〔29〕与逝者同在

〔30〕呼吸

〔31〕浮力

〔32〕光

〔33〕温度

〔34〕湿度

〔35〕声音

〔36〕空气

〔37〕风

〔38〕黎明

〔39〕黄昏

〔40〕干季与冬季

〔41〕雨季与夏季

〔42〕方位与方向

〔43〕太阳的移动

〔44〕天空

〔45〕水

〔46〕波

〔47〕土

〔48〕地形及其特点

〔49〕各种各样的倾斜度

〔50〕沙漠

〔51〕绿洲

〔52〕山

〔53〕山谷

〔54〕海

〔55〕岛

〔56〕树木

〔57〕石

〔58〕鸟

〔59〕云

〔60〕热空气

〔61〕合理的解答

〔62〕内容与形式

〔63〕几何学

〔64〕边界

〔65〕盒中盒构造/埋藏

〔66〕叠加

〔67〕反转

〔68〕风景

〔69〕颈

〔70〕禁区

〔71〕远景与近貌

〔72〕建筑物的内部

〔73〕表与里

〔74〕微小的变化

〔75〕人影

〔76〕缩小

〔77〕强度

〔78〕轮廓

〔79〕形状

〔80〕构造

〔81〕材料

〔82〕尺度

〔83〕高度

〔84〕色彩

〔85〕角度

〔86〕事物间的距离

〔87〕墙壁

〔88〕地板

〔89〕屋顶

〔90〕柱子

〔91〕装饰

〔92〕门窗

〔93〕门

〔94〕桥

〔95〕道路

〔96〕广场

〔97〕空地

〔98〕地下室

〔99〕中庭

〔100〕房间

补注

 1 自然

 2 空间

 3 时间

 4 部分和整体

 5 样态

 6 情景图示

 7 世界风景

 8 场所

 9 符号

 10 空间概念

 11 均质空间

 12 边界和领域

 13 场

 14 聚落的基本模式

 15 局部性

 16 离散拓朴/离散型聚落

 17 不同事物同时存在

 18 装置/设计方案

 19 解释

 20 引人注目的聚落

聚落分布图

聚落调查履历

后记

试读章节

〔1〕所有的部分

聚落常被解释为是自发形成的,而实际上从聚落的诸要素(住居和公共设施等)及其排列所决定的基本形态,到使人觉得不过是偶发形成的细枝末节,都可以看作是经过精密设计的结果。随着对聚落调查的不断深入,这种计划性也不断得到证实。

但这种情形并不意味着各部分的规定都是合理的,即使是那些合理的部分,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且对于计划和设计意图这样的概念必须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加以解释。

聚落中所明示的“部分”,指的是形形色色的“含有意义的部分”,如果说部分中又含有部分的话。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共通部分以及二者之和也是部分。这样各个部分汇集而形成的集合便是整体。根据这样的解释,我们通常讲的整体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部分。

仔细观察各个部分,会发现那些看似偶然形成的结果,其实都包含了制作者一步一步的设计意图。

我们在搞设计的时候,并不是把所有的部分都设计得清清楚楚的。于是,应在什么样的地方赋予它意义,以什么为依据将其设计成为“有意义的部分”,就成为格外重要的课题了。

照片是“姆扎卜山谷的小城市”盖尔达耶,与这个小城镇相遇之后,我们开始了对聚落的调查。

〔2〕同样的事物

粗略观察,我们会觉得聚落中有很多相同的东西,不仅房屋本身有其基本的模式,换气塔、谷仓等也不例外。然而越仔细地观察,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假如存在有基本模式(通常基本模式、标准模式仅仅指的是概念上的东西),那么聚落中表现出的诸要素完全是基本模式的“变形”,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

聚落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是在一定范畴基础上而建造的部分的集合(例如房屋的集合,换气塔的集合)通过各要素相似与相异的比较被解释出来的。聚落之所以能在保持了整体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变化,是因为各个部分存在这种关联性。这种关系特征在房屋的排列上得到了应用。至今依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聚落的这种关系特征与自然现象极为相似。从这个意义上讲聚落是有亲自然性的。可是如果认为聚落的美学就是相似与相异的变形的美学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应该说这里讲的仅是对于趋向相同的事物、现象的一种广义上的构想(不同性质事物的共存,即“混合体”的美学将在〔5〕中提到)。

照片是“东欧的广场”之一,波兰的耶莱尼亚一古拉。白色的墙壁曾使我认为这里是最美的广场之一,而最近壁面已经被涂上了颜色。

〔3〕场所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精华。

聚落以多种形式利用场所构筑了自己。最容易理解的一种力量就是后面将要提到的自然的潜在力了。以地形为例进行来说明,问题就会简单明了。

场所的概念,自古以来就有多种定义。亚里士多德站在自然的角度上提出了场所首先是境界这一定义。他认为,事物都具有原本应该存在的场所,而事物真正回归到这一场所时,它也就恢复了其本来面貌了。这是运动的原因,也是辩证法的起点。

场所与空间一样,可以用多种方式对其定义,那么我们最好用最简单的办法为它定义。通过巧妙地为场所定义或许还可以丰富我们的创造力。聚落告诉我们,不要中性地去定义场所,场所中蓄藏有历史的力和自然的力等力学特征。如同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在把空间当作“容器”(境界的属性)解释的同时,还要把它当作“场”(促使运动形成原因的属性)来解释。

照片是“也门的聚落”之一,像聚落般的住居呈现出离散型的配置关系。也门的房屋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屋建筑,虽然建筑群的内部现在还无法调查,但这里的聚落风光是最棒的,可以与姆扎卜山谷风光相媲美。在所有地形的制高点上建起塔状的建筑,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多么惊人的建筑精神啊。

〔4〕保持距离

现在看一下中南美洲的离散型聚落。

中南美洲虽然以农耕为主,但土地多贫瘠,所以经常被迫休耕。人们在这样的田地上建起了站在房子旁边可以相互用声音和表情来交流这样间距的房屋。具有这种松散形态的聚落,就被称作离散型聚落。这一休耕地的聚落风光,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还暗示出在共同体中个人的存在方式。那就是“保持距离”。

先作一个比喻,在通常的距离空间条件下,点不能被单独取出,如果想取一个点,那么周围其他的点也一定会被牵带出来。现在把点置换成人来考虑,人们就可以感觉到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宿命的连带关系。与此不同,处于离散空间的点就可以被单独取出,又可以被与周围的点一起取出。其实,所有部分集合中可称为“有意义的部分”的空间,也就是这一空间。把点换成人,就成为由既是独立人又是连带人组成的人群共同体。也就是所有集团及个人都是存在意义的共同体。

共同体这个词与聚落一样,其余韵中带有一丝陈旧的感觉。现在各种形态的共同体已经解体或正在解体。人们正在寻找一种全新的群体关系。所以我们研究聚落所谋求的也并不是再现昔日的风范,而是寻找全新的解释和全新的词汇。

“保持距离”这一真知并不是仅限于指人的存在方式。正如离散型聚落的房屋配置所显示的那样,它泛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正如分散分布的事物在休耕地的风景中可以有独立与协调的意义一样,我们也要为新生的分散事物准备好新的存在空间。

照片是“中南美洲离散型聚落”的代表。

……

P8-15

后记

岁月流逝,从开始调查世界聚落至今已有20几个春秋。1970年进行过一次集中性调查,其成果汇总在岩波新书的记行文《聚落之旅》中。鹿岛出版会出版的《住宅集合论》(共5册)则可作为此间的调查报告。最近,NHK教育台播出《人类大学》节目又以与本书几乎相同的标题介绍了世界的聚落。本书是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将聚落中的真知做了简要介绍。开始也并非不想把聚落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但纷繁多样的聚落现象使我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何况当时对于使之体系化的准备还不很充分。1997年,我从大学退休后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工作,但并不打算放弃对于方法的研究。最近又开始了对挪威和也门的调查,与70年代时的体验完全相同,相当地酣畅淋漓。也门的聚落是那样的完美,我甚至觉得自己从姆扎卜山谷开始的调查是不是该在这里画上一个句号了。

当今,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并不关心聚落。其理由之一便是近代建筑学是以超越聚落为目标展开的。但是历史并非那样单纯。聚落的形成消耗了人类大量的能量,它不应该那样轻易地被抹杀掉。而现实当中当我们回过头来认真审视它们的时候,如同日本没有保存下来聚落一样,书中照片显示的世界众多的聚落,已经逐渐衰退并将永远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但我们要问的是,面对这种局面,建筑师们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呢?

年轻的时候我曾提出“建筑能完成什么呢?”这样的设问。作为建筑师当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做出解答。希望本书能凭借聚落的力量,成为问题的一个答案。

且不记本书具有何种意义,凭个人的力量进行这样的调查和写出一本书来是想都不敢想的。正是有了共同研究者们巨大的支持,才有了大家面前的这本书。在这里向一起参加调查和总结资料的人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向英文翻译薛莉·布莱克君,对本书做了总结的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时期的同事林信昭君、小驹幸江君,以及直接参与出版工作的彰国社的田尻裕彦君致以衷心感谢。

原广司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7: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