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仁、陈乾所著的《奇遇记》是一部民间故事荟萃、古今传奇精华之作。读着这部作品集,使人想起了文学的本源。文学源于生活,源于民间。从远古“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风以雨”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奇遇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全仁//陈乾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全仁、陈乾所著的《奇遇记》是一部民间故事荟萃、古今传奇精华之作。读着这部作品集,使人想起了文学的本源。文学源于生活,源于民间。从远古“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风以雨”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内容推荐 张全仁、陈乾所著的《奇遇记》就是从民间吹来的奇特之风,清新而自然。这里的“风”,就是民俗民风。《诗经》有“风”“雅”“颂”之分,其中的“风”是民歌,是《诗经》最精华的部分。因为“风”来自民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后世无论汉魏六朝文学,还是唐诗宋词元杂剧,抑或明清小说,无一不从“风”中汲取营养。《奇遇记》作为原创文学,无疑具有“风”的意义。 目录 火烧黑云洞 马大柳二石三 神农下凡 南天一朵梅 白翎儿 狼精覆灭记 血染的绫帕 天地蛋生 山娃奇遇记 龙山烟云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黑云到来以后 黑云翻卷着,淹没了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天边那红红的彩霞。 黑云是从山那边来的,随着黑云的到来,一切都显得那么暗淡,到处充满了阴森可怖的气息。 在黑云到来之前,冬娃正在山里砍柴。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冬娃家住在西山脚下,常年靠砍柴为生。他每天一早来到山里,砍些蓬蒿枯枝,背到集市上去卖,换几个钱,再买些米、面、油、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冬娃很瘦,脸很粗糙,甚至有些黝黑,冬娃苦啊!冬娃虽然苦,但他常常含笑,因为他有世上最慈祥、最疼他的母亲。 冬娃也有父亲,但父亲很少回家,据说父亲还有个女人,在山的那边。冬娃见过父亲,很凶,走起路来一溜风。 黑云到来的时候,冬娃正在捆柴。他只觉得天昏地暗,眼前一黑,心里难受得想吐,然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他醒来的时候,他已躺在自家的炕上,他看到母亲也躺在自己旁边,脸上泛着黑色,原本灵动有神的眼睛,显得有些黯然。 母亲看到冬娃苏醒过来,微微笑着。 冬娃很快好了,但母亲没有好,她的病一天比一天严重。 母亲为找冬娃,去到西山沟里,为救冬娃被黑风打了。当母亲把冬娃从西山沟里背回来的时候,吐了黑血,从此便一病不起。 在母亲病重期间,冬娃的父亲始终没有来过。 冬娃用他砍柴挣的钱,给母亲看病。钱没了,可母亲的病仍没有好的迹象,连亲戚邻人都为母亲落泪。 有一天,母亲把冬娃叫到跟前,颤微微地拉着冬娃的手说:“冬娃,我可能不行了,你外公还不知道。”说着她从头上取下一枚簪子,说:“拿着它到前山庙台喊三声‘外公快来!’你外公就来了。”随后又咳了两声,吐了一口黑血,说:“孩子,快去,快去!” 冬娃按着母亲的吩咐来到前山庙台,拿起那枚簪子。奇异的是簪子在空中泛起一轮一轮的光环,波及远方。 顿时,阴暗的天空张开一个朗朗的洞。一缕阳光从洞中射人,照在簪子上,簪子发出银白而耀眼的光。 冬娃大喊了三声:“外公快来!”喊声传出洞口,飘向空中,飘向远方。 突然,洞口射入一道强烈的光,冬娃刚一眨眼,一位六十来岁的白胡子老人,站在了冬娃的面前,他就是冬娃的外公。 “你娘怎么了?”外公急切地问。 “我娘病了,很重!”冬娃难过地说。 冬娃和外公很快回到家里。 门外站了许多人,门紧闭着,外公推门进去。 母亲呻吟着,挣扎着. 外公将冬娃挡在门外,说:“你不能看到你娘的真身!” 冬娃很奇怪,很着急。过了一会儿,门开了,冬娃母亲一脸煞白,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显然,她已经顾不了她的冬娃,辞世去了。 冬娃哭喊着,他伤心透了。 外公要了盆温水,一条毛巾,慢慢擦洗着冬娃母亲的脸,并将母亲那枚簪子重新别在她的头上,嘴里不停念叨着什么。念叨什么?冬娃听不懂,也听不清。 冬娃悔心啊!母亲临死的时候,他也没有看上一眼。 三天之后,冬娃的母亲变成了高高的坟堆。 冬娃每晚都要到母亲坟上去烧纸,以此来寄托他对母亲的哀思。 有天晚上,天很黑,冬娃提着灯笼,灯笼里放着灯盏。他到母亲坟头,摆放好祭品,点燃三支神香,插到坟头上,准备烧纸。突然,一股冷风吹灭了灯笼里的灯。没了灯火,冬娃只好将那大片大片的纸钱,当空撒去。 整个原野像黑色的大海,那一张张白色的纸钱随风四处飘落, “哗”“哗”地响着。远远望去,像大海中激起的朵朵浪花,似乎母亲在显灵。 冬娃是母亲唯一的子女,也是母亲唯一的儿子,按照当地的风俗,冬娃要在母亲的坟地守孝三年。坟地附近有个土坎,高约丈许,冬娃在那里挖了个土窑,支了床,准备了简单的生活用品,还有给母亲要烧的纸火。 土窑的一侧圈了个羊圈。在冬娃母亲去世以后,冬娃再没有上山砍柴。外公临走时给了冬娃一些银两,他买了二十只羊。白天冬娃去放羊,晚上住在土窑里,有冬娃和他的羊做伴,母亲不会寂寞。 二、请到山城做客 有天夜里,冬娃刚睡下,忽然听到外面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冬娃赶紧起身,穿好衣服出去。 冬娃惊呆了,随着一道银色闪电,他看到不远处,一条长长的黑色蟒蛇,嘴里喷着火焰,高高弓起,跃向半空,尾巴甩得“啪”“啪”作响,向着一条白色蟒蛇直扑过去,白色蟒蛇也随即腾空而起,冲向黑色蟒蛇…… 闪电过后,原野又是漆黑一片。黑暗中冬娃看到它们嘴里喷出的火焰,在原野上窜动着,碰撞着,不时发出“啪啪”的响声。 又是一道银色闪电,冬娃看到白蟒、黑蟒紧紧缠绕在一起。 “冬娃,救我!”好像母亲的声音。 冬娃顾不得害怕,他赶紧回土窑提了灯笼,向蟒蛇打斗的方向奔去。 巨大的蟒蛇不见了,冬娃看到像羊鞭一样粗细的两条蛇缠在一起,一黑一白。黑蛇蠕蠕而动,白蛇显然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它的头烂了,流着血。冬娃小心地将它们分开,从衬衫上扯了绺白布,给白蛇包扎了伤口。 然后,冬娃将白蛇送到了北山上,将黑蛇送到了南山上。P3-6 序言 深植于民间的文化生活与道德传承 ——写在《奇遇记》出版日 《奇遇记》要出版了,非常高兴。她是葱俊的,也是朴实的。她是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诞生的,深植于民间的土壤。她是在广泛的民间故事基础上经过加工、整合、创作而成的。 《奇遇记》是一部民间故事荟萃、古今传奇精华之作。读着这部作品集,使人想起了文学的本源。文学源于生活,源于民间。从远古“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诗经》的“习习谷风,以风以雨”都散发着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 《奇遇记》就是从民间吹来的奇特之风,清新而自然。这里的“风”,就是民俗民风。储经》有“风” “雅” “颂”之分,其中的“风”是民歌,是《诗经》最精华的部分。因为“风”来自民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后世无论汉魏六朝文学,还是唐诗宋词元杂剧,抑或明清小说,无一不从“风”中汲取营养。 《奇遇记》作为原创文学,无疑具有“风”的意义。 《奇遇记》之所以值得一读,不仅因为她有丰富的民间生活内容,而且讲故事本身就是人民大众最原汁原味、最朴实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是极其落后的,我生活的乡村那时没有电,不要说像现代人一样看电视,连广播都听不到。能看的书当然很少。一则没钱买,也没处买;二则许多孩子没有上学,即使有书也看不懂。我们通常的文化生活,就是听大人讲那些民间传奇故事。”听这些故事绝不亚于现代人看电视剧。从这里我们不仅体味了一种别样的生活,也了解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讲故事,是人类最基本的文学活动。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说:民间故事是人类的第一导师,无论何时它总能给人们提供最好的忠告;无论何种情况它都是最有助益的①。这就是说,民间故事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文学活动,它的第一要务便是对人的教育功能。北大教授万建中说:“民众运用民间文学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这对于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起了良好的作用。我国传统的道德思想,相当一部分存在于民间文学之中,并借助民间文学得以传播。在民间,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得以实现的”。 《奇遇记》中的每一篇作品,在给人们带来文学愉悦的同时,无一不传承着德育元素。 伙烧黑云洞》中,冬娃的母亲为了救冬娃被黑风打了,最后不治而亡,冬娃便在母亲的坟上守孝三年。母爱和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黑鹰、黑蛇害死了母亲,它们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故事结尾,外公深有感触地说:“看来害人的东西是绝没有好下场的!”这既是哲言又是警语。这一思想在《狼精覆灭记》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害人的狼精,无论是老狼精,还是狼老婆,或是狼女子,它们都死得很惨。 《南天一朵梅》高度赞扬了人们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和忠贞不渝。民间文学的道德力量在于:它用生动的故事,鲜明的形象,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如果有人做了,就绝没有好下场。从而使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认识到道德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传统道德的规范。 《奇遇记》是一部奇书,之所以“奇”,因为她以特有的视觉与审美情趣,讲述了一个个曲折生动而富感染力的故事。相信,她的出版一定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后记 积之久远,呈现当代 ——《奇遇记》写作历程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童年是在偏僻的农村度过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是极其落后的,我生活的乡村那时没有电,不要说像现代人一样看电视,连广播都听不到。能看的书也很少。一则没钱买,也没处买;二则许多孩子没有上学,即使有书也看不懂。通常的文化生活,就是听大人讲那些民间传奇故事。 乡下人有讲故事的良好习惯,我们村里流传着许多故事,不仅大人们会讲,就连大一点的孩子肚子里都装着不少故事。讲故事的最佳时间,就是晚上入睡前。 当时人们睡得很早,天一黑就睡觉,主要原因是为了省油,因为我们照明都点“清油灯”。 “清油”即食用胡麻油,很贵的。后来才用煤油,再后来才有了电。那时农村家口都很大,每个家庭少则五六个孩子,多则十几个。条件差的家庭,一大家十几口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挤在一个土炕上,盖着一床烂被子;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长辈和孩子分开睡。 晚上虽然睡得早,但谁都睡不着,大家便开始轮流着讲“古经儿”,即民间传奇故事。这是一天中最关好的时刻,我们都沉浸在那些神奇的故事中,被它们所感染。 我到现在还佩服那时农村的大人和孩子,他们个个都是说“古经儿”的高手,他们都没念过书,但对“古经儿”却有超强的记忆力,只要听别人说一遍,他们就能详细而完整地讲给我们听,让人沉浸在那些故事里,对我们来说,晚上听“古经儿”,绝不亚于现代人看电视剧。有的很苦情,如《白翎儿》;有的很恐惧,如《狼精》;有的非常离奇,如《南天一朵梅》。苦情的听得人揪心酸楚,潸然泪下;离奇的听得人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恐惧的听得人将头缩进被窝里,吓得人不敢出门小便,仿佛那妖精就藏在某一黑暗的角落。 可以说,我们就是在这些“古经儿”的熏陶中长大的。 长大后,我们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这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如:《西沙儿女》《艳阳天》《高玉宝》《林海雪原》《水浒传》《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但小时候听的那些民间传奇故事,总还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不久,我就有了将这些传奇故事整理出来的愿望。起初我试着写了几篇,有的还发表在杂志上,如:《狼女子》(见《六盘山》)。 在整理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故事虽然一度让我痴迷和陶醉,但当将它们整理写成作品的时候,还是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有些故事太零散,不连贯,情节发展不合理;二是有些内容比较粗俗,缺乏思想性;三是过于口语化,方言色彩太浓,有些方言土语,现代汉语里根本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字或语汇,即使勉强写出来,许多人也看不懂。 因此,我对这些传奇故事进行了必要的整合,使它们的故事更完整、更连贯;情节更曲折、更生动,更符合规律;使其内容更丰富。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加工创造,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改变方言土语,而用现代语汇表情达意,以利于现代大多数人的阅读,使之便于流传。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将这本《奇遇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使那些像我们一样从小热爱民间传奇故事的人们,还能够读到它,并得以欣赏。当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甚至错误,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3月6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