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走出了漂浮的薄云,把明亮清凉的光芒洒向一面巨大的明镜。地下的明镜与天上的月光交相辉映,驱散了夜幕的黑暗。旷野明亮了,村庄明亮了,躲在旷野深处的土坯小屋也露出了有些孤单和士气的眉眼。
这面明镜距村庄的最北边有二里多地,是刚刚撒了稻种两三天的湖田地。那年月种稻,好田插秧,不好的湖田刮稻(将稻种直接洒在大田里的一种耕种方式)。刮稻的好处是省工省力;不好处,一是产量低,二是从种子撒下去,到秧苗出来,大约一周的时间内,必须严看死守,以防止稻种被飞禽走兽祸害,保证出苗率。而且这几天内放水也必须讲究——“地皮湿”“晒牙”“微水焖”“大水提”,这些放水的方法要运用得十分得当才行。因此,承担这一责任的人,不仅要有很好的业技术,能把握好放水的分寸,更重要的是,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看好稻地。我的父亲自然被公推为唯一胜任者。我也因之过早地接触了那一近似原始的种稻技术,并时而替代父亲看守稻地,成为初夏之夜,旷野中,明媚的月光下听夜的人。
这听夜,宁静、浪漫,也有几分孤寂、凄清。
月光溶溶的,夜静静的,近百亩刮稻田似~面巨大的网格的明镜,平平的、滑滑的,与天上的月光相融,挥洒出几分凄清,挥洒出加倍的宁静。
躺在土炕上静静地谛听着屋外动静的我,轻轻地走出小屋的门洞,四下里张望着,侧耳细听着。
那一年,我未满十五岁,圆圆的大脑袋上配置着不算帅气,但十分机敏和憨实的五宫。我穿着没有太多汗渍的白褂子,配上在县城住校两年多涵养下的神情,显摆出了与一般农家孩子不同的气派。我学着电影里侦察员的动作,猫起腰蹑手蹑脚沿湖边的田埂,悄悄地搜索了过去。我的任务是严防死守,一旦发现“敌情”,坚决打击之。
“扑通,扑通……”青蛙匆匆跳下水的声音;
“呱呱,呱呱……”几只野鸭子擦着水皮子飞走了;
“汪汪,汪汪……”远处传来了几声散淡的狗叫,那是夏夜里村庄基本平安的报告。确认稻田里没有“敌情”之后,我才神情松懈地回到了小土屋,展展地躺在了小土炕上。
听夜,远离村庄继续听夜。几分得意,几分孤寂。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许多年后读李商隐的诗,咀嚼其中意味,竞觉得诗中的意境,若是放在我少年时期在稻田深处听夜的情景中,也许会更有些意思。当然,也同时感到了,儿时的听夜,不仅仅是能为大人做一些事情的得意,孤寂中有些害怕的刺激,还有一些浪漫的气息。明亮的月光、汪汪的水田、淡淡的微风、轻轻的蛙鸣……少年的我,在游走的思绪中,有没有浪漫的故事呢?P1-2
经历是财富。
果如是,经历丰富的人,即是财富的拥有者。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财富观,只有把财富分配给许多的人享受,你拥有的财富才有意义。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就是那个急于把“财富”分配给许多的人共同分享的人。
我算是共和国的同龄人(1952年生人),我们这一代人是经历丰富的人。父辈们经历的,我们大多经历了,差的那一截,也从他们的痛说“革命家史”中铭记了。儿孙们没有看到和听到的,我们一一脚踏实地的,于艰难困苦中,在如火如荼中亲身经历了。一句话,我们这一代人,是人身经历的富矿!比如:低标准、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农村生产责任制、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商品经济大潮、市场经济、农民工进城、村庄消失……后辈没见过的新中国前30年的波澜壮阔、峥嵘岁月,前辈人没有看到的今日社会之日新月异、光怪陆离,都让我们赶上了。
太丰富的经历,太精彩的人生。
如果说,过去我们曾埋怨过我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碰上了太多的不幸。可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尤其是以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待这个社会的时候,我们甚至有一种骄傲。因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得太快。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西方社会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经历的社会变革。我们是坐着毛驴车换乘小轿车,从蒸汽机火车改乘磁悬浮的一代人。
变化太多,变数太快!许多的人、许多的事,稍纵即逝。基于此,近30年来,我在我的散文创作中,努力地记录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的社会风云、生产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我愿做一个忠实的“记行者”、因为我的同龄人喜欢我的“记录”,他们在我的记录中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当他们在报刊上看不到我的作品时,他们会打电话问,为什么没有作品?每隔一两年,他们会问新书什么时候出版,当然,与此同时,他们也不遗余力地对我出书给予帮助?这些都成为我不能懈怠,必须不受任何干扰地奋力创作的动力,真的,我必须努力,不能停下来,否则,我就对不起关心我的朋友们。
“在屋脊上行走”是一种人生常态认真地想一想,回过头去看一看,有谁能说自己活得很轻松呢?没有,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活得不易,犹如在屋脊上行走,一步步必须迈得十分扎实,才能保证顺利到达彼岸,一点点的疏忽,一丝丝的不慎,都有可能摔下来。至于胆大妄为,放松警惕,被狂风掀翻,被迅雷击毙,那是再正常不过了,环顾我们的周围,难道不是这样吗?我的《在屋脊上行走》,要告诉人们的就是这个意思:人活着,欲望越少越好,活得越简单越好!
我想,当我老去之后,当我的儿孙也老了,也到了喜欢回顾往事的年纪,他们会对我的记录感兴趣的。因为万花筒般的现代社会,让他们对我们的讲过去不感兴趣,我们也没了痛说革命家史的耐心,他们的记忆深处存在着天然的断档,然而,人一生记忆的链条,总是要衔接完整的,我得给他们将来检索留下一个备份。这个备份是6本书百余万字铺成的一条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毛泽东的话。感谢生活是所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切身感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理想,很难做到感同身受。而当一个写作者真正具有了这两种生活的时候,他的感受就具有了天然的真切、哲学的思辨、刻骨的铭记,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在屋脊上行走》在记录生活的主人公们艰难行走的同时,折射出了他们所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我感谢生活。
当读者朋友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已跨入60岁的门槛。一个60岁的人能告诉读者些什么呢?我希冀一个60岁的写作者,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对人生的体悟,他对生活的感慨,能够如黑夜天穹的一颗明星,给夜行者贡献出些许滤去杂质的光明。
2011年7月17日
寻找清敞的乡肯
听夜
我在风中
火石寨的色彩
沙坡头的足音
乳香,飘散在五月的田野
薅田
我欠母亲什么
父亲的善良
奶奶的岁月
菜根的经历
清晨,我站在封冻的黄河岸边
割麦
拆炕
舅舅的心劲
我的就要消失的村庄
存蓄山水的峥嵘
行走在世界屋脊
翻越唐古拉——体能与意志的考验
高原湖泊——演绎神山圣水、蓝天白云、冰川雪峰精灵
虔诚与坚韧——情感的质地如珠穆朗玛般纯净
与一座墓碑的对话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中国
忘情那拉提
让歌声随心飞扬
轮椅,在雨中
潮起潮落看台湾
似曾相识串门来
岁,事业如日中天
日月潭的水,阿里山的云
加汤处的尴尬
敬业、尽责,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看大海,潮涨潮落
撩起太平洋的裙裾
台风来了,高雄市长电视上作检讨
风雨圆山饭店,
马家滩怀想(一)
马家滩怀想(二)
一片云,轻轻地飘来
笑佛老赵
我的第一任师傅
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略说徐文秀其字其人
走了,走了,把愁肠给留下了
如母的情怀
演《白毛女》
安静在杜鹃花前
那疯长的卷须吆
金沙湾的魅力
沙湖的眼睛
无奈的笑柄
魂兮难归
被雨水打湿的心情
生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放大的亲情
青草的气味
几句话,慢慢地品去
追求,什么时候最珍贵
井冈山告诉我
口号是心的声音
信念是渗在骨子里的
是母亲,更是战士
推开一扇窗
“六一”随想
他们在追寻什么
感受秩序
旁逸斜出说
慢三秒多好
相逢何必曾相识
也说世界杯
看戏者说
关于“搜索”的闲话
谁被涮了
由球迷跳楼自杀说起
书说
多抬头看一眼
语丝
附录
质朴而温暖的光芒——读魏锦散文集《梦萦乡河》和《让鞭子从风中抽过》
一路走来——读魏锦先生《让鞭子从风中抽过》
从书里读人——读《让鞭子从风中抽过》有感
《炭道》情节
后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毛泽东的话。感谢生活是所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切身感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理想,很难做到感同身受。而当一个写作者真正具有了这两种生活的时候,他的感受就具有了天然的真切、哲学的思辨、刻骨的铭记,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魏锦编著的《在屋脊上行走》在记录生活的主人公们艰难行走的同时,《在屋脊上行走》折射出了他们所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我感谢生活。
“在屋脊上行走”是一种人生常态。认真地想一想,回过头去看一看,有谁能说自己活得很轻松呢?没有。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活得不易。犹如在屋脊上行走,一步步必须迈得十分扎实,才能保证顺利到达彼岸。一点点的疏忽,一丝丝的不慎,都有可能摔下来……魏锦编著的《在屋脊上行走》要告诉人们的就是这个意思:人活着,欲望越少越好,活得越简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