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父亲与红七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芬
出版社 湖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主编的《我的父亲与红七军》共收录了33位红七军老战士后代的纪念文章,30多万字。通过他们对父辈的战斗历程、生活小事的再现和追忆,向读者展现了从百色起义走出来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轰轰烈烈的战斗生涯,及他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的令人感佩,有的发人深省,更多的是令我们爱戴和敬仰。正是他们的铮铮铁骨,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的革命精神,书写着我们民族的骄傲!

内容推荐

由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主编的《我的父亲与红七军》从红七军老战士子女的角度回忆父辈革命战争年代艰难曲折的战斗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忘我工作、尽瘁国事的感人事迹及日常生活中平凡而又伟大的另一面,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热爱人民、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我的父亲与红七军》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深深怀念我们的父亲张云逸

我的父亲陈豪人与百色起义

父亲的美德令人难忘

父亲韦国清的几个片段

深切怀念我们的父亲覃应机

从百色起义走来的陈漫远将军

云广英亲历的往事

父亲李天佑在红七军百炼成钢

怀念我亲爱的爸爸——韦杰

我的父亲对百色起义的点滴回忆

拳拳赤子心

忆父亲覃健将军

父亲袁任远在红七军的战斗历程

难以忘怀的往事

朱鹤云在越南

留在这片红土地上的足迹

追忆父亲的戎马往事

我的父亲——姜茂生

我的父亲袁也烈和红七军红八军

通过我的经历回忆父亲

我们的父亲肖远久

我的父亲张震球从玉林到百色

无怨无悔坚韧不拔一生追求跟着党走

坚强不屈浴血奋战在右江地区

我的父亲覃国翰的戎马生涯

回忆我们的父亲阮平

时刻怀念亲爱的爸爸

草鞋·父亲

回忆父亲黄明政

缅怀我们的父亲陆秀轩

光辉灿烂的一页

在战斗中成长——我的父亲黄征的革命历程

忆父亲

后记

试读章节

深深怀念我们的父亲张云逸

值此百色起义及红七军建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我们深深地怀念我们的父亲张云逸。他离开我们已整整三十年了,他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业绩将永世长存。父亲戎马一生,南征北战,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是中央军委确定的我军33名军事家之一,是我军参加过辛亥革命武装斗争少数的几位高级将领之一。

父亲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虽然贫困,但还是省吃俭用送他到本村宗祠学堂读书。父亲为减轻家庭负担,勤奋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家务和生产劳动。在贫苦的生活巾,父亲深刻体会到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决心寻找改变贫闲的出路。青年时期,他夹着母亲亲手做的一双布鞋,打着赤脚从海南跑到广州,到了市里才把鞋穿上。他在广州考入黄埔陆军小学。16岁秘密加入同盟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1911年19岁时参加辛亥广州起义,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在与清军激烈的巷战巾,奋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被迫退却。父亲与几个同志隐蔽在一民宅中。第二天清晨父亲挎一竹篮上街买菜,其实是探听情况,寻求突围道路。返回时,清军已入所居民宅,搜捕了全部同志,并枪杀于路口。事后,广州人民共收殓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我们听父亲说过:“我如果不是那天出去寻找突围之路,那就会是七十三烈士了。”

1926年父亲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参谋长。他看到北伐中共产党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又秘密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是真正反帝、反封建,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1926年10月,父亲在武汉加入共产党。我们不止一次听父亲说:“我入党时年纪已经很大,在军中职务不低,薪俸也相当高,我是为了劳苦人民大众的解放才人党的。”

1928年8月,父亲在上海,原来组织上准备派他去苏联学习,但在这时,蒋桂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党中央便决定派他去广西,抓紧有利时机开展革命工作,不去苏联学习了。父亲坚决服从组织决定,并立即着手到广两去的准备工作。1929年5月,父亲接到党的指示,毫不犹豫地离开妻子和出生才几个月的长子远之,到广两组织革命武装和开辟革命根据地。他和邓小平一起领导了百色起义,以后又率领红七军转战千里到达中央苏区,参加第二次到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家里没有父亲的任何音信。1937年抗战爆发前后,党派父亲到港、澳、华南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了掩护其工作,组织上将母亲和远之接到香港与之同住。这是相隔八年多之后,一家三口第一次重逢,当时远之已经9岁。即使在这儿个月的时间里,父亲奔走于港、澳、粤、闽、桂等华南地区开展工作,也难得有相聚的机会。还没来得及熟悉,父亲又被党派去组建新四军,1938年初就离别妻儿奔赴抗日前线。直到1940年母亲和远之被同民党扣押七个月后,到达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才再次重逢。

1949年三大战役胜利之后,百万大军又奔向解放南方的战场,党中央高瞻远瞩早已着手部署新区的接管和建设问题。1949年9月父亲被任命为广西省的党政军一把手。于是他在华东通过各种渠道首先将原在红七军、广东东江纵队、两广地区工作过的、久经考验的老同志组织起来,一个个地亲自谈话,征求意见,为广西解放后接管各级政权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这些同志都满怀信心地和他一起工作,不怕艰难险阻,决心为建设新广两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后,又吸收了大批南下十部和经过党教育的大、中学生到广西。

1949年12月,百色起义二十年后,父亲以广西最高领导人的身份重返战友们曾并肩战斗、流血牺牲的地方。父亲百感交集地说:“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在党巾央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广西的政权已被夺回到人民的手中。我们一定要把广两建成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广西。”当年的广西非常落后,没有工业,没有铁路,只有崎岖的山路。农业也很落后,大多数农民都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土匪活动猖獗,民不聊生。年届六旬的父亲经常乘坐吉普车到农村去了解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改情况。他用带海南口音的广西白话向农民宣讲政策,访贫问苦。因路途遥远,下乡时常常自带干粮和开水。一次,他下车到农民家去,警卫员提着热水瓶在他身后随行。他发现后叫警卫员把热水瓶送回去,说:“我们到农民家去,喝自己的水,用自己的杯子,这还算一家人吗?农民会对你说心里话吗?”此后,再没有发生类似的事。他也曾驱车数百公里到桂北,给新参军的中南军政大学广西分校学员作报告。

父亲日夜操劳,广西艰巨的剿匪任务和巩固基层政权的工作使他经常夜不能寐。远之常看到父亲的卧室兼办公室的灯光彻夜不熄。在炎热的广西,房问里连电风扇都没有。他打着赤膊,穿着短裤,或坐在办公桌前,或站在挂满墙的地图前,不停地忙碌着。当时在这位省主席的住处,连冲凉的地方都没有,上厕所要到机关后门外一片水田上的小木棚去。年老体弱的父亲在日理万机的繁重压力下病倒了,他患了急性胆囊炎和胆结石。剧烈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工作。1951年下半年,广西的剿匪、镇反以及恢复经济的工作基本完成后,他离开广西去治病。毛主席曾几次亲笔致函,嘱他安心养病。

1954年身体好转后,父亲调到中央工作。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广西代表,并被选为人大常委。父亲仍继续关心广西的工作,和广西的干部、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父亲热爱这块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对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同事和广西的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几乎每年都要回广西去搞调查研究,找干部、群众开会,听取意见;他多次到贫困的百色地区视察,亲自到有困难的老红军家中看望,也和当地群众座谈,了解他们的闲难和要求。他和母亲一起到韦拔群烈士墓扫墓、献花,为红七军烈士纪念碑题词。父亲说:“我是广两的人民代表,要为广西人民办实事。”他认为要改变广两经济的落后局面,必须发展交通运输事业,要修公路、修铁路,特别是需要有一个出海口。他向中央和有关省积极陈述理南,坚持把钦、廉地区划归广西。经过多方努力,终于使广西有了出海口,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他鼓励广两发展地方工业,发展有亚热带特色的农、林、牧、副业;他多次到工厂、农村视察,并把广西建小电站的经验向外地宣传推广。

父亲对儿子、儿媳和孙辈们都是严格要求又非常关心疼爱。他要求子孙好好学习,要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搞特殊化,不要脱离群众。父亲工作忙,年迈有病,但无时不在关心我们,我们在学校学习,在工厂农村劳动,在部队服务,都常接到他的亲笔信。他和我们淡家常,同志式地讨论问题,鼓励我们上进,鼓励我们和工人、农民交朋友,保持联系。父亲也以同样的爱心对待烈士子女和几个失去父亲的侄子、侄女。红七军烈士张逸秋的女儿张念环,在父母牺牲后流落到广西,给地主当使女。解放后父亲派人多方寻找,儿经周折才把她救出闲境。他像对待自己的亲女儿一样,送她到学校读书,把她培养成一名军医。念环妹常对我们说:“张老就像是我的亲生父亲。”

父亲一生勤劳、节俭。他爱整洁,外出时非常注意军人仪表。平时在家衣着朴素,衣服、鞋袜破了,补了又补。他经常自己洗内衣、袜子,自己洗碗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常教育我们生活要节俭,不能铺张浪费,还在各个房间里贴上亲笔写的“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有时需作无时想,莫到无时想有时”。现在我们仍坚持用洗澡水、洗衣水冲厕所,用洗菜、洗米水浇花。

亲爱的爸爸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他对党、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他不忘劳动人民本色的风范,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世世代代相传。P1-P3

序言

由数十位参加百色起义的红七军将士的革命后代,以追忆缅怀之情,穿越时间的隧道,重拾岁月的光芒,抒写其父辈们生前的经历和许多动人的故事,形成了《我的父亲与红七军》一书。这本书不仅记述了部分红七军将士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党史、军史的资料和内容,同时也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为此,我深感欣慰。

难忘的1929年12月11日,我和我的战友们参加了由邓斌(邓小平)、张云选等发动领导的百色起义,成立中国红军第七军。百色起义是继我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后,在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发动的又一次规模宏大的武装起义,和韦拔群领导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辟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百色起义后,这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在桂、黔、湘、粤、赣五省转战七千余里,于1931年8月到达江西苏区,与中央红军汇合成革命武装的滚滚铁流。在艰苦的环境下,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我和我的战友们都是十几、二十来岁的青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参加了革命。在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我们都怀着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激励自己艰苦奋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亲历血与火的斗争中,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乐观主义,从而焕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八十多年过去了,我作为这支部队的唯一健在者、年过百岁的红七军老战士,在看到这本书的初稿,阅览战友们生前的故事时,往事历历在目并勾起我的回忆:当年邓政委、张军长和那些熟悉的战友面孔,又生动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忘不了那转战千里的豪情,忘不了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更忘不了许许多多九死一生的拼搏……

如今,我的7800多位生死战友都已先后离我而去,长眠在祖国的青山大地。我怀念他们,敬仰他们,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优秀的炎黄子孙。现在,在百色市的迎龙山、卧龙山上矗立着红七军烈士纪念碑和百色起义纪念馆,馆里陈列着战友们的遗像、遗物和事迹,这正是神州大地埋忠骨,巍巍龙山立丰碑!

《我的父亲与红七军》一书的出版,得到了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鼎力支持,也凝聚了黄芬馆长的不少心血。在此,我以一位红七军老战士的名义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出版发行,红军精神代代相传。我更希望广大青少年学习革命前辈为国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操,积极投身于当前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荣

    (作者系红七军老战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2010、12、11

后记

八十多年前,震惊祖国南疆的百色起义,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敬的前辈,他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中,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作为百色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性纪念馆,搜集和整理这些事迹,既是我们的工作,更是我们的职责。而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组织编撰了本书。

全书共收录了33位红七军老战士后代的纪念文章,30多万字。通过他们对父辈的战斗历程、生活小事的再现和追忆,向读者展现了从百色起义走出来的革命前辈和先烈们轰轰烈烈的战斗生涯,及他们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有的令人感佩,有的发人深省,更多的是令我们爱戴和敬仰。正是他们的铮铮铁骨,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的革命精神,书写着我们民族的骄傲!

本书从组稿到付梓,凝聚了很多人的辛劳。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令我们甚为感动;编委会在组稿方面的努力,广西党史研究室的吴忠才、陈欣德两位研究员为本书提出的很多宝贵意见,也是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重要前提。另外,还要感谢湖南大学出版社雷鸣社长对本书的重视,及桂林师专徐健老师、责编全健老师付出的辛勤劳动。

本书收录的文章在篇目排序上,主要是参照官方出版物有关红七军人物排序编排。文章基本尊重原稿,没作大的改动。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作者的大力支持!

编者

2011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4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