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现在我们知道,和氏璧的历史传承就是一颗超级大钻的历史传承。在和氏璧面世之后的27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里,和氏璧的历史传承一直是一个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时至今日,大约有超过100本的各种各样的面向广大青少年读者的所谓“未解之谜”系列丛书仍将和氏璧的历史传承评定为各种名头的“未解之谜”,如“和氏璧之谜”、“中国史籍中的和氏璧之谜”、“一块引发数场战争的美玉——和氏璧”、“卞和献玉的故事”、“和氏璧踪迹之谜”、“国宝和氏璧怎么丢失的”、“和氏璧下落之谜”、“和氏璧最终流落何方”、“千年国宝和氏璧流落何方”、“秦始皇登基用和氏璧雕刻皇玺之谜”、“传国玉玺和氏璧之谜”、“秦始皇传国玉玺下落追踪”、“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谜:千古疑团何人解”,等等。 由此可知,即便是“卞和三献”的年代也是千古之谜,其他如和氏璧的历史传承、和氏璧的最终下落、传国玉玺与和氏璧的关系、与和氏璧相关的传国玉玺的历史传承和最终下落等等也都是些未解的千古之谜。 从《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专著。我们现在可以明白,传国玉玺与和氏璧没有任何关系,前人学者认为有联系的所有论述现在都应该是被彻底否定的时候了。但就和氏璧作为千古美钻的历史传承的研究来说,笔者认为至少涉及如下一系列问题。 一、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 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法家韩非所撰的《韩非子》首先记下了“卞和三献”这个凄惨悲婉的动人故事,比如文史学者王绍玺(2000)、翔锋(2003)等都如此主张。但是地质学家袁奎荣和邓燕华(2005)明确指出,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荀子·大略》的记述:“和氏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袁奎荣和邓燕华(2005)的这个研究进展难能可贵,但《荀子·大略》的记述却不是有关和氏璧的最早的记载。事实上,最早有关和氏璧的直接文字记载似乎为春秋时代齐国杰出的国相晏婴所记的《晏子春秋》。但是否有更早的关于和氏璧历史记载的文献呢? 根据和氏璧就是超级大钻的科学结论,笔者发现,可能是与楚成王同时代的齐国国相管仲所著《管子》中记载有“江汉之珠”。而“江汉之珠”被笔者证明很可能就是湖北江汉流域所产的金刚石(王春云,2004b),与和氏璧可能属于同种材质。那么.《管子》关于“江汉之珠”的记载能否算作最早的与和氏璧有关的间接历史记载呢? 当然,应该承认的是,最早记述卞和三献明确历史时代的还是《韩非子》。 二、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 现在一般认为,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和氏璧最早是在楚厉王时代发现的。这有点想当然的味道,因为这一结论并没有经过深入的学术研究。虽然战国时期韩非首次记叙了卞和三献的楚国厉、武、文三王时代,但是西汉学者刘向和东汉学者王逸、应劭、高诱、许慎以及蔡邕等也有不少研究。这些后者的研究结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何评价这些2000多年前的学者的研究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因为对于卞和三献的时代,西汉刘向记述的是厉、武、共三王时代;东汉王逸记述的是厉、武、成三王时代;东汉应劭、高诱、许慎记述的则是武、文、成三王时代;而东汉蔡邕记述的是怀、平、荆三王时代。 地质学家王根元及其同事(1997)仅是在对比韩非与蔡邕两种观点之后,选择了韩非的更为合理的说法;而文史学者王绍玺(2000)也只是在简单地罗列战国时期著作《韩非子·和氏》和汉代著作《淮南子·览冥训》、《新序·杂事》、《论衡·变动》等关于卞和三献时代的记叙后。错误地认为:“虽然对卞和所遇到的几位楚王,说法稍有差异,但是卞和所献玉三次不同经历,这块璞玉被琢成著名的和氏璧,献玉的大致时代.都是相同的。” 那么,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究竟如何呢? 三、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 人们当然知道和氏璧很值钱,但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究竟有什么历史地位呢?对这个问题,学者们很少去深入探讨。 事实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时代是一个战争频仍的年代。为什么有这么多战争发生呢?说到底。就是各大诸侯国为了追求财富。前已述及,财富最具体的体现就是土地、人口和宝藏,可能也包括一些倾国倾城的绝色美女。比如楚文王为了大美女息妫而先后灭掉了蔡侯和息侯;公元前638年,宋国进攻郑国,郑文公到楚国请楚成王出兵相救,楚国发兵打败宋师,郑文公两位美女夫人芈氏、姜氏在柯泽犒劳楚成王,结果楚成王却不顾礼仪,强取郑文公二姬回到楚国;楚平王将为太子建的秦国美女孟赢强娶为自己的夫人,并为此处死大臣伍奢,逼走太子建,且把国都危亡的祸胎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楚昭王。这些直接导致公元前506年伍奢的儿子伍子胥与吴王阖闾一起大举伐楚,吴军占领楚都,掘楚平王墓并鞭尸三百,并且间接导致逃亡吴国的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在楚惠王时期返楚之后犯上作乱;再比如被吴国打败的越国通过进贡绝色美女西施达到最终灭掉吴国的军事战略,等等。可见,整个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的确就是围绕着上述四个主题在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和氏璧值多少钱呢?和氏璧在战国时代价值连城,远远超过“万金”。这是惊人的财富,是高度浓缩的财富,也是可以随时携带、远走他乡的财富。事实上,和氏璧本身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因为它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珠宝之最、当时天下的财富之最,所以凝聚了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荣耀,这一权力、荣耀和地位足可以与周天子的九鼎相媲美。 有关和氏璧所象征的财富和权力以及所能取得的历史地位,大家只要看一看欧洲、伊朗和俄罗斯王室是如何珍藏和炫耀他们所掠夺来的超级钻石就可以明白了。比如:“光明之山”(Koh-I-Noor)大钻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被镶嵌在伊丽莎白女王王冠上;“光明之海”(Darya-i-Nur)大钻曾由伊朗王室收藏,被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勒维王冠上;“光明之眼”(Noor-ul-Ain)大钻曾由伊朗王室收藏,被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勒维王冠上;“奥尔洛夫”(Orloff)大钻,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被镶嵌在凯瑟琳女王权杖上;“月亮之山”(Moon of the Mountains)大钻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只是目前去向不明。 所有这些大钻其历史渊源都与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Shah Jahan)国王命名,已遗失将近350年的另一颗更为伟大的钻石——“莫l~l,JD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原石的命运纠缠在一起。而笔者的最新研究发现,慈禧太后大殓时含于口中随葬、1928年被军阀孙殿英及部队盗走的那颗困惑了世人将近一个世纪之久的夜明珠,就是来自印度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the Great Mugul)(王春云,2004d)。 因此,大钻即意味着财富,意味着权力,意味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氏璧也是如此!拥有了和氏璧,就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权力、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四、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传承 坦率地说,过往研究很少涉及到这个主题,原因是直接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证据是如此的稀少,以至于学者们几乎无法探讨这个问题。而我们知道,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476年,前后持续了294年之久。在该时期里,周天子势力减弱,群雄纷争。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间和越王勾践称霸。作为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至高无上的荣耀象征的和氏璧不可能不成为诸侯争夺的目标。 本著将在相关章节中就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传承进行详细论述。 P13-16 后记 科学研究、尤其是跨学科研究,首要注重的就是对于之前学人参考文献的引用,因为任何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都是建立在前人辛勤耕耘和创造性智慧劳动的基础之上。本书作为科学研究著作,如果说还能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就,那也一定是在数以百计的前人学者的基础上才取得的。 本文部分文献的引用来源于一些对于参考文献引用不太规范的前人著作,而另一部分文献则来自原始出处不甚明确的网上发表和电子转载读物,还有一部分则是对于参考文献不太重视的古代著作。尽管笔者都已经十分注重考证所引文献或者观点的原始出处或者说原始版权的所有者,但挂一漏万的事情可能终究无法避免。 有鉴于此,春云在这里提请读者注意:如果各位著作权人对于拙著中参考文献认为有引用不明、不全和不够规范的地方,敬请来信或者来电给予指正,春云将保证在本书再版的时候,或者在本书的推广和宣传活动中,应诺以适当方式加以改正、认可,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春云相信,对于版权的保护不仅是每一个著作权人的责任,同时也是全社会每一个关心、爱护和尊重著作权人辛勤劳动和知识产权人的责任。 因为和氏璧历史传承的研究,笔者常常是夜不能寐。经常梦见卞和那鲜血淋淋的双脚;那哭干了眼泪、又被鲜血粘结了的双眼;那近乎麻木的、但显然已近完全瘫痪了的躯干和几近绝望的心神。于朦胧仿佛之中,笔者有时也不期然地会梦到楚文王有时慈祥、有时又是似笑非笑的微笑。 笔者的家乡就是楚国的故里湖南,所以我也算得上是个故楚的臣民。但作为楚人,对2700年前的祖先的思维其实是很难参解得透的,而这种思维既包括了卞和的,也包括了楚厉王、楚武王和楚文王的,自然也包括了春秋战国以至于其后绵延了2000多年的故楚亿兆劳苦大众的。 卞和捧璧献楚,是一片赤心,然而其结局是先后被刖两足、一辈子终身残疾。我们无法猜想卞和在一辈子含冤受辱、经济没有来源兼且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下,他是如何度过他的一生的? 楚国宫廷玉匠享有优厚的朝廷俸禄,却不识玉璞,竟将宝玉诬以为石,固然难辞其咎,当然必须为其愚蠢负责,然而谁都明白,罪魁祸首或者说元凶却是楚国的至少两任国王,或者当时十分血腥的王法制度。即便是将早已是垂暮之年兼且身体完全残疾了的卞和事后封个什么侯之类,估计也是难以弥补卞和的忠心和为这种忠心所作的一辈子青春乃至生命的付出。 只是事情绝非如此简单,楚国的国民难道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卞和的旷世冤案与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了吗?答案应该不是肯定的。 也许可以令在荆山底下早已化作一拯黄土的卞和稍感欣慰的是,在传说中卞和发现玉璞的几个地方,故楚的子孙们树立起了好些个庙宇和祠堂,来敬奉这位被视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化身的杰出人物。只是英灵已逝,而青山长存,空旷的荆山,萧萧的晚风,徒使我们这些故楚的臣民空生好些惆怅。 令人遗憾的是,后世竟然还有所谓学人认为卞和愚昧,理由就是卞和只要简单地磨去玉璞再献给国王,不就完全不会两度遭此奇冤了吗?考虑到这样一些所谓学人的观点通常也代表了一众民人的类似看法,春云不才,不禁要为此呜呼了!惟愿这种观点只是这些学人的一时笔误,而非经过深思熟虑的定论。 试想卞和如果千里迢迢献宝,奉献的对象如果是赏罚分明的秦国的国君,卞和先生好歹应该能混上秦昭王提到的那十五座城池之中至少一座的管事当当。但偏偏卞和所献的却是楚国的国王,以至两次献宝的结局竟然是先后遭到两位楚王的茶毒,只有苍天在呼号,只有凤凰在悲鸣。也许,从这一点来看,卞先生的确属于愚昧。只是,不能识宝的楚国终究遭到了亡国之祸,却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的一种报应? 卞和的悲剧,早已经成为了楚国的悲剧,而且在之后的2000多年历史里还曾一而再、再而三地上升成为一种民族的悲剧。只是春云愚昧,总希望这一惨痛的悲剧在和氏璧千古之谜完全被揭开之后,能够在21世纪的今天不会再次发生了。 记得孩童时,父亲在家门口的池塘边种了一棵桃树,每到夏天我们都等着摘桃子吃。可是人多桃少,没几天工夫,树上的桃子就已是烟消云散了。于是大伙儿只能眼巴巴地望着桃树叶子吞口水。我也一样,可是留心观察的我有时喜欢趴在地上眼睛朝上仔仔细细地搜索树叶的间隙。猛然间,我发现了密密的桃叶下面竟然还藏着一颗最棒的大桃子,那可是这颗桃树上硕果仅存的最后一颗桃子!现在看来,那颗大家伙儿挑完了剩下、谁也没有发现的桃子分明就是“和氏璧”,而那发现这最后一颗桃子的人分明就是“卞和”。 大家之学无论是进行批评,还是切磋,亦或是进行共同探讨,春云都是无任欢迎。 王春云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 2009年6月22日初稿 2009年8月9日二稿 2009年8月30日第三稿 2009年9月14日第四稿 2009年10月8日第五稿 2010年5月24日第六稿 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电话:86-20-85290973;传真:86-20-85290393 电邮:chunyun@gig.ac.cn;Chunyun.Wang@guoying.com.cn 网址:www.guoying.com.cn(国英科技网) QQ:992841107;MSN:Chunyun_Wang@hotmail.com 目录 前言 一、和氏璧——中国人的“灵魂之石”/1 二、和氏璧历史传承——世界未解之谜/2 三、和氏璧与传国玺的难解因缘/4 四、和氏璧历史传承之谜的研究方法/5 五、有关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6 六、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6 七、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7 八、和氏璧在七雄混战的战国时期/8 九、和氏璧在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时期/10 十、和氏璧是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超级大钻/11 第一章 和氏璧历史研究现状/13 一、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13 二、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14 三、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15 四、和氏璧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时期的历史传承/16 五、和氏璧在七雄混战的战国时期的历史传承/16 六、关于和氏璧的最终归宿/18 第二章 和氏璧历史研究方法/19 一、科学的文献发掘/19 二、科学的证据采集/19 三、科学的历史分析/20 四、科学的历史训诂和文字学研究/20 五、古代文献学知识/21 六、逻辑论证的方法/21 七、基本的学术规范/23 八、和氏璧历史传承主命题和肢命题/24 第三章 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25 一、《管子》记载的“江汉之珠”/25 二、《晏子春秋》最早记载“和氏之璧”/27 三、《墨子》关于“和氏之璧”的记载/29 四、《楚辞》关于荆和之璞的论述/32 五、《战国策》关于“楚有和璞”的记载/34 六、《吕氏春秋》关于“龢氏之璧”的论述/36 七、《荀子》关于“和氏之璧”的记载/37 八、《韩非子》首次详细记载和氏璧三献/38 九、《谏逐客书》关于“和宝”的论述/39 十、最早文献记载小结/41 第四章 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43 一、战国韩非首次记述的厉、武、文三王时代/43 二、西汉刘向记述的厉、武、共三王时代/45 三、东汉王逸记述的厉、武、成三王时代/46 四、东汉应劭、高诱、许慎记述的武、文、成三王时代/47 五、东汉蔡邕记述的怀、平、荆三王时代/50 六、最早发现时代小结/53 第五章 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55) 一、老子“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56 二、晏子“玉人修之、为天下宝”/56 三、墨子“和氏之璧、三棘六异”/57 四、范雎“诸侯良宝、天下名器”/60 五、楚国“不宝哗嚣,惟宝贤才” /61 六、和氏璧历史地位研究小结/64 第六章 齐桓公首霸春秋,作币江汉之珠/65 一、春秋五霸介绍/65 二、齐桓公首霸春秋/66 三、江汉之珠作为上币/66 四、楚成王继齐桓公之后称雄中原/68 第七章 晋文公楚国谈玉,嗣后退避三舍/69 一、重耳赞誉楚国玉、帛之盛美/69 二、晋文公退避三舍,成为春秋霸主/70 三、晋文公觊觎楚国和氏璧的学术联想/71 第八章 楚霸王问鼎中原,寻回照乘之珠/73 一、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73 二、楚共王照乘之珠/75 三、楚灵王使周求鼎、称霸中原/75 第九章 王孙圉见晋定公,不宝哗嚣之美/77 一、楚国大夫王孙圉论国之宝/77 二、王孙圉论国之宝的历史解析/78 三、“白珩”是白璧、和氏璧的隐语/80 四、吴王阖闾四霸春秋、越王勾践五霸春秋/82 第十章 秦孝公觊觎和氏璧,遭遇楚国名臣/84 一、《新序》关于秦欲观楚和氏之璧的记载/84 二、秦欲观楚和氏之璧的历史解析/85 三、齐威王、魏惠王谈论“照乘之珠”/87 第十一章 楚威王灭越吞吴,和氏璧赏赐昭阳/89 一、明人余邵鱼和冯梦龙、清人蔡元放和杨景氵昌的研究/89 二、获璧和失璧的“楚相”当是昭阳/90 三、昭阳所获之璧当为和氏璧/91 四、昭阳获赐和氏璧在楚威王灭越之时/92 五、张仪受辱发生在楚威王时期的昭阳府/93 第十二章 魏张仪入秦为相,报复楚国怀王(96) 一、张仪入秦为相,立意报复楚国/96 二、张仪为秦国谋划与和氏璧同样宝重的九鼎/97 三、张仪一欺楚怀王,断绝齐楚之交/97 四、张仪二欺楚怀王,骗来夜光之璧/99 五、秦昭王三欺楚怀王,楚怀王客死于秦/100 第十三章 赵宦官缪贤买赃,和氏之璧入赵/103 一、楚昭王大夫明光奉璧之赵/103 二、赵国大将李兑赐苏秦和氏璧/105 三、楚求婚于赵,以璧纳聘,故称赵璧/106 四、楚怀王携璧亡赵时作为见面礼/107 五、赵宦官缪贤买赃,和氏之璧入赵/108 六、和氏璧由楚入赵的时间和方式研究小结/110 第十四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将相数拒强秦/111 一、完璧归赵的历史记载/111 二、完璧归赵历史事件不存在吗?/115 三、完璧归赵事件的历史评价/116 四、完璧归赵可怕的政治后果/119 五、渑池之会与和氏璧的继续争夺/121 六、将相和好,力拒强秦/123 七、完璧归赵、力拒强秦小结/125 第十五章 秦昭王拜相范睢,发起长平之战/126 一、范睢入秦谈和朴,被拜国相/126 二、筮史敢卜解赵孝成王金玉之梦/128 三、秦国为和氏璧兵发长平/130 四、赵国将相兵权被削/130 五、秦国为和氏璧包围邯郸/131 六、秦昭王拜相范睢发起长平之战小结/131 第十六章 孝成王倚重苏代,和氏璧解围邯郸/133 一、苏代携璧入秦、隔岸观火/134 二、秦国为灭赵而第二次围攻邯郸 /136 三、秦国质子异人与吕不韦逃离邯郸/137 四、毛遂自荐与窃符救赵、解除邯郸之围/139 五、西周与九鼎宝器为秦军剿灭/140 六、赵国最终为秦所灭/141 七、苏代和氏璧解围邯郸小结/142 第十七章 秦始皇南巡丢璧,山鬼八年寻回/146 一、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已拥有和宝/146 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洞庭湖失璧/147 三、公元前211年山鬼寻回和氏璧/149 四、秦始皇南巡丢璧,山鬼八年寻回小结/153 第十八章 和氏璧千古宝玉,最终魂归秦陵/154 一、被列为中国千古之谜的和氏璧下落之谜/154 二、和氏璧千古宝玉,最终魂归秦陵/154 三、秦始皇陵及随葬宝藏介绍/156 四、秦始皇陵随葬和氏璧及其他珍宝举例/159 五、秦始皇陵1000年前已被盗掘?/160 六、和氏璧千古宝玉最终魂归秦陵的结论/162 第十九章 和氏璧的历史文化意义/164 一、和氏璧发现和鉴定带来的启示/164 二、和氏璧作为镇国之宝带来的启示/165 三、完璧归赵的正面历史意义及负面历史意义/165 四、卞和本人缺乏研究带来的启示/166 五、和氏璧形状和材质缺乏研究带来的启示/167 六、与和氏璧发现和传承有关的历史典故举例/167 后记/176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世界未解之谜丛书 附录二 和氏璧历史大事记 简历与主要学术贡献 作者相关论文 Deciphering the Historical Mystery Of State Gem Heshi Bi(Bian-he Diamond) 序言 一、和氏璧——中国人的“灵魂之石” 和氏璧大约是春秋早期发现的一块名玉,是玉、是美玉,也是宝玉。2700多年以来,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作为镇国之宝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更是作为皇权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在各大诸侯残酷争夺和氏璧的战争过程中,有一个最为精彩的篇章,就是赵国使者蔺相如负璧使秦时不畏强秦而最终“完璧归赵”的故事,与该故事相关联的还有一串在中国历史上用熠熠闪光的成语所表达的其他故事,如“渑池相会”、“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等。这些成语故事因为被中国教育部规定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的一篇必修的语文课文“将相和”和长期作为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高中语文的必修课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变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和氏璧由此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因此完全可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 二、和氏璧历史传承——世界未解之谜 由于和氏璧是旷世奇宝,价值连城,常人自是难得一睹;而曾经拥有和氏璧的楚国和赵国又被秦国所灭。在秦始皇的铁血统治下和焚书坑儒运动中。原来楚国和赵国的典籍、文化、语言乃至于民族自然也是在劫难逃。关于和氏璧的记载,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寥若晨星,并且伴随着很多传说,染上了种种神奇的色彩。于是乎,在和氏璧面世之后的2700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里,和氏璧的历史传承成了一个至今未解的千古之谜,时至今日,仍被超过100多本各种各样的“未解之谜”系列丛书冠以各种名头的“未解之谜”,如“世界未解之谜”、“自然之谜”、“中国历史地理未解之谜”、“中国历史之谜”、“人类宝藏未解之谜”、“未解知识之谜”、“中国文化未解之谜”、“人类未解之谜”、“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1001个未解之谜”、“中国未解之谜”、“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地球悬案之谜”、“地理百谜”、“中华国宝之谜”、“世界考古未解之谜”、“中国千古之谜”、“人类文明之谜”、“中国全史未解之谜”、“世界五千年未解之谜”、“宝藏未解之谜”、“上下五千年难解之谜”、“人类文明之谜”、“中华历代国宝之谜”、“自然未解之谜”、“等待你去破解的世界未解之谜”、“世界尚未解开的1001个科学之谜”、“中外重大历史之谜”、“世纪100大谜案”、“巧合未解之谜”、“四大文明之谜”,等等。有关参考文献,请参见本著“附录:世界未解之谜丛书”。 什么是千古之谜?千古之谜就是那些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感到兴致盎然的、无数人已经作过探索但却只能取得一鳞半爪认识并终究不得其门而人的那些深刻影响人类历史、文明和文化的事件。 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留下了无数千古之谜。这些千古之谜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相伴相随。作为一切传统悠久、历史厚重的文化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存在形式,千古之谜是人类对于自然、历史和文化问题感到困惑的一种反应,一种表征,一种外显的特征。虽然如此,那些千百年来困惑人类智慧的千古之谜其实质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的反映,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意识中要求满足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映。可以这么说,千古之谜是人类终极思考方式和终极怀疑精神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千古之谜的意义不仅在于探奇览胜的过程,不仅在于终极破解的结果,更在于刺激人类与生俱来的、永不终止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更在于促成人类不断实现知识重建。不断产生高级的、创新的学习行为,从而源源不断地完成人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传承。 而和氏璧之谜就是这样一个千古之谜:“在无数的聚讼不休、众说纷纭的文化之谜中,和氏璧之谜是最具余响、最富底蕴、最有魅力、最让人回味不已并且给人无尽思索的一个。”为什么呢?南城一中高级教师张挥(2003a)认为:“事实上,和氏璧及围绕和氏璧的典故已经浓缩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经典的意义符号,成为民族心理历程、民族情绪的一段独特记忆。玉的故事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神态度、价值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以“和氏璧之谜”为对象,作为全国电教实验学校的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一中2001年9月接受中央电教馆下达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课题研究任务,承担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重点专项课题——“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的实验研究,并成立了南城一中中央电教馆“十五”规划课题工作领导小组,谢敏、刘金祥、梅健、张挥、万国军和江静等组织学校电教处负责研究部署和具体实施。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研究工作,2002年12月,“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http://www.jxn-cyz.com/hsb/index.htm)建成开通并试运行;2003年11月,专题学习网站论坛具备上传、发表、统计、下载、排行、自动刷新、动态管理等强大交互功能。自此,“和氏璧之谜”专题学习网站成了中国中小学校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焦点,无数的中小学生和中小学老师开始对和氏璧之谜生发出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冲动,网站的访问量和发帖量也与日俱增。也是在2002年,该专题学习网站有关“‘和氏璧之谜’选题分析”荣获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体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比二等奖,有关“高中语文主题化多元探究性阅读学习网站建设实验研究报告”荣获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体探究暨教育特色网站展评研讨会”论文评比三等奖(张挥,2003a,2003b)。遗憾的是,由于网站维护成本增高,学校在经费安排和人员部署方面面临困难,该专题网站现在已经关闭。而“和氏璧之谜”依然留驻在中国千千万万中小学校学生和老师的心中。 由此可知,和氏璧的历史传承这个千古之谜的研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至少在过去的2700多年的时间里,已经挑战了历朝历代无数名垂史册的大学者的青春和智慧。这些英名彪炳汗青、成就灿若星辰的大学者包括:春秋时期的管仲、晏婴;战国时期的墨翟、屈原、吕不韦、荀子以及荀子的两个著名的学生——大思想家韩非和大政治家李斯;西汉时期的大史学家刘向和司马迁;东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王逸、应劭、高诱、许慎以及大文学家蔡邕等。然而这些大学者关于和氏璧的记载连同他们关于和氏璧历史的论述也一样只是些只言片语!而这些只言片语,在他们身后的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也一样让无数学者为之困惑不已。 值得一提的是,唐人司马贞、张守节;明人王世贞、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及清人蔡元放(《东周列国志》)等在研究东周列国历史时,对于和氏璧的历史传承有许多独到的见解,非常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因此本著对于这些学者的著述多有参考。 三、和氏璧与传国玺的难解因缘 目前人们大致可以知道的是,从公元前740年前卞和第一次献璞楚厉王时起,历史经过500多年的演变,到了公元前223年时,楚国已为秦国所灭。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秦始皇一统天下,自号始皇帝。天下奇宝和氏璧在此时自然也是为秦所有,成为秦始皇坐拥国朝、号令天下和万世相传的宝物。但是11年后秦始皇驾崩,而秦始皇所开创的秦朝仅仅再苟延残喘了四年即告覆亡。 秦朝灭亡之后,后世学人普遍怀疑和氏璧被琢刻成了传国玉玺。如此在接下来的2200多年时间里,和氏璧又与表示王朝天命所归的传国玉玺发生了一段难解难分的因缘。因为传国玉玺在秦以后一直传承,历经两汉、魏晋、隋唐以至于五代,大约在后唐清泰三年即公元936年被焚于灭国的烈火之中。传国玉玺由此前后历经1158年之久,传了上百位皇帝,谱写了一曲轰轰烈烈的玉国壮歌,使得作为“玉的国度”的中国的玉文化得以长期灿烂于世界众多悠久古老的民族文化之林。由于传国玉玺与和氏璧同样无可复得,而关于传国玉玺的版本和材质的历史记载也是扑朔迷离,于是传国玉玺和传说中与之相关的和氏璧一起成为了中国古史的一个千古之谜,中国文化的一个神秘符号,中华民族的一个神奇传说! 在和氏璧宝玉材质千古之谜被彻底揭开、和氏璧被证明是一颗千古美钻的基础上,本专著将研究这颗困惑了中华民族2700多年之久的千古美钻的历史传承。同时将解析这颗“灵魂之石”和“帝王之石”所象征的中国人的精神和中国人的灵魂。虽然在《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宝玉篇)》著作中,笔者已经证明,和氏璧这颗美钻是不可能被琢磨成任何形式的玉玺,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完全是两个并列的和相互独立的千古奇宝,但由于在过去2000多年的历史里,和氏璧的身世与传国玉玺的身世一直纠缠不清,所以本著仍将在各章节中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通过研究指出传国玉玺不可能由和氏璧雕刻而来,而和氏璧作为超级大钻也不可能被雕琢成传国玉玺。 四、和氏璧历史传承之谜的研究方法 历史传承研究无疑要立足于基本的历史文献记载。为此,本著将要发掘出关于和氏璧的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记载,主要是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的记载,自然也包括历朝历代一些注释大家的研究心得。在这个文献发掘和证据采集的过程中,当然要论述那些证据价值似是而非的记载,根据公认的历史事实进行逻辑论辩和比较分析。比如,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记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太史公本人的学术声望和《史记》的学术价值是公认的,因此本文将对《史记》有多处引用,并从《史记》记载出发,旁征博引,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进行交叉论证。 对于本著的研究,考古学、历史学与训诂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必须的。笔者相信,综合多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来探讨和氏璧的历史传承之谜,将会带给中国历史学界、中国考古学界、中国文博学界以及中国人类学界一些不同寻常的反响。 …… 十、和氏璧是世界历史上最波澜壮阔、波诡云谲的超级大钻 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超级美钻,对于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56)的中国历史影响至深且远。本著就是要研究这颗超级大钻的历史传承.为这样一颗中国人的“灵魂之石”和“帝王之石”树碑立传。 钻石作为“宝石之王”.其价值已然是独占群芳、鹤立鸡群了,而超级大钻作为钻石中的佼佼者,更是被誉为国家财富的象征,所以自古以来就被各个国家、各个民族视为当之无愧的国宝而长期留芳史册。 印度自古就是一个出产钻石的国家,印度历史上最悠久且最著名的钻石是“光明之山”,该钻石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光明之山”钻石大约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保存到现在的一颗巨大钻石,传说它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但是缺乏学术证据;而一般的认为是有关这颗钻石最早的记载始自1304年。 蒙古人巴卑儿(Zahir uddin Babur)于1519年率领1.2万人的军队,从阿富汗出发打败了由洛迪(1brahim Lodi)苏丹指挥的、装备有100头大象的10万印度军队,并于1526年在印度建立起蒙古人的莫卧儿王朝。该年,印度阿格拉统治者——古瓦丽土邦主,将“光明之山”钻石送给了莫卧儿王朝的开国皇帝巴卑儿,以寻求保护。这颗钻石据说是Ala-ed-djn苏丹于1304年从马尔瓦(Malwa)的首领处获得的。1739年,波斯苏丹纳狄沙(Nadir Shah)攻占印度,洗劫了莫卧儿王朝的珍宝,其中就包括“光明之山”钻石和著名的“孔雀御座”。其后,“光明之山”钻石几经周折,最后为印度锡克人首领辛格所有。1849年3月29日,英国驻印度总督获得“光明之山”钻石.献给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当钻石运抵英国时,英国人喜出望外,万人空巷地观看了这颗大钻。 除了“光明之山”钻石外,印度历史上还有很多颗超级大钻,其中之一就是“莫卧儿大帝”金刚石。该钻石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可能要超出“光明之山”钻石。但“莫卧儿大帝”钻石大约于公元1665年之后神秘消失。为此,世界各国学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收效甚微。大约350年后,在2005年2月17日,台湾《中国时报》高调报道了台湾的中央通讯社向全世界所播发的电讯通稿——“学者指慈禧含殓夜明珠即遗失300多年金刚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王春云博士最新研究指出,慈禧太后大殓时含于口中随葬、一九二八年被军阀孙殿英及部队盗走的夜明珠,应该就是由印度莫卧儿王朝沙·贾汗(Shah Jahan)国王命名,已遗失将近三百五十年的“莫卧儿大帝金刚石”(the GreatMugul)原石。 过去三百多年间,世界各国金刚石学者一直在争论“莫卧儿大帝金刚石”是否被切割成其他钻石,被怀疑的名钻包括“光明之山”(Koh-I-Noor,由大英帝国王室收藏,镶嵌在伊丽莎白女王王冠上)、“光明之海”(Darya-i-Nur,曾由伊朗王室收藏,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勒维王冠上)、“光明之眼”(Noor-ul-Ain,曾由伊朗王室收藏,镶嵌在伊朗国王巴勒维王冠上)、“奥尔洛夫”(Orloff,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镶嵌在凯瑟琳女王权杖上)、“月亮之山”(Moon of theMountains,曾由俄罗斯沙皇皇室收藏,目前去向不明)等。 ——学者指慈禧含殓夜明珠即遗失三百多年金刚石 台湾中央通讯社电讯通稿,2005年2月17日 事隔350年后,“莫卧儿大帝金刚石”再次浮出水面。看来,一颗伟大钻石的历史永远不会终了。 而和氏璧就是一颗这样的超级钻石,到今天为止已经有着至少2750年的辉煌历史! 本著的学术探索和学术发现将展开千古美钻和氏璧的辉煌历史。 内容推荐 和氏璧是春秋早期发现的一块名玉,是玉,是美玉,也是宝玉,2700多年以来,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的镇国之宝,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更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在秦朝(前221一前207)之后一直到后唐(923~936)的1143年时间里,又与历代相传的天下至宝——传国玉玺的故事纠缠不清。和氏璧由此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因此完全可以被誉为中国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 在和氏璧宝玉材质千古之谜被彻底揭开、和氏璧被证明是一颗千古美钻的基础上,本著研究了这颗困惑了中华民族2700多年之久的千古美钻的历史传承,同时解析了这颗“灵魂之石"所象征的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研究主要基于先秦和继秦而起的两汉时期的经典历史文献记载,首先建立历史学证据体系和论辩逻辑体系。有关和氏璧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春秋时代的《晏子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墨子》、《楚辞》、《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等。 有关和氏璧最早的发现时代是战国时期韩非所首次记述的厉、武、文三位楚王的时代。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地位是诸侯国的镇国之宝,被楚国视为“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虽然先后有齐国、晋国、吴国和秦国等诸侯国的觊觎,但几代楚王遵循先哲的教导,依靠贤臣的辅佐,仍然能够击退敌国,保护国宝。特别是在楚威王时期,楚威王遵循楚国先哲“国之宝器,其在得贤”的教导,将和氏璧赏赐给了灭越吞吴、一雪吴国亡郢之耻的功臣昭阳。但昭阳不幸丢璧,自此各诸侯国豪强群起竞逐,以至于天下大乱。先是纵横家张仪为报复在楚国昭阳府所遭受的被诬窃璧的奇耻大辱,一再陷构楚王;再有赵国宦官缪贤买赃,和氏之璧入赵;接着是蔺相如完璧归赵,将相和好联手数拒强秦;然后是秦昭王拜相范睢,发起秦赵长平之战;最后是赵孝成王倚重纵横家苏代,用金玉解了赵都邯郸的第一次围城,挽救了危在旦夕的赵国。著者认为,和氏璧在解除邯郸首围的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从此和氏璧归入秦国,成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绝代国宝,并陪伴秦始皇的遗体,最终魂归秦陵。 本著就是这样为您一步一步地科学演绎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波诡云谲、荡气回肠的历史传奇。文末还对作为中国国人精神和灵魂象征的和氏璧的历史文化意义进行了探讨。 编辑推荐 和氏璧是天下所共传、天字第一号的国宝,与和氏璧相关的成语典故如“卞和三献”、“完璧归赵”、“将相和好”、“长平之战”等也是天下人尽皆知。然而,和氏璧何时发现?怎样传承?魂归何处?“完璧归赵”和“将相和好”,案例的历史意义如何评价?背后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这些困扰世人2000多年的系列历史谜案都将在本著中得到科学的解答。这是一本中小学生都能看得懂的科普化的科学著作,一部大法官勘断天下谜案的侦探小说。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王春云,一代科学怪才,于无声处显有声,于不可能处找可能,在中国先秦历史文献记载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提取科学证据,建立逻辑体系,为您一步一步地科学演绎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波诡云谲、荡气回肠的历史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