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涯客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兴锋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兴锋著的《天涯客》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一群人,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为实现“淘金”梦,而离家出走,漂泊在外的经历。一路的颠簸,一路的血泪,然而困境中见真情,历尽艰辛的主人公最终收获了不离不弃的友情、温馨感人的亲情,并过上了梦想中的幸福生活。正所谓:“度尽劫波今犹在,苦尽甘来分外香。”

内容推荐

王兴锋著的《天涯客》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一股跨出国门去海外淘金的热潮席卷着我国东南沿海,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蠢蠢欲动。乡村教师王佑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越,与同村的金部生、华毅山、熊豪随三人,穿上洋装,拖着旅行包,告别妻儿,走上追寻梦想之路。

尽管他们怀揣梦想,却未得到命运的怜悯和眷顾。他们辗转流离,遭遇牢狱之灾、皮肉之苦、内心煎熬、身体饥饿、精神恐惧……最终,淘金的梦想竟是南柯一梦。命运给了他们苦难,苦难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虽然经历了万般不幸,却从中悟出了幸福的真谛,触摸到生命的本质……

目录

代序 出走与回归 林世恩

引子

第一章 华夏国门开放日 谋生海外正逢时

第二章 护照转签期未妥墨邦越境陷囹圄

第三章 几多不幸添万幸 流放邻邦伯利兹

每四章 无奈机场又冒险 都城收押失自由

第五章 牢中“五四”青年节游子狂欢无限情

第六章 受辱九楼今古恨臭虫骚扰怨难消

第七章 监狱寄居成“罪犯” 毛衣鼠窃喜查寻

第八章 牙科结识医生女 鼎力救人倾爱心

第九章 一笑钟情传笑语 秘书小姐爱无疆

第十章 落魄人生多惆怅 牢中无意睹艳情

第十一章 恶作剧前魂魄丧猜疑吸毒惹虚惊

第十二章 虚度时光多寂寞健身运动爱球牌

第十三章 爱国无分先与后 牢中游子拒“难民”

第十四章 度日如年多饿罪 难营生意叹生存

第十五章 滴血山盟真亦假群殴反霸遭监禁

第十六章 百号人心难稳定 锯窗越狱众人惊

第十七章 株连受罚游子泪 使馆官员关照时

第十八章 保释遣返分泾渭 乡亲命运岂相同

第十九章 但愿秋鸿勤报讯 馨香一瓣谢恩人

附录 天涯梦仲子冉

后记

试读章节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工资、福利水涨船高了。整个社会激浊扬清,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社会各界更加关爱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尊师重教的大好局面。国家把每年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教师真正成为伟大的灵魂工程师。

可是,自王佑明领到了护照之日起,他的心不安分了。他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非分之想,认为出国淘金不是什么过错!那时,他的心不在镇中心小学了,甚至不想当毕业班班主任,不想面对六十来个平常叫他“王老师好”的十来岁的学生,不想经常熬夜到凌晨为批改那厚厚的一大沓学生作业本而绞尽脑汁写下详细的评语;他更不想在全学区初考成绩排名中再夺第一、二名而成为年度优秀教师了。说句心里话,他也不是真的不想。离开莘莘学子,他的心情会好受吗?可是鱼与熊掌怎能兼得呢?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他要下海另谋职业,做个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一个真正的“万八哥”。也许是“欲擒故纵”吧,当人家问他有什么打算时,他总是摇头说“不”,他把这出国的打算暂时压在心底。他想,若条件未成熟而贸然去请假或辞职,弄巧成拙多鲁莽啊!

要想到美国谋生,首先要提供经济担保。没有这个实实在在的担保人,当事人到了美国由谁牵头去筹款呢?“蛇头”敢当这个当事人的出国中介吗?

王佑明物色的经济担保人是堂妹夫林先生。林先生不仅是亲戚,又是同村人,还曾是他的学生、朋友。于是他写信给在美国开餐馆的林先生。他算了一笔账:以在美国打工为例,中等收入的年薪是一万八千美元,折合人民币约十万元。这在中国的普通打工族来看是一笔天文数字。以他当年的教员年薪计算,这十来万人民币要赚近百年时间啦!他恳求堂妹夫出面为他作经济担保人。他还告诉堂妹夫,“万八哥”一到美国,就被“蛇头”派的马仔看押着,一边通知美国的担保人付款,在几天或一个月内把“猪仔债”扣除定金外如数还清;若当事人违约赖债,则刑法伺候,直到一万八千美元或更多的连带罚金筹足为止,才予放人。否则,“万八哥”将被卖到其他地方做苦工,赚钱抵债。

寄一封到美国的平邮信,单程需半个月,再等到对方复信,往返要个把月。王佑明一想到这事,心里就不踏实。他心急如焚,盼着早些收到林先生的回信。

王佑明除了一连写几封信给林先生外,还到省城邮局挂越洋电话。那时打到美国的电话一分钟收费二十多元人民币,话费虽贵,可便捷哩!由于想出国的人多,打程控电话需排队拿号,等候的时间也真难熬!打一次国际长途电话,也是长话短说,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问问收到信了没有,恳求堂妹夫为他赴美谋生作经济担保!  为打有把握之战,王佑明还做了林先生父母的工作。这两位定居香港的老人,善良且有同情心。他们都乐意说服自己的儿子,把为王佑明出国担保的事落到实处。林先生终于来信答应为他作经济担保人。王佑明心里乐开了花,似乎看到了眼前一沓沓墨绿色的美钞不时地向他招手呼唤。当他把喜讯告诉香港的两位老人时,他们也都高兴得开怀大笑。

要知道林先生有很多亲朋好友,那些人也都希望林先生为他们作担保,现在王佑明第一个受林先生允诺担保,其他的人还排在他的后面焦急等待着。一想到这些,王佑明与家人真的太感谢林先生了。“一个担保人,胜似救命人。”此话在当时甚为流传!能为王佑明作赴美担保,就是救苦送财的大恩人,怎不使他一家人感恩戴德呢?

正是:

保家落实暂宽心,鸿雁传书报好音。

戴德感恩君大义,从来一诺值千金。

王佑明的伯祖父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出国谋生,至今杳无音信,生死未卜,家里人还惦念着。伯祖父去的地方是印尼的泗水、泰国的普吉埠。那时,出国谋生的人是被当“猪仔”卖去的。洋人为了买到廉价的劳工,用几十吨位的木壳船在建州马尾港运“猪仔”。一拨一拨的建州人、外地人自找上船卖苦力,心甘情愿做“猪仔”,为了混到一碗饭吃,到各国的矿山、海岛、橡胶园、芭蕉地、凤梨山等过着非人的生活,受尽了折磨、受尽了虐待,可谓是漂洋过海受洋罪。当时东南沿海地区的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六死、三留、一回头。”

P6-7

序言

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王兴锋带着他那标志性的温暖笑容和一部厚厚的书稿上门找我。多年未见,他还是面色红润、精神焕发的样子,未见岁月磨损的丝毫痕迹,与他已过花甲的年龄毫不相称。让我更为惊讶的是,他竟然在这样的年龄创作出了长达四十万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这部小说的诞生竟与我有着某种关联。

与兴锋兄相识要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了。当时,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写到的那段苦难岁月,他刚经历不久,不知情的我被他一脸的笑容“欺骗”了,还以为他的日子遍布阳光。我们俩是一个镇党委办前后任的文书,他接我的班。我到一家报社当了编辑,有一天跟他闲聊才得知他那段苦难史,其中的传奇色彩强烈地吸引了我。我当即建议他写成特稿争取在我编辑的版面上刊发。后来他给我寄来了一篇两三万字的稿子,我记得有五六个章节写得相当精彩。这篇名为《在南美某国的监狱中》的特稿发表后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意犹未尽的他萌生了将其扩展为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的念头,这念头一经产生就再难摆脱了,成为他生命中高远而庄严的情结。

如今,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捧出了这部心血之作。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以他的亲身经历为蓝本,书中的主人公王佑明就是他的化身。20世纪80年代,东南沿海某地掀起跨出国门到海外淘金的热潮,王佑明被这股热潮所裹挟,与其他三人一道踏上了所谓“走线”的旅途,从而被卷入命运的黑色漩涡,一路坎坷,两度身陷囹圄,饱尝辛酸、屈辱和痛苦,承受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磨难。

他以真切、诚挚的笔触来抒写这一段长达一年的特殊的人生经历,叙事进程有着强烈的真实感和纪实性。可贵的是,他没有耽于倾诉苦难,而是把监狱当作观察人生、表现人性的场域。他和同伴在偷越墨西哥国境时被抓,羁押期间,他们前前后后遇到了百来号同样欲圆赴美淘金梦的“万八哥”,以及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数千名怀有同样梦想的异国男女。在令人窒息的高墙内,在特定的灰暗的环境下,人生百态尽显,人性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演绎出一个个令人慨叹乃至荡气回肠的故事。作者把相当多的笔墨集中在逆境中的美好事物上,诸如某位狱医的悲悯情怀,某个狱警的助人为乐,联邦大法院秘书小姐的浪漫温柔等等,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人性温暖的一面。

最令人动容的是主人公王佑明对人格的坚守。在与命运的较量和挣扎中,王佑明没有垮掉,困境砥砺出一条坚强的汉子,他以自己的生存逻辑坚定地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他发挥个人的长处,处处为他人着想,维护了受难者的合法权益,获得了威信,赢得了尊敬。他在艰难的日子里超越了苦难,超越了自我。

作者将这部作品命名为“天涯客”,是有深意的。在欲望的驱使下,王佑明领受了一次苦难,浪迹天涯,成为被错置的存在者,肉身的出走到最后灵魂的回归,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反省空间。这个反思立足于对人性的审视,保持着对存在发问的姿态,因而具有了某种存在论上的意义。这是肉体的一次历险,更是一次精神历险。令人欣慰的是,他不是作为一个失败者归来。他身上有疼痛感,但没有失败感。他经受住了人生历程中最严峻的考验,重获了心灵的力量。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灵力量,他才清醒地意识到,对于人来说,挫折和苦难算不了什么,最关键的是这世界有没有爱与关怀。没有爱与关怀的世界是冰冷的,令人绝望的,因而是最可怕的。正因如此,他归国后才念念不忘那一份跨国情缘,一封封书信承载着他这一生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章回小说在叙述中夹有大量的近体诗词,有效地强化了这种“思量”意味。

出走与回归之间,一个大写的“人”向我们走来。

颇具戏剧性的是,当年王兴锋为圆赴美淘金梦而身陷囹圄,二十年之后,他却是坐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家中追忆这场遭遇,书写这部作品。其间的人生况味,足以令人慨叹不已。这也是那场劫难过后,他的生命愈发坚韧强悍的一个明证。

是为序。

后记

诗曰:

自古文章警世人,著书立说是非陈。

醒来每忆几多梦,苦尽甘回岁序新。

笔走龙蛇诉喜悲,且将拙笔写传奇。

须知丑媳公婆见,褒贬其中安可期。

初次萌生把自己一段羞于启齿的往事,写成一部自传体回忆录的念头,是在1993年。当时文友林世恩先生正供职于某报编辑部。与他闲聊时,得知我的那段辛酸苦楚经历后,笑着鼓励我:“拿起笔来写写吧!”于是趁着业余时间,我笨拙地写了两三万言的文章《往事悠悠》交给他,经他斧正后换了一个标题,名日《在南美某国的监狱中》,连载在1994年某月的《文化生活报》上。

我记得世恩先生看了《往事悠悠》一稿后,于1994年1月某夜给我写了一封信。他说:“《往事悠悠》已阅,不错,可用,不过有些章节可能要删除。我觉得《异国他乡的青年节》《衬衫、羊毛夹衣的经历》《一见钟情的秘书小姐》《难忘的生意经》等五六个章节写得很精彩,往事里有多少辛酸、痛苦,也有几许温馨。这一切都成了珍贵的记忆。你用流畅、真切、诚挚的笔触抒写了特定环境中的一段人生经历,令人感慨万千。处女作出手不凡,望能坚持下去……”初次写作,得到文友的肯定与鼓励,使我感到莫大的荣幸。当文章在报刊上连载后,我心里一直想把《往事悠悠》的拙文,扩展为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让镜头定格在那段值得留下的“有多少辛酸、痛苦,也有几许温馨”的回忆中……

福州有句俗话,大意是:“晚上想打天下,第二天早上起来躲楼梯下。”说的大概就是像我这样的人,只敢想而不敢动手。我这个“心里一直想”的念头近二十年了,每每都有其客观原因:一段岁月里自己身体欠佳,一段时间里工作繁忙。当然,这都是借口,给自己的懒惰找个不合理的借口而已。这样一拖再拖,耽搁,延误,错过了年富力强的最佳写作年龄,而把那段特殊的经历隐在心中,苦苦折腾了近二十个春秋。

2010年7月,我旅居美国,心中隐隐作痛于自己忙忙碌碌的人生,一事无成而羞于混上了中华诗词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福州市作家协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等身份,决意用文字唤醒我这个糊涂懒惰之人。

正是:

人无大志事难成,碌碌半生岂为名。

此日精神当重振,鲲鹏展翅奋前程。

调寄《十六字令》云:

书!几许辛酸莫笑予。何须等,笔底自心舒。

于是,我于赴美旅居的当年11月份,终于拿起了笔,把拙作《往事悠悠》改写成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虽然,我过了一段美国寓公的生活,在许多朋友的眼里,应该是有了那清闲,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去实现自己的写作计划了。殊不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添了几许乡愁和烦恼——这些美国出生的小华人,满口尽是咿咿呀呀的英文。他们的父辈、祖辈的母语——福州话及汉语,几乎成了十来个孙辈们的真正外语。

听到孙辈们相互之间用英语叽叽喳喳地窃窃私语,我的心中涌来的是不尽的乡愁与几多酸涩的味道。地道的福州人母语——福州话要学,祖国的语言——汉语要会,中国人的根要用汉语这个纽带把孙辈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这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不是大事的大事。我把这件事摆在旅美寓公日常生活表上的首位,于是写作倒成了我的“副业”了。

2010年的11月至今,我利用18个月的业余时间,不间断地、加班加点地伏案疾书,才完成了此书的第一稿。每天写作到深夜两三点是常有的事,累得腰酸背痛,其中的滋味只有亲身体会了。

正是:

冬去春来玉漏阑,腿麻背痛伴腰酸。

书成不觉添华发,一部拙文谁笑看。

这部第一稿50余万言的作品,摆在案前,是为了给自己交份答卷,也是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情感,所带来的一时喜悦,恰似过眼烟云而已。

拙文题目曾为“天涯客思深”,借用唐朝诗人骆宾王《在狱咏蝉》中的“南冠客思深”诗句之意,此中是否恰当,我亦“执笔之际,避实就虚,顾彼失此,实在气闷”(鲁迅语)。

我记得摩罗说的一句话:“一个没有被现实的苦难深深伤害过的人,可以成为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而不会成为作家。因为即使一位平庸的作家,也是由造化的作弄和折磨造成的,一位伟大的作家几乎非得以心灵的巨大伤害和严重残缺为代价不可。,,我欣赏这位哲人的话,只有由造化的作弄和折磨,心灵深处的感伤,才是源源不断的创造源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实践感知的素材,想写出一本好书是徒劳的。由于本人才疏学浅,且又喜欢在书中穿插一些诗词,书中难免出现纰缪,恳请方家与读者不吝赐教。

诗日:

才疏学浅愧成文,回首年来夙夜勤。

但愿心灵能教化,含辛茹苦亦欣欣。

文章穿插古诗词,仄仄平平一笑之。

我欲师承贤哲辈,心灵荡涤作书痴。

2012年7月6日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南湾市

诗曰:

力不从心叹拙文,辛酸血泪语纷纷。

此生无悔言身世,似假似真谁辨分。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经对他的崇拜者阿维洛娃嘱咐过:“……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音乐性。”“花一年时间写部长篇小说,修改半年,再拿去出版……而应在纸上刺绣,慢工出细活儿。”这些中肯、精辟的论述,给文学爱好者怎样写好文章指明了方向。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幅好的刺绣。一位好的作家,就是一位好的绣工,能用轻巧、灵活的双手描出佳图美画,写出精彩绝妙的好文章,这的确是慢工出细活儿呢!

可是,我不是好作家。我的手是粗笨的,脑子是愚拙的。

拙作于2012年9月17日在美国芝加哥寓处修改完第二稿。此中的纰缪仍是屡见不鲜。可叹余之拙笔,真是无奈也!这连续修改的八十天,白天三四个钟头,夜里六七个钟头,甚至到凌晨两三点,每天十来个小时的伏案改作,对于电脑“文盲”的我,一个年逾花甲的人,是一种压力,更是挑战。每天每夜腰酸、背麻、手乏、体累的感觉是难以想象的。那要承受一种‘‘体力与脑力”上的慢性折磨啊!

更可怜的是,由于我每天身处中央空调恒温之中,再加上水土不服,在改稿时,每隔三天两头鼻孔里的鲜血就突然冒了出来,接连不断地滴在稿纸上,成了见证“疲惫、艰辛”写作过程的“小红花”。看着“小红花”,我淡淡一笑,几许伤感不由自主地涌出来……

这疲惫的折磨,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机遇,我此生无悔。拙作中似真亦假的的故事情节,反映的是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数十万福州人跨洋渡海,移居海外求生、创业的甜酸苦辣的征途史。谨以此文献给赴美谋生的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福州“万八哥’’“万八嫂”及其亲戚朋友们。历史是一面镜子,取经验,记教训,求奋进,是也!

调寄《满庭芳》曰:

云淡风轻,天高日暖,鹊呜嘉树高枝。地回坡近,芳草自萋萋。满

目花明景秀,寓公作,人在天涯。凭栏久,几多往事,把笔句迟迟。

时催,光景迫,年余伏案,日夜撑持。一番梦魂迷,此际谁知?憔

悴闽中倦客,不堪赏,歌舞娱嬉。愁眉解,芜言卅万,笑我作书痴1

2012年10月1日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米德尔伯里镇本宅

诗曰:

一条好汉三个帮,累月书成说短长。

世上旅途多益友,齐心携手走康庄。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承蒙文友林世恩在百忙之中为之作序;吴秀仲在文字的斟酌、书稿的核对编辑中都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吴明贵、江金燕等人在电脑文字输入方面的鼎力帮助;同时还得到了挚友秦淮梦在近体诗词方面的推敲相榷及润色。诸位文友做出的贡献,我铭刻在心。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该书的创作过程中,我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感谢内子陈宝珠的无私奉献,使我在业余的时间里专心写作。该书的问世有她的一份功劳,且将拙作的付梓作为我俩结婚四十五周年的一份蓝宝石婚的纪念礼物,并呈献给关心、支持我家庭、事业发展的诸位亲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2: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