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程凯谈经络穴位养生
分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作者 程凯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程式针灸”创始于19世纪末,已有140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程式针灸”的第四代传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程凯博士为您悉心讲授经络穴位养生,针对不同的病症或针、或灸、或推拿,从病症入手对经络穴位进行全新解读,去掉针灸厚重的历史感和距离感,读起来轻松简便,更易于使用。

内容推荐

随着人们对中医针灸的热衷,随着中医针灸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过于浅显的养生读物已经不能满足那些想“知其所以然”的针灸爱好者了,专业的教材又因缺少老师生动的讲授而晦涩难懂,于是,就有了这本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针灸的历史与特点,诠释深奥的理论与应用的书,这本书能够真正传健康之道,解针灸之惑,授养生之术。

目录

第一篇 高氏山下砭石出

 第一讲 从石片到银针——针灸的起源

 第二讲 针灸的实践与理论

 第三讲 扁鹊救人:神奇针灸,起死回生

第二篇 妙手胜药 自然健康

 第一讲 针灸的作用

 第二讲 针刺的用具与用法

 第三讲 针和灸一样吗

 第四讲 学习针灸的方法

 第五讲 针灸与推拿,一对儿好搭档

 第六讲 老外也信针灸吗

第三篇 经络——独特的人体组织系统

 第一讲 经络系统都包括什么

 第二讲 奇妙的奇经八脉

 第三讲 经络细细说分明

第四篇 或针或灸或推拿,经络穴位建奇功

 第一讲 经络穴位治疗基础知识

 第二讲 头项病症

 第三讲 躯体病症

 第四讲 全身病症

试读章节

第一讲 从石片到银针——针灸的起源

针灸以针为基础,中国最古老的针叫做砭石,也就是指一种锐利的小石片。而这种小石片的发明起源,则要追溯到距今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高氏山上的意外与“神石”的发现

据传,那时,在我国东部有一座山,这座山是座石头山,山上满布质地坚硬而有光泽的玉石。因山下有一个部落的族人姓高,这座山就被称为高氏山。

那时候,人们以狩猎为生,饥一顿饱一顿,各种病痛不断。一天,这个部落的一位年轻族人患上了头痛,痛得他感觉头都快破裂了,这使他痛苦不堪,甚至不想去劳动了。但当时生产力低下,整天劳作都不一定能够获取填饱肚子的食物,更不可能奢望有“病假”。为了生计,他不得不随着其他人上山追逐猎物。结果祸不单行,在追逐猎物时,一不小心摔倒了,脚心被一块尖利的石块划破。出血不止,也不能打猎了。他只能坐在原地懊恼地自言自语:“今天怎么这么倒霉呢?不仅头痛,脚还被划破,看来今天要挨饿了。”谁知没一会儿,脚上虽然仍在流血疼痛,但头痛却奇迹般好了。

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有限,对于很多不能理解的事情都归结于神灵的作用。这个年轻人就想:一定是神仙看我这么辛苦、这么年轻,却被头痛折磨得快要死了,神仙发了慈悲之心,就出手帮忙,让自己踩到了神奇的石头,于是他找到那块尖锐的、还带着血的石块,带回部落交给长老。(在古代,每个部落里都有一个长者,充当智者的角色,帮助族人解除病痛,祈祷幸福,也就是现在我们称为“巫”的人,那时称为长老。)

长老听说了这件事,细心地记录下来,并把这块“神石”供奉起来。以后每当遇到有人头痛时,就用这块石头划破他们的脚心,大多都能够见效。我们现在知道这个部位就是足少阴肾经起始位置的涌泉穴,此穴擅治头痛,特别是巅顶的剧痛,针刺这个穴位就能起到止痛的效果。不过当时长老可不知道这么多,但他还是很聪明的,他不仅掌握了刺涌泉穴治头痛的方法,还有所发扬。当他看到身体某处长有脓包的人,也尝试着用这块尖利的石头刺破或划开脓包放出脓血,居然大多能治愈。于是这种用玉石治病的方法就慢慢地流传下来,所使用的石块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砭石”。

砭石刺身,可以治病

汉代《说文解字》中有:“砭,以石刺病也。”这里的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针刺,而是有驱除的意思,也就是说,用锐利的石头来治疗以驱除病邪,就称之为砭。

南北朝时期的医家全元起这样说道:“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就是说,砭石,是古代外治法当中的重要器具,有三个名字,其实说的都是一回事。为什么叫“石”呢?是因为未掌握铸铁工艺的石器时代,人们用砭石来治疗疾病。后来随着砭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有锋,或有刃,所以砭石也可以叫做针石或镵石。可见砭石也是有不同形状的,有的呈扁平状,侧面有锋利的刃,用来割破皮肤以放血、排脓;有的呈圆锥状,使用的时候以尖端刺人穴位;还有的就如同现代常见的刮痧板一样,可以在身体上进行刮按,以刺激经络。这三种器具通称为“砭石”,都是古代的外治法器具。

这可不是我们现代人凭空臆想的。196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一根长4.5厘米的砭石,这个砭石一端扁平有弧形刃,可用来切开脓疡,另一端为四棱锥形,可用来放血。无独有偶,在山东省日照县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墓葬里,也发现了两根殉葬的砭石,长度分别为8.3厘米和9.1厘米,尖端分别为三棱锥形和圆锥形,可用来放血、调和经气。这些都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针具。

银针的演变

到了战国和秦汉时期,随着人们逐渐掌握了金属的冶炼加工技术,相比较金属针的精细,石针就显得粗糙、笨重,所以石针就逐渐被金属针具所取代,并逐步出现了金针、银针。白铜针等各种类型。

P2-4

序言

从我的祖父说起

写一本有关针灸的书,不能不提我的祖父、已近九十高龄的程莘农院士。

不仅因为他是我国中医针灸界的首位院士,更是因为他见证了近70年针灸发展史上几乎每一个令人激动的事件,并作为其中主要的成员,参与创造了历史,也分享着其中的荣耀与光辉。

祖父在15岁时拜当地著名中医陆慕韩为师,随其临诊三年半,奠定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19岁时即独立挂牌应诊,因医术精湛,深受患者欢迎。1948年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祖父于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第一期中医本科进修班,仅半年时间就转任针灸教研组组长,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老师的角色,这也成为祖父从医生涯中“用药”到“用针”的转折点。1957年,国家选调祖父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组长、副主任、主任医师。可以说,祖父是新中国第一批有学历的针灸学员,也是第一批针灸教师。

1976年祖父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和针灸教学研究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并成为最早参与组建卫生部国际针灸培训中心的教师之一。他主编的《中国针灸学》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热销海外,至今仍然是国外针灸教学的经典教材。此外,他还担任国家科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参与了国家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标准《针灸腧穴名称与部位》的研究制订工作。可以说,祖父是新中国针灸科研与教学事业的创业者和领导者。也是新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我作为中医针灸的继承者,在国庆60周年之际,受托写这本书,实在感到荣幸,而今年恰逢祖父行医进入第70个年头,也恰逢他被首批授予“北京市国医名师”和“国家级国医大师”的称号,所以这本书又有着特别的意义。随着人们对中医针灸的热衷,随着中医针灸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过于浅显的养生读物已经不能满足那些想“知其所以然”的针灸爱好者了,专业的教材又因缺少老师生动的讲授而晦涩难懂,于是,就有了这本用通俗的语言讲述针灸的历史与特点,诠释深奥的理论与应用的书,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传健康之道,解针灸之惑,授养生之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2: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