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他是崇山峻岭中的一湾溪流,既清澈见底,亦浑浊存世。
于水草丰美处掬—杯清泉,洒向天际,藏一袖清凉。
昨夜星辰时,是那绕柱而升的袅袅烟波。
巴山夜雨后,是那西窗烛下的翩翩彩蝶。
以人解诗,品读义山诗的缠绵与迷离。
以诗读人,领略李商隐的诗才与多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此情可待成追忆(骈体大家情诗圣人李商隐的诗与情) |
分类 | |
作者 | 霜天水影//南溪//威灵仙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商隐,他是崇山峻岭中的一湾溪流,既清澈见底,亦浑浊存世。 于水草丰美处掬—杯清泉,洒向天际,藏一袖清凉。 昨夜星辰时,是那绕柱而升的袅袅烟波。 巴山夜雨后,是那西窗烛下的翩翩彩蝶。 以人解诗,品读义山诗的缠绵与迷离。 以诗读人,领略李商隐的诗才与多情。 内容推荐 他是盛放在晚唐的一株仙葩。 他是凄迷的,亦是艳丽的。 他是哀婉的,亦是高昂的。 他曾负凌云万丈才,却一身襟抱未曾开。 他品尝着生之绚烂与死之悲苦,凄然前行。 又渐渐地,被这繁芜错杂的人生无常所埋葬。 在心所埋葬的坟茔中,镂刻出了一篇篇绝世华章。 本书以青史为骨,以人生为墨。细细解析,那绝世风姿皆入笔底。 于星光灿烂的诗歌意象中,还原晚唐夕光,那一片斑斓。 穿越千年时光,让我们与他相视一笑。 目录 第一节 怅卧新春白袷衣 溪·童年 第二节 笑倚墙边梅树花 溪·北归 第三节 星沉海底当窗见 溪·少年 第四节 碧海青天夜夜心 溪·追忆 第五节 嵩云秦树久离居 溪·应考 第六节 一春梦雨常飘瓦 溪·恋情 第七节 流莺漂荡复参差 溪·甘露 第八节 不及卢家有莫愁 溪·折桂 第九节 密锁重关掩绿苔 溪·花烛 第十节 夕阳无限好 溪·党争 第十一节 未必圆时即有情 溪背恩 第十二节 一生无复没阶趋 溪·活狱 第十三节 相见时难别亦难 溪迁葬 第十四节 日暮归来雨满衣 溪·长安 第十五节 深知身在情长在 溪·抉择 第十六节 君问归期未有期 溪·相逢 第十七节 衮师我骄儿 溪·高搂 第十八节 羁泊欲穷年 溪·伤逝 后记:指穷于为薪,火传也 附录一:李商隐生平年谱 附录二:李商隐诗词选 试读章节 春天的雨来得格外静,听在寂寞的人耳里有一种不能言说的惆怅与空虚。 这样的天气里,无事可做,又出不得门,便名正言顺地拥被高卧。白而软的春衣,随人转侧,仿佛那年春时的暖风,那人花影后的轻笑。 南朝民歌中有“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可是,越是美好的时光,越是流逝得急而快,到最后一丝痕迹都不剩,像做了一场梦似的,教人疑心是不是真的来过。 白门寥落意多违。到底还是寻到了,只是这凄清寥落的门巷,哪还有当年良辰佳日风光旖旎的影子?那蒙蒙的雨色,更添一丝愁绪。 还记得最后一次见面的情形么,似乎也是这样一个雨夜。 远远地,看那小小红楼孤零零立在雨中。我曾撑一把青纸伞长久地伫立在树下,远处有稀稀落落的灯火,有人走过身边,奇怪地看上一眼,然后继续前行。渐渐地,远处的灯火也都散去,楼上一盏小灯倚在窗口,衬得夜色更加凄迷而冷清。 如今连一盏摇曳的灯也没有,只有我的影子。 夜色越来越浓,雨丝时不时吹到人身上来,肩膀沾了湿湿的水汽,远处的风不时吹起人的衣摆,一遍一遍,似乎永不疲倦……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就这样的徘徊与惆怅,始终再不敢也不肯真的走上前去,似乎一旦靠近便会打破这一重梦境,于是就这样徘徊再徘徊,等待再等待,就连孤零零的红楼似乎都与自己有了同样的心境。 风露立中宵,那等待时的萧索与凄凉和伫立时的无望,似乎都揉进了遥望者的生命里,成了他身后悄悄的一线影子。就连这冰凉的雨丝,也都有了生命,成了他心事的目击者。最终还是要回去的吧!夜越发深而静,落满雨的青石小路幽深而漫长,瘦影孤零,身后是天地辽阔,没有边际。亘古绵长的洪荒中,只有这一盏灯与自己同在,小小一苗飘摇不定的光,映着雨丝隐入了密密的珠帘,随着人脚步的移动幽幽闪烁。 有时候,人在最难过的时候反而变得迟钝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有身边的景物和意象,步步惊心,直印到记忆的最深处。在多年后,某个相似的光景,直戳到心上。 他是这样地怅然若失,想着那人的身影,那人的居处,那时的行踪……有多少人的生命中曾有过这样的雨夜?她走了,不知为什么,也许是去了远方,也许是另嫁他人。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只剩下他一人靠伫望来追忆,来取暖。 他会想起什么?当年雨夜分酒的情形,还是那人不胜酒力醉倒人怀的娇痴。 他还记得她唱过的歌么?又或者他一直留恋着那人当年穿过的杏黄衫子?记得春夜风凉,那人穿一件薄衫抱膝思量意中人。 他会不会记得某个相似的场景,他在楼下伫望,楼上的人隔着窗台也看到了他,遥遥冲他笑一笑、摆摆手,又急急隐去,头上的水晶钗子在薄暮中闪过一线亮光。 也许他什么都记得又什么都忘了,多年来的漂泊,胸中早被长长短短的荆棘填满,剩下雨夜一灯如豆,伴着踉跄的脚步走回去。 “远路应悲春畹晚,残宵犹得梦依稀。”可到底是不能忘却的,他想象着,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与笃定,也许远方的那人也在为春之将暮,因为那夜色而怀想自己。而今蓬山远隔,问讯尚且不能,见面就更不用说。山川辽阔,越发无处安放一颗相思而寂寥的心。趁着夜色未明,还是赶紧回去吧,回去还来得及再睡一觉,也许睡着了会好一点吧,这仅剩的残宵尚能做个短梦。梦里或许会见得到那人的脸,不管怎样,总可以稍作慰藉,略遣悲怀。 残宵苦短,梦又不成: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佐以玉趟一双,欲托情怀,希望对方能收到自已的一片心意。可是路途漫漫,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玉趟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万里云彩如鱼网般密布,那传情寄书的大雁又如何能够抵达呢。一切都只是惘然罢了,倒令人更加沉湎于幻想。诗写到这里,回环往复,凄迷碗曲却又欲罢不能,连读者也忍不住跟着他惆怅寥落起来。溪·童年重读小椴的《杯雪·停云》,读到三娘初见易敛那一幕时,忍不住一叹。 她不由望向楼下,门口的日影忽然一短,她一定睛,原来是有个人走7进来。 那是一个抱琴的少年。 三娘看着他,不知怎么就觉得心口一惊。那少年穿着一身旧衣,和常人没什么不同。只是没见有什么人一身旧衣在身,时会像他那样让人看上去那幺舒适,把一身旧衣穿出那样一种舒适,那样一种轻软。 他抱着一把琴,步履从容,毫不出声地走到楼下左窗边的木地板上坐下了,把琴横在膝上。 三娘刚才还想到“男人”这两个字,这时看到这个少年却不知该怎样评价,心里忽忽地想起了文夫书房里她见到的静躺在书桌上的唐诗集中的一句:怅卧新春白袷衣。 然后才想到,现在的时令可不是春天呀…… 小椴的文字是极好的,貌似是用柔笔,细细描摹着一幅水墨山水,但这轻柔与舒缓间却自有一份深艳而奇瑰的寄托: 书中,小椴写的是淮上易杯酒,却让我想起一个晚唐男子; 他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他自小漂泊,9岁丧父,佣书贩舂。待年岁稍长,又陷身党争,仕途坎坷,浪迹天涯,暮景凄凉。 他便是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在我的感觉中,少年李商隐便是小椴笔下易杯酒的模样:一身白衣,那种白是旧旧的白,是旧历九月,月光被砧衣女子揉碎洗褪后的白。是鸡鸣茅店外,板桥霜落一层之后,再落一层的白。他便于这旧旧的白中,携琴走来,衣衫微扬,步履极轻极轻,轻得让人觉得天地一静。但李商隐终归还是和易杯酒不同的,他更加飘零凄惶,更加沉郁伤感。 看过李商隐的一些画像,皆清雅文弱。 刘学■和李翰所撰的《李商隐诗选评》中附有一张李商隐像,素笔白描,画像中李商隐头戴纱帽,衣衫背上绣有一朵绽放的三月桃花。肩向前倾,眉呈浅弧,眼角狭长,似乎在回眸一笑。画像并没什么不好,但一眼望去,却觉得李商隐不应这样,他应更清秀更挺拔,也更忧郁些,而不是这份弯腰回眸的浅薄。那笑意也不应这样丰腻,而是带些瘦意,是雪夜孤山的那种瘦意。P2-5 序言 大约十四五岁的时候,读义山诗,每每为其丰赡的辞章、华美的吐属所吸引。懵懂而单纯的春夜里,一遍又一遍抄写“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遍又一遍默诵“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黯然神伤中,无数次为自己所感动。是的,是为自己所感动。简单的诗句,述说着千百年来共同的思绪。如月光,穿透阴翳与时光,映照了人间的每一条河流。 我是极爱义山的,但真正读懂,却是在多年之后。还记得2004年的冬夜,为了一门考试,我独自租住在吕梁山脚下的一处村落里。北方的冬夜极冷,还经常停电,房东自己烧的暖气到10点就停了。每次从外面归来,小房问都冷得像冰窖。这样的夜,难以入眠。大风从山谷呼啸而出,沿着汾河干枯的河道刮过,站在窗口,隐约能听见石头奔跑的声音。 无数个这样的冬夜,我点一支蜡烛,趴在那还剩最后一丝暖意的暖气片上,就着朦胧的烛光,一遍一遍,大声地读我那本已经很破旧的《楚辞》。我的声音很大,一开始是因为恐惧,形单影只,因为背后就是空旷荒凉的吕梁山脉。到后来,渐渐地就忘了一切,代之以无比的感动,声音越念越大,几乎沙哑。记得每次读《离骚》,每读至“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便止不住地欷歙。那是一份怎样的信仰与坚持啊,对美好的事物充满由衷的敬意,对世间的丑陋敢无情地抨击,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祖国的赤诚交融,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诗!这才是真正的诗人!就着烛光,我想象着屈原笔下开满杜若的楚岸,坚贞不屈的美人,飘然远逝的身影……那些数千年前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香草与美人,便是诗人心中不朽的图腾。 李商隐的心中,是否也有着这些高贵的芳馨与坚贞的理想?我想,他定是有的,即便表达的意象不尽相同。翻开集子,那“芳心向春尽”的落花,那“本已高难饱”的鸣蝉,那“为湿最高花”的啼莺,包括那些《无题》诗中诗人终其一生念念不忘的美人,又何尝不代表着诗人的追求与信仰? 在风格上,李商隐的诗歌,特别是情诗,大多是腺胧而深情的,这和他敏感内敛的精神世界有关。甚至,他有一些政治感怀诗也写得缥缈而华艳,让人分不清是情诗还是政治诗,标举着他独特的艺术气质。比如他的名作《无题二首》其二:“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表面上看起来确是情诗,但细读之下,却又是经历官场倾轧之后,无限沧桑的人生感慨。“神女生涯”原本无稽,而“小姑居处”自是无郎,这些最普通的道理,偏偏从一个历经沧桑的人口中说出。这其中的伤感,不禁让人沉重。人的一生,总是要一次又一次经历无情岁月的磨砺,在年华即将老去之时,才忽然悟得: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早年就懂得的。自己却彷徨又彷徨,直等到一切青春年华尽皆逝去,才再回到生活的原点,懂得那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但是,这就是和政治相关的诗吗?也不一定。他所指的是哪一年哪一件事?却也没人能真正说得清道得明。 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同样“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阮籍《咏怀》诗时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话;而义山自己不也曾写过“楚雨含情皆有托”的句子吗?或许,我们唯有借这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义山诗的理解了吧。近思之,读为情诗无不可;远思之,读为政治感怀诗亦无不可。终是味之不尽,仰之弥高。 在这个悠闲的夏日里,得以借心爱的义山诗度过炎热的暑期,抛开收获不谈,至少也算是有所心契了。当少年的清梦逐渐消逝,而理想的光彩也随即褪去。但是,我们心中的诗情却并未老去,他应与万里的桐花,开啼的雏凤同在。当我们再一次踏上少时的旅途,他也将再次陪伴我们走过人间的春秋。微风的夏夜里,这些许的惆怅,是否还能带我们回到年少时的清梦?漫想之余,也作得一首律诗,权且作为这篇小序的结尾吧。 水漫杨堤绿漫柯,清影江南不复过。 暑布还欣逢客少,夏长但觉爱书多。 闲情已付侠客传,世事无悲春梦婆。 此夕相思忽惆怅,推窗一夜看星河。 后记 在这样寂寥而沉闷的夜中,写完了这本书。 其实,一千多年前的这个男子,他的诗,他的一生,是不能被这样简单的一本书所容纳的。但我们却偏偏喜欢用一篇篇文,一册册书去归纳那些古人。 于是,那些鲜活的生命被压入洁白纸张之中,裁剪、装订成书。 李商隐。这三个宇读来有一种兜转的味道,很容易在舌底回转一下,稍稍拉长。对于他,我最初的印象是《乐游原》中那个见夕阳而叹息的男子。 那是读小学三年级时,同桌不知从哪里寻觅来一本《幼读古诗一百首》,我借来翻看后,便不忍放下,于是在威逼利诱下用几块地瓜换来。 书中,现在看来都是些极简单的古诗,但当时于我却是亮丽的,似乎洞开了一重世界。 那本书,一首诗之后是附着一幅图画的。李商隐的那首《乐游原》便在其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个男子背身而立,他的头是微微昂着的,向着日落的方向,膝下是无边的荒草。翻到这里,我开始记住了这个寂寞的身影。 待年岁稍长,读到的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再后来,又读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那个曾寂寞地站在荒芜的夕阳之下的男子,渐渐变得丰盈起来。他的眉眼,他的衣衫、他的欢笑在我心目中渐渐变得清晰。吟读着这些诗句之时,我仿佛看见,他透过书页掀开一角阳光,慢慢向我走来。 我们就那样站在疏淡的阳光下,隔着千年时光,默默相视。 写这本李商隐,并非偶然。而是这一握手之后,抒发那寄存于心中的美丽幻想。这薄薄的书页是束缚不住他的,但我们毕竟是在用心地,细细地描摹着他。 这描摹,错也好,对也罢。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次证明,证明着千年前的他用那些诗句丰润了我们。’然后,我们用这丰润构筑起了这本书。 而这证明,亦如2300前的那位哲人所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