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青青和爸爸妈妈就生活在云水县城里。
城外绵亘起伏的丘陵山冈层层叠叠,俊朗的山峰相拥着奔腾着向远方涌去。城内河流清澈宛转,垂柳树影婆娑,鸟语花香。
云水城的结构并不复杂,一溜四华里长,一丈八尺高的城墙将三千多户民居紧紧围住,东南西北分别有“钟秀”、“熏阜”、“威远”、“望华”四座城门。许多横跨云水河面的小石桥或铁索吊桥使县城成为一座桥城,其中最有名的北桥边上分别矗立着两座城楼,低处沿河边的一座城楼叫小西门,是一座石砌的拱形门洞,上面有四个屋角上翘的木板房,后面高坡上的城楼叫大西门。
几条主要街道,东风路、西正街、大兴街、威远街、文新街、南门上坡,还有铺着石板路的牛角巷,一条筑在高坡上的马路叫梁子坡,这几乎就是云水城的全部格局。
云水河两岸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木质吊脚楼,这些小楼前排木柱不落地,从中柱和过梁处用方木支撑着。从河对岸看过去,小楼顶上的屋角翩然如乘风飞举,方木上还雕着龙风、人物、花草、虫鱼等浮雕纹饰。
吊脚楼多为一式三间两层的楼房,楼上堆放粮食杂物,楼下堂屋祭祖、会客、吃饭,左右两间是卧室、厨房。牛圈猪圈建于房前屋后,解放前盐茶烟帮人家的屋后还盖有马厩。阳春三月,桃红李白,竹影婆娑,蜂飞雀鸣。
吊脚楼下小河对面的坝子上,是大片的农田和菜地,每当晚霞在天边燃起一片浅黄橘红深紫,人们常常听到牧归的老农和孩子唱着歌谣:
咿呀嗨……
花歌好唱么难起头,铁匠难打钓鱼钩;
石匠难雕石狮子呦,木匠难起么吊脚楼。
咿呀么咿呀嗨……
后来,在东风路原来祭祀用的宗庙旧址上,修建了云水地委和政府机关两层人字形挑檐青瓦的楼房。地委西边一百来米的地方,有县服务公司的东风照相馆和新盖的贸易公司、百货公司两层的新大楼,对面是卖陶器土杂的土产公司。从南门上坡往东走过一座大石桥,就是在刚拆掉城墙的地方建起来的云水县委和云水县人民委员会的机关大院。
麦青青的爸爸老麦参加完渡江战役不久就随部队进军西南,来到与这座小城相邻的山区剿匪,剿匪结束后转业到这里工作。麦青青的妈妈林梦霞是解放后第一批从省城下放的支边青年,在县城的贸易公司工作。
麦青青从小和很多男孩女孩,季东风、李胜利,还有尤丽佳和吴艳红一起生活在云水县委和县人委的机关大院里。
大院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两套班子的机关和家属区都在一个大院里,生活公务一条龙。也许是为了省事,里面的大人孩子都把这个院子叫做县委会。
两幢两层楼的大房子相对而立,分别是县委和县人委的办公大楼,中间一个巨大的花园,四时花卉姹紫嫣红。办公楼下面左边一条林荫道以外,是一个狭长的果园,分别种着桃树、李树、梨树和甘蔗、红薯,都是干部职工业余时间种的,长的都是让麦青青们翘首以盼滓液四溢的好东西。办公楼下面右边也是一块狭长的地,一头是个大篮球场,另一头是一片四季常青的菜畦。几排小平房安详温暖地静卧在篮球场和菜畦四周,这就成了生活区。
那些平房每排住着十几户人家。在平房两端丁字拐角处两间一套的房子里,住着级别高一些的领导和家属。麦青青家属于住小套间而子女又少的一族,其他级别的干部各住一问,子女一律多。下班后,家家户户都在走廊上做饭,孩子们放学放假,出出进进,互相招呼着,踢毽子、滚铁环、跳海牌、盘腿斗鸡、跳橡皮筋,熙来攘往,天天过节一样热闹。
麦青青在这些活动里都是高手,特别拿手的项目是跳橡皮筋。
这个游戏通常分三个步骤:第一节,经过石头剪刀布的角逐,没做庄的两个女孩,两手牵着用废汽车内胎剪细打上结的皮筋,放在两腿侧面,两个做庄主的女孩就开始有节奏地一只脚尖前后点地两下,算是预备,再抬起右腿勾住皮筋,双腿轮换着左边跳完右边跳,然后再跳第二条皮筋,嘴里一边唱着:“小狐狸,真狡猾,想吃公鸡的肉嘎嘎。公鸡不给狐狸吃,嘎叽里嘎叽里嘎叽里嘎!”
这一轮竞赛如果顺利跳过,庄家就升级跳第二节:牵皮筋的女孩将皮筋升至腰部,两庄主开始唱:“螃蟹螃蟹哥哥,螃蟹有八只脚呀,举起它的大夹夹,夹住了我的脚呀……”
尤丽佳不知从哪里学会一首新歌,立刻受到追捧:“我家小弟弟,半夜笑嘻嘻,问他笑个啥,梦见毛主席……”
麦青青那天和几个女孩从午饭后一直跳到晚霞把菜地花园办公楼染成红红的琥珀色。
最惊险激烈、难度也最高的竞赛是第三节:牵皮筋的女孩将皮筋高高地举过头顶,跳皮筋的女孩腿再长也难够着。麦青青有一绝招:脱了鞋跳,脚底不打滑,先把皮筋抓住按到地上后放开,趁皮筋再闪得离地面比较近的刹那,迅速跃起一条腿朝后勾住皮筋跳起来,一边跳一边将皮筋缠满腿和腰,再变魔术一样边跳边慢慢解开,从另一条皮筋中跳出去。
这时开始唱最好听的一支歌:“金凤子,开红花,一开就开到穷人家,穷人家,要翻身,翻身斗地主……今天盼,明天盼,盼着老天出太阳,太阳一出暖洋洋,穷人得解放……”
尤丽佳个子大,行动不很灵活,常与麦青青搭伴做本家,但是最后一节,她老是够不到皮筋还摔跤,让麦青青到手的胜利果实泡汤,牵皮筋的丽丽和小华笑得肚子痛。
“你们整哪样!笑哪样笑,憨咪日眼呢……”尤丽佳恼羞起来,扑过去就打丽丽,说看见丽丽晃皮筋搞她的鬼。麦青青不能容忍她欺负丽丽,也遗憾她毁了自己的业绩,就从后面抓住尤丽佳的头发和她较劲。尤丽佳发现自己的阵营里有人反水,就将愤怒倾泻到麦青青这里,她使劲朝下压住麦青青,麦青青就从下边抱住尤丽佳的腿和胳膊又撕又咬。尤丽佳急了就骂:“你这个叛徒!小屁股嘴还敢咬我!”
“了不起你嘴大了,一笑咧到耳朵根,蝴蝶迷……”麦青青毫不示弱。
蝴蝶迷是麦青青家一本叫《林海雪原》的小说里一名叫许大马棒的匪首的女友,听妈妈说这女人专做坏事,长得难看还挺妖精。麦青青不喜欢尤丽佳单独约李胜利兄弟俩和季东风几个男孩去玩,觉得她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尤丽佳拍“豆腐块”的技术不错,那是一种用废作业本的纸叠成的小方块。把手指并拢成空心掌,在它旁边“砰砰”地拍出风来,它们就会一块块跳起翻过来。尤丽佳总赢,麦青青的好朋友李胜利、季东风、柏林就奋勇打败她。
麦青青是个快乐的女孩,可她的思想却很复杂,有时甚至五花八门。
麦青青反感尤丽佳,还因为她可怜丽丽和小华。
小华和爸爸妈妈住在靠大院门口的一座三间房子的小独院里。她的爸爸是民警队长。小华常被妈妈爸爸打骂,冬天里手冻得通红,还要在井台上汲水给弟弟洗衣服。
“你不听爸爸的话吗?”
麦青青看见小华洗衣服时露出手臂上的青紫癍痕,这样问她。
“我没带好弟弟。”小华用沾湿的衣袖抹着眼泪说。
“我和你一起带他,背上他,他就不会摔着了。”麦青青背过刘阿姨家的小豆豆,她觉得自己有经验。
后来,麦青青一有空就去小华家抱她的弟弟。她的爸爸任叔叔看见麦青青时,总是笑着拍拍正在哭闹的弟弟说:“好了好了,快看,小麦姐姐来看你了!”
这时小华的弟弟就朝麦青青转过小脸,挥着胖胖的手臂笑着:“啊……啊……"
麦青青还和小华一起到井台上,用小铁桶从井里打水洗衣服,她用最快的速度洗刷干净自己的袜子和布鞋,又帮着小华洗弟弟的脏衣服。小华很快高兴起来,不再哭了。
一天晚上,麦青青一觉醒来,听见妈妈跟爸爸说话:“你要说说老任,不能重男轻女……姑娘再是抱养的,也焐热了不是?”
“唉,都是打仗惯出来的坏毛病……”
第二天麦青青问妈妈:“妈,我是哪里抱养的啊?”
林梦霞迟疑了一下说:“你本来就长在家里呀!”
妈妈的回答显然不能说服麦青青,因为她听吴艳红说过,她也是妈妈从围墙外面的小河边捡回家来的。
然而,麦青青却明白了,小华和弟弟确实是有区别的。
丽丽是一个双眼皮,黑眼睛,小脸红扑扑的像个红苹果的女孩,一头卷卷的黑发像个洋娃娃。但是她和哥哥柏林没有爸爸。 “小时候,有一天早上,爸爸亲了我们,说他要去很远的地方,然后就走了,再没有回来。”丽丽说起来眼泪汪汪的。
“没有!他没有亲!哭哪样哭……”
麦青青认为丽丽和柏林的爸爸离开他们前一定亲过他们,是因为柏林不喜欢爸爸走远才说没亲。这正说明柏林是个男子汉,加上有自己保护他们,就没人敢欺负他们。
妈妈林梦霞很担心:“这不养成个小儿子了?以后咋个嫁人啊!你瞧小青的脚丫巴跳皮筋跳的,十个指头十个方向……”
爸爸老麦却不以为然:“不淘不冲闯,小丫头片子咋吃饭……再说,脚丫长宽了结实,能走能跑能种地……”
林梦霞就笑。
麦青青还有一个绝活,她会讲故事,开始是将幼儿园和小学课文里的历史故事、现代故事改编一下,再绘声绘色添油加醋地讲演一番,后来就讲从爸爸妈妈、吴艳红的妈妈姥姥那里听来的故事,时常讲得院里的小孩天天跟着她跑。如此这般,麦青青自然在孩子群里树立了威信,成了一呼百应的领军人物。
P1-5
寻找生命的湖
戚洁
写一写我们出生、成长的那个年代的故事,这个思想像一粒不经意间落在心里的看不见的种子,一直在我的灵魂和血液里无声地滋长,但真正发芽、长出根须枝叶,开始拔节生长成一棵不算高大,但却叶色葱绿、透射出那个年代的生命意象的小树,是在我到蜀中工作生活了十二年,被雾雨平原、长街窄巷,被不尽的乡愁缠绕了很久,再欣然回到这片阳光灿烂、土地赤红的高原边境小城之后。
为什么要回来?
是为了寻找。
现在,我已经无法具体地想象,当我的父亲从遥远的北方扛着枪,打着绑腿,背着子弹、水壶、挎包、干粮袋,喝着路边被风霜雨雪,被野草灌木覆盖着的溪水,一次次用意志和躯体越过硝烟火网,穿过枪林弹雨,流血负伤,终于和战友们走过一个临近广西、张贴着“向进军西南的功臣们致敬”这样一幅标语的,叫做剥隘的江边小码头,来到这个红土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地区时,激荡在他心里的思想和情绪,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一定是为了寻找,是想替自己和别人寻找一点希望和幸福。当他胸前戴着大红花,端坐在主席台下,参加这个地区成立民族自治州的庆祝大会时,当他从我会讲话时就无数遍地给我讲战斗故事时,他一定想把一种东西永远地留在我的心里,也留在许多我的同龄人的心里,那就是一种精神:以顽强的意志去拼,去搏,去向往,去找寻一缕属于自己和大家的希望与梦想,一泓能让生命充盈饱满的湖。
这是燃烧了我们整整两代人的一种激情。
一个国家结束了苦难,走向新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结果!应该怎样呵护她,才不会愧对那些成片地倒在敌人枪口下的年轻躯体?
但这些问题似乎都是大人们思考的事,我们这些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小孩子的幸运在于,只要唱好“小喜鹊,盖新房,小蜜蜂,采蜜忙”,“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听听“小喇叭”里孙敬修爷爷为我们讲的故事,爱学习,爱劳动,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就会获得幸福的生活。
在一个新的基础上再寻找一个梦,再创造一个辉煌,想来不会太难。
我为自己寻找并力求实现的第一个梦想,是当一名演员,一辈子唱歌跳舞。我在学校宣传队发狠地练功,不放过看县文化队和州歌舞团的任何一次演出,也不放过看《东方红》的任何一个机会。然而,这个梦想在我由于身高不够,长期担任报幕和配角的日子里破灭了。
那个年代搞大跃进和遭遇政治的自然的灾害,使我们这些孩子最难忘的就是饥饿的感觉。我没能长到够条件当演员的身高。州文工团曾有一次看中我和另一个一起报幕的女同学,可是被叫到团里谈话时拿过软尺从头到脚一量,还问我爸爸有多高。我当时觉得爸爸挺高的,不料有个跟着去看热闹的同学却朝上蹦了一下,短短的衣服摆下露出一点肚脐。她说:“她爸爸一点都不高!”
于是当演员的梦彻底破产。
当我知道和我同去的那个同学拿到了州文工团发给的录用政审表,还听说不久她就有机会随团出国去越南慰问中国部队时,我清楚地记得我心里那份伤心与嫉妒交织的痛,还记得因为一点小事在她离开学校时和她吵了嘴,至今我都对她怀着歉意。
我的第二个梦想是当一名文学青年,当一名作家。这个念头萌生在老师第一次在课堂上讲评我的造句的时候。我开始渴望看小画书,渴望看各种能够到手的小说、画报,积极写革命大批判稿,记得第一次在校刊《语文报》上发表小诗,小散文时,我刚进初中,只有十三岁。编辑《语文报》的老师曾经是省报有名的大编辑。那种经常在被通知参加组稿、编辑会议时,被自己崇拜的老师另眼相看的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甜美。被一种燃烧在心里的激情冲击着,上初二那年,我曾尝试写一出反映家乡历史变迁的史诗话剧,以期被学校宣传队的老师看中并搬上舞台,可惜只写了三分之一,就因笔力与阅历不逮,不了了之。
现在想来,爱读小说的母亲一定看到了我沮丧地扔在桌上的揉成团的废纸里写的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并且认为这是小作家在成长道路上的一次狂飙突进,从此不要我再做家务,让我安心地在“作家的摇篮”里茁壮成长。
我又尝试写些楼梯诗,多半是模仿马雅可夫斯基与贺敬之,一定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灵气,因为这些诗被老师推荐到校刊和县群艺馆的墙报上刊出,但写作文不能老写诗,于是就写散文。那时写的所谓散文,不过是课堂作文时尽量搜索一些记在笔记本上的好词好句,把一个事件或思想观点说得顺畅贴切,然后大着胆子约了同学找些理由去问老师哪天上作文课。
凡是被老师表扬并在班上念过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叫散文。让我欣喜不尽的是,这些小文多被老师拿到校刊或县里的墙报上发表了。
这不就是说,我除了戏剧小说外,别的文章都学会写了吗?可一位很欣赏我的老师却严肃地教导我,要把文章真正写好,我还需要读很多外国著名作家写的书。那时,我的父亲已经含冤去世,在我和同学们还不明白灾难是怎样一回事时,那场“十年浩劫”已经让我和母亲、让我的同学朋友们经历了大悲大恸。我适应了艰苦生活,也明白了父亲过去做的很多大事小事,其实都是很难的。
……
我的大学同窗周建渝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人文学科研究所副所长,常年忙于教学与研究,在国内外大学讲学交流,培养指导硕博生等。他也先后两次读我的小说初稿和后来的修改稿,在肯定作品成功的同时,对表现“文革”、特别是“文革”后期的角度,对人生反思的深度,人物与事件的呼应安排,个别重要细节的处理,古典文学名著中某典型形象的启示意义等提出建议,使我受益匪浅。刘伟奇同学说:“我至少有七八年,甚至有十多年没读过小说了。你对麦青青纯净而阳光的青春怀有丰沛的情感,这是一种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执著,正如方文山言:‘让回忆皎洁’,我觉得你已经做到了这个境界……相信你这样写,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另一位大学同学远山毕业后定居北京,已近三十年未谋面;近年常有电邮交流情感,互致问候。她听说我写了本关于云南的小说,要去电子文档,几天后发来短信:“已看完,感慨万分,正在写一篇读后感……”很快,她的读后随感,连同从语感、语句到标点符号,从头至尾仔细校勘改动过数遍的小说稿发来,有些地方还加注改动缘由,说明“只是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的,如觉不妥的可恢复或归位,只是想让它更完美一点。附上我的所谓读后感,这也是一篇留给自己看的东西,是自己所思所想的随录……第一印象的感受往往是最真切的,我想,读者的反应应是作者最关心的……”这份情谊,让我感慨!
张宇翔同学在我的小说创作过程中,一直做着几乎所有的档案材料、志书年鉴、文史掌故、民谣儿歌、风情民俗等资料的查阅咨询核实工作。我每写完一部分,每修改一处,必经他一一校阅,再增删修改后给我参考。凡因年代久远记忆不确定的,都要认真核查,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云水小城自然地理人文经济的情况,某一年公债券的面值和颜色;六十年代一瓶北京汽水盖子上的商标图案,孩子们玩南征北战游戏念的台词;七十年代党政文件实物样式,邮政包裹单上“包内装有何物”六个字的落实……小说中许多细节素材也是他提供或建议的,这本书亦凝结着他的心血。
感谢支持我写作的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齐峰、云南省文联副主席张维明、老作家菡芳等朋友;感谢我中学时代的刘德荣师哥赠美丽的“二十四湾碧玉水”诗,为小说的故事背景增添家乡人文情采;感谢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献生为小说封面题签;感谢北岳文艺出版社王灵善社长、郭松副社长亲自。策划安排小说出版,马峻编辑为本书做了许多细致的工作;感谢邓德森、张颖川、苏建华、蒋立德、高桂芬、蔡仓、张荫堂、陈继陆、旷秋江、李庄杰、张寒、涂渝、吴德新、李莉、吴三冬、郭天翼、叶茸、曹捷、曹建灵、周维丽、余尤位、王雯、陈艳萍、侬延光、张仕飚等许多老师、同学、学生和朋友……
2011年1月29日 初稿
2011年9月29日 修改
青春人生的家国史
·张永权·
缘于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作家、摄影家张维明的推荐,我读到了长篇小说《高原小城》的初稿和历经了差不多一年辛劳修改后的定稿。从这部作品中,我认识了一位钟情于文学的女作家戚洁,认识了她的创作才华。
我为我们的作家队伍增加了一名具有一定实力、创作长篇小说的新作家而欣喜。戚洁虽然已经不很年轻,但对于创作长篇小说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累而言,戚洁自然还算一名年轻的作家。
我之所以认为戚洁有创作长篇小说的才华和实力,是我两读《高原小城》后得出的结论。
《高原小城》主要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前后一座边疆小城的时代沧桑,但和其他“文革”题材的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小说通过高原小城云水县以麦青青为代表的一群少年儿童的青春人生和他们的成长史、命运史,反映了他们的家庭、边疆社会,甚至我们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浪花和历史走向。作品以青春文学的形式,负载着特殊年代的家国情怀,以青春小人物的命运史,去编织边疆高原小城的沧桑史。这样,这部小说就以一座小城、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群小人物的故事,撰写出了沉甸甸的家国史。不一样的艺术着笔点,自然也反映了作家不一样的艺术慧眼。
衡量一部长篇小说是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作家对题材处理的艺术视角,最主要还在于是否塑造出了鲜活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所谓鲜活,就是指艺术个性的鲜明突出;所谓典型,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及其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典型人物时,明确指出现实主义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必须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用恩格斯在给哈克奈斯的信中那句很经典的话来评判长篇小说《高原小城》,我认为这部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基本是成功的。作品的主要人物麦青青、麦云峰、林梦霞生活的环境——地处边境的高原小城,麦云峰南征北战后,又到边疆剿匪立功,转业后来到小城工作,先后与王予倩、林梦霞结婚,组成特殊的三口之家以及在“文化大革命”大背景下的县人委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等社会环境,显示了它特殊的历史性。如同高原风情画般的小城自然环境、麦云峰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在急风暴雨冲击下的社会背景成为了麦青青等主要人物命运走向及其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麦青青性格中的开朗、倔强、善良、聪明、天真无邪、善解人意、多才多艺、勇于进取、永不言败和被打成反革命的父亲划清界限的幼稚行为等特点,在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在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身上集中看到的。但由于作家设置的三个方面的环境成为麦青青命运走向的关键因素和性格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一个未成年女孩身上显示出既统一又矛盾的性格特点,就使麦青青成为这部作品中性格鲜活的典型人物。由于麦青青出生在麦云峰这样在当地小有地位的革命家庭,父亲宠爱,继母林梦霞也待她如亲生骨肉,使她从小就形成了一种假小子性格。她真情热爱共产党、毛主席,和小伙伴尤丽佳、小华跳橡皮筋,唱儿歌童谣,无忧无虑;和李胜利、季东风等男孩玩打仗的游戏,又俨然成了一个调皮的小顽童。《高玉宝》、《林海雪原》、《山乡巨变》的故事和人物,又在青青幼小的心灵上开启了一扇形象的文学之窗。在麦青青的心里,小城是美好的,小伙伴是美好的,甚至她们那个特殊的家庭也是美好的(因为她当时还不知道生母被打成右派)。麦青青美好的童年生活,自然也见证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美好岁月。而席卷整个大地的“文化大革命”狂潮,地处边陲的高原小城也不能幸免,怀疑一切、横扫一切、打倒一切、两派武斗,出生入死为建立新中国而南征北战的老革命,被打成走资派游街示众、审查批斗。麦云峰虽然官不大,但也被打成反革命,隔离审查,反复批斗,从身体到精神都受到极大的侮辱和摧残,被迫害致死,又以畏罪自杀之名被开除党籍,麦青青也因此而成为“黑五类”受到歧视,不能入团,不能上大学,甚至连她要求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处于这种环境下的麦青青,她痛苦、彷徨、挣扎,也坚决表示要和“自绝于人民”的父亲划清界限。她完全相信父亲犯了罪,还于痛苦中挣扎起来,积极上进,创作了引起巨大反响的政治抒情诗《到农村去》,热情地讴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麦青青的行动,说她是愚忠也好,还是浪漫也罢,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她对党和毛主席的信任、热爱是不可怀疑的,她的真诚和善良,也让今天的人们痛切地感到一条错误的政治路线,给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带来了多么严重的精神伤害。粉碎“四人帮”后,虽然万象更新,甚至连废止了多年的高考也恢复了,但由于“左”的影响,又使麦青青在考大学中经历了反复曲折。她在挫折和困难中,不离不弃,以坚强的意志迎接和挑战新的困难,最终圆了她的大学梦。麦青青这个时期的命运史,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前后家国的时代变化,麦青青一代青少年的青春人生,也就在广阔的层面上呈现出一段让人难忘的家国史。在麦青青身上显示出的似乎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性格特点,由于和典型的环境紧密相连,成为一种性格缘于环境、环境又促使其性格形成的水乳关系,也让人可信,麦青青也就成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麦云峰这个人物也很典型,他的悲剧人生,似乎包含了更多的时代内容。他和生命中几个女人的故事,和战友、同事的不同经历,和女儿青青之间的悲剧情节等等,更是在纵深广阔的背景下,反映了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到“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段丰富的家国内容。人生命运,家国历史,一部长篇小说能达到这个层面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高原小城》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一大亮点。
《高原小城》给我们带来的阅读魅力,除了鲜活的典型人物外,还有作品中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中孩子们游戏的细节使作品充满了童趣;高原小城生活环境的细节很具风情,有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文革”中孩子们排演样板戏、歌舞节目等细节又充实了作品的历史内蕴。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使用的细节,更使人物性格突出,鲜活生动。麦云峰接受审查在山上劳动,他的思绪在人生的经历中漫游,正当他想到女儿青青,心里暖暖时,突然一只小松鼠拖着小松球从他面前跃过,他便抓住了它:“明天带回去给丫头,看她还敢批判我!”恰好女儿在这时也经过这里,还让他听见了“我不想见到我爸”,说他是反革命的话。五味杂陈的麦云峰,最后又放了松鼠。这一细节中所承载的父女情和“文革”中妖魔化了的人物关系,全都通过它呈现了出来。特别是麦青青的生母托张琳转交给女儿的那封信,在作品中欲出又止,几经反复,最后在青青和孟小秋各自诉说悲戚的青春人生时,小秋才想起转交青青,不仅掀起了青青的情感波澜,也使作品起伏跌宕,情节一波三折。其他细节,如东风写给青青的情书、送给她的绿色军衣,李胜利送的碎花衬衣等,不仅是这群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真情的见证,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印痕。细节对于文学作品之重要,就像红花离不开绿叶一样。从某种角度看,没有细节的真实描写,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虽然恩格斯很看重作品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但他也是在“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讲的,可见他也同样重视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而细节在营造作品的典型环境,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时,也往往会显示其细节不细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就是这样成为整部作品的贯穿细节并围绕它结构成这部文学名著的主要情节的。鲁迅先生的《药》中人血馒头的细节成为小说的中心情节,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戚洁这部长篇小说对王予倩写给女儿那封信的运用,让我们看到了作家学习文学名著运用细节的良苦用心。
《高原小城》是女作家戚洁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但从她的后记看,文学创作一直是她自青少年时代就拥有的一份执著的守望与追求。还在中学时代,她就在全省的党报上发表过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她自己的青春人生和作品中主人公麦青青也有不少类似之处。从某种角度说,这部作品是以作家本人的人生经历和对生命的感悟为素材创作的,作品的艺术真实有很丰富的生活真实为基础,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才显得那么鲜活生动,作品中的生活场景才那么让人身临其境,作品的文字就像是从作家心灵中流淌出的泉水,那么清澈自然,又那么生动活泼。加上作家从小就读了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丰富的学识提升了她的文学才华。虽然她是第一次创作长篇小说,却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惊喜。特别是作品初稿写出后,她多方面征求意见,又用了一年多时间修改才定稿,作家对创作认真严肃的态度,也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个作家的长篇处女作,自然很难是十全十美的,《高原小城》在素材的提炼、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方面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过,这部作品所显示出的是一名女作家创作长篇小说的实力,她奉献给读者的《高原小城》,已经是一部让人读了惊喜的成功之作,长篇小说以一群小人物的青春人生,呈现出新中国一个时期的家国史,拓展了青春文学的艺术空间,从而也让我们记住了一名新作家的名字。戚洁,努力吧,我们期待你有更好的作品出现!
2011年6月26日—28日写于金安湖光里
(作者系当代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编辑家。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阅评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历任《边疆文学》主编、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曾任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鲁迅文学奖评委。)
戚洁编著的《高原小城》主要写的是“文化大革命”前后一座边疆小城的时代沧桑,但和其他“文革”题材的作品有着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小说通过高原小城云水县以麦青青为代表的一群少年儿童的青春人生和他们的成长史、命运史,反映了他们的家庭、边疆社会,甚至我们国家在那个特殊年代的时代浪花和历史走向。《高原小城》以青春文学的形式,负载着特殊年代的家国情怀,以青春小人物的命运史,去编织边疆高原小城的沧桑史。这样,这部小说就以一座小城、一所学校、一个家庭、一群小人物的故事,撰写出了沉甸甸的家国史。不一样的艺术着笔点,自然也反映了作家不一样的艺术慧眼。
戚洁编著的《高原小城》以崭新的视角,描写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云南边疆小城一家人的命运沉浮,开掘出深刻的历史内蕴,带给我们很多现实的思考,展示了我们和我们的父辈整整两代人艰苦成长和奋斗的历程。
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充满童趣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和场景声情并茂:在各种“征战”中不服输的麦青青,敢恨敢爱的季东风,智慧英勇又不乏细心的李胜利,泼辣直爽、对朋友侠肝义胆的孟小秋,调皮机灵的何小钱,还有发生在这群少男少女之间的羞涩朦胧的爱情……这些亲切温情,有着丰富心灵生活的小人物,既有力地衬托出一种特殊时代环境的魅力,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他们虽然生活艰苦,经历曲折甚至遭受屈辱,但却志向远大,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扬起了人生理想的风帆。这些优秀品质既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独有的,也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们从中汲取到有益的精神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