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剧冬皇(孟小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锦文
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副玲珑剔透之女儿身,“扮相英俊,嗓音苍劲醇厚,高低宽窄咸宜,中气充沛,满宫满调,且无雌音”,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中国京剧首席女老生,是为“冬皇”。台上台下,她游弋于男女两个角色之间。

长相清丽,一副小女儿容颜,却有着男人也做不到的宽广心胸及决毅性格。她的爱是没有要求的,直到离开,也是为了梅兰芳。“我觉得我不是在演一个人物,我觉得我找到了她的个性、她的灵魂、她的血脉。”这是章子怡对自己在陈凯歌大作《梅兰芳》中扮演孟小冬的评价。

这本《京剧冬皇:孟小冬》是许锦文教授费时一年有余,遍访朋辈,“呕血”而成的,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完整翔实的孟小冬传记。

内容推荐

孟小冬在中国京剧史上,堪称当之无愧的首席女老生,是迄今为止,可与四大须生相媲美的艺术家,她被梨园誉为“冬皇”,已在海峡两岸文艺界得到共识。

上海同济大学的许锦文教授是一位“耕耘勤谨、收获丰盈的戏曲音乐专家”。这次出版的《京剧冬皇:孟小冬》,正是许锦文教授费时一年有余,遍查资料,遍访朋辈,挑灯走笔,“呕血”而成的,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完整翔实的孟小冬传记。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原则,用许教授的话说,传记文学贵在求真,虽然它并不排斥虚构,但他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实事求是的态度,胸怀坦荡,秉笔直书,力求能给读者写出一个真实的孟小冬”。从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来看,许教授的这一原则得到了体现。

《京剧冬皇:孟小冬》共41章,并有附录3篇,外加孟小冬年表,记述了自孟小冬诞生直至辞世,70年间的各段生活,“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生,材料翔实全面,行文落笔严谨,“绝无近来所见到出版的某些艺术家传记中出现的‘材料不够虚构凑’,任意兑水,胡编乱造,流于近乎‘演义’、‘戏说’之弊”(钮骠语)。读者可以从这部具有“信史”价值的传记中,准确地认识传主、体味传主。

目录

一、冬皇出世

二、梨园世家

三、童年时代

四、拜师学艺

五、初登氍毹

六、无锡挑帘

七、梅开二度

八、三莅无锡

九、加盟大世界

十、登上共舞台

十一、汉口之行

十二、搭白玉昆班

十三、献艺泉城

十四、北闯津门

十五、名震京城

十六、定居北京

十七、不速之客

十八、梅孟对戏

十九、梅孟结合

二十、金屋深藏

二十一、命案始末

二十二、梅孟仳离

二十三、大亨斡旋

二十四、皈依佛门

二十五、紧要启事

二十六、重返舞台

二十七、三美剪彩

二十八、立雪余门

二十九、姐妹伴学

三十、继续深造

三十一、师徒永诀

三十二、杜寿义演

三十三、广陵绝唱

三十四、“冬皇”由来

三十五、随杜迁港

三十六、补行婚礼

三十七、在港授徒

三十八、孟小冬与张大千

三十九、总理重托

四十、十年台北

四十一、冬皇仙逝

附录一 冬皇遗音

附录二 师承与弟子

附录三 同时代人物年代对照

孟小冬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冬皇童年时代在上海的一段生活,是快乐美好的,生长在那样一个人文荟萃、伶人密集的地方,这对小冬的健康成长,无疑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时时激励着她奋发向前。而父亲正在壮年,又是知名演员,有固定的戏份(工资)收入,小冬完全不愁挨冷受饿。她每天练功学戏,循序渐进,几年下来,遂有不少长进。她“拿大顶”一下子可以坚持一顿饭功夫——就是说,从小冬开始倒立,到孟五爷可以去边上面馆里吃碗葱油阳春面回来,她双脚还没有落地;零星唱段也学会了不少。与此同时,小冬因家学渊源,自幼常听父亲吊嗓,潜移默化,竟也喜欢上老生的唱腔。当时正是北方的刘鸿声和孙菊仙在沪献艺,对一般听众影响很大,街上、广场上经常听到有人学唱刘的拿手剧目“孤王酒醉桃花宫……”(《斩黄袍》)、孙的“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逍遥津》)等等。这些大段唱腔,小冬连听带薰,也就掌握了十有七八。孟五爷遇有机会赴外码头演出,总把她带在身边。小冬6岁时,曾随父到南京演出,偶尔在戏中配演娃娃生;在宁期间,还到一个军阀厅长家唱过堂会。主人是个戏迷,凡家中厨师、车夫、奴仆,甚至勤务兵、看门人,非能唱戏或场面(乐队)者不用。这样遇有爱好皮黄的友朋来访,乘兴唱上两段,不必临时去找文武场,家中配搭齐全,这也符合用人的一专多能。主人见这次来唱堂会的还有个小姑娘跟随左右,大大的双眼,梳着两根小辫子,长得天真烂漫,玉雪可爱。主人问孩子的父亲:

“几岁啦?会唱戏吗?”

孟五爷答:“回厅座,今年6岁啦!刚学会一二段。”

“好!我来操琴,唱一段听听。”操琴者“吱咕吱咕”调好音,问:

“唱什么?”

“我唱《斩黄袍》!”小冬爽快大方地回答。

那军阀一听:“乖乖喹里咚,怎么拉?”他边说边转脸问身旁的一位老琴师。老琴师告诉他:“是[二六板],62就可以了。”“行!”鼓佬开出[大锣夺头],那军阀倒也顺手拉出了“62”。“孤……不行!”小冬说太低了(指调门)!那军阀又是一个“乖乖喹里咚!这么高还嫌低?”于是又拨弄琴弦,涨了调门。小冬重新唱:“孤王,酒醉……”“叭!”刚唱了四个字,就听一声响,胡琴丝弦断了!边上的老琴师说,已超过“正宫”调了。军阀翘起右手大拇指说:

“好嗓子!有前途!”

接着他自说自话:

“我收你做徒弟,给你开蒙!教你唱老谭的‘店主东……’不唱那个《斩黄袍》!”孟五爷碍于情面,因自己是跑码头、吃开口饭的,对于任何一位主顾也不敢得罪。面对这位有权有势的军阀厅长,怎敢推却,只好说:“太好了!”就让小冬鞠躬行礼,叩拜启蒙老师。

虽说,这次孟五爷在南京搭班演了近两个月,小冬真也三天两头去那个厅长家,让他把老谭的《卖黄马》(即秦琼卖马)从头至尾教个够。每次小冬唱完临行时,军阀都会赏两块“袁大头”(银元)。别小看这两块钱,在那时就能够买一袋50市斤的面粉。这样两个月下来,小冬所获,居然和孟五爷两个月所得包银相差无几。

当然,此辈的教戏水平不言而喻。在那个时代,也就是逢场作戏罢了。

小冬的真正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仇是北京人,幼时坐过科,学孙派老生,也兼及谭、刘。还曾拜早期著名小生朱素云为师学过小生。

民国四年(1915)的夏天,小冬父亲孟五爷北上搭班演于天津。常常晚上演戏,白天打牌。在一次《八蜡庙》的演出中,他饰主角褚彪,走了个“硬抢背”,本来可能已患有高血压,自己全然不知。当时虽然起来了,没有倒在台上,但第二天便感到不适,下不了床,已半身不能动(小中风)。幸好及时汤药医治,历经两年,才稍得恢复。但艺人不演戏,既要生活,又要治病,本来就不多的积蓄差不多都花光了。那时小冬下面,已有了二妹佩兰、三弟学科。家庭人口多了起来,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原送进与住所一墙之隔的敦化小学读书的8岁长女小冬,写给孙(菊仙)派老生、老伶工仇月祥为徒,并嘱以老生开蒙,不许入旦行。契约是三年,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加一年,即在三年效力期间,所有演出收入,全部归师傅。第四年可给家中一半。第五年起,收入就可以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了。好在师傅又是姨父,两家亲戚关系甚好,因此小冬学徒期间,没有受太多的打骂和虐待。但师傅教戏时,还是要求十分严格,不准有任何马虎。这位师傅教戏经验相当丰富,也有一套教学方法。每天早晨带着她出去遛湾、喊嗓,这是他小时在北京科班坐科时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现在对小冬因材施教,他认为不必每天再去“拿大顶”,只教她踢腿、压腿、下腰,还有像吊毛、抢背、硬僵尸一类的毯子功也常练,但重点放在练气、喊嗓方面,对着古城墙根练口型,回家后,学唱腔、习身段,晚上背念戏词(包括白口、唱词),抽空还为师傅捶背、沏茶、装烟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安排得满满的,真是连喘息机会都很难得。那时候学戏,没有八小时以外,也没有双休日,更别说寒暑假了。但小冬学得也认真,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加之拜师之前已有一些基础,所以学起来进步很快。师傅一段接一段,一出接一出,驳杂的剧目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师傅教唱腔时,手持一块枣红色长形的木质“戒方”,它不是像“私塾”先生那样用来责罚学生,而是用它来拍板打节奏,规定每段唱至少反复二三十遍,甚至每一句唱也要十遍八遍,他认为这样才能把基础打牢固。晚年的孟小冬在香港回忆起这段学艺过程,曾告诉她的学生:“那时学戏极苦,老师手握旧制铜钱,每段新学的戏,唱一遍放一钱在桌上,一遍遍唱,一个个叠,叠到快倒下为止。”

无独有偶,梅兰芳的开蒙老师吴菱仙,也是用这种办法教学的,他规定每段戏文学生要唱二十遍或三十遍,每唱一遍,就拿一个烙有“康熙通宝”四个字的白铜大制钱放到一只漆盒内,到了十遍,再把钱送回原处,再翻头。

仇月祥为小冬开蒙的第一出戏是《奇冤报》(即《乌盆记》),只教“二黄”和“反二黄”两段,前面的“西皮”,因有较复杂的动作,暂时不教。后半出重点是唱工,没有什么身段,便于随时登台。P18-21

后记

孟小冬在中国京剧史上,堪称当之无愧的首席女老生,是迄今为止,可与四大须生相媲美的艺术家,她被梨园誉为“冬皇”,已在海峡两岸文艺界得到共识。

但孟小冬的一生,也是孤寂的一生,飘零的一生,印证了“高山流水知音难求”,“自古红颜多薄命”。目前海内外对孟小冬的评价,大致上有两种意见:

一是说对她的评价不宜过高。因为她毕竟下嫁给一个风烛残年的上海大亨杜月笙做了第五房小妾,犹如明珠蒙垢,令人惋惜;对她拜师5年,学艺告成,反而疏离舞台,大好艺术不能广传,广大戏迷感到痛心失望;对她一生不肯在梨园行中收授徒弟,移居港台后,连在家吊嗓都要紧闭门窗,以防别人偷听,对此,不少人颇有微词,台湾有个别人甚至公开谴责她是梨园罪人。

第二种意见,认为她是余叔岩嫡传弟子,学戏时间最长,学的戏最多,戏路亦最纯正,成为人们研习余派艺术的“活标本”;而对她不愿在梨园界收授徒弟,也提出许多困难和苦衷,主要的还是因婚姻失败而造成体弱多病和才难之叹,认为不应再予过多的苛责。因为旧时艺人大多不肯轻易对外传艺,如谭鑫培、余叔岩,皆是如此,总不能说他们都是梨园罪人吧。即便如此,孟小冬在港台还是收授了不少颇有成就的票界弟子,私淑她的人也很多,如今这些弟子又薪传后学,代有传人,继续在海内外研究传播余派艺术,归根结底,孟小冬功不可没。

由于这种种争议,加上孟小冬一生孤傲,立雪余门苦修5年期间,基本停止演出,40岁在上海参加杜寿赈灾义演,即留下广陵绝响,告别菊坛,之后就退隐台港30年,深居简出,所以关于她的资料,非常奇缺,市场上也就没有一本完整的孟小冬传记,这一现象与其在梨园中的显赫声名显然是不相符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也许是众所周知的原因,那就是孟小冬曾与梅兰芳大师结合4年之久的那段恩恩怨怨的婚姻,是个最不容易写,说不定还会招来指责或麻烦的敏感问题。以往,不但在梅兰芳本人的许多著作如《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文集》里,找不到这方面的文字记载,而且后来撰写有关梅大师文章的人,对这段经历,也大多“跳开”避而不谈,连在《梅兰芳传》、《梅兰芳年谱》这样的专著中,都只字未提。只是到今年来,这件事情才慢慢地披露出来。像京剧评论家徐城北先生写的《梅兰芳百年祭》,里面提到了这件事。大部头的《梅兰芳全传》也有所披露,并且被几家报刊转载。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孟小冬唱腔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能够全面了解孟小冬的艺术活动和艺术成就,以及她的生活经历。我们认为,孟小冬才艺卓绝,本性善良,经历传奇,为这样一位艺术家立传很有必要,这对于发扬京剧艺术及提供人生启示均是有益的。已故剧作家许姬传先生早在十几年前就曾撰文呼吁过:应该有一本更完备的孟氏传记问世!是为我们出版《京剧冬皇:孟小冬》的缘起。

上海同济大学的许锦文教授是一位“耕耘勤谨、收获丰盈的戏曲音乐专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丑行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钮骠语)。多年来他为多位京剧表演艺术大家,如余叔岩、梅兰芳、孟小冬、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杨宝森等的演唱艺术,做了记谱、整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对弘扬京剧唱腔艺术,做了一桩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有多种唱腔专集出版行世,受到普遍欢迎,被业中人士视为宝贵的研习教材和探究资料。所以许教授虽跻身教育界,非梨园中人,却是熟悉梨园掌故的专业人士,是最有资格的孟小冬传记撰写者,更何况他对孟小冬还“有话要说”!

这次出版的《京剧冬皇:孟小冬》,正是许锦文教授费时一年有余,遍查资料,遍访朋辈,挑灯走笔,“呕血”而成的,是迄今为止第一部较为完整翔实的孟小冬传记。关于这本书的写作原则,用许教授自己的话说,传记文学贵在求真,虽然它并不排斥虚构,但他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实事求是的态度,胸怀坦荡,秉笔直书,力求能给读者写出一个真实的孟小冬”。从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作品来看,许教授的这一原则得到了体现。全书共41章,并有附录3篇,外加孟小冬年表,记述了自孟小冬诞生直至辞世,70年间的各段生活,“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生,材料翔实全面,行文落笔严谨,“绝无近来所见到出版的某些艺术家传记中出现的‘材料不够虚构凑’,任意兑水,胡编乱造,流于近乎‘演义’、‘戏说’之弊”(钮骠语)。读者可以从这部具有“信史”价值的传记中,准确地认识传主、体味传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许锦文教授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对于孟小冬与梅兰芳的感情婚姻没有跳开不写,更没有凭空捏造,故造噱头,以吸人眼球。在之前众多关于梅兰芳的书籍作品中,对孟、梅之事都避而不谈,徒留空白;而部分毫无操守的小书小报,则借此题材大肆炒作,牟取经济好处。许锦文教授对第二种态度,当然是鄙视之极,而对第一种态度也并不赞成,他认为“写梅兰芳可以绕开孟小冬,但写孟小冬却绕不开梅兰芳”,因为梅兰芳在孟小冬的人生之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二人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孟小冬以后的人生历程。没有梅兰芳的孟小冬传将是苍白的、空洞的、毫无根据的。在写二人关系这一部分的时候,许教授实事求是,引经据典,访问了许多与孟小冬有关的人,包括孟小冬关系密切的弟子、朋友,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甚至将求助电话打到了香港。书中的数十幅照片也是许教授在大量的旧书籍文献中挑选出来,或者多方打听收集而来,其中部分是建国以来首次公布的珍贵图片。传记务求真实、可信,许教授这种严谨的态度令人佩服,而在此辛勤劳动下收获的孟小冬传,也可以说完全对得起读者的期待和付出。

本书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孟小冬传记,“简直可以说是半部民国京剧史”(红学大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冯其庸语)。许锦文教授对民国时期京剧各派艺术及诸多名伶的了解,简直是如数家珍。尤其是书中所述北京的种种风俗习惯,梨园大师们的个性、癖好、交游,以及各种事件发生的地点、街道和各人先后的住处等等,真是历历如绘。许教授对于京剧艺术的熟娴程度和理解深度,也是一般戏曲爱好者所难以达到的,所以本书还可帮助京剧爱好者理解京剧。当然,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孟小冬而延伸出来的,是非常自然的叙述,是水到渠成、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叙述法,更使孟小冬这个主人公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历史和梨园的舞台上,更活在了读者的心目中。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或者纰漏,欢迎广大读者给与补充和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纪念梨园冬皇孟小冬!

编者

2010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