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润喜编著的《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是一位老邮政近几年来读信、学信、写信、论信的文章总汇。从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信”字切入,漫步博大精深的书信世界,描摹书信的千姿百态,品读书信的名篇佳作,细说书信文化的前世今生,纵论书信文化的弘扬传承。从两千多年前的置邮传命到今日的信达天下,从口信、物信到手机短信、E—mail,从谒、刺、木牍家书到贺卡、名片、便条,从写信ABC到邮政博物馆等,举凡有关邮驿、邮政、书信等成语典故、逸闻趣事、尺牍读本、名家书札、今人著述等,多有述及,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插图数十幅,有图文并茂之效。
《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本书作者仇润喜被邮人誉为“津门说信人”,以有关书信文化的系列杂文结集。全书由“鱼雁百态”、“碧纱窗下”等六部分构成。
《纸短情长——书信文化杂谈》介绍了书信由来、五花八门的书信实例、写信常识等与书信文化相关的知识、历史和秩事,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积极意义。
第一辑 鱼雁百态
名人说信
“信”字解
非文字书信
附:景颇族青年的树叶情书
我国最早的家书
千姿百态的书信
与书信相关的历史典故
信鸽传书
“鸽子树”的美丽传书
回文诗信
数字情书
有趣的“0”信
妙趣横生的药名信
国书
谒刺与名片
名片故事
便条
此境只应天上有——读《给未来的信》
古今“信”字之集大成
《信》
“驿骑如星流”——话说中国古代邮驿史上的“快递”
存局待投
第二辑 碧纱窗下
家书之“家”
“信”惊人
感恩书信——介绍《校园书简》
“妈妈来信”
善待书信
五十年旧信重现
跟父要钱与逼母美容
首任大使无护照
一信救命
一封震动世界的信
廿载“青鸟”再探
百年情书
情书救急
“当然‘仰’允”——季羡林先生的一封短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见证刘邦一生的两封信
“省部级”高官借米下锅
朱砂与端砚
送礼送出来的尴尬
袁枚的“母亲颂”
书信是剂良药
书信文化散论
第三辑 双鲤问询
小学课本里的书信世界
从小学生不会写贺卡说起
写信小常识
给宝宝写信
一部难得的“尺牍大全”——介绍郑逸梅先生的《尺牍丛话》
写信漫谈
为心爱的人写信,画信封——介绍德国音乐家海纳格兰钦的《信封》
痴人说梦
书信细节
信封书写
笺纸
细说抬头
“此致”并非全是“到此结束”
“此致敬礼”浅说
单说“此致”
画诺·签字·OK
“硬伤”
姓名的烦恼与幽默
奉劝诸君莫马虎
民国尺牍读本读后
第四辑 封书寄远
难忘“红领巾邮局”
建国公告的传播
“五一公告”
“大龙”趣闻
范曾大师的邮政情
邮情似海——读刘佳维《邮林情愫》有感
信使与体育
也说古代的信封
邮、报一家亲
开卷有缘
由挪威“书信日”想到的
期盼发行《书信》邮票
给北京《邮政周报》的一封信
给北京《邮政文汇》余颖的信
复马智勇的信
第五辑 纸短情长
一卡一片总是情——高山先生《贺卡与明信片探趣》读后
古代的贺卡拜年
贺卡、明信片珍闻
啊,红叶贺卡
英女王五年不换装
老师给我寄贺卡
检得旧书三四纸
新春纳双福
一位德国老太的贺卡
“全自动”贺卡当休
有缺憾,也有惊喜——我收到的2009年元旦春节贺卡盘点
百枚明信片 不尽姐弟情
不要老拿“砍树”说事
珍贵的端午封
一座“天津民俗博物馆”——《津沽旧艺》民俗封赏析
首次邮资调整纪念封
想起马三立
从牛郎织女邮票说起
耄耋老人的邮戳天津——读张芝繇《天津邮政日戳图谱(1949-2006)》
少壮功夫老始成——张芝繇和他的日戳天津
第六辑 立此存照
天津邮政博物馆开馆杂话
千呼万唤十年一馆
范曾与天津邮政博物馆
邮情邮谊亦友亦师——冯骥才先生的邮政情
美中不足
孙荣刚和他的《百家“信”》
喜相逢”
第102个“信”字”
天津邮政博物馆周岁封感怀
博物馆之“日”与“夜”
津沽驿站一
镇以驿名邮伴镇兴”
鸡鸣古驿行
高邮寻邮
阳关三叠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
附录 仇润喜津门说信人(焦冰雕)
后记
名人说信
世界上,书信浩如烟海。生活中,离不开见字如面。干百年来,名人名信层出不穷。国内国外,名人说信精彩纷呈。谨录数则,与诸位共飨,兼作本书的开篇。
法国伏尔泰说:“书信是生命的安慰。”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曾将中国的“搜孤救孤”改编为全新歌剧《中国孤儿》,于1755年在巴黎国家剧院公演。
法国修女哀绿绮思说:“狄德罗说,书信是人生的安慰。其实何止是安慰,更有多少鼓舞,多少温暖,多少真诚的祈愿,多少忧患的分担,都以书信的形式成为友谊的见证,被凝结成精金翠玉般的永恒,在无数生命的流逝中,如恒河沙粒般留存下来。至今我们欣赏这些往古的化石,犹能想见写信人当时的情怀。”“有什么感情是书信所不能激发的呢?书信有灵魂;书信能说话;书信具有表达喜怒哀乐的一切本事;书信具有各种激情的全部烈焰;它们能使激情上升,就跟当事人本身在场似的;书信具有语言的全部温柔与细腻,有时甚至具有语言所望尘莫及的大胆的表达能力。”
卡尔·马克思的夫人燕妮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写道:“卡尔,你给我的信写得竟是如此可爱,如此美好,啊!卡尔,我简直把信都要吻破了!我总是把它们贴在我的心口上,它们具有拯救我的力量。”
鲁迅说:“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让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探门缝,意在发人隐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一分子的真实。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为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注释。”
梁实秋说:“需要一通情愫的时候,假纸笔代喉舌,写个三行五行的短笺,岂不甚妙?我最向往六朝人的短札,寥寥数语,意味无穷。”
叶圣陶说,“书信程式不是客套。程式之中实在包含着情分和礼貌。不注意程式,在情分上礼貌上若有欠缺就将使对方不快。”
艾青说:“在书信里,可以看到纯真的友谊和炽热的爱情。那里面,有真知灼见的心灵对话,有畅所欲言的坦荡胸襟。千里的思念,万般的情怀,羞于直言的絮语,难以面叙的心迹,信是最好的传达和交流。”
孙犁说:“书信虽系小道,但在感情传递上,有其直接平易的优势,非一般文学作品所企及。古今中外,重视书简,不是没有道理的。“先哲有言,信件较文章更能传达人的真实感情,更能表现本来面目。”
贾植芳、李东《历代名家尺牍新钞·自序》:“书信内容宏富,包罗万象,它作为历史文献材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重要的史料根据。”
肖华《革命烈士书信·序言》:“这不是普通的书信,而是革命烈士生命和鲜血的结晶。它凝结着烈士全部的爱和憎;它聚集着烈士的壮志和豪情;它像奔腾的江水,一泻千里,把旧社会席卷而去;它像燃烧的火焰,划破阴霾,把新中国照得通红。”
费孝通、季羡林等在《抢救民间家书倡议书》中写道:“传统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的综合载体。干百年来,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了人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家书映照出和谐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家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游子像风筝,家书是一根长长的线,把游子的心与家人紧密相连。”
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编辑的《红色家书·前言》中写道:“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写信人真情实感的流露。”
范曾说:“书信,从远古到今天,牵动着人类的所有感情领域。大至国家之间的邦交战和,君王、首领的礼仪照会;小至情侣的脉脉絮语,诤友的滔滔雄词。它或如一阵春雨,润泽于龟裂的土地,友谊犹抽丝吐绿;或如一片初雪,消融于寒梅的花蕊,爱情正孕芳播馨;也许它是一颗鹅卵般.的冰雹,击碎了脆弱的心灵;也许它果真是一块冷酷的冰,使生动的涟漪化为死般的沉寂。它托付给火光和利剑,使生灵涂炭,赤地千里;它托付给和平鸽和橄榄叶,使大地春回,繁花似锦。啊,书信,你是人类七情六欲的化身,你带给人类的欢乐和痛苦,一半对一半。”“书信和等待成了同义词。人们,你等待什么?啊,数不清的前尘往事,说不尽的恩怨情愫,如烟如雾,如潮如流。人们等待着,等绿了芭蕉,等红了樱桃,等白了鬓毛,等老了韶光。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有的盛极而衰,有的否极泰来。书信,人们珍爱着你,因为你曾经使他们这样那样的和大地、和人生联系着,你带给他们的悲苦和欢乐,随着时光的流逝,都已成了他们生命之海中的回忆岛屿,时隐时现,永志难忘。”
蒋子龙说:“也许信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载体,能给亲情、友情、爱情注入一种特殊的活力。见到手写的信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乃至对方的体温。从字体上可以看出对方的性格、气质、写信时的心境。即便是陌生人的信,也可以给收信人提供想象的多彩空间,揣度写信者是怎样一个人……所以叫‘见信如晤’,见字如见人。”
冯骥才说:“地球上每日千千万万信件往来不已。世界因此更沟通,更甜蜜,更富感情色彩……”P1-P3
仇润喜先生邀请我为他的新作《纸短情长》作序,我忐忑不安,唯恐有辱使命。
首次结识润喜兄是1997年lO月9日——世界邮政日,我陪新西兰邮政代表团参加在天津举办的“中新两国联合发行邮票展览”,当时他正率领着他的团队为筹备邮展忙碌着。看到展览的成功举办,身为天津邮政局局长的他笑得比那枚邮票上的玫瑰还灿烂。
此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2006年,我到中国邮政广告公司工作后,双方的接触就更多了。 讲起书信,润喜就像是说故事,他有洋洋洒洒超过百万字的书信专著——《邮人说信》、《信海游》、《信趣》。我在邮政工作快30年了,接触的专家学者不少,能把书信当评书讲,当故事说的,润喜是第一人。
他是书信文化的传播者,有“津门说信人”的美誉。
后来,因举办“全国少儿书信活动”的需要,我经常向润喜索稿,他总是有求必应。他凭着丰厚的书信文化功底,凭着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凭着幽默风趣的写作特色,从普及书信文化出发,赐给我一篇篇以书信为主题的短文。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将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为此,我建议润喜为宣传书信文化专门写本书。对此,他欣然允诺。
时隔不久,初冬的一个晚上,他那20余万字的《纸短情长》书稿在瑞雪飘飘的伴随下飞进了我的邮箱。原来,他早有储备。
我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遐思,感慨颇多。
润喜的多思,给我印象深刻。作品中,他指出书信文化是邮政的母文化,没有书信文化,就谈不上邮政文化;他奉劝人们给父母写信,“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他建议给启蒙老师、授业恩师写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他倡导“写信从娃娃抓起,免除长大后不会写信之尴尬”;他提出“传统书信以感情的浓烈程度来衡量”,而手机短信、E-mail是以快捷为标准,不可笼统说短长:他主张手写贺卡,鄙视“全自动”机打贺卡“大煞风景”;他呼吁不要老拿“砍树”说事,贺卡这种“高雅的文化消费方式”需要发扬光大……不难看出,他的思绪在书信的天地里自由飞翔,写信、读信、盼信都有他思绪停留的痕迹。
润喜手勤,相伴于此的是多思。正是因为这两点的结合,才有作品的多产。注重资料收集,书海泛舟,有“信”必求,为他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基础。钟情书信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地求索,特别是退休后,以“说信”为专业,以“信”为伴,笔耕不辍,才成就了这本有独特风格的书。
历史与现实结合,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润喜研究书信,不泛泛而论,总是有感而发。平时散见的资料,眼下看到的倾向,分析比较过后,每每概括提炼,撰写成文。作品行文朴实,内容并不平乏。读他的作品,如同和他聊天,不紧不慢地道出他的所思、所想,你会感到他思路清晰,论证有力,见解常有独到之处。
润喜此次出书,于他也许是无心插柳,于我却是正中下怀,我们组织的“全国少儿书信活动”正需要这样的文化支持。
以上是我与润喜的交往小记,一来说说我眼中的他,二来也说说此书的来历,就姑且称之为《序》吧。
高山
2012.1.29
壬辰年春节刚过,将以上20多万字仔细读罢,将几十幅图片挨门对号,一一入列之后,如释重负,长长出了一口气。
说来,这些文字大都是近几年写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在报刊上刊出过,但订正文字,校对引文,乃至修改标点符号等,仍不敢有丝毫大意。目的当然是减少差错,避免“硬伤”。但更为重要的是,此书面向的读者主要为中小学生,稍有不慎,谬种流传,会误人子弟。由此想到欧阳修晚年多病之际,仍冥思苦索,字斟句酌,修改文章时所说,不怕.老先生骂,就怕后生笑之类的话。这正符合笔者此时的心情,不免有些嘀嘀咕咕。
书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年,在“言”而无信、“书信消亡”等说法、舆论甚嚣尘上之际,笔者一边读尺牍读本、名家书信;边关注报刊媒体在涉及传统书信时的明确导向、名人主张,及不时闹出的失误、笑话。每有所感所思,则上挂下联,畅所欲言,码字成篇。这其中,有欣喜,有激动,也有愤懑。有的痛陈时弊,道人之未言;有的不免固执己见,招致不满。无论是见仁见智,公说婆道,都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毫无强加于人之意。这些文字,“以前是隔三差五,单独亮相;如今是列队集合,整体检阅。虽说与书信相携相伴几十年,总有些许收获,千虑一得,但付梓之际,仍有“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惑。端的如何,听凭诸君评说。
拙作能够出版,首要感谢的是高山兄。退休以来,专业“坐”家,从心所欲,零敲碎打,日积月累,有20余万字“存档”。寻觅出路之际,高山兄“从天而降”,妙语点拨,运筹帷幄,很快玉成此事。与高兄认识十余载,脾气相投,挚友文友,惺惺相惜。此次“拔笔”相助,又值隆冬,诚如雪中送炭也。
感谢高兄领导下的“中邮广”团队。他们尽职爱岗,优质高效,雷厉风行。中午上传封面封底文字,下午即传来设计小样,真前所未见之神速也。
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刘劲等各位老师,是他们尽心竭力,精心裁剪,飞针走线,为本小书“做嫁衣”。
读者是作品的上帝。拙作错谬之处,欢迎随时赐教!
纸短情长,不尽一一。
作者2012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