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角色之变/闲话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臧杰//薛原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闲话》丛书是一本连续出版的、还原名流与知识者人文世界的人物类人文读物。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册,全书通过微观的管窥和历史碎屑的拾捡,再现文人、学者、艺人和殖民者的命运和襟抱,呈现文化、学术、艺术以及现代化进程与人生的关系。

内容推荐

《闲话》丛书有文史价值的文字、有故事特征的叙事以及平民化的学问肌理。

《闲话》丛书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慕客书的形式出版,扫描名流世界,管窥历史碎屑,近观大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本书为《闲话》丛书第九辑,主要收录了《小报“教父”钱芥尘》、《沈松泉的“胆”与“谋”》、《陈波儿的角色之变》、《马思聪的后半生》、《鲁迅为什么不喜欢杭州》、《胡适北京故居的重新考证》等作品。这些作品会使人获得异乎寻常的人生趣味。

目录

报人时代的陈布雷

小报“教父”钱芥尘

沈松泉的“胆”与“谋”

李涵秋的上海一年

陈波儿的角色之变

项堃:边缘化的硬派气质(1949-1966)

马思聪的后半生

方令孺:寂寞白乐桥

鲁迅为什么不喜欢杭州

德国建筑师在中国

五个假公主

胡适北京故居的重新考证

胡适的“怕老婆论”

周一良:书生无奈苦彷徨

丁玲:昨夜西风凋碧树

试读章节

激昂慷慨一少年

说起陈布雷,就不免提及蒋介石与报人的交往。蒋的幕僚班子里,舞文弄墨者以江浙文人居多,在报馆里历练过的也为数不少,这位性格唯诺、举止畏缩的幕僚长,以名记者出道,随侍最高当局二十年有余,看似最为春风得意,但他个人的结局,在同时代报人里却是最为悲惨的。

陈布雷本名陈训恩,1890年生于浙江慈溪,从乡谊来说,与蒋介石是‘小同乡”。蒋是十分看重这层关系的,他手下一班吃过报饭的官僚政客,有一大半都是浙江籍人士,陈布雷能够受到他的青睐并引为心腹,除了因为文思敏捷、做文章出手快外,所谓同乡也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二人,一个出身无业游民,一个长在茶商家庭,同饮甬江水长大,后来一个去日本军官学校学武,一个在本省新式学堂习文,走的本来是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是时代的风云际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一主一仆,亦真亦幻,成了报人与执政者关系演变中可叹的案例,令人深思回味。

陈布雷在一个典型的浙商小康之家长大,到他成人的时代,江浙一带正盛行出洋留学,但父老不允其远游,乃于慈溪县中学堂毕业后,投考了杭州的浙江高等学校,预科一年后转入文哲法政科就读,这一科同学中,与他最相知的,有后来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南京政府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的邵元冲等人,他们都喜欢阅读新潮书刊,尤醉心于《新民丛报》、《浙江潮》、《警世钟》等。浙高是一所新潮学校,国文之外,尤注重外国文及世界历史地理,对政治、经济、宪法等也多有涉及。陈布雷十五岁时即在宁波府试中考取第一名,作文出色是自不待言的,而他在这里打下的外文功底,却少有人提及。教英文的先生是曾在欧美留学的邵裴子,不久,学校又聘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Stanly K.Hornbeck授政治学、外交史等课程,由于陈布雷在中学时就对英文感兴趣,受浙高环境熏陶,到第二年就能够阅读原版文学名著了。可见,在那一时代,江南的高等学堂对于学生贯通中西文化的训练,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1911年夏天,二十二岁的陈布雷从浙高毕业后,正式投身报界。他对报人这一职业发生兴趣,缘于在上海主持《天铎报》的堂兄陈屺怀。《天铎报》创刊于1910年3月,是同盟会的一个后援机关,创力、人为浙江铁路总理汤寿潜,出版一年有余,即让渡于粤人陈芷兰,主要编者李怀霜、戴天仇(季陶)等都是同盟会会员。这时反清排满运动在各地兴起,此报的言论也逐渐倾向激烈,陈布雷在浙高读书时,从家乡到杭州,途径上海,常在报馆借住,耳濡目染,对报人生活十分向往。他的处女作是在为“浙路拒款”问题与保皇派人物杨度辩论,致《天铎报》的一篇投书。当时清政府以将铁路收归国有为名,向外人借款筑路,引起全国护路风潮,陈布雷的投书在报上发表后,受到编辑洪佛矢鼓励,邀他不断写稿。在此期间,戴天仇因结婚度假,还请他代主笔政月余,每天撰写短论两篇,颇令人注目。这更使他信心大增,在毕业后就去了上海,被《天铎报》聘为撰述记者,约定每日撰短评二则,每十日撰社论三篇,月薪四十元。这时他的文章,常常署名“布雷”。关于“布雷”的由来,他还作过一番解释:

……在《天铎报》撰文字,署名“布雷”,一月后,渐有所知,八指头陀赠诗有“迷津唤不醒,请作布雷鸣”句。然“布雷”二字,实太浅陋而不雅,友人中常有询命名之意义者,其实余以此二字之别署,乃在高等学校为学生时,同学汪德光君为代拟者,盖余此时面颊圆满,同学戏以面包孩儿呼余(忆为邵振青所取),因面包英文为bread,再由译音而改为布雷。汪君盖谓余好撰文字投报馆,以布鼓自拟,亦甚有趣味云尔。

不久,武昌起义消息传来,各地纷纷举旗响应,沪上革命党人也在密谋攻打警察局和江南制造局,乘机举事,上海一片风声鹤唳,当地不少报纸畏惧官府势力,在报道中称各地起义军为“逆军”,《天铎报》虽然倾向革命,但总编辑李怀霜为人狐疑,处事谨慎,虽已得知同盟会在全国总发动的消息,但在自己的报上,对革命军也不敢以“义军”相称,特嘱同人不可莽撞从事。但陈布雷不听,在撰写评论时并不附和各报,而使用“革军”一词,以《谈鄂》为题,连续写了十篇时事评论,大谈反清革命,为各地民军张目,一时声名鹊起。这是他显示自己才华的开始。

转眼就是1912年元旦,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请洋顾问端纳拟写了《中华民国成立孙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由外交总长王宠惠带到上海,准备在各报发表。由于初稿是用英文写成,正苦于一时找不到熟手翻译,恰好《天铎报》发行人陈芷兰在场,于是推荐陈布雷一试。陈布雷接到这个任务,在报馆连夜译出并交稿,王宠惠读后称赞其文笔流利且契合原意,当他得知陈布雷并未出洋留学,却有这样优良的英文水平,更备加鼓励,并决定这篇文告作为《天铎报》的独家新闻,首先发表。文告于翌日见报后,主持《民立报》笔政的于右任等人为没有抢到先机而顿足叹息,人们对陈布雷也愈发刮目相看元

《天铎报》虽人数不多,但派系纷繁,内部情形十分复杂,先是戴天仇与众人意见不合,辞职他就;接着,陈布雷的少年得意和锋芒毕露,不为主持笔政的李怀霜所容,加之陈的堂兄陈屺怀此时已离开报馆,李更无所顾忌,以报馆经济困难为由,将陈布雷的薪水减去十元,不久又任命一名新主笔,顶替其主持“论说”栏目,显然是必欲去之了。陈布雷受此排挤,知不可留,于是很快打点行装,辞职归里。短短的半年报人生活,就此结束。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