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为中国文化中群经之首,影响深远且应用广泛,千百年来,中外都有穷毕生精力研究开发其中奥秘者,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以六十四卦的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和十翼为范本,《一本书读懂易经》由李书有所著,结合每一卦的卦、爻辞以及彖传,大、小象传等,杂糅先秦及两汉时期各学派,并集历代易学名家之精华,使得《易经》真正变得容易,让人一目了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本书读懂易经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李书有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易经》为中国文化中群经之首,影响深远且应用广泛,千百年来,中外都有穷毕生精力研究开发其中奥秘者,但万变不离其宗,都以六十四卦的卦辞,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和十翼为范本,《一本书读懂易经》由李书有所著,结合每一卦的卦、爻辞以及彖传,大、小象传等,杂糅先秦及两汉时期各学派,并集历代易学名家之精华,使得《易经》真正变得容易,让人一目了然。 内容推荐 《一本书读懂易经》是易学大师李书有教授数十年研习《易经》的心得精华。《一本书读懂易经》对易经六十四卦从经文、象解、图解、注文和告诫录五部分进行详细讲解,使读者有此一书可以真正读懂易经,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进行指导。全书还附有李教授精心设计的六十四张“玩易卡”,一书一卡在手,随时把玩,即可终身受益无穷。 目录 三圣颂 绪论 一 《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 二 《易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 三 《易经》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四 研究《易经》的意义 五 研究《易经》的方法 凡例 上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蛊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贲卦第二十二 剥卦第二十三 复卦第二十四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经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逐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央卦第四十三 骺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附录 朱熹《周易》五赞 一 原象 二 述旨 三 明筮 四 稽类 五 警学 《易》之占 一 占筮之《易》 二 《易》之占筮 三 《易》之占断 后记 试读章节 相传孔子为《易经》作《传》,阐发易理,称之为《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个部分,象《易经》的羽翼,故称“十翼”。东汉经学家将《易传》的《彖!传》、《象传》、《文言》附于每卦,《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附于《易经》之后,从而形成了包括《易经》与《易传》合一的版本,统称之为《周易》。 人称易之发展,为“人更三圣,世历三世”。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三世,为上古、中古、下古。 以上所述,是历史传说与史籍所载的《易》之产生与演变。 近人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商周时代青铜器铭、甲骨文、陶文,以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所出土的卜骨、竹简、帛书研究,易学界提出刻在铜器、甲骨、陶器、竹简上的奇字实为数字卦,如:一(为一)、×(为五)、(为六)、十(为七)、八(为八)、九(为九)。一、五、七、九奇数为阳,六、八为阴。奇数之阳中一、七为少阳,五、九为老阳;六为少阴,八为老阴。六个数字的组合,实为一种数字卦。表明易卦由数字图形演变而成。 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本《周易》,因编带烂断,竹简错乱,已不可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易》,与现在通行本《周易》相比较,卦序完全不同,卦名颇有不同,卦爻辞有同有异,看来是另一种传本。 易学界对《易经》产生的确切年代仍存在着分歧。一般认为,《易经》产生于西周初年,据《周礼》记载,周代设有“太卜”之官,依据“三易”,职掌占卜。据《左传》与《国语》记载,春秋时代,以《易》占卜已很流行,留下不少以《易》占断的例证。 二《易经》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 《易经》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经典,也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先秦各家皆重视《易经》,其中以儒家最为突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言:“加吾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足见其对《易经》的重视,也显示出《易经》的价值。据《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这是说,阐释《易经》的《易传》中的《彖传上下》、《系辞上下》、《象传上下》、《说卦》、《文言》为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中说:“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这是说,《易经》的十篇皆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中又说:“故日《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三古”,上古、中古、下古。儒家是以道德解《易》的,《易传》中的道德内容,应该说属于儒家阐发的《易》之德。但《易传》中哲学思想,从其哲学范畴;太极,阴与阳,形而上与形而下,道与器等等,皆出自道家,是道家著作,《庄子》的《天下篇》揭示出《易》之核心思想:“《易》以道阴阳。”应该说《易》之道,为道家所阐发。阴阳家吸取《易》之阴阳学说,大讲“阴阳消息”,作怪迂之变;又吸取《洪范》的五行思想,倡“大九州”之说,大讲“五德终始”之变,开既讲阴阳,又讲五行之先河,也开了秦汉术数之先河。 汉代《易》之传授皆本于田何。田何传《易》于周王孙、丁宽、服生。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又传《易》于焦延寿;焦延寿又影响了京房,于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与“京氏之学”列为学官,属于官方易学,其特点是以象数解《易》,利用《易》讲阴阳灾变,属于汉代今文经学系统。另外,还有以费直、高相为代表的民间易学,其特点是以《易传》解释,阐发其中的义理,属于汉代古文经学系统。还有以道家黄老思想解《易》与道教修炼养生解《易》的。汉代天文、历法、地理、中医也以《易》为理论与方法论依据,促进了中国古代方技的发展。汉代,方术极为流行,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 汉代,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易经》被儒家尊为六经之首,《汉书·艺文志》中说:“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求也;《春秋》以断事,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故日:‘《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言与天地为终始也。至于五学,世有变故,犹五行之更用事焉。”这是说,“六经”中的《乐》、《诗》、《礼》、《书》、《春秋》皆为专门之学,即所谓“五常之道”,各有其具体的用途,并且随着时代需要而“变故”,而《易》是居于“形而上”的哲理之原,为《乐》、《诗》、《礼》、《书》、《春秋》的理论依据,即所谓的“五学”之原,其作用是无限的,即其“言与天地为终始也”。 P4-5 序言 我开始接触《易经》是六十年代,跟随孙叔平教授整理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之时。孙叔平教授研究中国哲学史,要求首先阅读原著,在系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摘编哲学家论点汇编。在研究阴阳五行思想时,就阅读了《易经》,并根据他拟出的大纲与索引,摘编《周易》的阴阳思想。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中国哲学史参考,并做了注释。该“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于198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被选定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这是我注释《易经》的开始。 1983年,孙叔平教授突然病逝,他所开创的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中断,我转向了儒学、佛学研究。 九十年代中期,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点恢复,我为中国哲学博士研究生开设了易学专题研究。遵循孙叔平教授的治学原则,指导研究生阅读《易经》原典,重新对《易经》作了注释。本书就是我多次讲授《易经》时所作注释的汇集。 然而这本书与我为博士研究生开设的易学专题、《易经》原著选读,又有很多区别。为研究生讲授,重点是讲探讨中的自我见解,以达到启迪研究生的思路,指导他们进行新的探索。而出版物要面向广大易学爱好者,要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懂而能用上多下工夫,才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此,我广泛汇集前人蝴开《易》成果,并加融会贯通,以通释《易经》,并对注释体例作了创新。其中特别是采用十六字真言的体例,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作了告诫录。这是在解《蒙》卦时,从《蒙》卦释:“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受到启示,遵循朱熹所提出的“《易经》本为卜筮而作,皆因吉凶以示训诫,故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尝试做了告诫录。正如朱熹所说,《易经》卦爻所示“训诫”,“其言虽约而所包甚广,”又深感所做的“告诫录”之粗浅,只是从一个侧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供研《易经》者参考。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黄文虎同志热心向凤凰出版集团推荐;感谢姜小青社长独具慧眼,将本书纳入出版计划;感谢韩凤冉编辑细心审阅校正;感谢广州瀚森文化集团王惠总裁、张迩溯总经理2006年首先在香港出版;南京大公务实集团公司力士奇总裁对我易学研究的多方面支持,安排设计师设计、印刷古朴的《<易经>玩易卡》本盒装本,推广我的研易成果,使之扩大社会效益,并安排专人曹丽、吕坚等同志协助本书的文稿整理工作;感谢倪南、王晖博士协助我的易学研究工作;感谢江南文化研修学院龚建华、李惠文、南林君、徐利军为本书出版、发行所予以的大力支持。 作为一名人文学科的大学教师,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教书育人,二是著述立说。每当看到一个个经过自己亲自参与培育的莘莘学子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而走向社会,就感到无比的喜悦;每当经过多年辛勤研究的一本新著出版发行,同样也感到无比的喜悦。然而在喜悦的同时,又感到责任的重大而心事重重:一是担心自己参与培养的学士、硕士、博士走向社会,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能否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担心自己的学术著作,能否为读者所接受?能否对读者有所启示。特别是本书它比以前我出版的纯学术著作的读者群会更大,因而承担的责任也就更大。 当代易学大师金景芳教授指出:“《周易》这部书向来公认最难理解,自《周易》问世以来,历时几千年,据我看来,真正理解的,只有为之作传的孔子一人。”然而南宋易学大师朱熹明确指出:“夫子作传,亦略举其一端,以见凡例而已。然自诸儒分经合传之后,学者便文取义,往往未及玩心全经,而遽执传之一端,一为定说。于是一卦一爻,仅为一事,而《易》之为用,反有所局,而无以通乎天下之故。若是者,熹盖病之。”由此可见,任何一种解《易》之作,都不可能揭示《易》的全部内涵。因此,这本书虽为我多年研《易》之作,充其量也是能算是解《易》之一偏而已,不妥之处也就在所难免了。敬请斧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