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驾校和教科书不能给你的经验与技巧,这里有勘透“人、车、路”本质的驾车智慧。
本书主要写给下列9类人看:1.自我评价过低,经常央陌生人代为泊车的;2.在环岛内转一上午出不去,停车大哭的;3.平均每行驶两千公里进一次烤漆房,经常把车子停在马路中央,大声给保险打电话的;4.挤占道路资源低速缓行,红灯亮时,右转弯车在允许右转弯的情况下停车等绿灯,民愤极大的;5.绿灯亮起时,三十秒内不能起步的;6.不晓得避让出租车的;7.开快车,胆量比技术过硬的;8.起步、变线、转弯不看后视镜的;9.领取驾照未超过三年,总行里程十万公里以内,自以为天下无双的。
中国正在进入“汽车时代”。你不用知道每天路上增加了多少辆新车,单单从越来越恶劣的交通状况,就可窥见汽车保有量增速之一斑。与之同比例增长的,当然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统计,在各类事故中,道路交通已成“第一杀手”。所以,这本书要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如何安全地开车”。
本书作者是一位有25年驾龄、行程逾百万公里的职业司机,关于人、车、路,他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见解。作者所有的驾车技巧和智慧都来源于实践,所以你不必担心本书是否又是一本呆板无趣的教科书,或是冰冷难懂的技术书。对于那些刚上路或者正准备上路的新手来说,学好交通法规、背好信号标识当然是必须的,但最珍贵的莫过于一位老司机的忠告和指点。
这正是本书要给予你的。
准备好了吗?跟着这位一握住方向盘就仿佛君临天下的“油条级”驾驶员,勇敢而谨慎地上路吧!
职业之路
不少明星大腕儿是从跑龙套开始演艺生涯的。倒不是他们特别喜欢这个工作,而是因为跑龙套是通向明星最近的路。明星们当初要是开汽车,如今可能还在开汽车。不过,假如你对当明星不感兴趣,一门心思就想开车,在我们那个年代,只能去当一名汽车装卸工。
装卸工是个又脏又累的工种,却是距离职业司机最近的行当。想当初,包括我妻子在内的好多漂亮女孩子不避世俗观念甘愿嫁给装卸工,其前瞻性令人钦佩。
装卸工是司机的第三只眼,是名副其实的副驾驶,他们经年累月与司机在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经验见识与专职司机一样多。摊上心眼儿好为人厚道的司机,常常会把车交给装卸工开上一段过过瘾。事实上不少装卸工在考取驾照之前,就已经有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驾驶资历,当他们由装卸工成为一名司机,一定意义上,只是曾经从事过的工作的一个再自然不过的延伸,其职业素养与时下的驾校毕业生有着本质的、几乎不可弥合的区别。
毋庸讳言,驾校的目标是教授学员学习考取驾照的方法,如你所知,这同当前大多数大中小学的教学方针不谋而合。但是显然,驾校干得更出色。
无库可入也要移库
移库的目的是帮助学员建立车感。而并非如看上去的那样,一定要学会在局促的场地完成平行移位。我们都知道,那种情形在汽车的日常使用中其实很少出现。
在初学者看来,“车感”二字不是个能轻易理解的概念,我试着解释一下。
移库,要求在建筑物内部完成平行移位,要保证车子与墙壁不发生任何程度的碰撞,视线受阻是最大的问题。现在设想一下,假如把一部汽车阻挡视线的部分全部拆掉,像开卡丁车那样一览无余,问题是否解决了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此所谓车感,就是驾驶员在视线受阻的车子内部单纯凭感觉确定车子的空间位置以及与障碍物相对关系的能力。
车感很重要,许多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刮碰,多半由于车感太差。车感太差的原因,是移库训练时未能达成建立车感的目的,虽然他们全都通过了考试。
据我了解,各地驾校在训练学员移库时都使用同一种教案,操作要领遵循格式化、序列化,教练车外部四角贴有醒目标记,学员被要求按如下方式练习:眼睛目肖着标记瞄着标志杆,油门扔了不管,踩离合停车抬离合起步,三点一线,左几把轮右几把轮,每个动作都要按照固定的套路完成。考试时,只要按照这些程序操作,及格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这样的司机一旦出了训练场,开着没有标记的车子行驶在没有标志杆的车流当中,打轮变向以至倒车全凭大概其,想一想就知道,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揪心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考驾照要考“移库”仍然让我搞不懂。中国人有自己专属车库的很少,能在里面“移”一下位置的车库更少。然而“移库”却被当成重中之重的必考科目,因此事情就成了这个样子,娴熟地使用移库技巧最终通过考试的学员,毕业后却无库可入,更不用说在库里“移”来“移”去了。所以我持之以恒地相信,“移库”是个让学员建立车感的不可或缺的技术,虽说效果了了,也只能归罪于那些无处不在的“标记”。
歪脖树上五挡
道路训练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使学员能够用一种无害的方式驾驶汽车。遗憾的是,这样的训练同样被格式化:道路格式化,操作格式化,甚至如何应对不同脾性不同嗜好的考官也都被格式化了。
目前道路训练的常用方法,是在学员应做出动作的位置全都有明确记号,这些记号大都是沿途景物,例如狗头石减三挡,水泥警察加四挡,歪脖树一过就该上五挡了。不少教练车甚至方向盘都有记号,用彩色胶带贴在上方正中央。我特意请教过,人家说是怕学员转弯回正时打过了头。我一想也对,那玩意儿一过头就是整半圈,要是不贴个标记,很可能带着考官一起抡出去。
新手也能当教练
驾校在招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招聘司机充任教练。因为教练要陪着学员整天在外面摸爬滚打很辛苦,一次通过率达不到标准要扣教练的工资,学员撞坏了车教练要赔偿,这一行不好干,所以教练的流动性一向很大。
颇具讽刺的是,招聘来的教练往往不能立即上岗干活,一定要在其他教练的指导下练习移库和场地驾驶。也就是说,要像学员那样,按照驾校设计好的程序来驾驶汽车。同一事实还说明,驾校学员经过培训通过考试,学会了一门除了应付考试、常规驾驶根本用不上的技艺,但至少在理论上,完全可以在驾校谋个教练员的职位!
这是一门考试的技艺。驾校的教练个个都是多才多艺的程序员,他们根据交管部门的考试细节和场地特点,苦心孤诣,设计了一整套包括移库和场地驾驶两个模块在内的行之有效的应用程序。单看学员合格率,我认为他们是一群不可多得的天才。就是这样一群天才,数年如一日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被誉为“马路杀手”的驾车人。说老实话,我对这个称呼不以为然,有些人甚至连合格的杀手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常常弄伤了自己。
P9-11
不少初出茅庐的作者都希望找个名人为自己的作品作序。名人作序的作品容易火,作品要是火了,自己成为名人也就指日可待,以后就可以为别人的作品作序了。好吧,我承认我也是,也希望能找个名人为这本书作个序。
实际上为人作序的人不见得真的看了那些书,就像名人代言产品不一定真的用了那些产品一样。但问题不在这儿。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拿到驾照那几年,有一次和师傅一起跑长途。他开车,我坐在副驾驶的位置陪他聊天,同时为他做所有开车时不方便做的事情。比如,每隔一小会儿卷一支老旱烟,点着了放师傅嘴唇上,或者从保温瓶里倒一杯温热的茶水递过去,师傅喝一口,再把杯子放我手里,拿我当茶几。当茶几也没什么,师傅嘛,他就是拿我当沙发也是应当的。
不过接下来,我渐渐地不愿意为他服务了。从大连市内出发,走国道,在金州跟上一辆满载货车,一直跟到营口,一百多公里就这么慢吞吞地跟着,不超车(他认为不具备超车条件)。这气得我眼珠直冒火星,赌气不给他卷老旱烟,也不给他茶水喝,看都不看他,把脑袋扭到右边看光景。俺也有点小脾气嘛。
师傅当然知道我生气了,出了营13路面宽阔了许多,到底把那辆老牛车超了过去,然后叹了13气,一字一顿地说:“你呀……要是你来开,也许早就超过去了。不过,不是我说大话,干别的我不敢吹牛,论开车,你这辈子别想超过我!”
师傅姓初,如今还在工厂车队开车。必须承认,这句话如醍醐灌顶,深深地刺激到我,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都忘不了。有时候在路上遇到情况,我会本能地、几乎无法抑制地想起这句话。说老实话,我是服气的。
说到作序,其实我最想找的人是我的这位师傅。我的意思是说,为人作序,应当比为之作序的作品本身具备更深层次的见解才有意义,否则还真就成了名人代言。
然而很遗憾,开车让我服气的,大都疏于文字;文字令我仰慕的,又都没开过几年车。现在你明白了吧?自己给自己的书作序,傍不到名人是个原因,对这本书来说,实在是一件没法子的事情。
当你走进书店,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唯独拿起这本书,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你已通过考试取得驾照,和当年的我刚拿到驾照时一样,正处于跃跃欲试的阶段。也许你拥有的更多,比如一部漂亮的汽车……或者你暂时什么都还没有,只是对开车感兴趣,并在可预想的将来,期望能把开车当作一项附属的,却是越来越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
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我是说“自己的汽车”以及凭个人意愿学习开汽车这个事实。
从前的语言系统里面没有“自己的汽车”这类语句,要是你那样说话,差不多与时下说“我家的火车”一样匪夷所思。
凭个人意愿学习开汽车同样不可思议。国企大一统时代,汽车司机可是个让人眼热的行当,坊间的说法是给个县长都不换。你想啊,县长尚且不能想当就当,学习乃至驾驶一辆汽车,之前的要求之高考察之严还用说么?不过这个比喻有点夸张,我认为用乡长作参照还是切合实际的,就是说,假如那年月某乡长想跟我换换工作,他来开车我去当乡长,我是一定要和他谈谈条件的——除非像如今这样,又当乡长又开车,方便深入基层或者深入任何想深入的地方,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哦,扯远了。
世界上有三个问题,“为什么”“好不好”和“怎么办”。第一个是理论家的专属领地,一般人没有发言权;第二个由道德家和以为自己是道德家的人作判断,他们都是些高尚的人,像《天堂电影院》里的阿德菲神父那样,负责替我们剪电影胶片;至于“怎么办”则是各类专家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吃肉的问题通常由屠宰场解决,摊贩占道经营由城管解决,这就是说,屠夫和城管队员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专家。显而易见,我举这个例子,无非是要说明作者本人是开汽车的专家,我将在这本书里解决如下问题:怎样开汽车。
怎样开车,不是教你怎样运用油门和刹车让车子开动或者停下来,也不是教你把马自达6当赛车,四个钟头从沈阳飙到皇城根儿。我不是开赛车的(有时候很像),只是个总行里程逾百万公里的职业司机,我能告诉你的也许比舒马赫更实际:如何安全地驾驶汽车。
或者你一定要像开赛车那样驾驶汽车,也可以受益于本书,我在相关章节中有专门的介绍,告诉你高速行车时,除了警察和测速仪之外还要留意些什么。
至于好不好,历来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况且我从来就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只想让大家做个无害的司机,对自己无害,对他人无害,对社会无害,当然,除了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