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披露这些人与自然的未解之谜,并尝试对它们做出一些推测和解说。这些仅仅是一家之言。书中的观点和见解对活跃人们的思想,拓展人们的思路,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探究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是有益无害的。
人类是伟大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开谜团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一个个宏伟的探索计划,正把我们的理性思维指向一切未知的领域,而解开世界之谜的宏伟愿望,一定会为我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得以修正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联系。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能够在一个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的关系中生存。
本书将带你走进神秘的未知世界,做一次惊心动魄的探索之旅。
自然界有比人类进化更早、更富于智慧的高级动物吗?地球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类所知的“魔鬼地带”?宇宙中的另类生物究竟藏身何处?那些光怪陆离的奇异梦境、不可思议的神奇预感、如噩梦缠身的神秘厄运、令人毛骨悚然的生死奇迹……等等,究竟是怎么回事?
本书以充满灵性的科学预言,新奇大胆的理性思维,全方位、多角度披露人类最新的神秘发现,展示给你一个扑朔迷离、悬念迭起的奇异世界。
今天,大多数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相信,宇宙过去的温度很高,密度很大,宇宙间的物质挤得紧紧的。在大概距今150亿年的时候,宇宙温度之高和密度之大简直无法用数字来表达。一瞬间,宇宙的每个地方都发生了巨大的爆炸。爆炸直到今天正如我们所看到和感觉的样子。
宇宙大爆炸的说法是美国科学家伽莫夫在1948年提出的。从天文观测获得的一些资料支持了这种说法。上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用大口径望远镜观测极遥远的、在太阳所在的银河系外的星系时,发现所有星系都在不断相互远离。既然所有星系都在相互远离,所以推断过去它们靠得比现在近,时间往过去推得越远,星系之间的距离越近。
1965年科学家们又发现,在整个宇宙空间中都充满着波长很短的电磁波,或者叫微波电磁辐射。大家知道,电台或电视台也发射电磁波,但电台或电视台发射出的电磁波有一个中心,发射中心就是电台或电视台的发射天线。离发射中心遥远的地方就收不到电磁波,因为电台或电视台发射电磁波的能量不管有多大总是有限的;发射出的电磁波不管能送到多远也总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距离,电磁波就会减弱到几乎完全消失。宇宙空间的电磁辐射不但处处都有,而且没有发射中心,它还对应着一个温度——一270~C左右,这个温度在科学上叫做绝对温度3K。科学家们把在宇宙空间发现的电磁波叫做3K微波背景辐射。3K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可以证明宇宙过去的温度确实非常高,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那个时刻。今天在宇宙空间测到的绝对温度3K,是大爆炸后的余温。
任何爆炸的发生都会放出巨大的能量。例如,普通炸弹爆炸时放出能量,是炸弹中炸药所蕴藏的化学能;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时放出能量,是原子核裂变或聚变时放出的原子能。那么宇宙大爆炸的能量来自何方呢?是化学能吗?是原子能吗?不是。因为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间,温度是那么高,不仅一切化学物质不会存在,一切分子不会存在,连原子也不可能存在。科学家认为,在那个时刻只有那些比原子核还小得多的粒子存在,只有各种形式的辐射存在。因此,宇宙大爆炸的能量从根本上说来自这些粒子和辐射之间相互作用的能量。目前已知的相互作用有四类: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科学家们推测,在宇宙大爆炸的瞬间,这四种相互作用或许是统一的,正是这种统一的相互作用为宇宙大爆炸提供了能量。
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在今天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学说,很多科学家还在对这一学说的细节进行修改和研究。宇宙大爆炸能量来自何方,这个谜也会随着这一学说的发展而被破译。
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均匀分布的,各超星系团形成泡沫结构。泡沫之间是星系密集的“宇宙长城”,距地球3亿光年的地方就有长约5亿光年、高约2亿光年的“宇宙长城”。而在1000万到l亿光年直径的泡沫中问则星系很少,叫做“宇宙空洞”。
根据现在比较公认的理论,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即从“无”逐渐扩大。大约在150亿年前,刚刚诞生的宇宙是一个温度极高、压力极大的混沌火球,物质密度极大。所谓物质只不过是一些光子而已,然后逐渐形成各种基本粒子,成为现在各种物质的构成材料。巨大的压力使宇宙急剧地膨胀(即大爆炸),宇宙温度则因膨胀而逐渐降低,物质凝聚成一团团星系云,星系云又一步步分裂凝聚成一个个恒星,就这样逐渐发展至今。
如果宇宙确实是由大爆炸从“无”膨胀起来的,它就不可能是无限的,它只能是一个有限的三维空间。就像威力巨大的氢弹爆炸总有一个可算出的影响范围,不断膨胀的气球也总有一个一定的体积一样。但是,科学家们认为,宇宙没有尽头,我们无法说明哪里是宇宙的天涯海角,即我们找不到宇宙的边缘。
这怎么理解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情形。从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一直向前走,我们都找不到地球的边缘,但最后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说明地球没有尽头,但二维空间的地球表面却是有限的。以此类推到三维空间的宇宙,不管从上下左右前后哪个方向前进,我们都找不到宇宙的边缘,但可以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说明宇宙是有限的,但没有尽头。当然,还没有人能从宇宙中一点出发,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因此,这只有靠未来的科学技术去实践了。
根据“有限,但无尽头”的理论,宇宙是个什么形状呢?
最简单、最容易想象的形状是球形;其次是轮胎形,或叫甜面包圈形、环形;再就是一个瓶嘴弯过来插在瓶身上的形状,即克莱因瓶形。目前,科学家们认为宇宙的形状可能是这三种形状之一。当然,宇宙的实际形状也可能是与以上三种形状截然不同的形状。
宇宙到底是什么形状,这要靠未来的科学技术去揭晓。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目前宇宙的形状只能从理论上二去确定,因为我们不可能跑到宇宙之外去观测宇宙。
有生便有死,这是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那么,宇宙本身又如何呢?我们的宇宙既然是由大爆炸从“无”诞生的,它就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走向死亡。不过,要确切地回答宇宙如何发展,如何走向死亡,这可是未来的事情。
关于宇宙如何发展,现代科学家们提出两种可能:一种是宇宙会继续膨胀下去,另一种是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停止、转而逐渐收缩。科学家们已大致探知,宇宙自大爆炸形成后,至今已有100亿~200亿年,取平均值,我们可以说宇宙已有150亿年的历史了。但是,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宇宙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不能确定宇宙的寿命有多长。当然,这会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时间,数字大得不可想象,或许是几兆、几百兆、几千兆亿年吧!
如果宇宙不停顿地继续膨胀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各个星球将耗尽内部的核燃料,逐渐成为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随后,黑洞遍布宇宙。黑洞吞食所有物质,整个宇宙成为没有光线的黑暗世界。最后,黑洞也会蒸发,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也会衰变,宇宙又成为一个混沌世界。
那么,如果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转而逐渐收缩,又将是怎样一种情形呢?首先,科学家们并不知道宇宙到什么时候才由膨胀转为收缩。其次,收缩以后的情况也只能从理论上去推测。它的大致情形可能是这样:
如果宇宙开始收缩,宇宙空间的物质密度会逐渐增大,星球之间的距离会缩短,这当然会给星球带来种种影响。不过,对星球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温度的变化。随着宇宙的逐渐收缩,它的温度将逐渐升高。首先,地球上的生物将因温度的升高而不能存在下去。接着,地球也将毁灭。随后,当整个宇宙的温度升高到超过太阳这样的恒星的温度时,恒星也将化成气体,消失在宇宙中。而黑洞则可以趁机饱食一顿,使自己逐渐变“胖”、变重。同时,它们还不断地吞并,最后形成一个大黑洞。宇宙又沿着大爆炸后不断膨胀的逆反过程,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到那时,会不会再来一次爆炸,产生第二代宇宙,我们还不得而知。或许宇宙也是按照周而复始的规律,一代一代地衍生下去的!不过,那是过于遥远的事情,现在还不好妄加推测。
P1-2
翻开任何一本词典,你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这个词:神秘。这个词总是和丰富的联想、无尽的猜测联系在一起。这个词使人充满敬畏好奇之心。也正是这个词,刺激、诱惑、激励着人类向未知的世界发起挑战。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命也已经诞生了38亿年,而人类的出现不过是二三百万年的事。与浩瀚的宇宙时空相比,人类就像一个摇篮中的婴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那么有限。千百年来,一些自然、科学和文化之谜一直困扰着人们,尽管今天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但现有的知识和手段仍无法解开这些谜团,所以益发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
茫茫宇宙中是否有生命乃至智能生物?人类史前的许多奇迹究竟是何人所为?外星智能生命真的访问过地球吗?动物和人类的差距究竟有多远?地球上还有哪些人所不知的“魔鬼地带”?那些令人恐惧而又迷惑的奇异的梦境、神奇的预感等等究竟是怎么回事?……
诸如此类的问题对人们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人们无不渴望解开其中一个又一个的谜团,得到信服满意的答案。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才使人类文明达到现在这样高的水平。
目前要完全解答这些疑问,总结人类过去的历史,还为时尚早。因此,本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披露这些人与自然的未解之谜,并尝试对它们做出一些推测和解说。这些仅仅是一家之言。书中的观点和见解对活跃人们的思想,拓展人们的思路,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探究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是有益无害的。
人类是伟大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开谜团的思想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探索未知是人类的天性,一个个宏伟的探索计划,正把我们的理性思维指向一切未知的领域,而解开世界之谜的宏伟愿望,一定会为我们打开知识殿堂的大门。人类正是在不断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得以修正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联系。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能够在一个与自然更加和谐美好的关系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