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电影院中,专映电影历史最久的,要数大光明电影院,其次是苏州电影院。它们至今已有58年的放映史,不仅历史久,而且也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因为地处北局闹市区,上座率也最高。
大光明电影院前身是北局大戏院(不久更名大东游艺场),由句容古董商陶寿荪于1928年开办,设备较简陋,能容纳300余人,全部是100余条木质长板凳,演出歌舞、魔术、文明戏,后期曾一度兼映无声电影。一年后,陶看到放映电影本轻利重,有利可图,即向大东游艺场后院靠第一天门的荒墩发展,搭建竹架芦席棚作为观众厅放映电影,70条教堂式礼拜凳,可容纳700余人,易名中央大戏院,于1931年1月8日开幕。陶见生意日益上升,赢利确实可观,在其表兄唐道安(原在句容老家任私塾教师,后两人均做古董生意,合股先建造新苏饭店,唐任饭店总务主任)的帮助下,又在后院北面靠珍珠弄荒墩扩展,建造一座近千座位的正规电影院观众厅。因设计规模较大,用料考究,耗资甚巨,资金缺乏无力完工,只得以15000元出典与上海美国影片商卢根。卢派史廷盘(电影导演史东山兄弟)、任天竞出任正副经理,于1931年7月1日开幕,命名苏州大戏院。当时中国最大之联美歌舞剧团、消夏歌舞剧团、上海梅花歌舞剧团和苏州昆剧新乐府(前身为苏州昆剧传习所)、道和曲社等团体,先后在该院演出,历时近一年。后安装美国制造RCA映机和扩音设备,于1932年7月4日,始改映有声电影。
陶寿荪不能容忍卢根独霸,决定同其表兄唐道安再次筹足资金,拆去中央大戏院竹架芦席棚观众厅,耗资两万,建造砖木结构的观众厅,内部装饰不亚于苏州大戏院,建造成当时苏州最新式之电影院,命名大光明电影院,于1931年10月24日开幕。唐道安代陶寿荪兼任经理。《苏州明报》于10月22日报道了大光明电影院即将开映的消息:“际此国难临头,负有推进社会使命之电影院,理应开映富有刺激爱国心之新片,该院有鉴于此,故开幕第一贡献,即开映民族革命巨片《自由魂》,深愿苏州同胞们(民众们),本自由魂的精神,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恢复中华民族的大光荣。”“振民族自由之精神,促发奋图强之猛醒”、“沸腾你的热血,震撼你的灵魂”。《自由魂》影片,即《碧血黄花》,孙瑜编剧,王次龙导演,苏州人汤天绣、周文珠和高占非主演,上海联华影业公司1931年摄制。它以辛亥(1911年)3月29日广州起义的事迹为背景,着重描写了男女主角为父报仇,并受孙中山先生革命党人启发,参与攻打曹驽署的故事。当时受到苏州观众的热烈欢迎。每日3场,连映5天,创当时苏州放映最高纪录。大光明电影院共有座位640个,其中优座40个,票价小洋四角,普座600个,票价小洋二角。
苏州大戏院开幕虽比大光明电影院早3个多月,但专映电影却比大光明电影院晚8个多月。从设备条件来看,苏州大戏院装有与上海国泰大戏院同等的RCA有声放映机,先于大光明电影院放映有声电影。1932年7月4日,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上海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的全部对白歌唱有声巨片《银星幸运》,编剧朱石麟,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郑小秋。开幕时并“加映在苏州公共体育场开追悼淞沪阵亡将士大会有声新闻影片两本”。该院放映的第二部影片,是“美国”小范朋克等暨数十飞行专家合作的有声片《铁血主义》。苏州大戏院共有座位851个,其中优等91个,票价小洋6角,上等160个,票价小洋4角,普通600个,票价小洋2角。各种票价另加小费30个铜板。
“1934年6月,苏州大戏院经营者卢根(上海电影巨商,美国混血儿),以其整个事业之变动,乃将苏州大戏院让渡,由大光明电影院陶寿荪领衔,联合整个股东,以15000~接盘,门面加以修理,而与大光明同受陶之指挥,12月1日起,苏州大戏院即与大光明电影院同时开映之影片,两家合并共同计算,获有外国出品公司四家之第一流未映权者,如米高梅、派拉蒙、华纳、环球,中国出品公司三家(小公司除外),计明星、联华、天一。”(见1935年1月1日《一年来之娱乐事业》——《苏州明报》)从此,“苏州大光明”两家成为姐妹电影院。
大光明电影院,从1931年10月24日开幕,至1937年明14日苏州沦陷前,共放映影片488部(其中国产影片290部,外国影片主要是美国影片198部),外国影片占40.6%。苏州大戏院,从1932年7月4日专映电影后,至1937年8月16日苏州沦陷前,共放映影片500部(其中国产影片68部,外国影片432部),由于前几年该院为美国影商卢根经营,放映外国影片占整个放映数的86.4%。
1937年11月19日苏州沦陷后约一年,陶寿荪委托唐道安负责兼管两院,由吴均贤(观前味雅咖啡馆老板,陶寿荪连襟)、吴均里(观前新雅饭店老板)兄弟任正副经理,1940年日本中华影画株式会社霸占了两院。负责人为连石涛(中国台湾人)、经理木春(日本人)、稽查中山(台湾人)。苏州大戏院每星期专为日本人放映两天日本武士道之类的影片。除了为日本人放映专场,1940年1月5日至1944年12月31日,对外营业放映的国产影片173部,外国影片主要是日本影片29部。同一时期,大光明电影院放映国产片137部,外国影片2部。日本影片都是原版,观众看不懂,也不愿看,所以放映极少。主要通过“伪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专门摄制的反动色隋之类影片控制影坛。
1945年5月,中华影业公司派上海王镇夫接替,同年抗日战争胜利,10月,国民党吴县县政府派吴县警察局长唐彬华(新中国成立后被镇压)和骆友龙等接受,负责经营管理两院业务。
陶寿荪见两院被国民党政府作为敌产接收。四处托人申诉,于1945年年底批准发还。
1946年1月1日起,陶寿荪将两院出租与苏州聚发公司,蒋仲川(国民党军政部总务处长——中将,当时任吴县参议会秘书)任总经理,吴均贤任经理,孙震裘(青年会电影部主任)任总务副经理,吴均里(吴均贤兄弟,原系苏福汽车站售票员,后在观前街开设新雅饭店)任院务副经理,张德麟(原系苏州明报印刷厂职工,后与骆友龙等合股开设鹤园酒家)任院务副经理兼广告主任。
此时,两院房屋略加小修、粉刷,大光明电影院调换安装中西公司出品的新式“生泼来斯”放映机。座位增至1031个。苏州大戏院座位增至1189个。为提高英、美影片上座率,特于每个座位上安装耳机插座(名为译意风),用华语通过耳机翻译剧情,帮助观众看懂原版片。此举不仅使营业量猛增,同时也收取了许多耳机租金。
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正值聚发公司租赁期满,陶寿荪将两院收回自营,暗地却将两院出租与唐道安等。唐任总经理,吴汝荣(吴均里兄弟,原为两院会计)任经理,吴均贤、孙震裘、张德麟任副经理。P26-28
这是我1984年开始收集的有关苏州电影方面的史料,以后又陆续收集补充加以整理成文。2007年为庆贺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苏州举行,将初稿交给苏州市文联,由原市文联主席张澄国、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图文并茂之《苏州与中国电影》。
本书收集的苏州人,包括原籍是苏州,出生在苏州和在苏州长期工作、生活的电影工作者,从地域范围来看,除目前苏州所辖吴江、常熟、昆山、太仓、张家港五县(市)外,为全面反映历史和真实,加上原属苏州辖区的、1983年开始划归无锡市所管辖的江阴县(市)。
如果你是苏州人,或者是关爱苏州文化的外地人,又喜欢老电影和老影星,你一定会对本书感兴趣,因为这里记录了百年来苏州电影人参与摄制的老电影,和他们从影的辛劳和创造,以及坎坷和不幸。这些虽然都是久远以前的老电影和往日影坛的老影星,但它们都是我们电影发展长河中的佳作和精品;在变幻莫测的巨大天幕下,他们都是光彩熠熠的明星和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幕后英雄”。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才华和智慧,由无声片到有声片,由黑白片到彩色片,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风格、脍炙人口的优秀影片,塑造了众多的鲜活亮丽的人物形象,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产生了积极进步的社会作用,为具有悠久的祖国文化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国文化艺术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声誉。作为苏州人应该引为骄傲。
历史是不会被时光岁月所磨洗掉的。这些经久不衰的老电影和芳华永驻的老影星,那曾经熟悉的情节,和那曾经储存在记忆深处清晰不忘的电影故事,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唤起我们甜美而难忘的回忆。
在形成初稿过程中得到了原苏州市文化局党委书记钱璎同志的指导,这次出版前又审阅了全文,并写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资料与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敬希读者指正。
温尚南
2011年6月25日
苏州长岛花园
电影是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经济效益极好的文化产品。20世纪60年代,文化部一位领导对我说:“在我国税收总收人中,电影的税收名列前茅。”
据有关史料记载,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至1931年,为开创期,这个时期的电影多为戏曲、武侠、爱情、伦理等内容。至“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后,内忧外患,在炮火纷飞、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观众需要观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激励群情、振奋民族精神的影片,对那些远离时代、脱离现实斗争、风花雪月的影片,极为淡漠,影院上座率大幅度下降。这对新生的电影事业是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而,引起了影片经营者的重视。他们意识到,要改变不景气的现状,必须在影片内容方面进行创新。于是,他们邀请“左翼”作家帮助编写剧本,经过地下党领导的同意,建立了党的电影小组,自1932年开始,共产主义者进入电影界。随后,又团结一批电影界编、导、演等进步人士,一起在电影领域树立起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使中国电影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摄制了·批又_批具有先进思想内容的反帝、反封建,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影片,受到群众的欢迎,摆脱了电影事业面临的危机,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我国电影事业进入繁荣和发展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电影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前进道路上,电影工作者以顽强的毅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战胜各种挫折和困难,创作、摄制了一部又一部适应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喜爱的电影,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
温尚南同志,自20世_~250年代以来,先后在苏州市宣传、文化部门工作,1982年他参与《苏州市文化志》的编写工作,同时,又被聘为《苏州市戏曲志》撰稿人。1990年,他退休后,就以编写二部志书期间积累的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查阅有关苏州戏曲、电影资料,编写出版了《苏州影剧史话》。
2007年,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决定在苏州召开,为祝贺这次节日的举办,尚南同志将已积累的苏州(含各县市)籍和已迁往外地的,或外地人出生在苏州的,及长期定居在苏州的,从事电影事业的电影工作者的资料,进行整理,由时任文联副主席张澄国、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栋霖担任主编,经过他们的精心策划,并增补、撰写部分章节,汇集为《苏州与中国电影》一书,编印出版。
近年来,尚南同志又陆续发现有关苏州电影人若干资料,遂决心将前后两部分资料汇集成《姑苏影人》编印再版。
这本集子,记述百年来苏州人为我国电影事业创立和发展,发奋图强,历尽艰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电影事业所作的贡献。
这本集子,记录了若干电影故事,可读性强;还记载了当年专家、群众对若干部电影所写的评论文章,从一个侧面记述各个历史阶段电影发展的史实,是我国电影艺术百年来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资料集,翔实、丰厚,对电影史研究者将发挥重要作用。
温尚南同志,自1990年退休后,即参与文化部门组织的戏曲史料抢救、挖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编印、编排、校对,都亲自过问,这是他对苏州文化事业所作的新贡献。
由于20世fg80年代期间,他先后中风三次,所以他退休后积极参加老年活动,坚持锻炼,恢复了健康。如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仍然动作敏捷,毫无老态。他不仅个人注意锻炼身体,而且积极辅导社区老人锻炼,他的太极拳打得很好,又会各种名目的拳术,不仅多次参加社区、市组织的比赛,获得多种奖项,还曾参加1998年在北京体育大学举办的国际导引养生功竞赛,获集体、个人表演奖,他还被苏州大学老年学院拳剑班聘为教师,被苏州市老年大学聘为导引养生功老师。1998年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被苏州市老年体协评为先进工作者,被沧浪区评为十佳社会体育指导员称号等。退休后的尚南同志,真是事业、健康获双赢,他的晚年生活,既充实,又丰富,有意义,有价值,还有几分潇洒。
《姑苏影人》记录了百年来百余名苏州电影人参与摄制的老电影,包含他们从影的辛劳和创造、坎坷和不幸。
曾经熟悉的情节和那曾经储存在记忆深处清晰不忘的电影故事,永远伴随在我们身边,呼唤我们甜美难忘的回忆。
这些虽然都是久远以前的老电影和往日影坛的老影星,但他们都是我们电影发展长河中的佳作、光彩熠熠的明星以及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幕后英雄”。
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苏州电影人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才华和智慧,为祖国文化增添了光彩,也为中国文化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作为苏州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
《姑苏影人》这本集子,记述百年来苏州人为我国电影事业创立和发展,发奋图强,历尽艰辛,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电影事业所作的贡献。本书由温尚南编著。
这里记录了百年来百余名苏州电影人参与摄制的老电影,包含他们从影的辛劳和创造、坎坷和不幸。
《姑苏影人》分苏州电影活动摭录、苏州早期作家编写的电影、苏州当代作家小说被改编的电影、苏州戏曲被搬上电影、苏州真人真事被改编的电影、文彦璀璨的编剧、导演、技艺精湛的幕后影人光彩熠熠的耀眼演员八个部分记述了百年来苏州人为我国电影事业的创立与发展所作的贡献,并记载了当年年专家、群众对若干电影所写的评论文章,资料详实丰厚,可读性强,对电影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由温尚南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