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同山河(顾炎武传)(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陈益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顾炎武,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与那些被明朝抛弃,又不融于清廷的遗民最大的不同,是扬起文化的旗帜,凭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子集无不涉猎的学识,超越自我,超越疆域,超越时代,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学术宗师。《心同山河(顾炎武传)》作者陈益系顾炎武故乡江苏昆山人,对顾炎武有过多年研究经历,本书从顾炎武第一次入狱开始写起,写到明亡之际苏州、昆山一代军民英勇抗清的一段惨烈往事,继而进入顾炎武生平的叙述,以顾炎武一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经历、事件、交往和著述为叙述焦点,以点带面推动情节,注重细节和心理描述,文学性较强。

内容推荐

《心同山河(顾炎武传)》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文学传记。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青年时期即有报国之志,因明亡而一腔抱负落空,但他一生不与清廷合作,在坚持一段时间的秘密抗清最终无果之后,他走上了学术救国之路。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几乎整个后半生都在远离故乡的北中国漫游、旅居,所到之处,无论山水地理还是经济社会,都在他的考察范畴内,同时著书立说,通过有实证依据的“实学”,试图揭示明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并找到拯救道路、开出药方。顾炎武一生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天下为己任,他的学术开启了一代学风,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更影响了后世无数志士。

《心同山河(顾炎武传)》作者陈益系顾炎武故乡江苏昆山人,对顾炎武有过多年研究经历,本书从顾炎武第一次入狱开始写起,写到明亡之际苏州、昆山一代军民英勇抗清的一段惨烈往事,继而进入顾炎武生平的叙述,以顾炎武一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经历、事件、交往和著述为叙述焦点,以点带面推动情节,注重细节和心理描述,文学性较强。因传主是思想家,故对其思想和文化建树的叙述也占据很大篇幅,但并不枯燥,反因叙述精准、语言流畅而极富可读性。

目录

天崩地解

东海志

嗣祖与嗣母

归奇顾怪

逐客已无家

章丘岁月

第二次入狱

雁门垦荒

松庄寻梦

广师

甥舅之间

浴火重生

以天下苍生为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不变同山河

身后事

附录一 顾炎武年表

附录二 顾炎武著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阵闷雷,紧随着闪电在空中滚过,云壑顿时被震裂了。倾注而下的雨水,猛力扑打地面,溅起白濛濛的水雾,把整个天地淋湿,也把人的心境扰乱了。

正是江南的黄梅时节。连续的大雨,让水面和路面几乎等高。突然变得宽阔的河流,失去了以往的清澄和娴静,恣肆地向前涌动,裹挟着树枝、草叶、浮沫,裹挟着夏日的郁闷忧烦,仿佛一条灰色的巨蟒不停地蠕动。

阵雨停歇时,天穹仍然铅云低垂,雨意不退。那些滑腻腻的青苔,仿佛要顺着石阶,从庭院爬进屋里。

关于黄梅雨,前人曾有无数美妙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然而此时此刻,所有这些诗句,跟牢房里顾炎武的心境相去太远了。

忽然浮现出一个意念:哦,有约不来过夜半。难道,真的会有人来?是自己在心底期盼着谁?又会是谁呢?咳……

顾炎武自嘲地摇了摇头。

他的身子斜倚在草铺上,没有一丝睡意。一双先天就有些迟滞的眸子,从窗棂仰望天穹,在黑暗中射出灼灼的光芒,似乎要把牢狱内的一切都穿透。

前些天,他还关押在昆山豪绅叶方恒的私狱里,后来突然被押解到苏州府监狱,很快又被押解到了松江府。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但他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不会平白无故从私狱转移到官府牢狱的。这是什么令人费解的征兆吗?那么,是意味着前景更加险恶,还是预示着有人在外面鼎力相救?或许,两种可能都有?

“无辜杀害家奴”,好凶险的罪名啊……

他默默地忖度着,沉吟着。并非由于身陷囹圄,而是由于身陷囹圄的错综复杂的原因,让他思绪万千,久久难以入睡。

国破、家亡、母逝,一个又一个知心好友因为抗清,相继被汉奸洪承畴罗织罪名迫害致死。这几年所经历的一切,用“天崩地解”来形容,分量也太轻了。而自己被投进牢狱,又算得上什么呢?是啊,陈子龙、顾咸正、杨廷枢……一个个好朋友,他们死得何其壮烈!

无数往事,一幕又一幕地在眼前浮现。

知心好友中,最令人慨叹的是自己的族叔顾咸正和他两个弟弟顾咸建、顾咸受。

顾咸正的弟弟、钱塘知县顾咸建,在清兵攻占杭州时,弃官回到家乡昆山。清廷知道他是一个能干的好官,派人把他押回,并许愿让他做浙省臬宪——按察使。偏偏顾咸建不肯接受,傲然回答道:“世上哪有秃头臬宪的?”他决意抗命就刑。杭州士民为他沿街哭送,有数万人之多。

在这之前,顾咸建写了一封和家人诀别的信,信中说得非常坦率:

“国家大事,到今天这种地步,怎能再眷恋儿女之情?前两天我之所以不死,是为祖宗和杭州百万百姓着想,现在事情已定,可以死了。人又有谁不死?我在杭州有些好名声,如今将随岳武穆、于忠肃而去,有什么可遗憾的?亲友应该为我举酒庆贺,千万不要作儿女啼哭之状……”

做过咸安府推官的顾咸正,对明朝政权始终寄予莫大的希望,在两个弟弟因反清而殉节后,他抑制不住忿愤之心,写了一份秘密奏疏,托人送交远在福建的唐王朱聿键。这一年(1645)闰六月,明宗室唐王朱聿键刚刚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

哪儿想到,送奏疏的消息不慎暴露,奏疏在半路上被清兵抄获了。顾咸正因之被抓捕,押解到了南京。

审讯时,洪承畴摆出一副挑衅的神态,问他:“你知道史可法还在不在人间?”

顾咸正毫不畏怯,瞪圆了眼睛,反问道:“你知道洪承畴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洪承畴老羞成怒,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这个顾咸正,居然针锋相对,当面给自己难堪,岂能轻饶?很快,他就下令把顾咸正杀害了。

顾炎武得悉顾咸正和顾咸建就义的情形后,十分震惊。他为如此大义凛然的志士惋惜、悲伤,心里暗生钦佩之意,丝毫也没有消沉。消沉无用,局势也容不得他消沉。抗清复明的意愿,犹如一团火球在胸中燃烧。

那还是顺治二年(1645)春天,识才爱才的昆山县令杨永言,推荐三十三岁的顾炎武先到京口(今镇江),后到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权兵部司务。年届而立的顾炎武,一腔勃勃雄心,早就无意于科举,很想利用这个机会干一番事业。

他和堂房叔父穆庵一起来到南京,住在朝天宫后的顾侍郎祠。这里是曾祖父、兵部侍郎顾章志在南京的祠堂。两人一起拜谒了先祖,托庇于先祖神宇之下。

为了去南京,他不仅写了几首激情洋溢的诗篇,还起早贪黑地伏案写作,准备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一整套兴复大计——史称“乙酉四论”。他从弘光政权据守南京立国的实际出发,针对明末在军制、农田、钱法等方面的积弊,提出了一整套解救危难的应急主张。顾炎武心想,有这样的治国方略,可谓成竹在胸,能够在南京施展一番了。

孰料,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现实中的一切,都跟他善良的愿望背道而驰。腐败的弘光小朝廷为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所把持,文臣同室操戈,武将拥兵自重,内部一片混乱。连朝廷内部秩序都控制不住,怎么能取得民众的拥戴,更怎么能抵御清军铁骑的入侵呢?  空怀一腔抱负的顾炎武,去兵部报到时,竟吃了闭门羹。P1-4

序言

古往今来,每一次新旧朝代的更替,都会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有人为新朝顶礼膜拜,有人为旧朝尽忠殉难,也有人藏身于残山剩水间,拒不合作。出身、境遇、信仰等等的不同,让他们选择各自不同的命运,心中却无不暗存故朝归来的期待。尽管他们明白,时代的潮流向前涌动,曲折但不可逆转。

顾炎武(1613—1682),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他与那些被明朝抛弃,又不融于清廷的遗民最大的不同,是扬起文化的旗帜,凭借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经史子集无不涉猎的学识,超越自我,超越疆域,超越时代,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学术宗师。

“永言矢一心,不变同山河。”他所坚守、传承的精神文化财富,永远推动社会的进步。

那与一马一骡结伴、渐行渐远的思想者的身影,怎能不令人谛视?

后记

我站在顾炎武先生的塑像前。他目光炯然,髯须飘拂,简朴的衣冠更衬出严峻神色。四周十分静谧,静谧得足以让人抑住心跳,排谴一切芜杂的意念,感受先生那漾漾溢溢穿越历史风尘的书生意气。

一个在北中国大地上踽踽而行的孤旅,一个负荷着天下兴亡、民族安危的身影,一个在明末清初饱经忧患的学者,为什么在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久久凝望?

在顾炎武先生的故乡昆山,历来有“震川文章,亭林经济”的说法。这两位明清时期的昆山人,归有光(震川)以清新自然的文风,力矫“文必秦汉”的偏见,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路;顾炎武(亭林)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志,钻研经世致用的学问,探讨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课题。这,成为后人的骄傲。顾炎武不只属于昆山,更属于全中国,属于全世界;不只是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属于未来。他的高风亮节、他的治学精神、他的至理名言,永远闪烁不灭的光彩。

2012年夏天,我申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顾炎武传》的写作项目。说心里话,几个月来我始终处于矛盾之中,既感到自不量力,又觉得责无旁贷。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应约撰写过文学传记《顾炎武》,积累了很多资料,但那只是一本几万字的小册子。如今忝列中国文化名人出版工程,进入了研读与思考后,才发现自己原来对于一代大儒顾炎武的了解,仅仅是长河一瓢。对于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更是理解得十分肤浅。顾炎武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思想家,一生的著作多达一千万字,涉及诸多领域,要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和经世致用的学说,确实是不胜艰难。

但,作为生活在顾炎武故乡的后学,我又感到有一种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面对顾炎武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学者、思想家,尽管自己未必有足够的把握将他的命运遭际、精神世界和学识成就用文学语言形象、准确地展示,我还是放下了其他的写作计划,全身心地扎进三百多年前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凡是能够寻找到的资料,都千方百计地去寻找。既然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总该有人去做。如果放弃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后再也不会出现,那么,投放再多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是值得的。对于我,正好借机加深对顾炎武先生伟大人格的认识,加深对他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卷帙浩繁的著作的认识。

缅怀先贤,警策当今,让时代的步履行进得顺畅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失去意义。

当然,尽管困难多多,我也有不少有利条件。回想起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工作关系,我有幸参与了顾炎武故居的修复和顾炎武纪念馆的布馆、亭林园发展规划论证,以及许多与弘扬顾炎武先生精神有关的工作。在明末清初爱国主义学者、思想家、文学家顾炎武先生诞辰四百周年前夕,由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历时八年,校点、整理完成,并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顾炎武全集》,这是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一个盛举,也完成了顾炎武家乡人民的一大心愿。我忝列编委,为推进顺利出版贡献了绵薄之力,并且参与了在上海举办的出版座谈会。我为有这样的工作机会而感到高兴,也有了不少知识积累。

写作《顾炎武》传记,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要完成如此重要的任务,除了文学功底,更需要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音韵学、地理学等诸多方面的积累,尤其要对顾炎武先生的人生抉择、对他的思想哲学有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我,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所以,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天也不敢倦怠。可以这样说,我先后出版了五十种著作,像写作这部传记这样抛开一切,苦心经营,乐此不疲,还是第一回。我觉得,全身心地投入其间,调动自己的全副本领,不遗余力,是写好这部书稿的先决条件。

从夏天到初冬的几个月中,我全神贯注地认真阅读了顾炎武先生的大量著作、诗文,搜集了各种资料,进行深入思考。这个接近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的机会,对于我似乎来得晚了些,仓促了些,也并不容易。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我总算走出了这一步。

在撰写书稿的同时,年迈的母亲病情日重,与顾炎武的症状颇为相似。我坐在电脑前,惦念着卧病的母亲;来到病床前,又牵挂着未完成的书稿,惶惶来去,所承受的精神压力比任何时候都大。在母亲逝世后一个多月,九十四岁高龄的岳母又离开了人世。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击。在种种不堪的痛楚中,我不能不引发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更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时光的紧迫。

尊重历史事实,是传记的根本。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文学艺术创造,是为了让主人公生动鲜明的形象与读者的距离更近。在这部书稿的写作中,我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提炼、塑造顾炎武的文学形象。顾炎武是一个伟大的学者,研究面宽广,学术成就巨大,思想很深邃,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主要是“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以“采铜于山”的精神研究学问,似乎缺乏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尤其是情感生活,与“浪漫”二字扯不上边。这位四百年前醉心于学问的读书人,无论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行为方式,也都跟今天有很大的距离。怎样使传记的真实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结合,吸引今天的年轻读者的目光,对于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多年的资料积累,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打破了编年的方式,抓住他一生中先后两次入狱,围绕导致入狱的矛盾斗争,作为故事框架结构;紧扣他从“不仕清廷”到以自己的思想文化影响清廷的变化,紧扣他在纷繁复杂、各方冲突的时代浴火重生的过程,铺展作品思想脉络。尽可能多地寻找细节,关于顾炎武生平的细节,与他交往的人物的细节,以期在“天崩地裂”的明清交替大背景中,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顾炎武是一位文化名人,那么,从文化的层面写出他的卓立于世,是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的任务。同时,注意灵活多样地运用文学手法,如使环境更加典型,让情节留下悬念,给文字增添鲜活等等。所有这一切又都是建筑在大量掌握史料,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也许是我的愚钝,在书稿中不想掺入任何戏说的成分。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先后参阅了沈嘉荣先生的《顾炎武论考》、《顾炎武》,许苏民先生的《顾炎武评传》、陈祖武、朱彤窗先生的《旷世大儒——顾炎武》、周可真先生的《顾炎武与中国文化》、张岂之先生的《顾炎武》、赵俪生先生的《日知录导读》,卢兴基先生的《顾炎武诗译释》,以及《昆山文史》、《曲沃文史》、《昆山顾炎武研究会会内通讯》等著作和资料。《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委会组织专家,对我的写作提纲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文学评论家李炳银、史学家王春瑜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顾炎武先生诞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今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是他四百周年诞辰。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谨将我的这部书稿,奉献在先生的灵前。我相信,萦绕在心头的两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定会以其永不消逝的生命力,陪伴着我们走向未来。

陈益

2013年1月

书评(媒体评论)

顾炎武联语: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作者为乡贤炎武作传,细雨润笔端,常开五色花。不亦快哉!

文史专家 王春瑜

本传在一个伟大思想家坚韧的生命历程里,凝聚着时代的风云、人生的命运、理想的追求,成功地塑造出一个令人敬仰的古代文人形象。

文学专家 李炳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1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