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宗棠一生的经历来看,值得他骄傲的地方确实在在皆是:他严守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济时匡世”的途径,以一举人之身,而获两江总督陶澍、两广总督林则徐的交口称誉;以一乡绅之身,而得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倾心依畀;以一幕僚之身,而名动朝廷,受到咸丰帝的专恩眷顾;最后,仍以一举人之身,而位居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向以谦抑自贬为美德,左宗棠的傲,因与传统价值观不合,与世道人心不合,给他一生的功名事业带来了诸多麻烦。不光是人言藉藉、知交零落、仕途多舛,在樊燮案中,他甚至差点因傲而招来杀身之祸。但是,左宗棠终其一生,都不改其傲性傲气,并以此严格自律、百折不挠。
晚清名臣左宗棠为人处世、用人用事以“傲”闻名:在处世上,他以当世诸葛亮自居,认为天下事没有他做不到的;在待人上,他唯我独尊,直言无忌,身边几无知心朋友;在处理家事上,一贯都是大家长作风,说一不二;在用人上,视天下人才若无物,九州之大,唯有他左宗棠一人为旷代奇才。
在以谦抑自贬为美德的传统文化语境下,他的“傲”,因与传统价值观不合,与世道人心不合,给他一生的功名事业带来了诸多麻烦,以至于他虽然建立了足以自傲傲人的业绩,但一生知交零落、仕途多舛,甚至差点因“傲”而招来杀身之祸。
本书收集他给友人、家人的信件、札记及各类文稿中的“傲言”,再佐之以他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傲行”,便命之为《傲经》。张扬其严格自律及百折不挠,同时也警示其自傲之偏,为今人敲响警钟。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三十年前,我写了上述话来自夸,现在也常常能想起来,并试着朗诵给儿辈们听,不过已不免有惭愧的感觉。但是一个人的志趣不妨高远,怎么能因为我自己德行不高,才能浅薄,就不让子弟们学我少年时的狂妄呢?
【解读】
上诗写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当时左宗棠24岁。
就在写这首诗的前一年,左宗棠第二次赴京参加会试,初时被选为第15名,后来因为湖南的“招生”名额已满,左宗棠仅被取为“誊录”。心高气傲的左宗棠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毅然回家,继续“留心实学”。左宗棠的留心实学,就是重视对地理、盐政等的研究。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应是正道,但左宗棠对此似乎并不热衷,他在以后的各种场合和各类信件中,亦屡屡表现出自己从来就对科举功名不屑一顾的态度。这或许是他的真实想法,也或许是对自己没有考取进士耿耿于怀,但这一切都从另一个角度更明确地证明:左宗棠从年轻时起就立有大志,并自信一定会成为对国家有大用的人才。
诗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首先反映了左宗棠当时的生存处境——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左宗棠在24岁以前的生活经历。
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也就是公元1812年11月10日凌晨寅时,左宗棠出生在湖南湘阴。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1778—1830),字晏臣,又字春航,县学廪生,曾自己捐献钱财倡议修建了一所宗祠。左宗棠的祖父左人锦(1738—1817),字斐中,又字松野,国子监生,著有《族仓条约》,曾经仿效古代社仓法,提议平时由乡里一道设一座义仓,大家捐出一点稻谷,集中起来,名为族仓,若遇荒年,即开仓赈济,使族人得以温饱,并且自己带头捐谷,热心公益。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字孔时,县学生员(即秀才),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书生,以“恭悫”、“诚孝”闻名乡里,虽然家境贫困,但他却乐善好施,对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非常关心,曾在高华岭给行人提供茶水消渴。乾隆十七年(1752年),家乡遭遇天灾,他典当衣服,与族人一道在袁家铺施粥,救济饥民——虽然生活贫苦,却仍行慷慨义举,这是左家的传世家风。
左宗棠家的家境并不优裕,祖父和父亲平日教读诗书,有一些收入,再加上家中的几十亩田,每年可获租谷40石。但这些微薄的收益,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左宗棠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降生时,母亲已经38岁了。由于家中人口太多、收入有限,维持生计非常困难,母亲没有足够的乳水,只好用米汤来喂养他,所以左宗棠幼年时体弱多病,肚脐凸出。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左宗棠祖父左人锦带着全家人迁到府城长沙,在贡院东街的左氏祠堂开馆授徒。依照传统,病不自医,子不自教,可由于无钱聘请塾师,只得由祖父和父亲教左宗棠兄弟三人读书学习。左宗棠禀性聪颖,祖父和父亲便适时对他进行严格的儒学训练。左宗棠3岁时就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5岁时就正式开始诵读《论语》、《孟子》这两部儒家经典。后来,他继续读《大学》和《中庸》,并兼读朱熹的《四书集注》。读完《四书》,又接着读《五经》,并学习修辞和作文。左宗棠8岁就开始学习写作八股文,父亲每命一题,都要令他先仔细诵读《四书集注》中的相关内容,使他认真领会命题的释义,以防在行文时出现偏差。
左宗棠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学习时又全神贯注。每当父亲为学生和两个哥哥授课时,他都在一旁静听默记。尽管没有名师指点,可在祖父、父亲的谆谆教诲和严格管教下,左宗棠打下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基本功,并写得一手苍劲俊秀的好字。 道光六年(1826年),左宗棠14岁,首次参加湘阴县试(又叫童子试),名列第一。第二年五月去长沙应府试,仍居首位。不过,虽然知府原来欲列他为头名,但是由于被录取者中有一位年事已高,为照顾老者,发榜时抑左宗棠为第二。为了这个,知府还专门召见了左宗棠,对他加以鼓励。
按例院试是由皇帝派遣学政到省里去主持考试。这一考试是以县为单位,只有及格者才能算正式秀才。左宗棠由于母亲病重,错过了学政主持的院试。左母病重时,因买不起贵重药品,很快病故,死后丧葬的费用,也是靠着四处借贷,才凑了二百多两银子。这笔债,左家过了好几年才得以偿清。
道光十年(1830年)正月,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病重,于元宵节后的第三天去世了,终年53岁。左观澜半生教书,并未给儿女留下多少遗产。此时左宗棠的长兄宗械已于道光三年(1823年)病逝,次兄宗植为生计操劳,不得不与宗棠分别,做了三年新化训导,与宗棠相聚时间也很少。依据那时的规定,碰上父母之丧必须丁忧守制27个月,而且在丁忧期问,为官者要卸任回乡,应试者也不能够参加考试,左宗棠只好在家加倍努力地读书。
道光十一年(1831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可由于家境贫寒,没过多久他就不得不离开城南书院,转入长沙的贫民子弟学校,那时称为公资书院。学校提供膳食,以便家境贫穷的学生能够继续读书。这时,新任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湘水校经堂,亲自教授经学,并且学生每人每月有膏火银八两,与其他书院相比,条件更为优厚,左宗棠于是便转学到了湘水校经堂。在湘水校经堂学习期间,因为曾一年内7次经学考试名列第一,左宗棠给吴荣光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P1-4
左宗棠(1812—1886),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省湘阴人。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先后参与和指挥了围剿太平军、陕甘捻军及收复新疆等一系列战役,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
总结左宗棠一生为人的特点,可以一字以蔽之曰:傲。
左宗棠的傲,首先表现在他的处事上。左宗棠以当世诸葛亮自居,认为天下事没有自己做不到的;其次在待人上,左宗棠唯我独尊,直言无忌,身边几无知心朋友;再次是在处理家事上,左宗棠一贯都是大家长作风,说一不二;还有就是在用人上,视天下人才若无物,九州之大,唯有他左宗棠一人为旷代奇才;……左宗棠的种种“傲相”,都记录在他给友人、家人的信件、札记及各类文稿中,我们把左宗棠的这些“傲言”集结起来,再佐之以他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傲行”,便命之为《傲经》。
从左宗棠一生的经历来看,值得他骄傲的地方确实在在皆是:他严守忠君爱民思想,精心求学,积极探求“济时匡世”的途径,以一举人之身,而获两江总督陶澍、两广总督林则徐的交口称誉;以一乡绅之身,而得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的倾心依畀;以一幕僚之身,而名动朝廷,受到咸丰帝的专恩眷顾;最后,仍以一举人之身,而位居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要职。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向以谦抑自贬为美德,左宗棠的傲,因与传统价值观不合,与世道人心不合,给他一生的功名事业带来了诸多麻烦。不光是人言藉藉、知交零落、仕途多舛,在樊燮案中,他甚至差点因傲而招来杀身之祸。但是,左宗棠终其一生,都不改其傲性傲气,并以此严格自律、百折不挠。可见一个人要以“傲”立世,是多么的不易!
当然,左宗棠一生中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颇多,在其无忌的“傲言”中,亦颇多偏激、过甚之辞。有人说,人当有傲骨,不可有傲气,此语似可纠左宗棠自傲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