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让中国的很多私营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与压力,一时间,很多企业都处于水深火热、四面楚歌的境地。
而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的私营企业每分钟有9家倒闭,能够存活3年以上的不足10%。私营企业为什么寿命如此之短?怎样才能让中国的私营企业做大做强呢?
本书从经营和管理私营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私营企业存在的各种痼疾开出了治标又治本的良方。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分析,本书从企业的战略决策、内部管理、整体营销、外部环境、资本运作、企业文化等多方面深刻剖析私营企业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以使私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充分认识、防范和化解各种各样的风险,实现企业持续健康的成长。
现阶段,私营企业作为一支生力军,对经济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不可取代的作用。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也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企业。但在私背企业发展壮大后,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部分私营企业总是在做大做强后不久就走下坡路。有很多名噪一时的私营企业几乎是一夜之间就破产或倒闭。而在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很多私营企业都没能经受住考验。
私营企业自身的缺陷在哪里?为何私营企业总是“明星”变“流星”?私营企业如何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解决自己的成长困惑?本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
本书从经营和管理私营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近年来一些著名或典型的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私营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借鉴的成功方法,内容涵盖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管理机制、经营信息、服务质量、品牌意识、企业精神、经营观念、人力资源、领导素质等企业经营管理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分析透彻。读者可从中学到有效的经营方法、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并汲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让私营企业可以走得更稳、更远。
独裁会导致失败。人才对企业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沃德公司将企业安危系于埃弗里一身,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集体决策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程度。而埃弗里的专断,听不进异己之见,自然会导致企业失败。
休厄尔·埃弗里无疑是个不一般的人,他曾经成功地挽救了沃德公司,但同样是他,又几乎倾覆了沃德公司。
休厄尔·埃弗里何许人也?埃弗里1874年出生于密歇根州的萨吉诺,是密歇根一个富有的木材商的儿子。在他一生中的许多年里,他一直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成功者。1894年,他从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毕业,并开始在他父亲手下的一家小石膏厂做基层工作。在22岁时,他已是这家工厂的经理。1901年,这家小企业被美国石膏公司吞并。四年以后,埃弗里成为美国石膏公司的总经理。《时代》杂志把他描述为“一个和蔼的、卓越的超级推销商”。正是他把美国石膏公司建成美国最大的建筑材料供应商。
此后,埃弗里的人生之途出现了一次大的转机。在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1932年,受沃德公司的董事和股东之托,埃弗里临危受命挽救这家岌岌可危的公司,因为沃德曾在1931年出现了870万美元的巨额赤字。埃弗里将一批年轻有为的经理人员召集在自己的周围,他在沃德公司的存货中增加许多高档品,并声称:
“我们不再依靠那些乡下佬和土包子,不再只卖工装裤和防粪鞋。”他使公司重新进入了时髦商品市场,改进了商品目录,关闭了70家亏损商店。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埃弗里成功了。12年后,他已把1931年的870万美元的亏损扭转为1943年的2043.8万美元的赢利。在1932年,这家公司的亏损是西尔斯公司的22倍,营业额却只有西尔斯公司的65%;而到1939年,沃德公司的营业额已相当于西尔斯公司的82%,利润则是西尔斯公司的84%。
事情如果到此为止,埃弗里可谓功成名就。但在公司经营顺利时,埃弗里却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即对企业实施独裁和错误的领导。埃弗里以铁腕手段控制着沃德公司,不接受任何异己之见。在他任职期间,有3位总经理、24位副总经理和许多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先后离开了公司。在他们中间,有些人未来成为洛德和泰勒公司及格兰特公司的总经理。由于埃弗里的独裁,公司很难留住那些能干的经理人员,因为他们希望能够享有自主权,来做出积极进取的决策。
由于埃弗里的独断专行,以一个老式暴君的身份统治这个拥有10亿美元资产的公司,也由于公司没有民主决策机制,所有决策都由埃弗里做出,所以难以保证决策的团队化执行。恰好这时,埃弗里又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其一,拒绝扩展经营规模。从历史上看,沃德公司的商店大多开设在乡间小镇上,这样做是为了拥有农村消费者,而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被视为主要的市场。‘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在近郊,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不可避免地从市中心和小型商业区那里抢走不少生意。但在这一购买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沃德公司却拒绝扩大经营,拱手把市场送给了西尔斯公司、彭尼公司和其他竞争者。
其二,战略预测失误。沃德公司并非不具备扩张的条件,而是埃弗里对前景不看好。沃德公司既不缺乏资金,也不缺乏管理人才。事实上,’该公司正储备着几百万美元的资金以备应用。资金如此充足,以致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曾说过这样一句后来被广泛引述的话:“在今日美国,沃德公司是拥有商店门面的最好的银行之一。”但埃弗里有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便会发生经济大萧条,而他的依据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大萧条。埃弗里预计,由于工业从军工生产转向民用生产,几百万退伍军人又要寻找工作,因此整个国家在把经济向和平时期调整时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他预言“经济形势的恶化将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他因此表示说:“我们(沃德公司)将不做任何反应,我们非常审慎。”
如果形势的发展正如埃弗里所料,即在战争结束的3~5年内确实开始了严重的经济大萧条,那么他就可能成为一名英雄式的人物,他可能会像《商业周刊》杂志推测的那样,获得“美国最精明的商人”的赞誉。当他人都因经济萧条而陷于紧缩困境之时,沃德公司的现金和流动资产就可推动公司以得天独厚的价格优势进行扩展。不幸的是,经济发展的现实表明,埃弗里的预测是错误的。
埃弗里的独裁,导致了公司决策难以吸收异己之见,最终铸成了公司战略性决策的失误。公司既丧失了发展机会,又在竞争中败北。
首先,1945~1952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经济控制的年份,沃德公司连一家新的商店都没有开设,反而关闭了27家商店,使沃德公司的商店总数由632家减至605家,1952~1955年间,他又关闭了37家入不敷出的商店。与此同时,其竞争对手西尔斯公司却在蓬勃发展,商店总数由1946年的610家递增到1952年的684家。
其次,当战争结束后,西尔斯马上就掀起了自20年代以来最大的扩展浪潮,大约有3亿美元的资金押在战后经济会立刻使经济发展这样一种信念上。在战争结束后的头两年里,西尔斯公司的销售额从10亿美元猛增到近20亿美元,而休厄尔·埃弗里则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不做任何发展的努力,按兵不动,拱手让出了市场份额。
预测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埃弗里之所以在竞争对手大兴土木、大规模扩张时按兵不动,是因为他预测前景不佳。预测失误,使企业错过了发展机会。当然,这也是由于个人决策科学程度低所致。P14-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在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也因私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营销活跃等优势,私营企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资本或技术领先的企业,像众所周知的四川新希望、方太电器、正泰集团、盛大网络、华为、腾讯、阿里巴巴、中星微电子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现阶段,私营企业作为一支生力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大、不可取代的作用。有资料显示:中国的私营企业创造的GDP比重已经上升到70%,吸纳的劳动力的比重更是高达80%;地方经济发展有60%都是地方私营经济带动的。
但在私营经济高速增长、发展壮大后,我们却发现了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部分私营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总是逃脱不了做大做强后成为“明日黄花”——今天还在那里风光无限好,明天就近黄昏了。以致有人戏言:私营企业是属螃蟹的,一红就死。经统计分析,中国私营百强企业的寿命为10年,私营企业的整体平均寿命只有3年。中国很多名噪一时的私营企业几乎是一夜之间就破产倒闭,比如沈阳飞龙、巨人集团、德隆集团、科龙电器等。企业好像是泡沫,一吹就破。而在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刷下,中国的很多私营企业都没能经受住考验,据官方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我国就约有7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
同时,另一些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私营企业经营问题的关注:大学毕业生争相进入事业单位和大型国企,对私企唯恐避之不及;成功的职业经理人也开始回流到国企、政府机关;农民工也开始挑老板了,沿海地区接连出现“民工荒”。
许多人不禁在问:私营企业自身的缺陷在哪里?为何私营企业总是“明星”变“流星”?私营企业如何才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解决自己的成长困惑?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促进中小私营企业健康成长,并使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与国际市场顺利接轨,也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特意推出了这本《私营企业经营全书》,希望能为中国私营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开出治标又治本的良方。
私营企业的经营方式需要变化。不少私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企业便可以“见风就长”。这种思想只适用于改革开放初期,忽视了时代和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危机下竞争压力的增大,私营企业早期简易、高效的运营机制的优势正在日益消失甚至走向反面,成为做大做强的障碍和束缚。在科学发展、环保节能、循环经济成为主题的今日社会,私营企业以粗放式的、投机取巧为特色的传统经营模式已然落伍,应提早淘汰,转向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以,“顺时而变”势在必行。针对私营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方向不明、决策失误、没有品牌意识、盲目多元化、忽略财务管理等问题,本书提出了把方向、夯质量、树品牌、驭资本、抓利润等变化思维的方式,为企业的经营指明了出路。
私营企业的管理手段需要创新。有资料显示,有相当数量的私营企业失败是由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由于经营者的管理意识陈旧或用人不当所致,如家族式管理、缺乏企业文化、缺乏长期稳定的制度化管理等。在巨人集团倾覆后,巨人集团的总裁史玉柱说:“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管理的危机,我们的企业可能比较突出一些,我们只是先行一步触礁。”这就是前车之鉴。为使企业延长生命周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使企业经营者有创新意识。所以,本书提出了“三分管人七分带”、“经营人才才能赢‘财’”、“企业文化是明天的利润”、“组织架构也能出效益”等管理新思路,为私营企业解决管理难题。
私营企业的管理者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很多私营企业之所以被市场淘汰,是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知识层次低,缺乏远见卓识。全国工商联进行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私营企业主竟然不懂财务报表,90%以上的私营企业主不懂英语和计算机,有些私营企业主甚至不读书、不看报,更别提钻研管理理论、进行知识更新了。结果是,中国的私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本书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只有高素质的企业家才能稳掌企业之舵,带领企业走向长久辉煌,所以,私营企业家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才能使企业基业长青。
本书从经营和管理私企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近年来一些著名或典型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私营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可以借鉴的成功方法,内容涵盖面广,从资本运作到市场营销,从管理机制到经营信息,从服务质量到品牌意识,从企业精神到经营观念,从人力资源到领导素质,分析透彻,极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用更科学有效的经营手段、更创新实用的管理理念来保证。在压力的鞭策下,我们应保持对新知识的向往,在学习过程中为企业经营找到新的方案和出路。无疑,本书就能满足你这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