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故乡的异乡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继志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散文集,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对故乡和生活的热爱。故乡的山水在作者笔下都极其美好,与故乡相关的童年和青少年时的回忆也值得一生回味。同时散文也抒写了作者定居北京后的情感和生活,以及他在各地游历时的感悟。

内容推荐

既是故乡,又是异乡。在喧嚣的大城市,梦想,在高楼大厦栖息;而儿时的记忆,仍默默地在岁月里生长。

离开生命的起点,到达一个又一个目的地,成为故乡的异乡人;但生命的底蕴不曾变,乡音不曾变,乡情不曾变。

年少时,从不拒绝漂泊,跌跌撞撞地摸爬滚打只为心中想要的生活——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未必清晰。

人到中年,生活渐趋安稳,生命中的躁动也渐趋平缓,体味返璞归真的意境时,留恋的永远是平淡中的情意。

在路上。仍在路上。于繁杂的事物中,文字可以抚慰心灵;自言自语一般絮叨,又像是在倾诉……

目录

澧水断想

乡音中的澧县人

槐花今叉开

槐树及其他

竹叶茶

元宵节、团子及其他

端午的标签

那年

少年不识愁滋味

物非人是

找不到长大的姑娘

醉在旅途的女子

还是自由好

底线

随写亦蓝

王焕庆的桥

《兰江》杂志的蔡老师

故乡的米米

不能远去的记忆

父爱

北京的萱草和故乡的黄花菜

外婆坟头的烟环

湘菜进京

澧县的葡萄

株洲行记

古浪屿的建筑

杜甫墓

拥挤的武夷山

绣楼

一江清水一城绿

叶黄叶红

卓文君的酒肆

相思竹

雅鱼

荷亭

柳叶湖印象

双手合十

童年的瓜棚

北京的沙尘暴

抚摸秋天

近春

下雪了,油菜获得一个湿漉漉的吻

白色鸟

杜拉斯的身影

走过雨巷

遥远的通道

粗人

减肥记

步行者说

想,并不是问题

前世是乞丐

斗地主

—种心疼无助

家长会后的感受

与父亲—起过节

教师节感怀

写给儿子的十八岁

诗意的生活

试读章节

端午的标签

而据我所知,许多地方的端午节并不吃粽子,而是蒸新面来过节,即将春收的作物做成点心,在端午节时尝新。

端午节是个什么节日?我回答不上来,却想起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一些标签。首当其冲的是吃粽子,然后是赛龙舟,然后是采艾蒿和菖蒲草,然后是撒雄黄和喝雄黄酒……然而,端午最典型的标签,恐怕还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了。

一个中华民族全民性的节日,一个源远流长的节目,无疑会有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而最热闹的是赛龙舟,最普遍的是吃粽子。

然而,许多人与龙舟无缘。因为龙舟要赛起来,需以水为依托。

然而,很多人甚至与粽子无缘。有些地方过端午,并无吃粽子的习惯。

这样,赛龙舟和吃粽子之外,端午有更多的标签便也正常。

我小时候过端午,是不知道端午原是要吃粽子的。我记忆中的端午节,在我少小的时候,是一个扯菖蒲草洗澡、在门头插艾蒿、在墙角撒雄黄的节日,还会用新收的小麦磨面,蒸麦子粑粑吃。我生长的那地方,在湘西北山地,端午节通常就这样过。后来,走出那个小山村以后,菖蒲、艾蒿、雄黄等端午符号难得遇见。过端午的唯一方式,仅仅就是吃个粽子罢了。

中国人的节日,吃是最主要的仪式。元宵节的元宵、三月节的地米菜煮鸡蛋、中秋节的月饼加上端午节的粽子,我们很难不从传统节日中找到吃的痕迹,就是春节,也多与吃相关联。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说法颇多。很多人都说与屈原投江有关,就是说,端午节是一个纪念屈原的节目——粽子撒到江里喂鱼,怕鱼儿把屈原吃了;赛龙舟则是要以鼓乐轰走鱼儿,还是怕鱼儿逗留,要吃掉屈原。不能不说,这个传说很美好。一个人死了,哪怕是投江而死,但社会认同他的人生价值,这是很难得的事情。我一直以为,屈原的死,未尝不是消极,人生在世,世人皆浊我独清,本来就有些片面,而清者治浊,需要身体力行,似乎不应该是一死了之或者以死为法的事情,虽然死可以警醒世人,但清流的标本不见了,清流的源头消失了,世界完全沦为污浊,则世界何日可以清明呢?实际上,屈大夫死了,楚国消亡了,不能不说没有一点相倚的渊源。当然,屈原的死的确是起到了某种警醒世人的作用,否则,他不会被世人以一个节日的形式千古纪念,倘使端午节的确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话。

然而,纪念屈原仅仅只是端午来历的一种。在与端午相关的习俗中,驱邪活动成为仪式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可以从流传至今的一些习俗中找到见证的。端午的端,是开始的意思;午,则有阳气旺盛的说法,所以,端午,许多地方又称之端阳。古人认为阳气太盛,邪秽将生,需要防范,所以,就采菖蒲草洗澡、泡茶或者制作酱油,为的是驱邪;就采艾蒿插于门楣,为的还是驱邪;就撒雄黄于墙头屋角或者调雄黄酒喝,仍然是为的驱邪……由此我们不难推知,端午最先应该就是古代的全民健康目吧,一代代演变,由此而成为一个节日。

我又怀疑端午节与尝新节有些关联,虽然吃粽子与尝新没有太多关系,但至少端午节是个讲究吃的节目。而据我所知,许多地方的端午节并不吃粽子,而是蒸新面来过节,即将春收的作物做成点心,在端午节时尝新。我小时候过端午就是这样。我以为我们那样的过法属于端午节的一个特例,昨天遇见经济日报的丁先生,他是安徽人,他说他们老家过端午,也是不吃粽子的,也是蒸麦面粑粑吃。我就想,端午成为节日,是不是有这样的一层意思在里面,即我们有了吃的,但天气开始滋生邪秽,所以我们要想些办法注意蚊虫滋扰,保证健康……这是我的瞎想,却不是没有道理。

端午是某个传统节日,传统意味着上下相传,代代相传,是一类人共同信奉的文化。但是,现在的端午,对于许多人来说,仅仅成为吃粽子的一个特殊日子,而其他许多的标签,已经渐渐地找不到了。节日而不能仪式地文而化之,则这个节日与普通的日子将不会有太多的区别。中国人传统的节目,仪式性总是不够,而人生其实是需要仪式的,节目流传,也多因其强烈的仪式色彩。

今年起,国家对传统的节目——清明、端午、中秋开始安排假期,这对传统节目的传承可能会有些好处。然而,对比已经过去的清明和端午两个节日,我以为,其节目氛围似乎大不一样。同样是三天的小长假,它们的不一样在哪里呢?仔细一想,我明白了,清明有一个仪式化很强烈的活动——扫墓,而端午则少了些仪式感。就是最为标签化的吃粽子,也不是人人爱吃,有的人干脆就不吃。一个节日没有太多的节日色彩,剩下的则仅仅只是人们休假的一个借口,这样的节目势必寡味,甚至比平常的日子还令人落寞。

那 年

中学时代的那年,很少有人不记得;中学时代的那些人,很少有人拒绝再见。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关于我的最高学历,我只承认是高中毕业。虽然后来也以别的方式取得过中师、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之类的证书,但我总以为不正宗。实际上,以非全日制方式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的与以全日制方式完成的,就学问上讲,来得辛苦而零碎,从校园文化熏陶的角度看,非全目制学生所受到的几乎是零,所以虽然某所大学发给你一份学历证书,但你不会太多地认为你果真是这所大学的学生。

就文化认同来讲,证书并不重要。比如我记得我就没有真正的高中毕业证。但是,我不会说我没有上过高中。

只是,我读高中时年龄小,加上那时的风气,同学之间交流并不多,这就使得我步入社会之后,与中学同学联系甚少。联系少的原因,也与没顺势考上大学有关。我知道,但凡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那些同学,联系还是比较频繁的。这几年,因为在老家做一点小投资,会遇到中学同学,彼此也并不是不记得。几十年离开之后,有缘重逢,无论当初在学校时有过或者没有交往,只要是同学,居然都会很亲切。十几岁时,确实是青葱岁月,大家彼此毫无芥蒂,一些现在很普遍的中学早恋或者青春男女的倾慕,似乎也来不及发生,大家就各奔东西了。但是,那一段时光不会是空白,谁长得漂亮?谁显得帅气?谁成绩最好?谁最调皮……往事在同学聚会中都会历历再现。那是些纯真的岁月。一个沾染了社会红黑的人,很难不把纯真作为美好留存下来。于是,中学同学的重逢,就成为我们对于那段青涩岁月的缅怀。大家相聚在一起,就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就显得相对平等,自然也就可以找到一种久违的亲切与安宁。甚至,勾起你对于造化弄人的感慨以及何不当初的遗憾。

今年春节,我回老家,照例碰到许多中学同学。这样的机会,似乎也总是只有年节假日才可能。一般是一个同学碰面,顺带就拢来一大帮同学。大家在一起,没有少小时代的拘谨,也没有日常应酬的故作姿态,会让你觉得,人生中有那么一段时光,有这样一些聚会,是很幸运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聚会,看文友的博客,常常可以看见类似的记录。一个文友写过寥寥几行字,题目取得很好,叫《记得当年春衫薄》。这是很感慨人生的一种题目,似乎也有很多的遗憾隐藏其中,有什么感慨?有哪些遗憾?文友记述并不多,但是,我可以看出来,她对于那段年少时光,是怀念并且珍惜的。

那年,总是用来表述过去的。那年的很多事,在过去的岁月里,你不一定全记得;那年的许多人,在你的记忆深处,未必全想得起来,但是,中学时代的那年,很少有人不记得;中学时代的那些人,很少有人拒绝再见。这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

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散文叫《记得当时年纪小》,把他少小时代的事写得极感人。文人喜欢怀旧,散文又多用来表达情绪。我想,一个文人,回忆起他的青涩时代,是很难用不堪来表述的,因为无论那年多么不堪,当岁月远去,他一定都是只怀了美好来记述的。

P24-29

序言

李志庄

很喜欢这本散文集的书名“故乡的异乡入”。

作为继志的同乡,同行,同为60后人,同在京城讨生,自以为能够在字里行间,一定程度上体察到继志书里那些直白的和含蓄的情感、情绪、喜好、留恋、向往、幸福、遗憾、苦闷、关切、执着,甚至从容平和中的焦灼与不安,清晰理性中的迷惘与困惑。

看得出,继志的故乡情结是浓厚的。家乡的一片茶叶,一种野花,一声乡音,一湾小溪,他都可以充满深情地从细节说道、忆起。同时,继志追求的境界又是自然并且理性的。散文里描绘出故乡的种种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甚至写个人的喜好,写母亲的病痛,写儿子的成长,也升华出自己许多见解与哲理,触发一种深邃的思索,让我们得到一种审美的感受与启发。或许,正因为是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虔诚,才让他在现在回望故乡回首过往的时候,有一种挥之不去似无却有的矛盾与纠结。

故乡与异乡,本就是一对矛盾。因为远离,才有故乡;因为留恋,才有回望。曾几何时,我们都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湖南人,充满了朝气与憧憬的青年人。我们离开故土的时候,不知世事复杂,不知前路艰辛,果敢决绝,义无反顾,无畏无惧,霸蛮拼搏。我们心目中的未来,丰富多彩,变幻多端,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选择。我们没去领会什么是中庸,什么是妥协。非黑即白,非正即邪,吹毛求疵,锱铢必较,苦过,累过,灰心过,气馁过,却没有停过步、回过头。走啊走,行啊行,一直游走在路上。

如今,我们都已经年过不惑,步入中年。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为人领导,为人同事,为人下属。做了许多喜欢做的应当做的事,也做了许多不喜欢不情愿不得不做的事。承上启下,左突右冲,多少练就了一些圆融委婉的处世之道,似乎有了一些通达潇洒的定力沉稳,内心深处却也开始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失衡,一种从容中的急迫。

所以,继志说“中年的苦闷,可以写在额头的皱纹里,可以写在渐生的华发上,可以写在岁月的年轮里,更可以镌刻在心灵的沟回间……既然苦闷是一种心境,我为什么不可以平静地接受呢?”我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态度和追求。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参与了30年时代巨变并从中受益。正常情况下,我们起码还将再活30年。虽然我们不可能像我们的故乡父老乡亲那样儿孙满堂,但我们会有机会面临更多的选择。“幸福是需要向往的”,幸福也是需要选择的。我们成不了古人,我们也很难真正再回到故乡。“苦闷是一种心境”,幸福也是一种心境,这种心境,就在于我们现在的选择。

2010年6月1日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旅游报》总编辑,湖南邵东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9: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