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孔鲱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是谁尔虞我诈扰乱了皇帝的清梦?是谁只手遮天加速了王朝的颠覆?是谁手无寸铁扭转了乾坤?擅权谋,揽朝纲,他们将江山玩弄于股掌却难辨忠奸。有道是九锡加身甘为臣,是非纵与后人说。

假设中国历史以时间为主脉存在,那么将其横断,它便会有别种形态。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所有文明都浓缩在这五千年中,知识、财富与思考都可以从其中获得。从历史的任一截点切断,它都会成为一部崭新的画卷。

《历史的横断面》丛书包括《远逝的王朝》、《尘扬古战场》、《权臣斗》、《浴血功臣录》共四本。

孔鲱编著的《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以朝代、地理位置、人物等为主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让历史看起来更有线条。

内容推荐

《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由孔鲱编著。

权臣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书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权臣相斗一直无休止,有的是自发挑起争端,有的却是昏君搅局。

所谓为臣难,为权臣难,为他人及皇帝不猜忌的权臣更是难上加难。

拥有多种身份的权臣,在朝中千百般变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们把持着朝中大权。有的是皇亲国戚,有的是名臣之后,也有宦官阉党,更有贫民凤飞。虽然出身不同,却有奸诈狡猾,有忠诚不二。

他们如何发迹?又是如何消失,每目轻松来去,还是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一本《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将揭开谜底……

目录

第一章 李斯与赵高

政治同盟/3

1.秦始皇巡行/3

2.“敏于事”的宠臣/4

3.沙丘之谋/5

关系破裂/6

1.赵高的阴谋/6

2.诬陷李斯/8

赵高之死/10

1.指鹿为马/10

2.杰出的书法大家/11

李斯的功过/12

1.毁誉参半/12

2.整理小篆/13

第二章 霍光与上官桀

政敌、权倾朝野的呢?

原来是亲家/17

1.霍光辅政/17

2.成为一家人/18

上官桀的算计/19

1.依附盖长公主/19

2.勾结桑弘羊/20

勾结藩王/21

1.野心家燕王/21

2.清君侧/22

霍光的反击/23

1.聪明善断的昭帝/24

2.先发制人/25

第三章 窦宪与袁安

窦宪专权/29

1.兄因妹贵/29

2.专权引祸/30

曲击匈奴/31

1.在出兵问题上的争执/31

2.击败敌军,鸡犬升天/33

北匈奴请降/34

1.金微山之战/34

2.袁安的先见之明/35

功高震主/36

1.权震朝廷/36

2.不同的结局/37

第四章 梁冀与李固

针砭时弊/41

1.踏入仕途/41

2.“固执”的反对派/42

梁冀掌权/43

1.“天下第一”廉吏/43

2.举荐贤良/44

扶立幼帝/45

1.帝位之争/45

2.一句话惹的祸/46

诬陷贤良/46

1.桓帝继位/47

2.被诬身死/47

第五章 董卓与王允

朝廷乱局/51

1.何进的昏招/51

2.董卓的用人策略/52

汉室忠良/53

1.文武皆能的才子/53

2.隐忍不发/54

秘密准备/55

1.扶持正义之士/55

2.筹备反董力量/56

铲除董卓/57

1.找个好内应/57

2未央杀贼/58

第六章 司马懿与曹爽

受诏托孤/61

1.无权的太傅/61

2.打败仗的大将军/62

专权弄政/64

1.兄弟掌兵/64

2.韬光养晦/64

绝地反击/65

1.高平陵政变/65

2大权旁落/67

澄清真相/68

1.曹爽这个纨绔子弟/68

2.“冢虎”司马懿的智慧/69

第七章 谢安与桓温

世家大族/73

1.流连山水的名士/73

2.谢安的“普通话”/74

风流人物/75

1.谢安有远志/75

2.北伐中原的权臣/76

与权臣周旋/77

1.废立君主/77

2.巧斗权臣/78

力挽狂澜/79

1.简文帝的糊涂诏书/79

2.镇定应权臣/80

第八章 司马道子与桓玄

皇权衰落/83

1.要命的玩笑话/83

2.王国宝的“消失”/84

王恭兵败/85

1.再当一回盟主/85

2.兵败身陨/85

胜者为王/87

1.桓玄一家独大/87

2.子夺父权/88

强强相碰/89

1.讨伐桓玄/89

2.“踏板”刘牢之/89

第九章 姚崇与张说

两名忠臣/93

1.救时宰相/93

2.燕许大手笔/94

官场博弈/95

1.姚崇的脚病/95

2.张说的自救/96

生死较量/97

1.挽救姚氏一族/97

2.算计张说/98

两大将军人物/99

1.技高人胆大/99

2.好一个兵部尚书/100

第十章 李林甫与杨国忠

走夫人路线/105

1.诌附武惠妃/105

2.裙带关系/106

与太子的争斗/107

1.推选继承人/107

2.诬陷太子/108

3.不依不饶/110

矛盾爆发/110

1.王敛的冤死/111

2.李献忠叛唐事件/111

不同人的结局/112

1.老奸巨猾的权臣/112

2.命丧马嵬驿/114

第十一章 牛僧儒与李德裕

党争的缘由/117

1.一纸策文得罪宰相/117

2.进士考试舞弊案/118

朋党之争/119

1.意气用事的牛僧儒/119

2.第三方的崛起/120

一朝天子一朝臣/121

1.独掌朝政的李德裕/121

2.牛党又回来了/122

党争结束/122

1.死在了贬所/123

2.文坛的名士/123

第十二章 寇准与王钦若

同为宰相/127

1.刚直足智的宰相/127

2.瘿相王钦若/128

刚烈难防奸佞/128

1.道不同不相为谋/128

2.真宗亲征/129

受馋贬斥/131

1.暗中进谗言/131

2.策划祥瑞闹剧/132

3.重新入朝/133

不一样的仕途/133

1.溜须/133

2.王钦若的功劳/134

第十三章 范仲淹与吕夷简

两次贬官/137

1.闭门不出的学子/137

2.越职言事/137

3.再贬出京/138

第二次交手/140

1.调任开封府尹/140

2.无形的政治派别/141

举荐政敌/141

1.西夏犯边/142

2.吕夷简举荐之功/142

二人的政治作为/143

1.庆历新政/143

2.吕夷简的功与过/144

第十四章 王安石与司马光

官宦之后/147

1.王安石的“矫世变俗”之志/147

2.不走寻常路的司马光/148

改革运动/149

1.危机下的变革/149

2.理财更重要/150

新、旧之争/150

1.推行新法/151

2.削弱守旧势 /151

旧党上台/152

1.罢去相位/153

2.新法废除/154

第十五章 韩侂胄与赵汝愚

定策安邦/157

1.不孝的皇帝/157

2.联合韩侂胄/158

渐生嫌隙/159

1.饨胄要官/159

2.经筵侍讲/160

排斥贤良/161

1.罢退朱熹/161

2.削弱政敌的势力/162

一夕暴死/163

1.诬陷赵汝愚/163

2.病死永州/164

第十六章 刘基与李善长

封侯拜相/169

1.诚意伯/169

2.百官之首/170

两大集团/171

1.第一次交锋/171

2.中都选址/172

扶持代理人/173

1.使淮西集团暂时失宠的关键人物/173

2.走上台前的胡惟庸/173

最终的对决/174

1.浙东集团的落败/174

2.六公之首的结局/175

第十七章 刘瑾与杨一清

权诈谋权位/179

1.“立皇帝”/179

2.排斥异己/180

等待时机/181

1.安化王反叛/181

2.平息事变/182

借机谋事/183

1.宦官张永/183

2.游说张永/184

诛除权阉/185

1.揭发罪行/185

2.凌迟处死/186

第十八章 严嵩与徐阶

写青词的辅臣/191

1.专擅国政的权臣/191

2.王守仁的传人/192

韬光养晦/193

1.曲意逢迎/193

2.迎合帝意/193

密谋反击/194

1.切中要害的奏章/194

2.抓住时机/195

徐、严轶事/196

1.徐阶认错/196

2.严嵩与至公堂/197

第十九章 张居正与高拱

王府的讲官/201

1.出身微寒的张居正/201

2.三朝元老高拱/202

对宦官的态度/203

1.弹劾高拱/203

2.暗结宦官/204

明争暗斗/205

1.抑制宦官/205

2.将计就计/206

谁是谁非/207

1.与宦官结盟/207

2.高拱的成就/207

第二十章 魏忠贤与东林党

拥立熹宗/211

1.东林党人/211

2.熹宗继位/212

和平相处/213

1.依附客氏/213

2.互不相扰/214

专权乱政/215

1.阉党的势力膨胀/215

2.拿汪文言开刀/216

最终摊牌/217

1.弹劾阉党/217

2.尽黜东林/218

3.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终结/219

第二十一章 明珠与索额图

皇帝的侍卫/223

1.宫廷长官/223

2.皇亲国戚/224

同朝为官/225

1.三藩叛乱/225

2.魏象枢的作用/226

两大集团的形成/226

1.太子党与长子党/226

2.明争暗斗/228

3.弹劾自己/229

不同的结局/229

1.善始善终/230

2.幽闭处死/230

第二十二章 和珅与刘墉

两次交锋/235

1.不同的官路/235

2.国泰贪污案/236

3.智斗苏凌阿/237

周旋巧斗/238

1.刘墉的书法/239

2.观风听月/239

智赚和砷/240

1.仅穿朝服斗和珅/240

2.雪泥戏和坤/242

历史真相/242

1.和坤的重情和外交才能/243

2.查抄和砷/243

第二十三章 翁同龢与李鸿章

一纸弹劾惹的祸/247

1.失守城池的翁同稣/247

2.父死兄徙/248

是战是和/249

1.一战一和/249

2.“清流”领袖/250

排挤非难/251

1.克扣军费/251

2.“替罪羊”李鸿章/252

支持维新/252

1.李鸿章遗憾离世/252

2.翁同龢在落魄忧伤中故去/253

试读章节

窦宪专权

窦宪因其妹妹被汉章帝册封为皇后而变成了皇帝的亲戚。窦家一度家道中落,到现在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了。但窦宪并没有满足,他在窦太后的庇护下,一步步走上了专擅朝纲的道路。

1.兄因妹贵

东汉章帝在位的时候,衣食朴素,励精图治,重视农桑,大力兴修水利,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好儒术”,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经济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汉章帝对于外戚则过于宽容与放纵,这为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

建初二年(公元77年),窦宪的妹妹窦氏被选入长乐宫。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举止得体,言谈非凡,因而得到了马太后的赏识,更得到了汉章帝的喜爱。

马太后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女儿,汉章帝即位之后,她被尊为皇太后,辅助章帝处理一些政事。她虽然贵为皇后、太后,却很谦逊,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国家为念,多次拒绝封赏自己的兄弟,因此得到了世人的赞颂。

马太后因病去世后,窦氏在宫内的权势与地位逐渐提高了。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窦氏被汉章帝册立为皇后。她的兄长窦宪则以外戚的身份拜为郎,后历任侍中、虎贲中郎将等职。其弟窦笃担任黄门侍郎。窦氏兄弟二人侍奉章帝,受到的宠信日盛一日,居然令王公为之侧目。

窦宪仰仗章帝的恩宠,仗势欺人,竟然以低价强买下了沁水公主的苑囿。公主畏惧窦宪家族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汉章帝知道实情后,大为震怒,后来虽然赦免了窦宪的罪过,但对他不再委以重任。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梁贵人生下了刘肇。皇后窦氏将其养为己子。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废掉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次年改元为“永元”。因为他当时只有十岁,所以由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掌握权利后,窦氏一族也都得到了升迁。窦宪由虎贲中郎将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皇帝的诰命;窦笃担任虎贲中郎将,统帅皇帝的侍卫;窦景、窦环都担任了中常侍,专门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窦氏兄弟占据了皇帝周围的很多显要职位,从而掌握了朝廷政治的中枢,威势一时无人可比。

2.专权引祸

窦宪为维护专权,一方面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在朝中安插大量党羽;另一方面又推举谦和礼让、与世不争的邓彪做太傅,推荐性情恬退自守的桓郁在宫廷中给皇帝讲学经书。

于是,朝廷内外的官员与亲信大多都依附于窦宪,无人可以与他作对。

此外,窦宪还在府中养了很多刺客,这些刺客专门实行暗杀计划,杀害那些与窦宪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见解,或是可能危害窦氏的人。

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因事犯罪,韩纡负责审理这个案件,最终窦勋坐狱被诛。窦太后当政的时候,韩纡已死,窦宪为了一出积郁胸中多年的恶气,于是派遣刺客杀死了韩纡的儿子,并带他的首级到窦勋坟上祭奠,以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

当初,皇帝召见窦宪的时候,有的朝廷官员称窦宪“万岁”,尚书韩棱严厉地说,为官要对上不阿谀献媚,对下不欺压,哪里有向大臣称万岁的道理。众多官员听了都羞愧难当,此后不敢再提。

汉章帝驾崩之后,齐殇王的儿子刘畅来到京师吊丧,并因此觐见窦太后,很得窦太后的喜欢。窦宪对此很不高兴,唯恐刘畅会分了他的权力,于是派刺客暗杀了刘畅。案件水落石出后,窦太后顿时大怒,立刻将窦宪关进了内宫。

碰巧北匈奴此时再次侵扰边境,南匈奴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征讨。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怕难以保全,于是向太后请求戴罪出征北匈奴,窦太后权衡一番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大臣袁安的坚决反对。手握大权的窦太后独断专横,强予决策,最终没有听从袁安等人的建议。

窦宪为了避祸,便以待罪之身率军出击北匈奴。袁安虽然极力反对,但窦太后根本听不进去。窦宪在与北匈奴的战争中,确实不负众望,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的威名也与日俱增。

汉和帝在位期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北匈奴却反汉。北匈奴南下侵汉,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一同征讨北匈奴。

窦太后同意了南匈奴的请求,于是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依照司空的规格配备属员,命令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的将士,以及羌胡兵,组成联军出塞,迎击北匈奴。

对于出击北匈奴一事,许多文武百官都极力反对,上疏太后谏止此事,有的人甚至指斥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袁安与司空任隗认为无缘无故征发将士出征,让军队远涉千里去打仗,以求取功劳,这实际上是耗费国力,并不是真正为国家考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他在还没做官的时候,曾客居洛阳,当时的名声就很大。洛阳令对他的贤德很是敬佩,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又被任命为阴平的城令。

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通过三府的共同推荐,袁安被任命为楚郡太守。当时,楚王刘英被燕广告密暗中交通方士、造作图谶以图谋反。汉明帝十分生气,下令在彭城逮捕刘英的同党,大兴楚狱,牵连很广,前后有好几年。以前同楚王刘英有交往的人全部被抓,从京师贵戚到郡县豪家,或调查案子的官吏都有涉及。受到牵连的人有好几千,许多人被屈打成招,冤死了很多人。  袁安到达楚郡后,没有先到官府,而是前往监狱暗察,发现了许多无明显罪证的人,写出名单想要释放他们。府丞、掾吏得知此事后都很担忧,急得跪下同袁安争辩,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有阿附叛贼的嫌疑,不能释放他们。

袁安却说:“假如这样处理不合理,作为太守,我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于是他一一上奏朝廷,皇上见到奏章后,认为袁安所说很有道理,便同意袁安的做法,因此而获得释放的有数百户人家。

一年多以后,袁安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在任职河南尹期间,他为政严肃清明,因此他所管辖的地方曾出现贪污现象。

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袁安被擢升为太仆,不久又升职为司徒。

此时,袁安等人极力反对朝廷决意出击北匈奴的决定,然而因多次的上奏都被扣住不发,其他公卿便渐渐停下来不再参奏。

最后,只有袁安与任隗坚守正义,不改变自己的立场,甚至在朝堂上与窦太后争执十多次。但窦太后依旧不听,其他官员都替他们感到担心和害怕,而袁安仍然无所畏惧,神态自若上疏陈事。

有了窦太后的全力支持,窦宪便和耿秉率军出击北匈奴。同时,随同他们作战的还有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南匈奴单于屯屠河以及边境地区归附汉朝的羌胡骑兵等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组成联军共同攻打北匈奴。

窦宪率领军队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展开大战,结果大破敌军。北匈奴单于的部众溃散,单于趁隙逃走。窦宪整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了私渠比辊海(今乌布苏诺尔湖)。

在这一次大战中,窦宪统帅的联军共斩杀名王以下的敌兵超过一万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前来投降的有八十一个部落,前后总计超过二十余万人。

窦宪、耿秉去塞三干余里,登上燕然山,刻石记述此次作战的功勋和威德,命令班固作铭。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九月,皇帝颁下诏书,命令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将他封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以前,大将军的官位在三公以下,按照太尉的标准设置官属。而此时,窦宪因击败北匈奴,威名日盛,权震朝廷。公卿们为了迎和窦宪,便奏请朝廷,使窦宪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时,也将他设置官属的档次提高了。

窦宪的权势增大后,他的兄弟窦笃与窦景也鸡犬升天。他们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甚至私自征调边防的部队。特别是担任执金吾的窦景,更是骄纵狂妄,目无法度,他手下的奴仆随从,居然敢杀人掠货、奸淫妇女,使得商贾闭塞,避之如避寇仇一般,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民怨极大。

袁安看到窦氏家族胡作非为,愤而上疏,弹劾窦景,揭露他的罪行。同时,尚书何敞也密奏窦太后,指责窦宪兄弟“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肆心自快”。

然而窦太后却一意庇护他们,放纵他们。窦宪对袁安自然是恨之入骨,但袁安素来品行高洁,受到满朝公卿的赞扬,因此窦氏族人一时抓不到把柄,也不敢加害他。

P29-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