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尔虞我诈扰乱了皇帝的清梦?是谁只手遮天加速了王朝的颠覆?是谁手无寸铁扭转了乾坤?擅权谋,揽朝纲,他们将江山玩弄于股掌却难辨忠奸。有道是九锡加身甘为臣,是非纵与后人说。
假设中国历史以时间为主脉存在,那么将其横断,它便会有别种形态。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所有文明都浓缩在这五千年中,知识、财富与思考都可以从其中获得。从历史的任一截点切断,它都会成为一部崭新的画卷。
《历史的横断面》丛书包括《远逝的王朝》、《尘扬古战场》、《权臣斗》、《浴血功臣录》共四本。
孔鲱编著的《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以朝代、地理位置、人物等为主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历史,让历史看起来更有线条。
《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由孔鲱编著。
权臣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势力,在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书写了绚丽多彩的篇章。权臣相斗一直无休止,有的是自发挑起争端,有的却是昏君搅局。
所谓为臣难,为权臣难,为他人及皇帝不猜忌的权臣更是难上加难。
拥有多种身份的权臣,在朝中千百般变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们把持着朝中大权。有的是皇亲国戚,有的是名臣之后,也有宦官阉党,更有贫民凤飞。虽然出身不同,却有奸诈狡猾,有忠诚不二。
他们如何发迹?又是如何消失,每目轻松来去,还是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
一本《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将揭开谜底……
窦宪专权
窦宪因其妹妹被汉章帝册封为皇后而变成了皇帝的亲戚。窦家一度家道中落,到现在算是可以扬眉吐气了。但窦宪并没有满足,他在窦太后的庇护下,一步步走上了专擅朝纲的道路。
1.兄因妹贵
东汉章帝在位的时候,衣食朴素,励精图治,重视农桑,大力兴修水利,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好儒术”,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经济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然而,汉章帝对于外戚则过于宽容与放纵,这为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埋下了祸根。
建初二年(公元77年),窦宪的妹妹窦氏被选入长乐宫。她不但年轻貌美,而且举止得体,言谈非凡,因而得到了马太后的赏识,更得到了汉章帝的喜爱。
马太后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女儿,汉章帝即位之后,她被尊为皇太后,辅助章帝处理一些政事。她虽然贵为皇后、太后,却很谦逊,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以国家为念,多次拒绝封赏自己的兄弟,因此得到了世人的赞颂。
马太后因病去世后,窦氏在宫内的权势与地位逐渐提高了。
建初三年(公元78年),窦氏被汉章帝册立为皇后。她的兄长窦宪则以外戚的身份拜为郎,后历任侍中、虎贲中郎将等职。其弟窦笃担任黄门侍郎。窦氏兄弟二人侍奉章帝,受到的宠信日盛一日,居然令王公为之侧目。
窦宪仰仗章帝的恩宠,仗势欺人,竟然以低价强买下了沁水公主的苑囿。公主畏惧窦宪家族的势焰,不敢与其相争。汉章帝知道实情后,大为震怒,后来虽然赦免了窦宪的罪过,但对他不再委以重任。
建初四年(公元79年),梁贵人生下了刘肇。皇后窦氏将其养为己子。建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废掉太子刘庆,立刘肇为皇太子。章和二年(公元88年),汉章帝驾崩。刘肇即位,是为汉和帝,次年改元为“永元”。因为他当时只有十岁,所以由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掌握权利后,窦氏一族也都得到了升迁。窦宪由虎贲中郎将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皇帝的诰命;窦笃担任虎贲中郎将,统帅皇帝的侍卫;窦景、窦环都担任了中常侍,专门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窦氏兄弟占据了皇帝周围的很多显要职位,从而掌握了朝廷政治的中枢,威势一时无人可比。
2.专权引祸
窦宪为维护专权,一方面结党营私,党同伐异,在朝中安插大量党羽;另一方面又推举谦和礼让、与世不争的邓彪做太傅,推荐性情恬退自守的桓郁在宫廷中给皇帝讲学经书。
于是,朝廷内外的官员与亲信大多都依附于窦宪,无人可以与他作对。
此外,窦宪还在府中养了很多刺客,这些刺客专门实行暗杀计划,杀害那些与窦宪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见解,或是可能危害窦氏的人。
汉明帝永平年间,窦宪的父亲窦勋因事犯罪,韩纡负责审理这个案件,最终窦勋坐狱被诛。窦太后当政的时候,韩纡已死,窦宪为了一出积郁胸中多年的恶气,于是派遣刺客杀死了韩纡的儿子,并带他的首级到窦勋坟上祭奠,以告慰亡父的在天之灵。
当初,皇帝召见窦宪的时候,有的朝廷官员称窦宪“万岁”,尚书韩棱严厉地说,为官要对上不阿谀献媚,对下不欺压,哪里有向大臣称万岁的道理。众多官员听了都羞愧难当,此后不敢再提。
汉章帝驾崩之后,齐殇王的儿子刘畅来到京师吊丧,并因此觐见窦太后,很得窦太后的喜欢。窦宪对此很不高兴,唯恐刘畅会分了他的权力,于是派刺客暗杀了刘畅。案件水落石出后,窦太后顿时大怒,立刻将窦宪关进了内宫。
碰巧北匈奴此时再次侵扰边境,南匈奴上书朝廷,请求出兵征讨。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怕难以保全,于是向太后请求戴罪出征北匈奴,窦太后权衡一番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大臣袁安的坚决反对。手握大权的窦太后独断专横,强予决策,最终没有听从袁安等人的建议。
窦宪为了避祸,便以待罪之身率军出击北匈奴。袁安虽然极力反对,但窦太后根本听不进去。窦宪在与北匈奴的战争中,确实不负众望,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他的威名也与日俱增。
汉和帝在位期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了汉朝,北匈奴却反汉。北匈奴南下侵汉,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一同征讨北匈奴。
窦太后同意了南匈奴的请求,于是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佩金印紫绶,依照司空的规格配备属员,命令执金吾耿秉为副将,征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的将士,以及羌胡兵,组成联军出塞,迎击北匈奴。
对于出击北匈奴一事,许多文武百官都极力反对,上疏太后谏止此事,有的人甚至指斥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袁安与司空任隗认为无缘无故征发将士出征,让军队远涉千里去打仗,以求取功劳,这实际上是耗费国力,并不是真正为国家考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他在还没做官的时候,曾客居洛阳,当时的名声就很大。洛阳令对他的贤德很是敬佩,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又被任命为阴平的城令。
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通过三府的共同推荐,袁安被任命为楚郡太守。当时,楚王刘英被燕广告密暗中交通方士、造作图谶以图谋反。汉明帝十分生气,下令在彭城逮捕刘英的同党,大兴楚狱,牵连很广,前后有好几年。以前同楚王刘英有交往的人全部被抓,从京师贵戚到郡县豪家,或调查案子的官吏都有涉及。受到牵连的人有好几千,许多人被屈打成招,冤死了很多人。 袁安到达楚郡后,没有先到官府,而是前往监狱暗察,发现了许多无明显罪证的人,写出名单想要释放他们。府丞、掾吏得知此事后都很担忧,急得跪下同袁安争辩,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有阿附叛贼的嫌疑,不能释放他们。
袁安却说:“假如这样处理不合理,作为太守,我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于是他一一上奏朝廷,皇上见到奏章后,认为袁安所说很有道理,便同意袁安的做法,因此而获得释放的有数百户人家。
一年多以后,袁安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在任职河南尹期间,他为政严肃清明,因此他所管辖的地方曾出现贪污现象。
汉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袁安被擢升为太仆,不久又升职为司徒。
此时,袁安等人极力反对朝廷决意出击北匈奴的决定,然而因多次的上奏都被扣住不发,其他公卿便渐渐停下来不再参奏。
最后,只有袁安与任隗坚守正义,不改变自己的立场,甚至在朝堂上与窦太后争执十多次。但窦太后依旧不听,其他官员都替他们感到担心和害怕,而袁安仍然无所畏惧,神态自若上疏陈事。
有了窦太后的全力支持,窦宪便和耿秉率军出击北匈奴。同时,随同他们作战的还有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南匈奴单于屯屠河以及边境地区归附汉朝的羌胡骑兵等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组成联军共同攻打北匈奴。
窦宪率领军队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展开大战,结果大破敌军。北匈奴单于的部众溃散,单于趁隙逃走。窦宪整军继续追击,一直追到了私渠比辊海(今乌布苏诺尔湖)。
在这一次大战中,窦宪统帅的联军共斩杀名王以下的敌兵超过一万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前来投降的有八十一个部落,前后总计超过二十余万人。
窦宪、耿秉去塞三干余里,登上燕然山,刻石记述此次作战的功勋和威德,命令班固作铭。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九月,皇帝颁下诏书,命令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将他封为武阳侯,食邑二万户。
以前,大将军的官位在三公以下,按照太尉的标准设置官属。而此时,窦宪因击败北匈奴,威名日盛,权震朝廷。公卿们为了迎和窦宪,便奏请朝廷,使窦宪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时,也将他设置官属的档次提高了。
窦宪的权势增大后,他的兄弟窦笃与窦景也鸡犬升天。他们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甚至私自征调边防的部队。特别是担任执金吾的窦景,更是骄纵狂妄,目无法度,他手下的奴仆随从,居然敢杀人掠货、奸淫妇女,使得商贾闭塞,避之如避寇仇一般,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民怨极大。
袁安看到窦氏家族胡作非为,愤而上疏,弹劾窦景,揭露他的罪行。同时,尚书何敞也密奏窦太后,指责窦宪兄弟“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肆心自快”。
然而窦太后却一意庇护他们,放纵他们。窦宪对袁安自然是恨之入骨,但袁安素来品行高洁,受到满朝公卿的赞扬,因此窦氏族人一时抓不到把柄,也不敢加害他。
P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