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索尔仁尼琴读本/外国文学大师读本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索尔仁尼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迁居到顿河畔罗斯托夫市。在这里,他读完了中学,考入罗斯托夫大学的物理数学系,194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索尔仁尼琴读本》收录了《呼吸》、《塞格登湖》、《小鸭》、《诗人的骨灰》、《榆树原木》、《水中倒影》、《山里的雷雨》、《涅瓦河畔的城市》、《小狗沙里克》、《运动方式》、《破水桶》、《在叶赛宁的故乡》、《篝火与蚂蚁》、《我们可是不会死的》、《迎接白天》、《沿奥卡河旅行》等作品。

内容推荐

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59年,他以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开篇,揭开了苏联“集中营文学”与“农村小说”的第一页。从步入文坛的第一天起,他就显示出艺术家与思想家兼具的卓越风采。充满抒情、哲思的“袖珍散文”是他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未曾辍笔的文学体裁。1974年被驱逐前,他不仅有如《癌症病房》、《古拉格群岛》等具有宏阔思维的作品问世,也有《为了事业的成功》等短篇小说发表。被驱逐后,他除了继续创作在国内期间已开始的史诗性巨著《红轮》,还完成了自传体回忆录《牛犊抵橡树》,政论文集《在巨石的重压下》,政论札记《一粒落入两扇磨盘间的种子》等重要作品。

《索尔仁尼琴读本》选译了《一粒落入两扇磨盘间的种子》第一章及其相关书信,对于我们了解作家20年流亡生涯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4年回到俄国后,索尔仁尼琴写下了大量的政论作品,如《20世纪末的俄罗斯问题》(1994),《俄罗斯在崩溃中》(1998)等,还发表了《复活节举着十字架的游行》等作品。在新世纪的生命晚年,他依然执著于政论与鸿篇巨著十卷本《红轮》的写作。索尔仁尼琴是一个融合了古俄罗斯文化与19世纪和20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当代作家,“20世纪俄罗斯文学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生活在充满悲剧的当代世界的人的尊严而斗争的巨人”。

《索尔仁尼琴读本》由索尔仁尼琴编著,张建华选编。

目录

袖珍散文

 呼吸

 塞格登湖

 小鸭

 诗人的骨灰

 榆树原木

 水中倒影

 山里的雷雨

 涅瓦河畔的城市

 小狗沙里克

 运动方式

 破水桶

 在叶赛宁的故乡

 篝火与蚂蚁

 我们可是不会死的

 迎接白天

 沿奥卡河旅行

 落叶松

 闪电

 乌格利奇的大钟

 钟楼

 衰老

 耻辱

 杂草

 清晨

 帘幕

 黄昏

 公鸡的啼鸣

 夜间的思绪

 追悼亡魂

小说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

 玛特廖娜的家

 右手

 发生在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故事

 为了事业的成功

 扎哈尔一卡里塔

 多么遗憾

 复活节举着十字架的游行

 青年后生

 杏子酱

 艾戈

 娜斯坚卡

 转折关头

 热里亚堡新村

札记 书信

 一粒落人两扇磨盘间的种子

 与合众国际社记者弗兰克.柯烈坡的访谈

 参议员乔治·赫尔姆斯在美国参议院的讲话

 参议员乔治·赫尔姆斯致索尔仁尼琴的信

 索尔仁尼琴致参议员乔治.赫尔姆斯的信

 乔治·米尼致亚·索尔仁尼琴的信

 亚·索尔仁尼琴致乔治·米尼的信

 参议员乔治·赫尔姆斯致亚·索尔仁尼琴的信

 亚·索尔仁尼琴致参议员乔治·赫尔姆斯的信

 参议员杰克逊致索尔仁尼琴的信

 亚·索尔仁尼琴致参议员杰克逊的信

 致瑞士通讯社的信

 国家安全部门没有停止其劣行

 致《我的故乡》和《耶路撒冷邮报》报刊编辑部

 致《明镜》杂志主编的信

 对报纸《晚邮报》所提出问题的回答

 致纳博科夫的信

附录

 名家点评

 索尔仁尼琴生平与创作年表

 推荐书目

试读章节

小 鸭

黄毛小鸭,白肚子着地,可笑地跌倒在潮湿的草地上,差点儿崴了两条纤细的腿,它在我眼前一边跑,一边发出尖细的呼唤:“我妈妈在哪儿?我所有的家人在哪儿?”

其实,它根本没有妈妈,那不过是只母鸡:人们将一些鸭蛋塞进她肚子下面,她将它们孵化了,毫无亲疏地温暖着它们大家。很快就要变天,于是它们的窝——一个没有底儿的筐子——被挪到了屋檐底下,用麻袋布盖上了。其它的鸡鸭都在那里面,唯独将它失落了。这样吧,小家伙,爬到我的手掌里来。

它的灵魂会在哪儿?一点儿重量都没有,黑黑的小眼睛——如珠子,小细腿——像雀儿,只要轻轻地一捏——生命就没有了。可——那身子却是暖暖的。粉白色的小小的鸭嘴,如同做了修剪美容,脚趾叉得很开。脚上已长出了脚蹼,黄黄的,与身子一个毛色。毛茸茸的翅膀已经隆起显形。甚至已表现出不同于兄弟姊妹的性格。

而我们——我们人类很快将飞往金星。现在,我们大家要是能齐心协力——二十分钟就能将整个世界重新耕作一遍。

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永远不可能!——永远不可能,尽管我们拥有强大的核能力,我们却无法协同一致,即使给了我们羽翼和骨架,我们也无法组装如此一个无足轻重的,可怜兮兮的黄毛小鸭……

诗人的骨灰

现在的乡村里果沃,原先古老的城市奥里戈夫,位于奥卡河岸高高的悬崖上:当初俄罗斯人在已经逝去的那些个世纪里除了这条可以饮用的、奔腾的河水,还看上了她的美丽。因格瓦利·叶果列维奇奇迹般地逃过了兄弟们匕首的屠戮,为了自救,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名为乌斯片斯基的修道院。穿过一个又一个河滩地,在晴朗清澈的日子里,从这里可以看见,远在三十五俄里外的,在如此的峭壁上的——约安·博格斯洛夫修道院高高的钟楼。

迷信的拔都①手下留情,没有将这两座钟楼摧毁。

雅科夫·彼得洛维奇·波隆斯基②看上了这个地方,吩咐日后要将他埋葬在这里。我们总觉得,我们的灵魂会在坟墓上空翱翔并四顾静谧的旷野。

但是——没有了穹顶,没有了教堂,石头墙壁也只剩下了一半,上面加上了缠有铁丝网的木栅栏。整座古老建筑的上方——有一座座嘹望塔,丑陋的稻草人,如此熟悉,多么熟识……修道院大门里设有岗哨。还挂有宣传标语:“为了各民族间的友谊!”——一个俄罗斯_丁人双手抱着一个非洲儿童。

我们好像什么也没看懂。于是在保安人员的简陋小屋里,一个身穿贴身衬衫的歇班的管理人员对我们解释说:

“这里曾经是个修道院,世界第二。最大的像是在罗马。在莫斯科——有座第三大的。这里曾经作过儿童教养院,那时候一些男孩子们,他们不懂事,把所有的墙壁涂得乱七八糟,圣像也被他们砸了。后来集体农庄化了四万卢布买下了两个修道院——为了要它们的砖头,想在这里建一个六个栏的牛圈。我也被叫了去拆砖:一块砖给五十戈比,半块转二十戈比。只是砖很难起,上面都带着水泥块。教堂下面发现了一个墓穴,埋着一个高级僧侣,他已经成了一具骷髅,法衣却还是完好的。我们两个人想将法衣扒下来,但没能扒成……”

“这里地图上标的是,波隆斯基诗人的墓,请您告诉我们,这墓在哪儿?”

“去不了波隆斯基那里。他——在保护区。没法儿去。那里有什么好看的?看那个破破烂烂的纪念碑吗?不过,你等等,”管理员转过身对他的妻子说,“波隆斯基好像已经被挖走了?”

“没错。运到梁赞去了,”他老婆站在台阶上点了点头说,一边嘴里嗑着瓜子。

管理员自己也笑了:

“这就是说.他已经被解放了……”P6-8

序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俄罗斯文化史上一个罕见的神话。他的生命经历曲折传奇,他的每一部小说和政论作品几乎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他的话语如同东正教教堂里大钟的鸣响,激越高亢、深远悠扬。索尔仁尼琴无愧为当代俄罗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一个兼具文学家风采、史学家意识、文化学家蕴蓄、思想家品格的伟大作家。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一日出生在罗斯托夫州基斯洛沃茨克的农民世家。他尚未出世,父亲就在一次狩猎中意外身亡。一九四四年,年仅四十九岁的母亲也离开人间,未能成为他日后悲剧人生的见证者。一九三四年,他考入苏联罗斯托夫大学数学物理学系,三年后又在莫斯科哲学、文学和艺术学院函授班就读。一九四一年,他在罗斯托夫大学毕业。二战爆发的几天前,他来到莫斯科参加哲学、文学、艺术学院函授班的毕业考试,随后应征入伍。在炮兵学校接受一年培训后,他以中尉军官身份奔赴前线。三年余,索尔仁尼琴的战斗足迹遍布从俄国奥廖尔到东普鲁士的广阔战场,曾多次立功受奖。一九四五年二月九日,他因在给乌克兰前线作战的同学的一封信中使用了对列宁与斯大林的不敬之词而被宣判八年监禁,先后在多处监狱、集中营服刑。一九四九年,他又被放逐到哈萨克斯坦南部沙漠。此间,索尔仁尼琴身患癌症。癌肿瘤切除后,他奇迹般地痊愈,将此认作是上帝为了成就他未来文学事业与神奇人生的一种恩赐。一九五六年他回到俄罗斯梁赞地区,一九五七年才彻底平反。

索尔仁尼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解冻文学”的大潮中起步,在五六十年代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59)和短篇小说《玛特廖娜的家》(1963),成为影响深远的苏联“集中营文学”和“农村小说”的开创者之一。在时任苏共总书记赫鲁晓夫的首肯下发表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描述了苏联时期一个集中营里充满巨大精神与肉体暴力的囚犯生活的一天,讲述了一个身处生命与死亡边缘却保持着人格尊严,从不丢失自我的主人公伟大的生命伦理。作品所引起的巨大轰动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社会思想意识,曾被提名角逐列宁奖金。《玛特廖娜的家》不仅揭示了体制内的各种文牍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连同自私自利的,忘却了正义、道德、良心的人们所构成的可怕的邪恶、谎言的“泥沼”,也塑造了一个不思索取,真诚无私,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玛特廖娜。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所表现的艺术性存在的纪实性真实是不同凡响的,读者总能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小说中所发生事件的地点、时间、人物原型,作家总能以一种史学家的深入与细致认知历史与现实,这成为索尔仁尼琴小说一个鲜明的艺术特征。此间,他还完成了短篇小说《右手》(1960),《发生在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故事》(1962),《扎哈尔一卡里塔》(1965),《多么遗憾》(1965),中篇小说《癌症病房》(1966),长篇小说《第一圈》(1968)等作品的创作。

以独特的时代政治和社会历史为背景的民族“苦难叙事”成为这些作品和此后全部小说的重要内容和叙事基调,它极大地强化了小说文本的悲剧意蕴。作家在上述小说中描写的苦难是多重的,既有被贫穷、疾病与人性邪恶折磨摧残的生命苦难(《玛特廖娜的家》),也有丧失人身自由的政治苦难(《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第一圈》),还有遭受病魔与命运作弄的精神苦难(《右手》,《癌症病房》),在战争与时代政治中受到煎熬的心灵苦难(《发生在科切托夫卡车站上的故事》)。在苦难中显示俄罗斯民族极强的生命力和伦理道德,民族个体的精神内核,在这个意义上,索尔仁尼琴笔下的“苦难叙事”具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苦难意识”神圣的宗教意义。

与这一内容与基调并行不悖的是作家对俄罗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追索与张扬,显示了其文学创作独具魅力的思想价值和美学品格。“圣人品格”是索尔仁尼琴认定的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民族性格印记和精神灵魂,一种内蕴于俄罗斯人心灵的崇高气度与品质。作家充满了对这种浸淫于东正教文化的俄罗斯品格、人性的热情赞颂和强烈向往。以诚信待人,以善爱为先,自我克制,不念及一己私利,美好的道德操守和伟大的牺牲精神正是这种“圣人品格”的基本特征。无端被捕的伊万·杰尼索维奇,一个并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农民和曾经被俘的苏军士兵,以他的善良,同情心与人格抗拒着监狱中暴力对人性的践踏。玛特廖娜是作家笔下最富有象征意义的祖国、民族、母亲的形象,可以说是索尔仁尼琴全部小说中最为鲜明的“圣女”形象。扎哈尔一卡里塔是一位库里科夫卡乡村的农民,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和英雄主义圣地——十四世纪库里科沃原野的忠实的守望者。

作家塑造的圣人形象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意义。他警示当代人不能无视天地伦理和生命伦理,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境界,这样才能避免被欲望的洪水冲垮和淹没。这是圣人品格的当代意义。与他们相比,小说中其他人物的精神灵魂相去何止霄壤。这些人无道德,无真情,无人性,是一个个被权力、金钱、利益异化了的人。索尔仁尼琴在小说中指出,一方面,俄罗斯民间传统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圣人,但另一方面,传统的圣人品格亦曾不为世风所敬,甚至遭受嘲弄与践踏,这是作家所表达的对体制文化的深刻批判。索尔仁尼琴以“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为主旨的创作立场,以及由此贯穿全书的精神品质与文化气息,为小说艺术阐释“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这一命题,做了具体,持久而又深入的探索。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一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查获了索尔仁尼琴在集中营劳改期间创作的诗歌和记述他无辜被捕、在监狱服刑经历的长篇小说《第一圈》的手稿,当局对作家的人身监控与政治迫害由此开始,但索尔仁尼琴义无反顾,坚持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异端立场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九月底,作家不得不离家出走,此后一直寄居在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楚科夫斯基位于佩列捷尔金诺的家中。《扎哈尔一卡里塔》是作家一九七四年政治流亡前在苏联发表的最后一篇短篇小说,此后二十二年他在苏联本土没有发表过一篇作品。而从一九六八年起,他的小说开始在国外发表。一九六七年五月,在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他在给与会者发表的公开信中要求废除苏联书报检查制度并公开了当局对他实施政治迫害的有关材料。一九六八年,索尔仁尼琴强烈反对苏联军队入侵捷克扼杀“布拉格之春”的丑行并大声疾呼:“做一个苏联人是可耻的”。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四日,索尔仁尼琴被开除出苏联作协。

一九七○年十月,索尔仁尼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担心被剥夺苏联国籍而未能前行领奖。此时,他在苏联的生存状况已经岌岌可危,与当局的政治冲突愈益白热化。一九七三年一月,作家发表了《致苏联领导人的公开信》,对苏联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审视与批评。十二月,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1968)第一卷在西方出版,这进一步激化了当局对作家的迫害。两个月后,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三日,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境,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涯(1974—1994)。

作为一个直接用文学之笔作用于社会思想意识的作家,索尔仁尼琴在文学作品中承担了揭示并提出诸多社会政治问题的重要角色,文学成为他向同时代人和后人表达政治心声的话语论坛。自诩为“上帝的武士”、“愤怒的天使’’的这位文学家始终坚持鲜明的社会立场,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强调文学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关怀。他直面历史与现实中的一切残缺、邪恶,批判一切反文化现象,在意义追寻与形式迷恋之间的审美选择中毫无疑义地选择前者,在激烈干预与冷漠静观的情感选择中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者。他的作品强烈打动读者的,无一不是由一个个主人公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痛楚和灵魂中不能忘却的创伤制作而成的几代人生命的标本。

正因为如此,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被索尔仁尼琴称作为俄罗斯民族“固化了的眼泪”,俄罗斯“各各他的安魂曲”。作家说,“在这本书中没有任何虚构的人物,没有任何虚构的事件”。索尔仁尼琴在对苏联时期大量的集中营史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在特殊政治体制下形成的“古拉格”(“国家集中营管理总局”的俄文缩写)现象进行了痛苦的反省和思索,并在对二十世纪俄罗斯民族悲剧性命运的思考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历史哲学观。他深刻地感悟到,“古拉格”现象是俄国数百年专制社会形成的,而在二十世纪苏联社会发展中达到极致的一个悲剧性的民族历史文化现象,是俄罗斯民族白虐、自残的巨大悲剧,是“张扬并造就低劣个性”,实施民族文化“反精选,选择性地消灭灿烂的,优秀的现象”的必然结果。与此同时,作家在长篇小说中高度关注俄罗斯人在这一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心灵状态,看到了全人类价值观体系在俄罗斯的崩溃,正义、道德、良心、罪恶等概念的被扭曲。他强调,人要想在一种独特的政治、精神屠戮中保持人的尊严和善良,关键在于要能保持对上帝的一种坚贞无比的信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家拒绝了为奖励《古拉格群岛》而颁发的俄罗斯国家奖金,他说“这本书是讲几百万人的苦难的,我不能用它来为自己获得荣誉”。

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后,取道德国,来到瑞士苏黎世,两年后与妻子在美国佛蒙特州定居。在国外,作家全身心投入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小说《红轮》的创作,还写下了一系列其他重要的作品。一九七五年,始于一九六七年春天,经过多次修订、补充的文学特写《牛犊抵橡树》第一次在法国出版,但一九九一年它才在苏联本土面世。此后他又多次进行了补充、注释,直到一九九六年才正式成书。这部有“非虚构小说”,“事实文学”,“艺术纪实文学”,“回忆录文学”称谓的自传体作品,是作家极具时代性的文学创作,是作家自我认同、自我剖析的重要作品。著名的政论文集《在巨石的重压下》,政论札记《一粒落人两扇磨盘间的种子》等重要作品也在此后陆续问世。

多遭磨难、历经“梦碎”的文学家索尔仁尼琴洞悉了当代东西方文化现状的差异与弊端,在美国并没有获得“梦醒”之后的宽慰与安宁,寂寞孤独之中反而愈益深刻地发现,无论在何种体制中渗透在社会生活和个体命运中政治的强大。人无法离开体制的政治,不管这是怎样的政治与体制。德国小说家海因利希·伯尔说:“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完成了意识的变革,具有世界意义的变革,这一变革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得到了回响。他不仅揭露使他沦为被放逐者的那个体制,而且还有他被放逐后生存的那个体制。”《一粒落人两扇磨盘问的种子——被驱逐札记》(1974—1978)是作家流亡国外后的一部政论力作,是他亲临西方世界后对欧美文明、自由、人权问题的深刻思考,其中不乏冷静的质疑、批判之声。与文学表现“恶之花”的苦难叙事互为映衬,札记还以大量的事实再现了作家在苏联期间受到种种政治迫害的惊悚人心的苦难历程。与此同时,作者还在书中对二十世纪俄国的侨民运动和侨民作家的历史与现状作出了独到的评判与分析。

一九八八年,以作家阿斯塔菲耶夫、楚科夫斯卡娅为代表的一部分苏联知识分子精英以各种不同方式呼吁当局恢复作家的苏联国籍,但遭到苏共中央政治局有关负责人的拒绝,他声称“当局不打算重新审视对索尔仁尼琴的态度”。然而,随着“重建”力度的加大,索尔仁尼琴的影响力也在苏联国内与日俱增。这一年的十二月,多个俱乐部为纪念索尔仁尼琴诞辰七十周年举办了庆祝活动,半年后,数家文学杂志因为刊登索尔仁尼琴的小说而发行量大增。一九九○年成为索尔仁尼琴文学创作的“回归年”,长篇小说《第一圈》,《癌症病房》,《古拉格群岛》等重要代表作先后在这一年以不同形式发表、出版,俄罗斯“回归文学大潮”也因为这些作品的最终面世而走向终结。这一年,《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索尔仁尼琴的一篇震惊世界的重要文章《我们应该如何重建俄罗斯》,引发了俄罗斯知识界的强烈反响和围绕着“俄罗斯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论争。对此文持不同意见的著名剧作家罗佐夫甚至认为,他成了“呼吁摧毁统一和不可分割的伟大俄罗斯的第一人!”

在国外流亡期间,索尔仁尼琴始终坚信,不仅他的作品总有一天能回归俄罗斯与同胞见面,而且他本人也能活着回到他日思夜念的祖国。一九九四年五月,在多方的努力促成和帮助下索尔仁尼琴终于结束了在美国的侨居生活,踏上了回国之路。作家取道太平洋,由俄国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西行,经过两个月漫长的火车旅行,于七月抵达莫斯科。

在重返俄国的岁月里,索尔仁尼琴始终关注着俄国的社会现实和俄罗斯人民的命运,但他没有参加任何党派,没有涉足任何文学的或社会的团体,在政界、文学界也无有志同道合者,而是深居简出,保持着一种高傲的孤立。他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另一方面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俄罗斯社会政治和文化历史的研究,发表了“二十世纪末的‘俄国问题”’(1994),《俄罗斯在崩溃中》(1998),(200年同行》(2000)等大量的政论文集和文章。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九日,索尔仁尼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同年,他创立了旨在鼓励当代作家继承和发展俄罗斯文学经典传统的“索尔仁尼琴文学奖”。

索尔仁尼琴九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依然是小说,从历史的角度折射二十世纪俄罗斯生活的苦难与教训仍然是其创作的主旋律。充满悲剧意识的思想与情绪仍然是左右这位作家的主要精神状态,只是他笔下不可容忍的悲愤与冒火气的叙事基调变成了一种深沉而又充满智性的反思。他以苏联历史和后苏联现实生活为基本素材,反思历史,针砭现实,坚守俄罗斯经典的文学价值观。其文学创作中最令文坛关注的是他的“两部分小说”。小说的两部分是由共同的或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主人公联系起来的两个故事,具有很明显的不同于早年中短篇小说的鲜明的政论特点。在这些保持着高度纪实性的故事中作家面对俄罗斯大地上的苦难,把自己的爱和同情献给了那些不幸的,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

作家仍将独特政治文化语境中的“人祸”当作小说的经典母题,通过“人祸”书写历史和现实中的苦难,逼现人性的真实,映现可敬或可恨的不同的“人性”状貌。他以毫不妥协的批判立场,撕破以国家、人民利益为说辞的“美丽”的政治面纱,揭示苏维埃社会和苏联解体后众多习焉不察的尴尬,表现令人悲哀的民族传统的失落和民族精神的颓丧,从体制建构、意识形态、精神面貌、人性变异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复活节举着十字架的游行》是作家对宗教文化传统在后苏联时期被亵渎、践踏所表达的深深的悲哀,《青年后生》再现的是苏联社会中两种文化、两种意识形态、两种命运,是对苏维埃体制沉疴痼疾的沉思,《杏子酱》展现的是一个青年农民的生命苦难,更是对苏联知识精英道德灵魂迷失的叩问,《娜斯坚卡》表现了苏维埃意识形态语境下充满谎言的文化生态及两个青年女性的悲剧人生,《艾戈》是对苏联国内战争的反思以及政治对人性的扭曲,《转折关头》是对苏联社会改革、重建、解体的历史进程的反思,《热里亚布格新村》呈现的是时代不同、体制相异,人生命运却悲惨依然的俄罗斯人。这些小说或以历史与现实相映衬,或以不同的人生命运作比较,或以人的命运遭际为叙事情景,以达到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匡正,无不有着强烈的道义承载,鲜明的道德评判,明确的精神向度。

在索尔仁尼琴看来,二十世纪社会与个体的悲剧就在于人对民族、人类命运理解与把握的宗教意识的缺失,人的一种永恒的宗教责任的丧失。而“悔悟”正是改变这一精神现状的重要途径。他的两部分小说都充满了这样的“忏悔意识”。他认为,不仅每个个人,而且整个社会都应该而且必须具备这种“忏悔精神”,只有这样,俄罗斯民族才有未来。这是对一种基督传统,经俄罗斯作家,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入阐发的一种民族的与个性精神复活传统的承继,表现出的是一种心灵拯救的诉求。作家由个性的道德而放眼到整个社会的,民族的道德,通过个人的道德伦理表现来审视民族的、社会的道德。

袖珍散文是索尔仁尼琴文学创作中另一个美妙的精品,是作家文学创作另一种风格的体现。作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创作,直到九十年代始终未曾辍笔。它们虽短,却不“小”,它们和作家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灵魂,有风骨。即使并非字字珠玑,却也篇篇精巧别致,隽永深邃,寄寓深长。简洁凝练、深邃智性的语言风格,有显有隐的思想意蕴,鲜明生动的文化意象,都堪称新时期文坛一味独特的文学佳肴。散文中充满了具有浓重人文色彩的隐喻和意象,或赞美一种精神品格,或书写一种人生追求,或陈述一种生命理念,或表达一种审美理想。

不论你喜欢与否,索尔仁尼琴在二十世纪这个动荡、多变,充满灾难的社会与时代里,始终在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令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声望半个世纪不倒的既是他的小说,也是他的非小说,它们大都是具有新闻主义特征的开创性文本。艺术家以其无人比拟的勇气与胆识,以罕有其匹的巨大激情、深邃思想和独特的美学形式向读者提供了一个驳杂、阔大,充满灾难的文学世界,比起同一个时代的任何作家的艺术世界来,都要丰富、深沉、厚重。他的创作似乎没有肖洛霍夫那样的文学的经典性,没有帕斯捷尔纳克那样的文学的纯粹性,与拉斯普京、马卡宁等这样一些当代俄罗斯作家相比,后者也许都是些更好的小说家。然而,尽管这些作家具有风格和技巧方面的造诣,他们却没有像索尔仁尼琴那样能在俄罗斯文化中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任何比索尔仁尼琴更纯粹的文学家都不可能写出《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岛》、《癌症病房》这样的作品,任何新闻记者,不管他多么高明,也都望尘莫及。索尔仁尼琴独特的动人心魄的地方,是其文学的生命形态里始终维系着俄罗斯民族与国民的政治意识与文化精神。这位文学家引起世人关注的每一篇小说,政论,札记,散文,都可以看作是研究俄罗斯思想史、文学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读本。

《索尔仁尼琴读本》的编、译者在完成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研究生孙磊同学的帮助,她参与了本书“访谈”、“书信”的翻译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张建华

一○一一年十一月

书评(媒体评论)

索尔仁尼琴是为生活在充满悲剧的当代世界的人的尊严而斗争的巨人。

——阿·萨哈罗夫

无论在文学,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索尔仁尼琴是整个俄罗斯历史上最强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伟大的道德家,正义的捍卫者,天才。

——瓦·拉斯普京

在当代文学中索尔仁尼琴是惟一的一个大人物,他对新世纪文学进程的影响还刚刚开始。他还没完全被我们所理解,他的经验在当代文学进程中尚未得到继承。

——米·戈鲁勃科夫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