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思想深邃的茶道哲学、闻名天下的著名茶品、历史悠久的茶具文化、多姿多彩的品茗艺术、传统独特的茶礼、不断变革的茶政茶法、各具特色的民俗茶、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文人墨客的茶情、文学艺术中的茶事茶缘、特色鲜明的茶馆文化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茶文化(图文全彩)/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丛书编委会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思想深邃的茶道哲学、闻名天下的著名茶品、历史悠久的茶具文化、多姿多彩的品茗艺术、传统独特的茶礼、不断变革的茶政茶法、各具特色的民俗茶、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文人墨客的茶情、文学艺术中的茶事茶缘、特色鲜明的茶馆文化等内容。 内容推荐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本书从文化现象的角度对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也在文中选配了大量的图片,旨在扩大读者视野,提高读者对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为弘扬我国的茶文化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目录 千载话茶香——茶史 茶的起源 食茶文化考究 茶的药用时代 汉代的茶饮料 以茶养廉的魏晋时代 南北朝时的古刹茶香 唐代茶文化的繁盛 宋代的茶文化 辽金元时期的茶文化 明初饮茶方式的变革 晚明饮茶的脱俗化 清代的茶文化 行止寄胸怀——茶道 茶道的发展历程 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道的发展与佛教 茶道中的“天人合一” 茶道中的“中和”思想 儒家人格和茶道精神 儒家“乐生观”和茶道 尘寰有神品——茶叶 种类繁多的茶叶 茶叶命名的学问 形美味醇的龙井茶 清香幽雅的碧螺春 风味独特的庐山云雾 营养最佳的六安瓜片 “不散不翘”的太平猴魁 延年益寿的蒙顶茶 “三起三落”的君山银针 甘謦可口的武夷岩茶 “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 芳香厚味的祁门红茶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赏心悦目的白毫银针 茶的保健功效 茗器盛馨海——茶具 茶具的组成 茶具的选配 茶具的起源 精美的唐代茶具 奢侈的宋代茶具 简约的元明茶具 兴于明的紫砂壶 盛于清的文人壶 清代的瓷质茶具 独特的壶具铭文 灵境交相悦——茶艺 多姿多彩的茶艺 历史悠久的煮茶法 流行一时的煎茶法 妙趣横生的点茶法 经久不衰的泡茶法 原汤本味的清饮 风味各异的调饮 风雅的品饮环境 茶艺美学的渊源 茶艺美学的特质 茶人的择水之道 品茗序尊伦——茶礼 豪华的宫廷茶礼 独特的寺庙茶礼 传统的待客茶礼 悠久的祭祀茶礼 多彩的婚俗茶礼 榷茶与贡品——茶政 茶政茶法的兴起 不断变革的榷茶制 强化统治的茶马贸易 贡茶制的起源和发展 以早为贵的唐代贡茶 精致绝伦的宋代贡茶 由繁入简的元明贡茶 重现辉煌的清代贡茶 流芳有瑞芬——民俗茶 闽粤功夫茶 藏族酥油茶 蒙古族奶茶 瑶族打油茶 土家族擂茶 白族三道茶 商榻“阿婆茶” 烹茗著奇书——茶典 陆羽与《茶经》 赵佶与《大观茶论》 许次纾与《茶疏》 蔡襄与《茶录》 罗廪与《茶解》 朱权与《茶谱》 张源与《茶录》 周高起与《阳羡茗壶系》 墨香共茶香——茶与文艺 诗中的茶文化 散文中的茶文化 小说中的茶文化 戏剧中的茶文化 画卷中的茶文化 书法篆刻中的茶文化 对联中的茶文化 谜语中的茶文化 谚语中的茶文化 风骨融清寂——名士与茶 文人茶文化概览 酒茶兼好的白居易 以茶代酒的皎然 从诗人到茶官的陆游 精于茶道的苏东坡 以茶看社会的鲁迅 隐于茶斋的周作人 因《茶馆》而闻名的老舍 市井茗风浓——茶馆 初露锋芒的唐代茶馆文化 方兴未艾的宋代茶馆文化 各具特色的元明茶馆文化 登峰造极的清代茶馆文化 日渐式微的近代茶馆文化 平民色彩的北京茶馆文化 雅致繁盛的上海茶馆文化 商气浓郁的广东茶馆文化 包罗万象的杭州茶馆文化 色彩斑斓的四川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说到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说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还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饮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上,为人类进步与文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试读章节 茶的起源 关于茶的起源时间,民间有很多传说。有人认为起源于上古,有人认为起源于周代,也有人认为起源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代以前的史书中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陆羽写出《茶经》才将荼字写成“茶”,但是茶始于神农的传说的确是存在的。 神农尝百草 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传说神农有一个水晶般的透明肚子,吃下什么东西,都可以从他的胃肠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人,茹毛饮血,因此经常生病。神农为了解除人们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尝试一遍,看看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变化,判断哪些无毒哪些有毒。当他尝到一种开白花的树木的嫩叶时,发现其在肚子里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到处流动洗涤,好像在肚子里检查什么,于是他就把这种绿叶称为“查”。以后人们又把“查”叫成“茶”。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以证明茶的起源时间。茶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是个谜。 茶树的种源 关于茶树的起源地,现在的史学家、植物学家、茶学者通过更为科学的手段进行了研究,证明了茶树起源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 从植物学的角度看,某个属种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仅云贵高原地区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主要地位。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从地质变迁的角度看,某种物种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该物种起源的中心地。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许多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从而导致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可见,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理应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 从进化学的角度看,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经过植物学家和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长期观察发现: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及其相邻地区的野生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这就证明了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 由此可见,茶树的原产地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西南地区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 食茶文化考究 食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是民间的各种传说还是历史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这也是茶文化形成的准备和铺垫。 传说中的食茶 在湘西民间流传着一段《苗族古歌》:“在那茫茫的太初,……天塌下来了,砸死了哪一个?砸死了有婆婆。把她埋在哪里?埋在靠河的地方。她伸腿就碰到了茶树………”这段古歌里所描绘的是苗族人上古时期的记忆,从歌中的情形看,可能是发生的一场剧烈地震,人们将死去的人埋在靠河的茶树旁。 古歌里专门提到了茶,显然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断定古歌中所描绘的“太初”所指的具体年代,但肯定是在种植业出现之前,那么古歌中所提到的茶树也不会是人工栽培的,而是自然生长的茶林,并且茶林的面积很大。所以,此时的茶不可能是药用或是饮用,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些茶叶是人们用以果腹的食物。 历史悠久的食茶 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靠狩猎和采集野果及一些可食用植物为生,茶就很有可能被当作植物性食物而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可见,茶最初是作为食物行之于世的。其原因很简单,在生存艰难、食不果腹的原始社会,茶绝不会首先作为饮料,也不可能作为药物而使用。 在渔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的神农氏时期,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采集经济占据重要地位。为了生存,扩大食物来源是原始人的首要任务。原始人把收集到的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都用来充饥,只要不会中毒,就不会影响原始人的食用。这种现象从古文献中也可以看到,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礼记·礼运》)。由此可见,虽然农耕已经萌芽,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神农氏“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植物用以果腹是当时人们的第一目的和最初出发点。 事实上,茶叶也的确可以食用,尤其是茶树的新鲜叶芽。在春秋时期就有食茶的风俗。《晏子春秋》中就曾记载:“晏之相齐,衣十升之布,脱粟而食,五卵,茗菜而已。”晏子为春秋时人,茗菜就是用茶叶做成的菜羹,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茶在那个时候是被当作菜食用的。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基诺族至今仍保留着食用茶树青叶的习惯,而傣族、哈尼族、景颇族则把鲜叶加工成竹筒茶当菜吃。加工竹筒茶时,先将鲜叶经日晒或放在锅里蒸煮,使叶子变软,经搓揉后装进竹筒里,使茶叶在竹筒里慢慢的发酵,经两三个月后桶内的茶叶变黄,劈开竹筒,取出茶叶晒干,再加香油浸泡,然后作为蔬菜食用。 云南南部的少数民族也保留着加工和食用“腌菜”的习惯。他们将采集到的茶树青叶晒干或风干后保存起来(这是最原始的茶叶贮存方法,可以随时取用)。然后把晾晒过的茶树青叶压紧在瓦罐里,放置一段时间,做成“腌菜”。这些古老的民间习俗都折射出人类最初利用茶叶的方式。 茶的药用时代 关于茶的药用功效,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巴山脚下住着一位老人。有一天老人去鸡窝里收鸡蛋,看见一条蛇吞了一颗鸡蛋,老人很生气就找了一个鹅卵石放在鸡窝里,第二天蛇吃了胀的难受,就吸篱笆旁边一棵树上的叶子,奇怪的是,不一会蛇肚子上胀起的疙瘩很快消失了。过了几天,老人也吃多了东西,肚子很胀,于是他也从那棵树上摘了几片叶子吃了,一会儿肚子就好了。此后,老人断定这棵树是宝树。人们便根据老人的姓称这棵树为“查树”,传到后来变成了“茶树”。这个故事很有传奇色彩,其真实性不可考,但也说明了茶的助消化功能。 原始人列茶药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人在长期搜索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尝百草”的亲身实践,逐渐认识到一些植物学和药物学的知识。经过长期的归纳和总结,人们也慢慢认识到某些植物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以后便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植物。当然,传说中的神农发现茶叶不一定确有其事,茶叶的发现可能是无数先民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神农始尝百草,得荼而解之”的传说只不过是对先民的歌颂。 茶药发展历程 古人把茶的疗效进行总结,再上升为理论,写进医书和药书,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因此,先秦时期关于茶药的记载并不多,这并不是人们不重视茶的药用作用,而是当时的人对药物学并未明确的概念分野。 西汉的《神农食经》中讲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此外,《神农本草》这本药物学著作也明确提到茶的医疗功效。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还列举了20多种药材,其中就有茶(当时写作“茶”字),也许正是因为茶能治病、提神,所以他把茶归入药材一类。 汉末华佗的《食论》再次对茶能治病、提神的说法进行了论证。这说明茶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茶在作为正式饮料之前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典籍描述茶的药性。如南北朝任昉《述异记》:“巴东有真香茗,煎服,令人不眠,能诵无忘。”说明人们对茶的益智、少眠、提神作用已经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此外,食疗在中国民间也有悠久的传统,中国历来有“万食皆药”的观念,把茶既当作食物又当作药物是非常自然的。 P2-7 序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说到中国文化,就不能不说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国还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饮茶文化的发源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在茶的发现、栽培、加工、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传播与发展上,为人类进步与文明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回首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有嗜茶之习,并将之作为吟咏的对象,托物言志,抒发感情。唐代卢全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把饮茶感受的细微变化从“喉吻润”到“两腋习习清风生”生动形象展现出来,传颂至今,成为茶诗中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刘松年、唐寅、赵孟頫等以茶为题材所作的《仕女烹茶图》、《煎茶图》、《斗茶图》等名画流传至今,不仅成为国画艺术之珍品,也是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宝贵史料。此外,古代其他艺术门类也都广泛涉及茶事,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如今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高,茶已经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饮食的嗜好而引起人们的兴趣,它开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无论是茶的古老传统、茶的修身功能还是茶的品饮艺术等等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含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饮茶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 本书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思想深邃的茶道哲学、闻名天下的著名茶品、历史悠久的茶具文化、多姿多彩的品茗艺术、传统独特的茶礼、不断变革的茶政茶法、各具特色的民俗茶、茶文化的经典著作、文人墨客的茶情、文学艺术中的茶事茶缘、特色鲜明的茶馆文化等内容。当然,茶文化的实际思想内涵要比上述12个方面丰富的多,本书只是从文化现象的角度对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同时也在文中选配了大量的图片,旨在扩大读者视野,提高读者对我国茶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为弘扬我国的茶文化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