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豫缘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程秉海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位有胆有识勇于弄潮的企业家,一部有情有义真挚坦诚的回忆录。本书近30万字,是豫园商城一部真实的史话。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详细讲述了豫园商城历史上的三次跨跃。为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详细讲述了豫园商城历史上的三次跨跃。 1987年,豫园商城的前身豫园商场被批准为上海市商业系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股”;1992年-1994年,豫园商城进行了资产重组并改扩建成功;2002年,民企背景的复星投资买下豫园商城20%的股本,成为第一大股东……书中,程秉海还披露了不少内情:“中华商业第一股”豫园商场为何改名豫园商城、中国股票史上第一家重组的上市公司重组有何内幕、复星投资怎么成为豫园第一大股东、政府民企究竟谁掌豫园话语权、总经理如何成了“三夹板”……这些涉及国有企业改革大题材的问题,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国退民进”背景下国企领导者平衡国资与民资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努力,为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与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目录

代序:大海弄潮(李伦新)

作者释题

上篇

引子:是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第一章 从城隍庙市到豫园商场的历史沿革

 豫园商场的源头——城隍庙市

 豫园与庙市浑然一体

 “白相城隍庙”成了时尚

 城隍庙市场改称为豫园商场

 “中华商业第一股”

 江泽民支持豫园股份制改革

 豫园急需开发改现状

 李区长斗胆上书市领导

 朱镕基寄语:“不要再捧着金饭碗讨饭了!”

 新牌楼和“胡志明小道”

第二章 我参与了“小豫园”的华丽转身

 奉调到豫园工作

 “新豫园”定名为“豫园旅游商城”

 我成了筹建领导班子成员

 在达布街拉开了筹建的序幕

 “小豫园”的亮丽身世

 一张股票和两张股票之争

 “大豫园”取代了“小豫园”

 第一次股票主承销商公开招投标不幸夭折了

 为重组中的大小股票转换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豫园成为中国股票史上第一家重组的上市公司

 重组“豫园”的消息,使“老豫园股票”涨疯了

 终于达到了豫园股票发行价80元的目标

 “在世界股票史上也是罕见的”

第三章 百年老市场脱眙换骨

 众手绘出豫园商城新蓝图

 “豫园速度”创造动拆迁史上的奇迹

 参加市委党校第五期中青班学习

 在党校写论文厘清股份制企业领导层的相互关系

 “老庙”几乎成了我的代号

 我出任豫园商城总经理

 文昌路地下发现矿泉水

 市委书记为商城题词:旅游胜地购物天堂

 把豫园内的明清建筑景观延伸到商城

 我也成了半个“建筑专家”

 出访日本开拓了我对商城布局的思路

 为五幢仿古新楼经营定位

 让文化内涵融人每幢新楼

 楼名、匾牌、楹联和镇楼兽

 独占鳌头天裕楼

 雍容华贵华宝楼

 端庄秀丽和丰楼

 古今辉映悦宾楼

 筑巢引风醑灵楼

 气度非凡景容楼

 典雅古朴景豫楼

第四章 豫园商城步人世纪辉煌

 “新豫园”开业盛典

 绘就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不遗余力宣传“新豫园”

 一盏猪灯引发了经久不衰的元宵灯会

 喜获“上海十大新景观”美誉

 我在商城扩建中所遇到的奇人奇事

 四大特色产品真正成了“四大金刚”

 “首选之地”和“必游之处”

 “物华天宝汇一楼”

 一个手指投保150万元

第五章 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00

 我做了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投资中国,投资上海,从豫园开始!”

 短短四天铺位全告售罄

 心诚则天助

第六章 深情绘就发展蓝图

 正确定位研判大趋势

 引人才和建核心

 确立发展新思路建立管理新模式

 为未来五年描绘发展蓝图

 推出上海最大的平价仓储连锁超市

 在济南、苏州和大同开出豫园商厦

 荣誉接踵而来

 从总经理变成了董事长

 强扭的瓜不甜

 圆满完成1999年的增资配股

第七章 复星投资豫园成为第一大股东

 复星选择了最好的时机和切人口

 我做好了离开“豫园”的打算

 我们选对了

 稳人心、增效节支渡难关

 我又回到了总经理的岗位

 新思路带来新格局新变化

 创建具有豫园特色的企业文化

 我无形中成了“三夹板”

 “公司必须保持一个声音”

 用能人,不以亲疏划分

 收购、组建德邦证券

 参与发起组建招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章 改制后的商城精彩不断

 接待APE(:贵宾工作的台前幕后

 汪道涵为豫园戏苑题词

 “非典”期问改造绿波廊餐厅

 各罔部长在商城获得意外惊喜

第九章 豫园商城迎来第三次跨越

 “复星入主豫园”引发了第三次跨越

 “园·庙·市”与“商·旅·文”

 顺利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南翔小笼成了豫园的美食大使

 倾注心血的《上海老城厢》丛书

 展现豫园“老字号”风采

 还童涵春堂招牌的真面目

 我在童涵春的一段往事

 倾心打造精致豫园

 九曲桥和湖心亭落户德国汉堡

下篇

第十章 豫园足球俱乐部始末

 走在中国足球改革前列

 雄心勃勃的俱乐部发展计划

 龚学平亲自为胡之刚接风

 豫园足球队的名气盖过了豫园商城

 全力开发俱乐部的经济功能

 球队改组、改革初见成效

 徐根宝“谢天谢地谢人”的幕后故事

 转让球队退出博弈

第十一章 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具有文物价值的上海城隍庙

 百鸟齐鸣喜迎城隍老爷归来

 物归原主,庙旺市兴

 重见天日的400年古碑佐证城隍庙历史

 再现明代城隍庙规范布局

第十二章 在黄金时代创造黄金经济

 从两小节黄金饰品销售柜台起步

 “老庙黄金给你带来好运气”

 老庙黄金的掌门人

 从豫园商厦到亚一金店

 众手打造“中国黄金珠宝第一城”

 一件至今令我深感遗憾的事情

 我和上海市黄金协会

第十三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一次以商城主人身份接待了外国贵宾

 接待古巴主席卡斯特罗

 负责接待克林顿来访

 “朱市长来了!朱总理来了!”

 乔石委员长回故地一游

 “我是半个上海女婿”

 新豫园贵客盈门

 风趣的周巍峙

 连战在绿波廊用茅台酒招待亲友

 郁慕明来城隍庙寻根

第十四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大同逛金店

 感受海尔

 随工商经贸代表团出访台湾

 在“塞上江南”宁夏

 《不死鸟》给我的人生启迪

 在北欧亲历“沃尔沃”和“诺基亚”总部

第十五章 我与“豫园”有着不解之缘

 河南伊洛程门之后

 我兼有着我国南北血缘

 在大同中学的日子里

 文革中我成了“学生头”

 我有位古道热肠的母亲

 在部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到区医药公司从此踏进商海

 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职业生涯中的奠基石

 开出“人民路生产资料一条街”

 物资回收公司一度成了“全区最风光的公司”

 漫步商城成了我最好的休闲

 夫妻双双成了新闻人物

 坦然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

 我获得了“中国商业服务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卓越人物”荣誉

尾声:永远守望着豫园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到了上世纪初,城隍庙周围的庙市更是五光十色,无所不有。清末民初,填福佑浜、方浜为路,至1920年,场内有商店135家,摊贩众多。1926年,被焚毁的城隍庙大殿重新建成,成立邑庙董事会,管理城隍庙及市场,商业越加兴旺发达起来。当年一百多家商店经营着万余种小商品,具有“小、土、特、多”等特点。这样,上海城隍庙就逐渐成为上海民间文化、娱乐、购物的场所。同时,城隍庙地区又素来就有“以节引客”的习俗。当年,上海民间的许多活动都集中在城隍庙举行,其中最隆重的要推上元的正月十五以及七月十五的中元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称“三巡回”。每逢这三元,都要举行城隍庙会。届时抬出神像五尊,由城隍神带头,率同春申侯、高昌司、海崇侯、财帛司等齐集城隍庙,在每位神像之前,各有旗伞仪仗为之前导,还杂以高跷、臂锣、舞叉、打对子等民间杂耍表演,杂事隶役在后拥簇,而后挨序排道出发,穿走于南市各条大街,一直要到天黑才转回庙内,更换灯彩。庙会举办者不惜精力财力,以求一时得意,男女老少也都以先睹为快,热闹非常。庙会期间,摊贩杂陈:有卖吃的,有卖玩的,有卖唱的,有卖穿的,有卖用的,五花八门,叫卖声声,旗招飘飘,摩肩接踵,人山人海。从而使城隍庙市场形成了有别于一般商业街市的经营特点。

日军侵沪后,南市惨遭浩劫,城隍庙辟为难民区,商店大部分停业。于是,有人在租界建造新城隍庙,原来的城隍庙便被称为老城隍庙。1945年,抗战胜利后,老城隍庙市场逐渐恢复,至1947年,场内有商店、工场276家,摊贩300多个。

上海解放后,遭到严重破坏的豫园得以修复重建,修复后的豫园把豫园和内园连接起来融为一体,并把荷花池、湖心亭及九曲桥划在了豫园外面,于1961年9月15日对外开放。老城隍庙地区便形成了有庙、有园、有商市的新格局,“白相城隍庙”成了上海人的经常性节目。外地有人来沪,无论如何是要带他们到“城隍庙”来“白相”一趟的。“不到城隍庙,枉来大上海”,成了街头巷尾人们传诵的口头禅。这里的“城隍庙”实际上是一种泛指,指的就是集寺庙、园林、商市于一体的这么一个区域。

城隍庙市场改称为豫园商场

到了上世纪70年代,豫园地区的各行各业按管理归属来分,大约有十三四个系统,包括餐饮、百货、烟糖、土产、粮食和卫生等。由百余家特色商店和专业商店组成,经营各类小商品两万余种,主要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小商品、民族工艺品和各类土特产品。整个城隍庙地区由明代园林豫园、城隍庙和沉香阁等寺庙,具有民族风格的城隍庙市场和大量清末民初的民居宅邸所组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豫园又遭破坏,老城隍庙市场管理处也被迫停止工作。1972年南市区建立了一个商业区公司级别的行政性管理机构豫园商场,管理商场内的区属财贸系统商店,但实际上除百货行业外,饮食、烟糖等其他行业仍与区公司保持人、财、物关系,只有党团和工会组织捏在了一起。此时的“城隍庙”已被戴上“四旧”的帽子,早已被关闭了。从此,城隍庙市场正式改称为豫园商场。

P8-9

序言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在浦江两岸举行,每天都有几十万人入园参观,从早到晚总是人山人海。与此同时,遐迩闻名的豫园旅游商城,客流量也比平时成倍增加,人流如潮。浦东浦西这相映成趣的情景,使正在阅读程秉海同志的《我的“豫缘”》书稿、考虑为之写序的我,豁然开朗地想到了波澜起伏的大海和弄潮儿。

是的,上海是海,由名叫上海浦、下海浦的两个小渔村迅速发展起来的上海,至今还有许多历史遗存,如下海庙、十六铺、海潮寺……似乎在向人们话说当年。以豫园、老城隍庙为中心的海派庙市,别具特色,近悦远来。上海人喜欢“白相城隍庙”,国内外来客则认为“不到老城隍庙,不算到过上海。”这里多有百年老店、名牌商品,相应地也成了一代又一代商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摇篮。

的确,程秉海同志和豫园旅游商城有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豫园、老城隍庙地区面临着从原来跨行业、跨所有制、跨隶属关系的庙市地区,进行深化改革和难度很大的改造,情况比较复杂,任务尤为艰巨,难度可想而知。一直在商业系统工作的程秉海同志,因工作需要调到当时的豫园商城任领导职务,这给他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平台,使他从事商业企业领导工作的经验得以发挥,开拓创新精神得以施展,秉性爱海的他有了成为弄潮儿的可能。难能可贵的是,程秉海同志能清醒地认识到,“大海弄潮儿”不但要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尤其要靠自身素质,既要善于依靠领导和集体,还要自觉地将苦辣酸甜都化为成长的营养……

时间老人似乎也加快了步伐,转眼间,程秉海同志到豫园旅游商城工作已经整整十七年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性进展的时期,也是上海发生根本性巨大变化的时期。原来的豫园商场,随着“变身”、转制、脱胎换骨,面貌一新,股份制成功上市,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股”,并喜获“上海十大新景观”、“中国黄金珠宝第一城”等荣誉,作为企业领导者和责任人,程秉海同志接连被评为“全国商业优秀创业企业家”、“中国商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卓越人物”,获得了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如今,来参观上海世博会的中外人士,慕名而到豫园旅游商城,使这里天天人流如潮。程秉海同志为此而喜形于色。他虽年届花甲已经退休,此情此景还是使他“百感交集”,他由衷地感谢改革开放好时代,感谢一起奋进的领导班子,感谢勇于争创一流的职工队伍,而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将和豫园结缘的真切感受,在豫园旅游商城任职的六千二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记忆,写成了这本《我的“豫缘”》。我在读了这部书稿时,感受到字里行问透露的是真实和真情,亲切感人。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营养,而且是多种营养。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同样需要营养。一个成熟的企业家需要持续的多方面的合理营养。营养不够或营养不良不行,偏食或营养不匀也不好。营养要能消化吸收,才有利于健康成长。从《我的“豫缘”》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程秉海同志是一位有海量善于吸收营养的企业家,是有胆识勇于弄潮的上海企业家,他的成长经历包括经验教训,是可贵而不可复制的。

这是我读《我的“豫缘”》的一点体会。

后记

我退休已经一年了,这本书稿今天也总算可以脱手了,令人感到一阵轻松。2007年时,为庆祝豫园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5周年,我担任总编,和其他同志一起编撰出版了《上海老城厢丛书》。丛书全套共五本,分别是:沈嘉禄撰稿的《白相城隍庙》,惜珍撰稿的《品味老字号》,王琪森撰稿的《海上翰墨雅韵》,费慧林、施海根撰稿的《豫园有史足千秋》、《历史在这里流淌》。丛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豫园地区作为上海之根的老城厢的昨天和今天。因为选题的局限,每位撰稿人只能在自己的主题内游弋,每一本都写得十分精彩,却无法串起豫园商城发展的脉络。遗憾之际,我有了退休以后自己写一本书的念头。本书记录了我从1992年2月参加豫园商城筹建开始,一直到2009年1月,我从豫园商城总裁的岗位上退下来,这17年间的一些珍贵回忆。本意是想让人换一个视角去观察豫园商城,更想为在商城发展历程中有关的人和事,留下点记录。

豫园商城初创时期的那段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而那时老班子的领导成员,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都已调离或退休。这样,我便成了这段完整经历的“历史见证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这段经历写下来以示后人。

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豫园商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称得上是我国企业改革发展的典型代表。我写时才发现,要写可写的东西太多太多,只能有舍有取,无法求全盖偏了。

本书原先拟用名《有多远走多远》,是借用了一篇在我退休前采访我的专访的题目。我女儿读完文稿后,提出在我退休以后再用这个题目,似已不够切题,建议我最好能换一个书名。我觉得她说得有理,决定为本书再寻觅一个新的书名。《我的“豫缘”》是老同学百敏兄给我的灵感。我在书中写过:我似乎天生就是为豫园而生的,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华倾洒在豫园商城的这片土地上,这是我这辈子的一个“缘”,一个人一辈子有这样一个“缘”也值了。我想何不在“缘”字上做文章呢,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书名。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九章,按时间顺序撰写。这样读起来,从城隍庙庙市到豫园商场,再到豫园商城及以后17年的变化,可以显得顺畅些。下篇六章,各章均按主题来区分,在时问上虽有前后,但内容上都为同一主题,相对集中一些。

本书写作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我几次欲罢手,是我的老领导、也是我的恩师李伦新老师的鞭策鼓励和悉心指导,我才得以坚持;另有文汇出版社桂国强社长的真诚关心和帮助;朱惜珍老师耗费许多精力和时间,尽心尽力帮助我整理资料;老同学赵百敏和周八骏在百忙中仔细审阅文稿,提出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老同事费慧林、水行舫、曹有源、庄顺、范志韵、王青云、郭怡、秦嫣和李鹃等也都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点;摄影家赖城钊热心提供了许多精美的照片……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