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作者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最入味的民国风情。 鲁迅、郁达夫、周作人、林语堂等—— 满溢香气与才气的暖心之味,馄饨、汤面、茴香豆、杨梅烧酒…… 一道道连番上菜,令人垂涎欲滴! 由文豪们接力讲述舌尖上的迷人故事:收录家庭美食记忆、餐桌奇谈、民间小吃,以及美食家的杂感等。或是虚构的小说,或是生活有感的个人随笔、饮食评论。 作者简介 魏韶华,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东亚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外比较文学研究,兼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专业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等转载或摘编;独立出版学术专著5部。曾获首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东亚影响力研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鲁迅:国家作家的形象史”。在韩国国立庆尚大学任教1年,多次赴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及澳门地区从事学术交流。 目录 第一章 食中味 故乡的野菜/周作人 谈油炸鬼/周作人 苋菜梗/周作人 菱角/周作人 鱼腊/周作人 暖锅/周作人 到了济南/老舍 落花生/老舍 西红柿/老舍 说扬州/朱自清 吃的/朱自清 落花生/许地山 绍兴东西/孙伏园 风檐尝烤肉/张恨水 咬菜根/朱湘 食味杂记/鲁彦 饮食男女在福州/郁达夫 柳芽儿和榆钱儿/王向辰 咖啡琐话/周瘦鹃 吾家的灵芝/周瘦鹃 西王母杖/周瘦鹃 菠萝园/杨朔 第三章 点心与果香 卖糖/周作人 南北的点心/周作人 再谈南北的点心/周作人 桃园杂记/李广田 夏果摘杨梅/周瘦鹃 荔枝/周瘦鹃 年来处处食西瓜/周瘦鹃 蔗浆玉碗冰冷冷/周瘦鹃 风飘果市香/张恨水 第三章 食中事 谈宴会/周作人 再谈西红柿/老舍 冬天/朱自清 论吃饭/朱自清 宴之趣/郑振铎 谈吃/夏丐尊 良乡栗子/夏丐尊 枣/废名 饿/萧红 市声拾趣/张恨水 故乡的杨梅/鲁彦 枇杷/何家槐 枇杷/王以仁 在别墅/李广田 姜够本/邓拓 第四章 烟与酒 谈酒/周作人 戒酒/老舍 戒烟/老舍 吸烟与文化(牛津)/徐志摩 酒和烟/梁得所 酒与水/王统照 谈抽烟/朱自清 烟卷/朱湘 烟酒不分家/王向辰 序言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 的基础,也是理解一个人 、一个民族性格心性的符 号。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 极其发达的国度,孙中山 在《建国方略》中说:“ 我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 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 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 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 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 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 欧美所可并驾。”南宋人 林洪《山家清供》记载: “采芙蓉花,去心、蒂, 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 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 ‘雪霞羹’。”从传统美食之 讲究亦可窥见中国人无处 不在的浪漫精神。 本书收录的夏丏尊《 谈吃》一文中说:“中国 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 ”“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 说是口的文化。”朱自清 在《论吃饭》中引经据典 :“告子说,‘食色,性也’ ,是从人生哲学上肯定了 食是生活的两大基本要求 之一。《礼记·礼运》篇 也说到‘饮食男女,人之 大欲存焉’,这更明白。 照后面这两句话,吃饭和 性欲是同等重要的,可是 照这两句话里的次序,‘ 食’或‘饮食’都在前头,所 以还是吃饭第一。” 这本小书不是对饮食 文化的学理性研究,而是 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文 学散文小品集,集中收录 民国时期作家们有关美食 的文字,简直就是一部民 国时期的《舌尖上的中国 》大全!那个时期由于交 通尚不如今日这般便利, 方言、饮食也还是地方主 义的,作家们笔下对故乡 本土美味的深情描写可以 视为对现代国人饮食记忆 的文学性记录。 兼具民俗学意识的周 作人就有此方面的自觉, 加之作者博学多识,能随 意结合典籍、民俗及地方 志书,娓娓道来,令人趣 味横生。他在《再谈南北 的点心》中说:“中国地 大物博,风俗与土产随地 各有不同,因为一直缺少 人记录,有许多值得也是 应该知道的事物,我们至 今不能知道清楚,特别是 关于衣食住的事项。我这 里只就点心这个题目,依 据浅陋所知,来说几句话 ,希望抛砖引玉,有旅行 既广,游历又多的同志们 ,从各方面来报道出来, 对于爱乡爱国的教育,或 者也不无小补吧。”他还 较早地思考地方美食的对 外传播问题:“国内各地 方,都富有不少有特色的 点心,就只因为地域所限 ,外边人不能知道,我希 望将来不但有人多多报道 ,而且还同土产果品一样 ,陆续输到外边来,增加 人民的口福。” 书中都写美食,甚至 有同题散文,但由于角度 不同而各具特色。许地山 和老舍都写《落花生》, 老舍写来幽默风趣,富有 对人心世情之洞见,而许 地山则由常见吃食讲做人 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 人了。”朱湘的《咬菜根 》也是如此:“‘咬得菜根 ,百事可作’这句成语, 便是我们祖先留传下来, 教我们不要怕吃苦的意思 。” 晚清以降,欧冈蒺漏i 来袭,中国人的食物结构 和饮食习惯也悄悄地发生 着改变。老舍的《西红柿 》、周瘦鹃的《咖啡琐话 》等都涉及国人传统饮食 方式的变化。徐志摩的《 吸烟与文化》和朱自清的 《吃的》则记录干也卅] 看到的西方世界的—个侧 影。朱自清在《吃的》中 言: 现在欧洲的风气,吃 饭要少要快,那些陈年的 老古董,怕总有些不合时 宜吧。吃饭要快,为的忙 ,欧洲人不能像咱们那样 慢条斯理儿的,大家知道 。干吗要少呢?为的卫生 ,固然不错,还有别的: 女的男的都怕胖。女的怕 胖,胖了难底男的也爱那 股标劲儿,要像个运动家 。 这大概是中国人对减 肥塑形最早的呼吁吧! 现代作家文人大多是 离开故土的漂泊者,漂泊 不仅是时局动荡的无奈, 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因 为走出故土才对故土如此 情深,也因之才有对故土 的新发现,没有人会真正 “看到”自己熟知的事物, 如同孙伏园在《绍兴东西 》中所言:“绍兴有这许 多特别食品,绍兴人在家 的时候并不觉得,一到旅 居外方的时候便一样一样 的想起来了。”书中收录 了很多怀乡之作,鲁彦《 故乡的杨梅》、郁达夫《 饮食男女在福卅f》、周 作人的系列散文均属此类 。鲁彦在《故乡的杨梅》 中以游子身份深情感叹: “唉,故乡离开我愈远了 。”“故乡的雨,故乡的天 ,故乡的山河和田野…… 还有那蔚蓝中衬着整齐的 金黄的菜花的春天,藤黄 的稻穗带着可爱的气息的 夏天,蟋蟀和纺织娘们在 濡湿的草中唱着诗的秋天 ,小船吱吱地触着沉默的 薄冰的冬天……还有那熟 识的道路,还有那亲密的 故居……”李广田在《桃园 杂记》中有对城市化的忧 思:“在大城市里,是不 常听到这种鸟声的,但偶 一听到,我就立刻被带到 了故乡的桃园去。”“我很 担心,今后的桃园会变得 冷落,恐怕不会再有那么 多吆吆喝喝的肩挑贩,河 上的白帆也将更见得稀疏 了吧。”王以仁在《枇杷 》中睹物思人:“现在我 的祖母已经死了九年了。 我每看黄色的枇杷,总要 想起了白发慈祥的祖母, 可是叫我到何处去寻求呢 ?呵!人生和光阴都是不 可捉摸的残梦!都是无形 无迹的一缕青烟!”家乡 的吃食如同普鲁斯特《追 忆逝水年华》里的那块小 玛德莱娜点心,亲情友情 无不与 导语 民国时代,有一群人堪称大师,他们文学造诣深厚,文学成就斐然,如鲁迅、老舍、周作人、郁达夫。我们常闻他们的经典之作,却少有时间读他们的生活小品。本书就是这样一本集子,它收录了这些民国文豪们与普通人无异的美食生活。他们中华美食的理解,也因时因地而有着天壤之别。但因着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对生活的敏感度,他们笔下的中华美食文化,多了很多故乡的气息,市井的风味。 品读这本书,在获取了中华美食文化之博大外,还能获得这些大师独有的精神之熏陶,即为本书达到了出版之目的。 精彩页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东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住过六年,这都是我的故乡;现在住在北京,于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乡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单市场买菜回来,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来马兰头有乡人拿来进城售卖了,但荠菜还是一种野菜,须得自家去采。关于荠菜向来颇有风雅的传说,不过这似乎以吴地为主。《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上亦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清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号眼亮花。”但浙东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黄花麦果通称鼠麴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黄色,簇生梢头。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小孩们有歌赞美之云: 黄花麦果韧结结, 关得大门自要吃: 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清明前后扫墓时,有些人家——大约是保存古风的人家一用黄花麦果作供,但不做饼状,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日茧果,不知是什么意思,或因蚕上山时设祭,也用这种食品,故有是称,亦未可知。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扫墓时候所常吃的还有—种野菜,俗名草紫,通称紫云英。农人在收获后,播种田内,用作肥料,是—种很被贱视的植物,但采取嫩茎瀹食,味颇鲜美,似豌豆苗。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状若蝴蝶,又如鸡雏,尤为小孩所喜。间有白色的花,相传可以治痢,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辞典》云:“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罢。”中国古来没有花环,但紫云英的花球却是小孩常玩的东西,这一层我还替那些小人们欣幸的。浙东扫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人家虽没有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这也就是上坟船的确实的证据了。 十三年二月 (原载于1924年4月5日《晨报副刊》) P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