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朱仲宽所著的《西河梦断》,犹如看到在一道强烈的光束照耀下,大幕徐徐拉开,使读者渐次看到的是在泰岱之下的小城中,在皇城脚下,在宝塔山下,在延河岸边这地道的“北国风光”中,发生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和一篇篇震撼人心的乐章。小说叙述的故事跨越百年,揭示了秦氏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时代和不同的命运。小说的情节曲折复杂,人物众多,涉及当时社会多个层面,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故事中矛盾冲突尖锐复杂,跌宕起伏。或剑拔弩张、波澜迭起;或美丑同在、善恶交织;或男欢女爱,凄婉缠绵。艰难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悲壮时,舍生忘死,质坚如铁。小说如同五彩石,吸引着我的眼球,不看个“水落石出”怎肯罢休。
朱仲宽所著的《西河梦断》以晚清至抗战胜利近百年的中国历史为宏大背景,以秦氏家族三代人的成长为主线,以人物、家族的命运,反映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水深火热、曲折多难;更以浓墨重彩塑造了秦氏家族三代人的饱满形象。他们从开明乡绅、民族资本家直至成长为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进步求索、慷慨大义的传奇悲歌。《西河梦断》这部史诗性作品中,贩夫走卒、绿林草莽、士绅工商等各阶层人物尽得体现,惟妙惟肖;风物人情、恩爱情仇、“潜伏”“暗战”等诸多元素浑然交织,精彩纷呈。
(一)老传说追古话秦府
泰安城西南乡西河村有秦氏人家。家有庄园一所,良田数顷,骡马成群,乃一县之大户。泰氏书礼传家,忠厚诚信,眷顾乡里,利让佃农,有口皆碑。当家人秦宗奂无心科举,退而务农。说到秦家发家史,却有一段神话色彩的传说。据说在很多年以前,西河村住着一家姓秦的农民,夫妻俩出了名的老实忠厚,可是家境贫寒,一家老小少吃缺穿。有一年大旱,烈日炎炎。夜里热的人睡不着觉,秦妈妈索性到院中取凉。这时,她无意中发现院中的石榴树下,一只白色的老母鸡带着一群可爱小鸡崽儿正咕咕觅食。秦妈妈好生奇怪,这深更半夜哪里来的这群鸡呢?她想自己是饿晕了,看花了眼。于是使劲揉揉眼,再去看,一点没错。她忍不住走近前,欲看个究竟。可是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她觉得蹊跷,不敢乱讲,只告诉丈夫一人。丈夫不相信,笑她饿昏了头。谁料没过几天,同样的一幕又重复出现。夫妻二人想,一定是老天怜悯,恩赐给咱家的宝贝,于是趁没有人的时候,小心刨开石榴树下的泥土,果然挖出一锭很大的银元宝和十几个小元宝。从此以后,秦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传说就是传说,无凭无据,说过撂下,无人计较。可是秦家慎言此事,不允许家人,尤其小孩子乱讲。
西河村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平原广袤,土地肥沃。村外二里许有一条河,雨季水满盈漕,旱季水退青砂裸露,一望无际,故名大沙河。西河村有秦、郑两大姓。村中间横着一清水塘将村子隔成前村、后村两部分。秦氏多住前村,郑氏多住后村。
秦宗奂十八岁完婚,二十岁当家主事。他的父亲秦清廉,一生素无大志,守业尚可,创业无为。这份家业自传到儿子宗奂手上,经数年惨淡经营,将原有家产扩大过半。宗奂不仅熟谙土地经营,而且兼善商贸。除在本埠开办榨油作坊,还在大汶口、泰安、济南开办货栈、钱庄,主营农副产品加工贸易。以农养商,以商振农,逐渐成为鲁南粮、麻、油生产贸易大户,名噪一时。
秦家有庄园宅第一所,三进院落,房屋百间,秦清廉嫡亲兄弟四人,清廉行二。虽同居一里,但早已分家,各谋生计。若论产业,其他两家之合,不及清廉一半;若论人丁,清廉又不及两家。清廉之下单传宗奂一子,另有一女名宗秀,嫁于秦安城东沈村冯文灿为妻。冯文灿科举出身,捐过班。虽未补过实缺,但在泰安县也算得上地位显赫,就连知县也敬他三分,冯文灿令妹名唤文洙,嫁于秦宗奂为妻。冯秦两家门当户对,亲上做亲。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冯文洙自从嫁到秦家,秦家是蒸蒸日上。文洙未嫁之时,识文断字,聪慧贤淑,心怀大志,嫁到秦家,丈夫虽不做官为宦,却也是有名的乡绅,也就心满意足。夫妻和睦,举案齐眉。且襄赞丈夫谋划经营,事必躬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位贤内助。只可惜结婚数载,未生一男半女。夫妻求子心切,少不了延医问卜,名医把脉,精心处方,投信服药,无奈总不见喜。
大夫说,已婚妇女,劳逸失衡,过度使心,必身体虚弱,长此以往,阴必虚,阴虚则气血不调,体质每况愈下。如若月信不准,忽多忽少,血调不正,必难怀身孕。医生的话不无道理,文洙心里明白,难道命中无子?真格是,天不遂人愿;人不可求十全。秦家偌大一个家业,可是嫡亲只有三口。这正应了那句俗语,穷没根,富没苗。宗奂膝下无子,清廉眼前无孙。
一天晚饭后,宗奂夫妻掌灯对坐。宗奂终日操劳,难得这片刻闲暇。文洙替丈夫斟上一杯香片,双手送上,然后说:
“咱俩成婚四年以来,俺没给你生下一男半女,苦药汤子喝了不少,钱也花了不少,可是无济于事。俺明白,你嘴上不说,心里免不了埋怨。”说着那泪珠子扑簌簌落了下来。“俺就觉得对不起你,对不起老秦家。”
宗奂听了,低头不语,只叹了一口气。他不是没有另娶一房,以续后嗣的想法。但一是怕伤这位贤德的妻子的心,二是碍着内兄冯文灿的面子,几次想开口,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今天又是这样,他总希望太太能够主动开口让他娶小老婆生儿子,可是等了许久,冯文洙就是不发话。他想欲速则不达,等等再说吧。 次日,冯家派人到秦家请客。说本月十三是小少爷过“百岁”,请秦姑老爷、姑太太去听戏喝喜酒。一面抬进一架食盒,装着满满一大盘红鸡蛋。喜得贵子送红蛋,这是老礼。宗奂对冯家的人说:
“你回去禀告你家老爷,就说到正日子我一准去道喜。”又叫人拿了一吊钱的赏钱。冯家的人接了赏钱,千恩万谢地去了。
打发走了冯家的人,宗奂独自坐在太师椅上生气。他生谁的气?他生冯文灿的气。这是为什么呢?你想啊,冯文灿娶了他姐宗秀,第二年,给老冯家生了个妮儿,可冯文灿不高兴,骂他姐是不中用的货,硬娶了小老婆给他生儿子。你说这事也巧得很,小老婆果真就生了儿子。冯文灿那个高兴,恨不得把个小老婆捧上天。谁知道这一喜带来二喜。这不是嘛,春上大娘子秦宗秀又给他添了个小子。你冯文灿真好福气,准是烧了高香,竟得了两男一女。可你妹妹冯文洙嫁到俺秦家四年没解怀。冯文灿啊,冯文灿,你揣着明白装糊涂,你怎么不劝劝你妹子,给俺娶个小老婆生儿子呢?
P3-5
——梦虽断,思绪亦难断
人生经过了许多寒来暑往,风霜雪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试问何为丰碑,有无丰碑?朱仲宽先生的长篇小说《西河梦断》,对这个好似永恒的话题,做了很好的诠释和回答。
翻阅《西河梦断》(以下简称“小说”),犹如看到在一道强烈的光束照耀下,大幕徐徐拉开,使读者渐次看到的是在泰岱之下的小城中,在皇城脚下,在宝塔山下,在延河岸边这地道的“北国风光”中,发生的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和一篇篇震撼人心的乐章。小说叙述的故事跨越百年,揭示了秦氏三代人不同的生活时代和不同的命运。小说的情节曲折复杂,人物众多,涉及当时社会多个层面,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故事中矛盾冲突尖锐复杂,跌宕起伏。或剑拔弩张、波澜迭起;或美丑同在、善恶交织;或男欢女爱,凄婉缠绵。艰难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悲壮时,舍生忘死,质坚如铁。小说如同五彩石,吸引着我的眼球,不看个“水落石出”怎肯罢休。
秦氏三代人的命运,贯串故事始末,成为小说的一条主线。第一代人,秦清廉,与人为善,本分老成。第二代人,秦宗奂,顺应时势,由农及商,以商振农。他开办义学,惠及乡里,承继了古朴的家风。他曾遭横祸,被土匪绑架,但是不畏强暴,拼死抗争的形象,不时在我眼前跃动。
秦氏第三代人秦佩瑶,这一典型形象,撑起了小说的脊梁。他自幼受儒学熏陶,少年则才华横溢,文雅秀拔,好学上进。青年时期,先入燕京大学,后入北大文学院,学业渐进,宏论超群,名震学府,声举文坛。拜在胡适门下,结忘年之交。他受“五四”精神影响,经受时代洗礼,在历史潮流的冲击中,他重新选择人生道路,西去延安,接受党的教育,重塑人生。在沦陷区的北平,夜幕之下,极尽其忠心和才智,出生入死与敌人周旋,支援抗日根据地,协助地下党铲除奸佞,为民族除害,屡建奇功,最后完成任务,不幸被捕,从容就义。可歌可泣,万世流芳。作者在塑造秦佩瑶这位英雄人物的典型形象,在表述他的思想转化过程时不惜笔墨,刻画细腻,合乎情理,顺理成章。无生硬雕琢之气,有自然生成之理。读之耐人寻味,可谓小说的一大成功之处。
作者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地塑造秦佩瑶的艺术形象,皆源于小说置根生活,源于作者丰厚的历史知识以及对历史的真实人物的深厚情感和崇敬,同时也是借助作者纯熟的艺术技巧、艺术构思。
一部成功之作,还有赖于对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刻画,这项工作做得好,无形中增强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小说《西河梦断》恰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例如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小说中对众多女性的刻画,亦是本书的亮点之一。足见作者的功力。贤内助宗奂之妻,佩瑶贤淑的妻子恒淑,令人同情的荣瑞的遗孀田秋平,爱憎分明、可爱的农家女杨春,同生共死的王玉芹,以及骄奢的高姨太,女作家张梅,甚至厨娘、媒婆、妓女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对这许多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都突出了她们不同的身份、遭遇和性格。她们各自的风采和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留给人难忘的印象。小说中对魅力女性的描绘,无疑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鲜活力。在作者笔下,他们的衣饰、行止、坐卧、谈吐乃至娓娓道来的对话,不禁使人联想到经典小说《红楼梦》的风味传承。
物象的描述,反映了作者的学养、情趣和生活的积淀。作者笔下的小城泰安、济南名胜、京城的街巷、延安的窑洞描绘得十分得体,读之有亲临其境之感,仿佛嗅到了远去的古老的生活气息。小说中对于清末、民国时期北方宅院建筑、室内陈设以及婚丧嫁娶、风俗人情,描绘得十分考究,似信手拈来,毫不吃力。这诸多情景各异的环境描写,犹如规格大小不同的风物画。不但加深了小说的内涵,也表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深刻眷恋。
读完长篇小说《西河梦断》,掩卷沉思。犹如穿越时空,重回到那尘封已久的历史时代,重温那一桩桩、一件件不堪回首的痛苦和灾难。我设想小说似阐述了一个道理:
无论对死者,还是对生者来说,人性中的美是光辉的而且是永存的。
也许这便是小说的作者想要告诉读者和年轻朋友的吧?因此,我想补充说,人类祖先几千年创造的文化遗产,必定长存于世。
朱仲宽先生从事教育几十年,他崇尚真理,博学卓识。他经历人世沧桑,细察民情哀乐,熟悉民间生活。他爱好文学,多有创作。他从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得到丰厚的营养;他谙练现实主义文学,又从现代文学中悟出方向。他在古稀之年完成了这一部历史题材的长篇巨著,拳拳之心可谓壮哉!
说句心里话,多年来未曾遇到《西河梦断》这样好的文学作品了。当此纯正文学寂寞冷落的审美周期,《西河梦断》的出现,将会给文坛带来一股春风。相信她也会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如果条件成熟,我很想讲这部文学作品由小说转换为声像作品,使更多的人亲近芳华,岂不快哉!
我已经年过古稀,才可怜巴巴地完成了《西河梦断》(以下称《西河》)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她既是我的长篇处女作,也是我的封笔之作。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原因,很难再写出大部头的东西,勉强写点短篇或是诗词啥的就不错了。可是腹中的确尚存没讲完的故事,如果真主慈悯,恩赐些时间和健康,我将继续笔耕不辍,再多写点东西以回报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西河》耗费了退休后近十年的光阴,期间布局谋篇,三易其稿,废寝忘食、披沥十载,终于今年付梓家乡,当然倍加欣慰。或问:
“汝动笔何其晚?出书何其迟?”
答曰: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八年。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教书上,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即使有写书的欲望,也没写书的条件。退休后才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的权利和自由。而那些积存在腹内多年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再也不安于现状,他们努力冲出我的躯壳,重返灿烂阳光下的世界,融入到这和谐的空气里,为这姹紫嫣红的时代增添许多情趣。就我个人的意愿来说,的确到了不写不悦、不吐不快的境地。因此当退休后走下讲台之际,便成为从事文学创作之始。我企图换一种方式继续给我的学生讲授历史和文学,帮助他们抹去历史的尘封,让他们在享受文学乐趣的同时,追忆、认识远去的史迹,从中获得知识和启迪。这便是我写作长篇小说《西河》的初衷。
《西河》讲述的故事内容跨越了自前清经民国到抗战胜利一段比较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情节曲折复杂、跌宕起伏、包罗甚广;其人物众多,形色各异,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各种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男女老少。犹如社会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
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忠于现实。但是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经过作家的艺术处理和深加工而形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文学作品当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是典型的、普通的,而非具体的、个别的。作为文学作品的《西河》也并不例外。她诞生在华北广袤的大平原、黄河下游肥沃的土地上。书中记叙的每一人、每件事都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寻到他们的踪影。在我幼小时的记忆中存留着老人们讲述的很多撞击心灵的动人故事和一个个不能忘怀的鲜活的形象。长期以来他们时常让我牵挂、让我同情、让我感动。与他们同喜同乐、同忧同悲,以至为他们流泪,夜不成寐。从那些故事里我自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也识别出善、恶、关、丑,并且得到做人的启示。随着岁月的延伸,对那些尘封了多年的历史痕迹,我好似看得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白了,本人这才意识到历史的、民间的、传统的文化所具有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历史是教科书,我是教书人。
“最爱者,文学也。”文学是我的情侣,文学是我的生命。
我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又从中国现代文学中找到了方向。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家是我仰望的星斗。同样在多样化的、质朴的民间文学中,我获得了民族文化的素养。
千年的历史、百年的磨难、激流的岁月、民族的振兴,以至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普通人家的平淡生活,无一不是文学创作的素材。拥有如此丰富的素材,灵感就会呼之欲出,有了创作灵感就可以随时开启文学殿堂的大门。所以说,成功的文学著作,不只是属于作家本人,而更属于民族。正所谓:
寒江冷雨一枝秀,酷暑烈焰半阵风。
寄语沉思瞩世界,精深意切伴终生。
在《西河》的创作过程中,始终得到了朋友们的关注、关心、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谢忱。感谢山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我的小说,圆我一个梦。感谢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对我的帮助和指导。尤其对薛中锐先生在我的小说创作后期所给予的关注、鼓励、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谢意。
作者
201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