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灯花堕(探秘最后的词人纳兰容若之死)》是继《西岭雪探秘红楼梦》之后,著名作家西岭雪又一部探秘佳作。作者遍查史料,梳理词人纳兰容若的生平,又将史实巧妙融入一段传奇爱情中。故事一开始,纳兰容若已经因“寒疾”骤逝。真正的故事就是从这离奇的死亡开始的,一个卑微的歌妓,为了报词人当年的一顾之恩,冒死进入纳兰停棺的禅院,后又混入了明珠府,惹出了一段惊天大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闪灯花堕(探秘最后的词人纳兰容若之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西岭雪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闪灯花堕(探秘最后的词人纳兰容若之死)》是继《西岭雪探秘红楼梦》之后,著名作家西岭雪又一部探秘佳作。作者遍查史料,梳理词人纳兰容若的生平,又将史实巧妙融入一段传奇爱情中。故事一开始,纳兰容若已经因“寒疾”骤逝。真正的故事就是从这离奇的死亡开始的,一个卑微的歌妓,为了报词人当年的一顾之恩,冒死进入纳兰停棺的禅院,后又混入了明珠府,惹出了一段惊天大案…… 内容推荐 《一闪灯花堕(探秘最后的词人纳兰容若之死)》是继《西岭雪探秘红楼梦》之后,著名作家西岭雪又一部探秘佳作。 京城名妓沈菀十二岁时见到纳兰容若,就此情根深种。七年之后,她终于得以在渌水亭诗会上为他献舞,赢得了他的惊艳与叹赏,成为了他的红颜知己。 然而七天后,纳兰容若却突然死于“寒疾”。悲恸之下,沈菀誓用余生追寻纳兰之死的真相。可当她付出巨大代价,一步步接近谜团中心时,却发现,那真相比谎言更令人伤痛…… 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赢得误他生。 纳兰容若的一生,是为“身份”及为情所苦的一生。《一闪灯花堕》作者西岭雪将笔触深入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的历史纠葛,让纳兰家的女人们从历史的背景中走向了台前,令成为千古谜情的纳兰容若之死,终于有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写纳兰容若,必然离不开脍炙人口的纳兰词。与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重在意境赏析不同,西岭雪将对纳兰词的体会融入纳兰容若的平生际遇,令原本耳熟能详的词句生出新的意境,细赏之下,更添一段悲凉。 目录 第一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 第二章 谁道飘零不可怜 第三章 酒醒已见残红舞 第四章 经声佛火两凄迷 第五章 不堪更惹其他恨 第六章 感卿珍重报流莺 第七章 一生一代一双人 第八章 惊风吹到胆瓶梅 第九章 惜花人去花无主 第十章 为伊指点再来缘 第十一章 药成碧海难奔 第十二章 满眼春风百事非 第十三章 断肠人去似今年 第十四章 而今才道当时错 第十五章 有情终古似无情 第十六章 泣尽风檐夜雨铃 第十七章 知己一人谁是 代跋 在康桥遥想绿水亭 试读章节 清音阁真正的生活是从黄昏开始的,天色微微暗下来时,清音阁的灯匾就亮起来,像妓女妖媚的眼。 头一拨客人进来一进门就指名要沈菀,老鸨原想着沈菀九成使性子不肯下楼。正想着怎么样软硬兼施哄沈菀出来,却见她打扮停当,施施然扶着楼梯拾级而下,倒觉得心里不托底儿。及至察言观色,见她仍是如常招呼答对,应酬得滴水不漏,只是百般引着客人谈论纳兰公子。 老鸨借着递烟递酒来来回回侧着耳朵听了几句,也并没什么新闻,不过是明珠府丧仪如何排场,文武百官如何吊唁,皇上如何恩眷,门前纸花牌楼起得多高多体面,门里请的僧道响乐多精多卖力,隔一条街也听得见,诸如此类。客人既谈论得高兴,沈菀又应酬得殷勤,老鸨便也放下心头疑虑,搭讪着走开了。 纳兰容若之死正是京城里的大事件,清音阁的客人非富则贵,哪有对此不闻不问的,一经提起,便都滔滔不绝,当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都说公子的病症最是奇怪,大伏天里忽然高烧不止,用尽方法都不能出汗。圣上正出宫巡塞,听说公子急症,一天三次地派人慰问,又特地派太医送解毒灵丹来。 众人说到这里,纷纷顿足叹息,有的说:“若是皇上早一日送药来,或是送药的使者快马加鞭,说不定公子的病就有救了。”也有的说:“七日不汗,闻所未闻,听说太医们查遍医书也没找到这病的名头。纳兰公子奇人奇事,连生的病也与旁人不同。”说来说去,仿佛只要皇上的药早到半日,纳兰公子的病就会应药而愈。 沈菀却越发生疑:皇上送给纳兰公子的,到底是什么药呢?既然连太医都不能说明病症,皇上大老远的身在塞外倒怎么知道该赐何药?还有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公子病殁的当天送到?是解药,还是毒药?是真的没有送到,还是早已送给公子服下了? 一连数日,沈菀送往迎来,话题只是围绕着纳兰公子,所知所闻比从前几年的加起来还多。因从前只是零星探问,且顾着清倌人的矜持,不好太露痕迹;如今借着说实事,大可刨根问底,无所顾忌。 天子脚下的阔人,不是皇亲国戚,也都有些七拐八扭的关系,见沈菀有兴致,都争着说些内幕消息,卖弄自己耳目灵通,直将纳兰家祖宗三代都翻腾出来,铺陈得清楚详细,就如同翻阅族谱一般。沈菀听着这些故事,心底里泛起的却是一阙又一阙的纳兰词,从前读的时候并不觉得,如今想来,才发现其实公子的足迹已深驻词中,《菩萨蛮?宿滦河》、《百字令?宿汉儿村》、《卜算子?塞梦》、《浣溪沙?古北口》……所题所咏都是公子在扈从伴驾的途中所见所感吧。记得有一年他陪皇上南巡回来,还托人给清音阁送来了一大包杭白菊,他做人就是这样的温和周到,从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的。 “平堤夜试桃花马,明日君王幸玉泉。”从前,沈菀只觉得词句优美,意境清切,而今重读,却忽然明白了公子那伴君如伴虎、朝不保夕的苦楚——皇上突发奇想要骑马去玉泉,作为御前行走的纳兰公子就得连夜试马,而他需要准备防范的,又岂止试马一件事? “夜阑怕犯金吾禁,几度同君对榻眠。”这在别人可能是一种天大的恩宠,于公子却必定是苦差。皇上圣眷隆重,信任有加,走到哪里都要公子随行,连睡觉都要公子在一旁守夜,公子又怎能睡得安稳呢?八年扈从,他从无半点过错,这是常人可以做到的吗? 想到这里,忽然有个极重要的问题跳了出来,就像一根针那样刺痛了沈菀,让她几乎叫起来,失声问道:“皇上既然这样离不开纳兰公子,而这次塞外之行又与公子有莫大干系,为什么倒不带公子同行了呢?” 问得这样明白具体,座中诸人也都被提醒了,一个便说:“自然是纳兰公子得了病,不便同行。”另一个却说:“我听人说,早在公子得病前,皇上出行扈从的名单就定了的,并没有公子。其中另有隐情也未可知。”越议越奇,话题渐涉朝政,一些老成谨慎的便道:“朝廷事哪里是你我辈能说长道短的?皇上这样做,自然有皇上的道理。咱们身在风月之地,倒是莫谈国事的好。”众人遂撇下话题,只乱着要沈菀跳舞。 沈菀只得答应着,避到六扇落地泥金山水屏风后更换舞衣,然而心里的疑云却是越来越重:究竟是在皇上出宫之前,公子就已经得了病,还是因为皇上对公子生了疑忌之心?如果是前者,难道公子会有意地称病诳驾吗?如果是后者,那么皇上的疏远对公子又是怎么样的打击与暗示呢? 世人将叶赫那拉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族的故事当成传奇那样津津乐道,皇上会毫不介意吗?皇上即便信任明珠,难道也会信任他的妻子云英吗?或者他不在意云英是个女流之辈,但对于云英一手教导长大的容若公子呢?先皇处死了云英的全家,容若公子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又岂会对这段血海深仇置若罔闻?顺治帝将云英赐与侍卫明珠为妻时,一定没想到在自己死后,康熙帝会对明珠如此重用。而康熙帝在让纳兰容若近身侍从之际,从没想过这个人的外祖父与舅舅是死在自己父皇之手吗?纳兰公子博学多才,却连任八年侍卫而不得另派,会不会与他的身世有关?康熙帝将公子一直留在身边,不许他治理一方,施展平生所学,究竟是因为太信任还是不信任?而这样的生涯中,公子曾在词中表白过的“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的抱负,又如何施展? 纳兰邀集生平好友吟诗渌水亭后忽然病发,分明另有蹊跷。倘若公子明知要死却不敢求生,那个施以毒手的人会是谁?当今世上,明相一手遮天,又有什么人可以无视他的权威而左右纳兰公子的生死?P41-45 后记 编辑悄悄短信催跋的时候,我正漫步在伦敦剑桥湖畔,,应景而磕磕绊绊地吟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有点俗套而且矫情,但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接到短信,微微愣了一下,脑中浮起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徐志摩和纳兰容若的关联是什么?这两个隔了三百年的天才型诗人,他们在渌水亭和康桥的绝唱,感动了后世无数学子的心,这之间,有着怎样的看似无稽实则微妙的渊源? 我拿这问题问同伴,同伴想了想,答:我能想到的他们两人之间惟一的共同点就是,你同样熟知这两个诗人并且同时想起了他们。 这是一个玩笑,也未尝不是一道机锋:纳兰容若与徐志摩,他们的历史没有任何交集点,但在今天的康桥,却因为我的蒙太奇经历而忽然发生了联系,仿佛两颗伟大的灵魂相逢在夜的海上,发出耀眼而神秘的光亮,莫名其妙而饶有兴趣。 但是细想一下,两个人又真是可以找到许多共同点:他们同样才华横溢,同样多情而忧郁,同样经历了两次婚姻而终身爱着一位得不到的爱人——他的是民国才女林徽因,而他的是那位锁在深宫的神秘佳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同样英年早逝,给世人留下无限遗憾与感慨,并引发了无数猜想。 今天,在剑桥大学城,在康河之畔,我望着潺缓的河水,听着咿乃的桨声,遥想北京的渌水亭,那行吟水畔的多情诗人,和他伤情的吟唱: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容我牵强了,彼牛津自然不是英国的大学城牛津。然而此时,当编辑的短信打断了我关于《再别康桥》的回忆与默诵时,脑子里反反复复的,却只是这几句破空而来又拂之不去的清词。 这就是宿命吧。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宿命。 一本书有一本书的宿命。 甚至这篇小文,也自有它的缘起与命运。 而当这文,这书,落到你的手上、眼里、心中的时候,书中的人与事,诗与情,又必然会因为你的心律而增添了新的色彩与感动,那便是它们的宿命,和你我的因缘。仿佛天空中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记得也好,或者你忘记,但已经投下了踪影。 西岭雪2011年4月22日于康桥畔草就 书评(媒体评论) 一二百年后,人们已经说不清金台石与努尔哈赤的恩恩怨怨,明珠与索额图的是是非非,也不再记得觉罗夫人、纳兰碧药、卢夫人、颜氏或者沈菀这些个纳兰家女人的泪痕梦影,絮果兰因。然而纳兰诃,却依然流传在风中,一唱三叹,永不泯灭。 ——作者 西岭雪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算纳兰迷。可是当我随着作者西岭雪的笔,观尽了纳兰性德的一生之后,再读纳兰词,就好像口中含了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感到说不尽的旖旎风光,说不尽的沉痛悲凉。每一个经典的作者,都需要一个机缘来让我们走近。那么西岭雪的这本一闪灯花堕,定能成为很多人走近纳兰性德的机缘。 ——编辑 方悄悄 喜欢纳兰词,喜欢“人生若只如初见”,喜欢“谁念西风独自凉”,感慨他短暂传奇的一生,心痛他的千古情痴。之前我以为关于纳兰的一切都已经被人写尽,却没想到,会有一个人用这样细腻、悲悯的笔法,重叙纳兰性德的一生。读完之后,惆怅的感觉在心中久久不去。纳兰曾在词中叹……知己一人谁是?西岭雪,真可称三百年下,纳兰的知己。 ——书评人 曲水流觞 西岭雪的探秘作品,从不似别家的胡编乱造,她是以一颗女人细腻、敏感的心在解读、诠释纳兰性德的宿命,因为用心,所以一字一句皆天然。我们喜欢她的文字,因为她从不妄断从不居高临下,下笔温柔贴切,又总是那么勇敢地直刺真相,更因为她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共鸣。 ——读者 一然 我是读着西岭雪的书长大的,之前读到黛玉之死时,便觉得将会一直读着西玲雪的书慢慢老去。西岭雪的文字充满感性,却又观点犀利、深刻,且颇具风骨,有女性的绮丽婉约,又有男性的刚健融于其中。这本探究纳兰性德之死的作品,居然能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的同时将纳兰性德的一生缠绕其中,很少见女作家有如此笔力,非胸中有大丘壑者,不能作此书。 ——读者 洱海的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