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华感旧录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周简段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新觉罗·溥杰题写书名,梁漱溟、冰心作序。

季羡林、启功、钱世明、胡絜青、侯仁之联合推荐!

八十年代末香港的十大畅销书之一!北京民俗文化的经典代表作!

《京华感旧录》分艺文、风土、掌故、人情、名胜五种分类,精选周简段原出版过的内容和散轶文章,全面反映周简段先生心目中老北京时期的戏曲、诗文、楹联、民俗、书画、人物、饮食和社会秘闻等。是一本介绍旧京文化的大众读物。

内容推荐

《京华感旧录》共分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五篇,所收文章短小精炼、丰富多彩、趣味盎然,举凡人物较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民情风俗、俱有涉猎,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可读性甚高。

《京华感旧录》作者周简段运用别具情致的小品笔调,对旧日北京古城的人情、掌故、风土、艺文及名胜等方面多有生动记叙,有史实、有考证、有论说、有衷情,知识与趣味并重,生动地展现了这座名城往昔的一幅幅生活画面,既可一睹往昔京华的丰姿,又引发了人们对神州风物的心焉神驰,令人低回不已。

目录

序一

序二

风土篇

 北京人吃饺子

 北京“杂拌儿”

 元宵佳节话“元宵”

 京华火树银花夜

 昔日“燕九节”

 高粱桥踏青

 隆福寺的小摊

 投亲访友的蒲包

 药王圣诞与药王庙

 伏天生活安排

 夏虫也系京华梦

 铜碗声声唤卖冰

 什刹海茶棚的野趣

 “兔儿爷”记趣

 京华金秋卖蟹声

 秋风吹来烤肉香

 穆斯林的爆烤

 真叫美啊一冻柿子

 冬至吃馄饨

 难忘燕都腊八粥

 冬天话“火锅”

 冬晨喝面茶的艺术

 北京的糖葫芦

 便宜坊和全聚德

 誉满京华“爆肚王”

 “驴打滚”与北京小吃

 《豆汁记》和豆汁

 炸酱面之恋

 茶汤

 忆北京的八大楼和八大居

 北京的庙会

 西四和东单

 魅力引人的东安市场

 北京人养金鱼

 北京人玩鸽子

名胜篇

 回眸北望天安门

 北京的牌楼

 九龙壁

 北京的水系和桥名

 “蓟门烟树”与陈子昂

 中南海畔的名胜

 瀛台景物

 北海的荷花

 龙潭湖畔袁督师庙

 京郊的明清御园

 登临佛香阁之乐

 西人笔下的圆明园

 霜秋叶红游香山

 玉泉山“玉峰塔影”

 七月话“卢沟”

 漫话戒坛寺

 居庸关抒情

 古老的北京南堂

 “荷花市场”说相思

 香山阅武楼

 钓鱼台风物之美

 天坛古树

 陶然亭登高怀旧

 北京最早的公园一万牲园

人情篇

 “水利专家”林则徐

 张自忠与张自忠路

 章士钊胡适之唱和

 章太炎与汤国梨的婚姻

 白石老人衰年变法

 章回小说家张恨水

 郑振铎藏书献国家

 吴稚晖言语诙谐

 王襄研究甲骨文

 郑天挺巧解东陵谜

 林徽因多才多艺

 郭嶙阁翻译《红楼梦》

 清华园名师漫忆

 钱宾四写《国史大纲》

 石评梅长眠陶然亭

 林海音与《城南旧事》

 新闻界名人王芸生

 画像大家蒋兆和

 图书馆专家袁同礼

 陆小曼画山水长卷

 张伯驹毁家救国宝

 “泥人张”泥塑神技

 齐如山谈赛金花旧事

 严复和辜鸿铭的沉浮

 “二太子”袁寒云

艺文篇

 五十年前北京五大学

 北师大八十寿庆

 老北大校舍述略

 水木清华七十年

 三十年代的教授生活

 《四库全书》与天一阁

 北京最早的私人图书馆

 影印《三希堂法帖》

 琉璃厂杂忆

 清明节说《上河图》

 故宫中的两组珍宝

 法海寺的壁画

 《旧都文物略》书后

 紫禁城工程师样子雷

 北京的戏园

 中华戏校“四块玉”

 难以忘怀的“北京剧社”

 林琴南词赠梅兰芳

 谭鑫培首演猪八戒

 四小名旦

 京剧的脸谱

 难忘的书馆

 “票友”与“票房”

 宫廷冰嬉和音乐冰场

 清朝的北京善扑营

 灵魂按摩术一揉核桃

掌故篇

 古老的前门大街

 大栅栏沧桑

 三十年代的西单商场

 文津街的来历

 鼓楼西大街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五大“镇物”

 西城五塔、东城无塔

 北京的石狮子

 都城九门史话

 雍和宫之荣枯

 明清科举试场一贡院

 红衣大炮的封号

 什刹海边会贤堂

 沧桑话协和

 商务北京分馆创业史

 北京镖局史话

 金鱼胡同的“那家花园”

 民初北京的“新世界”

 柳荫蝉鸣话胡同

 北京人与“八”字

试读章节

俞平伯先生过去有一本文集,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做《杂拌儿》。这个书名,外地人看了,感觉不到十分亲切,甚至还有些不理解。而北京人看了,却感到特别亲切。俞先生十六岁由苏州去到北京,后来虽然曾回过南方,并且在上海中国公学教过书,但那都是短时期的,其余时间则都在北京。可以说是以南方人而久居春明,成为完全京朝化的学者了。所以书名亦起的是富有京朝风味、春明乡土气息的《杂拌儿》。

什么叫“杂拌儿”呢?这是北京旧时过大年时,无论贫富,家家都要预备的一种食品。对于过年最感兴趣的就是一群孩子们。他们除了穿新衣,戴新帽,给长辈拜年叩头,拿压岁钱而外,更重要的就是有好东西吃。而在零食中,除去瓜子、花生,最普通的就是“杂拌儿”了。杂七杂八样样都有。那些比较讲究的家庭,有高贵的客人来,就端上果盘,细细吃茶,像《红楼梦》中袭人家里招待宝玉一样。那亦是正月里接待客人的时候,有的是细果盘,而袭人还认为没有什么可吃的,给宝玉拿了几粒松子仁,吹去细皮给他吃。至于对待焙茗呢?那就不会这么细致了,最方便的,就是捧一大捧“杂拌儿”放在他衣袋里,让他自己摸着吃。

“杂拌儿”,简言之就是把一些甜的干果、芝麻糖之类的东西混合在一起。大体上有这样一些:瓜条、青梅、蜜枣、山楂糕、花生粘、核桃粘、麻片、寸金糖、豆沙馅芝麻糖、雪花馅芝麻糖、油枣、枇杷条、小开口笑、糖莲子、米花糖、虎皮花生、虎皮杏仁等等。过去没有西式糖果,一直到清末才有进口的瓶装“摩而登糖”。至于什么太妃、牛轧、朱古力等等,当年老北京是很少听到的。同“杂拌儿”近似的是“什锦南糖”,就是把麻片、寸金糖、黑自芝麻糖、各种灌馅芝麻杂混杂在一起;再加上瓜条、青梅、蜜枣等,就成为“杂拌儿”。新年新岁,要喜气洋洋,“杂拌儿”在色彩上显示了这点,红的是山楂糕,绿的是青梅,金黄的是开口笑、油枣,粉红的是染了色的花生粘、核桃粘。不但色彩鲜嫩,吃起来亦又香、又甜、又脆。

多少年没有吃“杂拌儿”了,这么大岁数,难道真是那么馋吗?只是在这岁尾年头,苦苦地思念故乡那个情调;何况,那蜜枣亦真甜啊!

元宵佳节话“元宵”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元宵是灯节,在中国,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另外,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元宵佳节,北京的饮食、糕点铺,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卖汤圆。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要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平时整肃军政,励精图治。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连灶下坐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沉浸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忆亲人,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台湾有一首歌曲: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做的汤圆圆又圆,……

要吃汤圆快来买,吃了汤圆就团圆……

这首歌曲节奏明快,婉转动听,听了使人回肠荡气,这是台湾同胞在思念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确,当元宵佳节我们捧起一碗汤圆的时候,我们倍加怀念散处各地的亲人。

京华火树银花夜

历来人们总把灯火比做光明的象征,因为它能驱散周围的黑暗,又可以照亮人们前进的征程。特别是有一种称为画灯,它那点燃的蜡烛,更有一种魅力。它是六角形的框式结构,上部又套覆一层六角形的围檐,围檐各角上突出一只精工雕制的木质龙凤,如宫廷中的斗拱飞檐;飞檐尽头和画灯下的中心,各垂飘一缕彩丝长穗,不时随风飘动,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它那种温和的灯光,就像是幽谷中独燃的火映红了环抱的峰峦一样,照射着画灯个个侧面,辉映成趣。那些画面中的古代人物和山光湖影、画栋雕梁,凭借着烛光的透视,景物风光又似缥缈虚幻,宛如海市蜃楼。再看它的外状,更是玲珑剔透,诗意盎然。

画灯早年来自宫廷,以后流传到民间,所以人们叫它“宫灯”。从前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官民同庆放灯五天,燕京各大铺商悬挂各种花灯,其中也有不少宫灯,火树银花,光夺星月。每天正当金乌西坠,落日余晖散发着微弱光芒的时候,倾城仕女扶老携幼纷纷走向街头,分别集聚在前门大街、大栅栏、廊坊头条、菜市口、花市、东四、西单、鼓楼等地,等待观览铺商的画灯。记得有一年东四南灯市口东口外的含芳楼和东文美斋两家糕点铺的宫灯最为精彩。含芳楼宫灯的所有画面是由当时名人盖竹桥绘制的今古奇观。东文美斋的宫灯则由一位不知名人士绘制成《精忠传》,都是工笔古装人物,神态逼真,是画灯中的珍品。据说,当时有人愿出白银百两商购含芳楼的画灯,打算把个个画幅裱装册页保存下来。

1930年,虽已废除旧历年,但上元节放灯习俗却依然如旧,画面仍多取材于各种小说中的片断故事。如东四的老九华、聚庆斋、地安门外的通兴长等绸缎庄所画的画灯是《聊斋志异》;西单恒兴祥、新街口的和裕公,花市的裕升隆等布店和干果店所画的画灯是《封神演义》;西单的毓美斋、西四的兰华斋糕点铺所画的灯是《儿女英雄传》;其他商铺的画灯有的是混合盒,也有的是《粉妆楼》,还有《说唐》《二度梅》《三侠五义》等。各大庙宇多悬壁灯,如白云观的壁灯画的是邱祖成仙的传说、地安门外西皇城根城隍庙的壁灯画的是《彭公案》,院中还点灯高达三米,一时萧条冷落的故都一变而为繁华不夜之城,但当时国事日危,虽然粉饰太平于一时,终是昙花一现。P5-10

序言

我生长北京,说一口北京话,而今九十多岁了,算得上一个老北京。然而北京城区之扩展,市面之繁荣,交通之便利,却今昔大大不可同语,其变化皆在我眼中,说之不尽。姑举今天的动物园为例,旧名农事试验场,建于清光绪年间,规模宏大;嗣因东面一部分被划出去成立苏联展览馆(现名北京展览馆)而缩小了。园的西北隅的畅观楼,曾是西太后游园歇息所在。今天的熊猫馆原非昔年所有,而馆前曾有彭家珍等五烈士墓却不见了。兹以友人近将刊布于《华侨日报·京华感旧录》专栏文章,集册成书,其意旨甚盛,承嘱为序言,衰老颓唐,聊以此塞责,愧甚,歉甚!

梁漱溟

1985年5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2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