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清代,不了解影响清代两百年的桐城派,可乎?了解桐城派,不了解桐城派的鼻祖方苞,可乎?而方苞的意义仅仅只是桐城派的鼻祖吗?
由朱洪主编的《方苞传》不只是讲述一个礼学思想家的传奇故事,不只是放大历史链条上的一个苍苔斑驳的细小环节,它更应该是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一个“义”的处世态度、一种人之为人的理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方苞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朱洪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了解清代,不了解影响清代两百年的桐城派,可乎?了解桐城派,不了解桐城派的鼻祖方苞,可乎?而方苞的意义仅仅只是桐城派的鼻祖吗? 由朱洪主编的《方苞传》不只是讲述一个礼学思想家的传奇故事,不只是放大历史链条上的一个苍苔斑驳的细小环节,它更应该是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一个“义”的处世态度、一种人之为人的理念。 内容推荐 由朱洪主编的《方苞传》不只是讲述一个礼学思想家的传奇故事,不只是放大历史链条上的一个苍苔斑驳的细小环节,它更应该是一种“礼”的生活方式、一个“义”的处世态度、一种人之为人的理念。这就是《方苞传》。 目录 第一章 家乡岁月(1668-1691) 一、哭外婆知送终礼 送长兄尝别离情 二、治古文兼治时文 学文章先学做人 三、杜苍略亦庄亦谐 黄道周如圣如佛 四、刘北固降行称兄 钱澄之折辈行礼 五、岁试第一初写序 疑义并存录逸闻 六、躲弟难悔四十年 避圆房拖两百天 七、题《楝亭》附庸风雅 哭秋风夕阳西下 第二章 初入京师(1691~1693) 一、鞭顽仆恩师圆场 疗瘟疫郎中托身 二、京师岁寒交朋友 天下正议寿先生 三、析《周礼》眼明心开 遭诽谤云遮雾蔽 四、再落第诀别孤友 修《明史》叹息不均 第三章 四乡授经(1693~1699) 一、驱皖南初游泾川 客涿州贪坐夕阳 二、韩慕庐礼遇后学 顾嗣立雅集秀野 三、万斯同夜话义法 刘涵三弃官池阳 四、姜西溟畅谈平生 方逸巢演绎先贤 五、馆宝应县令修堤 研《春秋》挚友规讽 六、隐君子慧心指谬 邻通判仗义恤孤 七、曹楝亭赠诗疗疮 方逸巢受杯节酒 第四章 中举之后(1699~1705) 一、中解元母亲流泪 馈鲊鸡曹寅还诗 二、赴会试失弟子礼 焚旧稿绝稀世文 三、哭长兄昊天不吊 表大节流俗难容 四、写诗序古今同词 上辞呈进退有礼 五、李刚主名盛谤随 姜侍郎年长礼恭 六、赎故园遂父母心 救贤臣尽君臣义 第五章 弃官孝母(1706~1711) 一、弃殿试南还探母 刻旧文不忘恩师 二、结发妻床帏福浅 同母姐隔噎经年 三、情境无缘义难立 白鸟忘机花自开 四、不肖子痛失老父 摄山僧深藏遗书 五、写祭文凭吊宰相 择甥婿告慰三姐 六、信程朱纠结颜元 惘士女半疑住持 七、将园池清光莹然 大龙山皋壤如沐 第六章 《南山集》案(1711~1713) 一、苏知县冒险报信 马布政挺身犯颜 二、赴诏狱义士护送 闯刑堂郎中丢官 三、染瘟疫从犯先死 谋黑钱重囚后生 四、研古礼参伍伦类 正风俗启人善端 五、探监人古义高远 害无辜冥谪难逃 六、李光地犯颜呈情 戴名世含冤弃世 第七章入值内廷(1713—1722) 一、南书房初沐皇恩 隶旗下长怀故人 二、伴御驾溪梁晚憩 送方母会试误期 三、入书局同命相连 困家乡气运各一 四、辨《周官》四代圣书 斥刘歆万世罪人 五、梦父兄希冀还乡 中乡试脸无骄色 六、杨千木辉然出众 苏壎侯贤者不疑 七、未谋面倾心已久 拒御医授受不亲 八、写墓志不求事详 记故事贵在立诚 九、失时节父女弃命 研《春秋》首尾贯通 十、咏牡丹诗不袭古 读原著义在其中 十一、叹友朋次第凋丧 纠是非诬枉可辨 十二、赏芍药好友做伴 游潭柘神天相接 十三、菅人命小子何辜 写生圹侄儿合泪 十四、定祭礼百代不移 解心结七 十、北上 十五、溪粱间薄暮执手 病榻上利箭穿心 十六、有德于己愧心少 訾警圣人警示多 十七、梅定久因学获荣 顾用方依礼娶亲 第八章雍正朝臣(1723—1735) 一、获大赦重获自由 泄天机知遇冢宰 二、悼门生后继乏人 叹古松荣华不再 三、还金陵不即私屋 悼先人心怀忧惕 四、方孝孺与虎谋皮 浮渡山男女杂至 五、碑勿擦相守世代 德何堪累及百家 六、构一祠遗迹不废 训数语天下为则 七、陈古义主张禁酒 谋国事推荐人才 八、居闲职区画大事 恐不宿预写墓志 九、坏性格晚岁能改 好文章久品知味 十、抄《周官》玩不能释 审五伦顾影自惭 十一、承遗愿夫妻两穴 哭知音执手三号 十二、祈甘霖恩泽施远 击泽望计议从长 十三、汪武曹夙与子期 宋山言不务声华 十四、献策边陲报皇恩 老谋雄略系风义 十五、训长子稍有惧心 悼侍郎扼以无年 十六、编范文助流政教 依义法取舍汉唐 十七、编志书抱以公心 承师说改过为大 第九章乾隆礼官(1735~1742) 一、制丧礼影响风气 宽征银为民请命 二、粜仓谷博访周谘 改漕运利国益民 三、兴水利救灾济荒 修“三礼”信今传后 四、探底蕴宰相独知 悼贤良士友奔唁 五、命将没忠告直友 梦故人问劳如生 六、定经制国家受益 献谋略同僚生妒 七、设灵位南乡而哭 选庶常异地有别 八、列班末议事不周 求谏士褒贤依德 九、从古礼应祀前母 禁烧锅力驳九卿 十、辞侍郎众箭难防 悼田间一代风教 十一、识荐青声光初 现悼二姐骨脉无遗 十二、议苗疆久安长治 除积习冒死直言 十三、禁酒烟贵在坚持 不求名时刻自省 十四、校经史遍购旧版 复河道误听冥言 十五、选“四书”有关气运 推祭酒无人应声 十六、惩偷盗内宽外严 守台湾疏凿暗礁 十七、师患疾大槐召友 弟被诬道希去世 十八、穷于命大造下人 气超群蓄意闲远 十九、重大节小不足道 乞解职赐衔侍讲 第十章江宁余生(1742~1749) 一、做贤人成难毁易 建祠堂夺秒争分 二、抄遗著大快人心 写年谱贵在事信 三、天姥寺方苞题壁 大龙湫和尚带路 四、游雁荡山绝万感 题“梦归图”诉遗恨 五、顺舅姑出父行状 孝上人写母年谱 六、学孔颜如此设心 侍皇子不欺独能 七、别来三日事千年 涕演满面悲六郡 八、荐门生罕见其匹 写墓表公论在人 九、修祠堂固守良知 游寺庙彼家有人 十、避学政悄然还乡 恋云水偶寄闲情 十一、建家祠莫忘祖先 定祠禁心期后代 十二、绘远景营画祭田 别灵验纵论古今 十三、宋贞妇养孤敬老 方观承位尊书工 十四、悼少宰竟夕长吁 刻偶乐不没后世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1702年正月三十,方苞侧室杨氏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道章。方苞此时已三十五岁了,因蔡氏生的第一个儿子夭折,所以更珍爱这个儿子了。 三月十六日,方苞遵兄遗嘱,迁弟柩与兄并葬于泉井村之北原。葬下弟弟和哥哥,方苞放下了心中的一件大事。从此,哥哥和弟弟在此做伴了。墓四周的青松,在春风中微微晃动,夜幕即将降临,方苞心中一阵悲哀。弟弟和哥哥都死了,三个人只留下自己,这是上天对自己的惩罚啊!人死了,没有知觉,什么都不知道了。最可悲的不是已经去世的亲人,而是无依无靠、内心万分痛苦的活下来的人。 哥哥去世后,四方同学想见方百川遗文,方苞遍索于生徒朋游,仅得二十篇,后与方百川《自知集》并在一起刊布。 1693年,方苞在京师时,曾收到哥哥邮寄的十余篇文章,被内丘人王永斋持去。1700年春,芜阴人夏虎文访问方百川,别时方百川送了一册自己的文集给他,从此未还。现在,王永斋和夏虎文两人已去世,他们的子弟,将来能求索得之,刻印行世吗? 哥哥不好时文,他写文章,一定是有用的,而且是萦绕于心、挥之不去的。这么写文章,别人认识不到,哥哥却做到了。从哥哥的文章中,人们可以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充于中而不可以已者”的。 方百川的诗歌、古文,竟然无存,只有《络纬》(《为督学磁州张公赋》)、《拟南楼镦集序》(载《江左文选》)、《广师说》(上韩慕庐),流传很广,朋友手中都有。 方百川主张写时文要明于事物之理而求以济用,即不要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写了要对社会有用。此话,他并未写进文章中。好在其时文为二三同好所推崇,并刻印流播于世。不久,海内学者几乎家家有其书了。 弟弟方林生前也写了十来篇文章,方苞和哥哥在其去世后,收了起来,不忍翻读。过了数年,才敢翻读,才知弟弟已得庆历诸公奥秘。因弟弟文章篇数少,不能单独成帙流行。方苞刻印哥哥文集时,从弟弟的二十篇文章中挑了十篇,附在后面。从此,弟弟的文章和其人,也可以借此流传了。P74 后记 借出生地之缘,几年前,我写了《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因写戴名世。第一次系统地接触了许多清代人物,其中挥之不去而想续写的清人,正是方苞。正如写了陈独秀,不能不续写胡适一样。写了戴名世。就抑制不住写方苞的冲动了。 方苞以替古圣贤张言、匡扶天下为己任,性格刚直,因晚年建言多与九卿抵牾。与乾隆存隔膜,死后未能附祀孔庙,未入贤良祠。其卒后几百年,世人多视其为桐城派鼻祖,而重其文章“义法”。殊不知,方苞以释古圣人之“礼”为旨归,且半辈子孤介独行之。而光大司马迁等人的文章“义法”,曲为次焉!由此可知,知人最难。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痴,谁解其中味”,诚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叹。和明代王阳明“正人心”一样,清代方苞的复兴“礼”“义”,一线所系,命及吾华夏精神大厦之安全。其人发心之大、眼界之高、功劳之远,诚非附祀孔庙、入贤良祠的许多先哲可比。而方苞的地位,也绝非“桐城派鼻祖”可以冠盖,又岂止于与戴名世、刘大櫆、姚鼐比肩。方苞其谁?春秋的孔子、宋代的程朱、明代的王阳明在清代复出焉!方苞是无憾于自己和他人,而世人负其久且深的一个人。 方苞生前写了许多人的小传,文短义深,以传其不朽。对于这样一个高蹈古风、关注他人的人,无疑应有一本自己的长传传世。“文革”前,因反个人崇拜和名利的思想,加上桐城派长期被纳入旧文化范畴,方苞去世后两百六十三年。其长传未出焉! 方苞是一个礼学家,其对古礼的发微,得到前辈、并世思想家的敬佩和皇亲国戚的赞赏:他本人将“礼”既作_为伦理的范畴,又作为政治的范畴,贯彻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方方面面;他重义轻利,以圣人之心规诫自己的行为,为这样的先人写传,发其潜幽,无异于自远古引来一条清流,当系荡涤心尘、移风易俗之为。故余写方苞,视作宇宙间的一件公事。 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方苞是一个树立义法的人,不写出其心中之义,其义法无源。今天,许多人逐利失义、精神迷失、行为无所适。读方苞以礼“正人心”的文章,无异于尝一味良药,疗大病于无形。 方苞不是一个书斋里的老夫子。他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下层人的命运;他敢与九卿抗言,敢冒死上书皇帝:他在边境战争、少数民族的关系、江河治理、禁酒禁烟、漕运、人才的使用、反对腐败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案,多被皇帝接受,并在全国施行,以致在许多方面,影响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乃至今天的风俗。 司马迁和方苞都是惶恐中有待来者的人,是希望在身后数百年、几千年,于浩渺人烟中得到知音的人。后来者可抹去史尘,发前人未尽之言,光大其心,此人类一脉精神延续之魅力也!使方苞起于九原,读本传。未知得其“礼”否?合其“义”否?沃其心否?余不敢谬说自己是方苞所期待的“来者”,但私心期望。不致隔膜。 三年前写的《血祭桐城派——戴名世传》,忙碌移时,暮出书斋,华灯初上,呼吸一口室外花园中的新鲜空气,仿佛步出古代,潜意识里常跳出“舒服”二字。今写方苞,四时交替。春去冬来,霍霍两年,心中时时震撼无名,泪出无由。或许,方苞所达到的礼学境界、义法造诣,如日落后的崇山峻岭,挺拔而绵邈,不能不引起观者的心灵震撼! 最后,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本书,感谢徐海燕女士策划了本课题,感谢吕冰心女士、陶彦希女士为编辑、出版本书付_出了许多心血。本书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完基地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201lSK778zd),在此向安徽省教育厅一并致谢! 冰心女士在电话中说,此书为锄荒之作,有以也夫? 朱洪 2011年大暑校订于安庆师范学院红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