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操兵败赤壁”说开去
奠定三国鼎立基业的赤壁之战,将星云集,英雄辈出,堪称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一场战役。一代枭雄曹操率大军以“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恢弘气势,企图毕其功于赤壁之役一统天下,却落得“樯橹灰飞烟灭”以强负弱的惨败下场。相反,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曹操浩浩荡荡十六万大军,以远超孙刘联盟数倍兵力的优势败于赤壁,分析其原因:一是曹操骄傲轻敌急于求成。曹操携平定中原之余威,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对形势估计不足,麻痹轻敌,验证了“骄兵必败”之古训。二是曹军不擅水战,“舍长就短”。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缺乏水战经验,偏偏在这种情况下,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犯了“舍长就短”之用兵大忌。三是曹营未立足便匆匆备战。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后方未稳,虽然在进军之前进行了半年的水军训练,但尚未形成战斗力,而新收降的荆州水军尚待磨合。在这种情况下草率出兵,显然是操之过急,打了“无准备”之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曹操兵败赤壁的深刻教训,孙刘以弱胜强的成功经验,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对我军赢得未来战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纵观历史和现实,他国对我的无端挑衅至今未曾停过,但我们从没有畏瞑过、屈服过。今天我们依然有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将其歼灭在现代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使其重蹈曹操赤壁之战的覆辙。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曾说过:“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未来战争瞬息万变,我军在装备建设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人是未来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一真理不会改变。如果没有高素质人才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作支撑,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只是一堆“废铁”,最终无法发挥其最大效能。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以及远离本土作战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大抓军事训练,不断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真正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常言道:“用兵之道,在于因敌变化而制胜。”掌握了应对之道,我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
随着军以上单位党委机关理论学习阶段暂告一段落,下一步将进入到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的实际阶段,“解决问题”无疑是此次活动的落脚点。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部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制度以及人才、后勤和装备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促进部队建设科学地、安全地、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毋庸置疑,实实在在地解决制约海军转型中遇到的“短板”和“瓶颈”,是这次活动的重中之重。为此,一些单位和部门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已经展开了深入查找矛盾和问题的活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前提是要找出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梳理、科学论证,分清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制约本单位、本部门发展的关键性或根本性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想办法、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解决矛盾和问题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能为了因解决好一个矛盾或一个问题,却制造出一个更大的矛盾或问题;不能为了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而为后人留下更大的隐患。部队面临整体转型,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如果前期不进行充分调研论证,蜂拥而上,盲目决策,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不仅要有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还要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同时,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对那些一时看不准或者没有把握、论证不充分的,宁可再看看、再等等,暂且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了再解决,切忌急于“拍脑门”、“一锅煮”。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可以循序渐进,分步进行,逐步推进。
P3-6
在苏北农村贫穷地生活了近二十年,缺衣少粮、度日如年的岁月,让我懂得了珍惜,练就了坚强,学会了感恩。虽然过去的日子很清苦,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算长,但对故乡那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始终有着眷恋难舍之情,无法淡然,挥之不去。
回望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感想颇多。在不平坦的征程中,以青春搏击苦难,以体验换得真知,以执著追求信仰,以成熟担当责任。其间,走过了泥泞坎坷的乡间小路,经历了红红火火的改革开放和呼啸奔涌的市场经济大潮。特别是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我在逆境中成长、挫折中奋起的意志品性,也磨炼了独立思考、立言立行的军人作风,从而使我的生命更加丰厚,思想更加成熟,航向更加正确。
做人与作文,古今同理。作曲一个农民的儿子,朴实和真诚一直是我做人与撰文的准则。在各级机关工作了二十年,常常与文字打交道,文字曾给我带来过烦恼,却也增添了不少快乐,为此而结交了不少文学界的知己。《向往大海》文集选编收录了本人从军以来在各级媒体、网络上发表的散文、言论一百零九篇,以此作为对自己人生的再回首。
衷心感谢北京市书法协会副主席、著名书法家丁嘉耕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承蒙著名诗人北塔,为本书作序,心存感激。
本书整理选编过程中,得到了众多朋友和同事的帮助和关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陆颖墨老师多次给予指导,海潮出版社原总编辑林道远先生悉心修改并精心策划,中国散文诗协会副主席、《大诗歌》主编周庆荣先生和《散文诗世界》主编宓月女士热心为我筹划出版事宜、著写书评,《人民海军》报梁庆松、王元元编辑以及全军政工网建言献策频道赵区医主编为之倾注了心血,我的战友和同事邱启明、徐辉、邵建、张元一、韩红、陈夏女、齐伟等,对本书的统稿校对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定有诸多疏漏和欠缺之处,恳请读者批评、赐教。
黄玉东
2012年5月1日于北京
追寻生命的浩瀚
——评黄玉东作品集《向往大海》
刚拿到黄玉东先生的书稿《向往大海》时,我并没太在意。
长期在编辑出版行业工作,身边最不缺的就是书。现在流行自费出书,出书变得越来越容易,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自费出一部甚至十部、几百部图书,似乎都不是难事。而这些只有作者、编辑和校对三个人看的书,却是一种悲哀。在我的家里就堆满了这样的书。这些书,有的印刷精美,有的装帧新颖,但真正能引起我阅读兴趣的,却寥寥无几。
看完《向往大海》这部书稿后,我毫不犹豫地推荐给了四川文艺出版社。该书稿很快被出版社列入了本版书选题,并很快进入了出版程序。今天,当我拿到校样时,我又忍不住看了一遍,并要为它写点文字。
《向往大海》是黄玉东先生第一部个人作品集。收录其中的109篇散文和杂文,都已发表于全国各级刊物和媒体。这些作品,不仅有血有肉,感情真挚,而且语言诙谐幽默,对当今社会,对做人、做事、为官、感恩等命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诠释。无论从编者还是读者的角度去看,都是一本颇有意义的书。
黄玉东先生是位军人,我与他素未谋面。读了他的文章,一个勇于担当、朴实无华、爽快坦诚、深情大爱的军人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他们顶天立地,铁骨铮铮。
一本书,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作者个人,更重要的是在于它的延伸意义,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对未来的影响。一篇文章,只有引发了他人的思考,才是文章的意义所在。读黄玉东先生的杂文,就时时引起我的思考。《由“曹操兵败赤壁”说开去》,让我再次生发远古之幽思;《当“真理”遇上“名利”》,让我想到了现在官场的许多不良风气;《“六种现象”当谨防》,虽然说的是军营,但军营之外何尝没有这种现象?而《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屁股”缘何能决定“脑袋”》、《卖把“斧头”给美国》、《用枪角度与求异思维》、《把握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等等,光看标题就十分吸引人,不但与现实紧密对接,明朗风趣又不乏深刻的思考。在《向往大海》的前三辑里,黄玉东先生用犀利的文字,展现了一个军人的社会责任和敢于直面担当的勇气。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从身边的小事说起,大多见微知著,宏微兼论,发人深思。
黄玉东先生的散文优美、简练、朴实,充满了感情,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位军人博大而细腻的情怀。即便写缠绵悱恻的情爱,也显示出了一个军人的坦荡和深情。《我给女友当红娘》,像一篇小小说,篇幅不长,一波三折,耐人咀嚼。《春天里的故事……》,文笔优美,弥漫着感伤、优雅的情绪。他写父亲、母亲,是那样亲切感人;写初恋女友、爱妻毫无粉饰,娓娓道来。在《黑子往事》中,他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始终坚守一名党员、一名军人诤诤誓言的黑子形象。黄玉东先生用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感触着战友、同事、领导、亲人之间的真情和友爱。他的文字,带着他的体温,从思想深处、心灵深处流淌出来,传递着触动灵魂的力量和融化心灵的温度。
黄玉东先生出生于苏北农村,从一名普通青年,到一名战士,再到一名军官,“走过了泥泞坎坷的乡间小路,经历了红红火火的改革开放和呼啸奔涌的市场经济大潮”。可以说,他的人生与时代的重大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的文字和他的为人一样,始终保持着朴实和真诚。作为军人,他的视野从未囿于军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逃过他敏锐的目光。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说的那样:“回望四十多年的人生道路,感想颇多。在不平坦的征程中,以青春博击苦难,以体验换得真知,以执著追求信仰,以成熟担当责任。其间,特别是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我在逆境中成长、挫折中奋起的意志品性,也磨练了独立思考、立言立行的军人作风,从而使我的生命更加丰厚,思想更加成熟,航向更加正确。”
为什么写作?也许每一个作家的理由都会不同。但归根结蒂,是心里有话要说。这“话”,是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是心灵的倾诉。如果放大、贯穿于一生,就是作家的心灵史、思想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优秀的作家,总是能从芜杂的生活中,用他敏锐如鹰隼的洞察力,发现和挖掘出那个隐匿在表象背后的世界。我相信,黄玉东先生一定能在这条创作之路上走得更远,他的作品一定会被更多的读者所喜欢。
“大海,是一部厚厚的蓝皮书,更是一部无言的史诗,其中的故事荡气回肠,引人遐思。只要有心偷闲,静心去阅读,纵使平庸如我,依然会恋海成痴的。看看大海,能带给你人生的感悟,哪怕你面对大海沉默不语。”黄玉东先生将书名取为《向往大海》,正体现了一名胸怀祖国的军人所追求的境界!
《向往大海》选编了军旅作家黄玉东先生从军以来在各级媒体、网络上发表的散文、言论等一百零九篇。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作者在逆境中成长、挫折中奋起的意志品性,也磨练了独立思考、立言立行的军人作风。其言论,或鞭挞丑恶,或针砭时弊,或剖析人生,深刻有力,又不乏风趣幽默。其散文,娓娓道来,切合现实生活,让人感觉亲切、自然,情真意切。透过《向往大海》字里行间,我们能感触到一位军人心灵的成长史。在不平坦的征程中,以青春搏击苦难,以体验换得真知,以执著追求信仰,以成熟担当责任。
《向往大海》是黄玉东先生第一部个人作品集。收录其中的109篇散文和杂文,都已发表于全国各级刊物和媒体。这些作品,不仅有血有肉,感情真挚,而且语言诙谐幽默,对当今社会,对做人、做事、为官、感恩等命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诠释。无论从编者还是读者的角度去看,都是一本颇有意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