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了金涛的《叶老与老叶》、《书的命运》、《围绕“傻子瓜子”的风波》、《发明家眼中的发明史》、《731细菌部队的罪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院士的科幻小说》、《迷恋雪国冰原的人》、《疯狂的石头》、《红色演绎的历史》、《虎年的遐想》、《生态文学的美文》等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岁月遗痕 |
分类 | |
作者 | 金涛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收录了金涛的《叶老与老叶》、《书的命运》、《围绕“傻子瓜子”的风波》、《发明家眼中的发明史》、《731细菌部队的罪证》、《林语堂笔下的北京》、《院士的科幻小说》、《迷恋雪国冰原的人》、《疯狂的石头》、《红色演绎的历史》、《虎年的遐想》、《生态文学的美文》等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构思精巧,文笔精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独到的写作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及可读性,非常值得欣赏。 内容推荐 金涛,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评委、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委。 主要著作有《金涛作品选集》(3卷)、科学考察记《暴风雪的夏天》、《风雪之旅》,科幻小说《月光岛》、《失踪的机器人》、《马小哈奇遇记》等,作品多次获奖。 本书为金涛的作品综合集,主要收录了《访十世班禅》、《与恐怖袭击擦身而过》、《南沙沟访杨绛》、《巴金印象》、《胡风:一次夭折的报道》、《天涯处处有芳草》、《从地图看世界》、《留在记忆中的城门与城墙》、《画中有“话”》、《消除隔膜的尝试》等作品,供读者朋友们欣赏。 目录 往事 严济慈先生访谈录 访十世班禅 我师张景哲 巴金印象 随吴晓铃游琉璃厂 他拥抱着南极——记海洋生物学家吴宝铃 叶老与老叶 附:用直行 贾祖璋:中国的法布尔 胡风:一次夭折的报道 在“鲁迅研究室”的日子 围绕“傻子瓜子”的风波 戏剧家最没戏的日子 他长眠在南极冰原——记高钦泉 南沙沟访杨绛 与恐怖袭击擦身而过 书话 书的命运 别具一格的“白皮书” 《亚洲腹地旅行记》的序跋 天涯处处有芳草 发明家眼中的发明史 《追星》,天文学的原创之作 探究另类的历史 我观《科学简史》 从地图看世界 731细菌部队的罪证 留在记忆中的城门与城墙 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故事 林语堂笔下的北京 顾炎武笔下的昌平 “叶麻子”和他的书话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李德立 赛珍珠与庐山 附:喜读宋健同志来信 望远镜和中国最早的科学小说 由《莫洛博士岛》想到克隆人 科学家心中的科幻情结 院士的科幻小说 小托尔斯泰的科幻小说 “换头术”引发的联想 描写郑和下西洋的小说 画中有“话” 来自乌苏里大森林的报告 吴中伦的《云南植物考察日记》 迷恋雪国冰原的人 奇人与奇书 历史不会忘记 我的复活节岛情结 那迷人的香格里拉 由穆拉诺岛想到玻璃的历史 历史与气候 疯狂的石头 王鞠侯为珠峰正名 汪曾祺的科普缘 想起曹靖华先生 火的历史与现实 充满童趣的幻想 吉卜林笔下的“红花” 红色演绎的历史 门外闲谈博物馆 赵文楷赴琉球与定风珠 于细微处见真知 近看不丹 中国劳工的“画脸暴动” 消除隔膜的尝试 温故而知新 虎年的遐想 利玛窦在北京 从迪士尼与布劳恩握手说开去 生态文学的美文 后记 试读章节 叶老与老叶 叶至善先生走了,但我始终不相信这是真的。 去年(2005年)12月19日下午,我去北京医院探望老叶。 满头银发的老叶躺在病榻上,喉管插上呼吸机,不能开口说话,但气色很好。我坐在床前,握着他那柔软的大手,贴着他的耳朵大声唤他,我说老叶你快醒过来,咱们一块儿去孔乙己酒家,我们去喝老酒呀。我还数着许多老朋友的名字,说大伙儿都惦记着你,你一定要醒过来……我相信老叶听见了我的话,他的眼睑动了动,脸上的肌肉也抽动着,似乎要和我说些什么。也许是他太累了,过了一会儿又沉沉地昏睡了。在一旁照料他的永和告诉我,自从人院以来,老爷子已两度病危,饮食也是靠输营养液,但有时也会醒过来,他的神志一直很清醒。 我无奈地告别老叶,心里企盼着医学能创造奇迹。也许,他会像他笔下的“失踪的哥哥”,过了十几年又会苏醒,笑眯眯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因为我知道老叶心里还有很多未了之事,他还想再用几年时间,把他一生积累的东西整理出来…… 这些年,老叶每出一本新书都送给了我,他生前最后的一本书是写父亲叶圣陶的传记,书名是《父亲长长的一生》,但唯有这一本,老叶不能亲笔题字,而是由他的爱女叶小沫代写。我这时知道,老叶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三年前(2003年)一个冬日,我与老友赵之事先约定去看望老叶,我们一直记挂着这位忠厚长者。不料这天奇寒,又刮大风,本想打电话给赵之改日再去,又怕老叶等着我们,还是顶风而去。 东四八条一间老式四合院是叶圣陶先生故居。隆冬时节,小小四合院里花木凋零,朔风飞旋,曲廊彩柱,油漆脱落,一派萧瑟。20多年前,我还是京城一家报馆的小记者,在这个院子里采访了叶圣陶先生。那时叶老年事已高,耳朵有点背,我和叶老的访谈便由叶至善从中“翻译”。也是这次,我结识了老叶,此后我们似乎心照不宣,称叶圣陶先生为叶老,叶至善顺理成章只能称老叶了。 我在交通堵塞的城里换了三趟公交车,到东四八条,赵之早已和老叶谈得正欢。老叶对我们来访很高兴,小沫悄悄地对我说,老爷子在家很寂寞,你们有空多来坐坐。我心里十分惭愧,因为我是个轻易不敢上门打扰别人的懒人。 四合院也是年久失修了,正房靠西的屋子,是老叶的书房兼起居室,拥挤且零乱。一张大床占据三分之一还多的空间。紧挨床头,临窗横放一张小学生用的小书桌,堆满书籍文稿,仅有容肘之地,此即是老叶经年累月爬格子的阵地。屋角墙边,堆满一摞摞旧书新书。我与赵之就挤在唯一的一张旧沙发上,听老叶侃侃而谈。 那天的话题由新近出版的《涸辙旧简》引起,这是叶圣陶、贾祖璋的通信集,编者是老叶和贾祖璋先生的长子贾柏松。叶圣陶和贾祖璋在20世纪20年代共事于商务印书馆,又有通家之好,书中收入200多封信,时间跨度从1970年至1982年。老叶以庄周的“涸辙之鲋”、“相啕以湿,相濡以沫”的寓言,形容在那个艰难岁月,两位文化界前辈凭借书信相互劝慰、相互勉励感人至深的情谊。我也认识著名科普界前辈贾祖璋先生,对这本书的出版很感兴趣。 老叶讲起贾祖璋在“文革”期间从北京迁居福建,投奔儿子的经过,又谈起书信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最有意思的是这本通信集中,几乎没有一通不说到花花草草的,有的还兼及鸟兽虫鱼。一般是我父亲设问,祖璋先生回答。父亲的问题往往是根据自己的见闻提出来的,有的很冷僻,在一般的工具书上很难找着。祖璋先生总是不惮其烦,仔细作答。”老叶如是说,“有几通长达1500来字,俨然是篇科学论文。”老叶把这本还散发油墨香味的新书送给我俩,后来看了老叶写的前言,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旷日持久的所谓‘大革命’,使人尝够了‘闲愁最苦’的滋味,这‘闲愁’还得自己想办法消解。我父亲接二连三向祖璋先生提问题,也许就为的这个;祖璋先生有问必答,仔细认真,也许也为的这个。他们俩自己可能未必意识到。”这多少也可折射出那个是非颠倒的年月,中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心态吧。 这次,老叶给我的印象很深,他留起了胡子,银发长髯,长长的寿眉,但思维敏捷,记性好,看不出是85岁的老人。几年前,他力辞中国科普作协理事长之职,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为的是抓紧时间,争分夺秒,完成他的写作。前些年,他投入全部精力,完成了《叶圣陶集》25卷的编校,浩大的工程把老爷子累得够呛。问他眼下忙着写什么,在一旁给我们拍照的小沫说,他正在写爷爷的传记,老叶说现在精力差多了,每天最多千把字,少则几百字。小沫说,《叶圣陶传》已写完15万字左右。这便是老叶最后出版的著作《父亲长长的一生》。 那天,本想拉老叶去胡同口的孔乙己酒家小聚,几年前我们一起曾在那里品绍兴老酒,吃茴香豆,但这回老叶摇摇头谢绝了。小沫说入冬以来,老爷子没有出过门,可见老叶身体大不如前。也是这天,老叶除了送给我们新出的书,还特地送了一人一张他的照片。我们当然十分感谢,可事后想想,老叶也许是有深意的。 老叶赠我的书中有一本是《我是编辑》。这是值得每个有幸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的人生指南。 编辑,这个在常人眼里看来极其平凡的职业,却是老叶一生最为自豪引以为荣的称呼。老叶12岁开始跟随父亲写作、编辑。1945年进入开明书店,开始了长长的编辑生涯,曾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任社长兼总编辑,堪称我国著名的出版家,但他却特别珍惜编辑这个称呼。这是特别令人感动的。默默为他人作嫁衣裳,是每个做编辑的切身感受,也是编辑的职业道德。老叶为此奉献了一生,他常说当编辑不能“亏心”,也就是要有社会责任感,给孩子们编书编刊物,要像慈母呵护子女一样,给他们的精神食粮应当是富有营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他继承了叶圣陶办开明书店的传统,爱岗敬业,扶持年轻作者,满腔热忱,一丝不苟。在这方面,他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辛勤耕耘一辈子的《开明少年》《中学生》等刊物,在人间播下了真理的火种,不知打开了多少渴望知识的小读者的心扉。想当年,《中学生》就是陪伴我长大的。P100-103 后记 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记得有人说过,回忆多的人们是没出息的了,因为他眷念从前,难望再有勇猛的进取;但也有说回忆是最为可喜的。前一说忘却了谁的话,后一说大概是A.France罢,——都由他。” 将这些或长或短、写于不同年代的回忆文字,非常珍惜地整理出版,究竟是没出息的表现还是最为可喜,似乎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平心而论,本书第一部分收入的文字,多多少少也折射了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之所以和文中的他们有所接触,有的仅一面之交,有的却是相知甚深,无论如何,我始终视为人生难得的缘分。尤其是我有幸经历的一些事情,如今早已被泥土和岩浆压成了沉甸甸的化石,也许我亲眼所见的仅仅是一鳞半爪,随着无情的岁月流逝,知道的人也就日渐稀少。其中的许多人如同划过夜空的流星,消失在遥远的天尽头。我对他们的眷念越发深长,也迫使我想方设法尽早地把文字变成能够抵御时光之剑的铅字。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退隐林下的收获,它是偶有所得的感想,也是“我思故我在”的见证,仅此而已。 金涛 20lO年5月10日于京郊天通中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