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新’一点”,到“观点供应商”和“时代前沿观察家”,它始终以“新锐”的旗帜励志奋进,为当下的中国生活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并在引领主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成长为主流的一分子。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它敏感的神经连接着这个十年里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冷暖,一个时代的情绪心态凝结在这本杂志当中,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历史也因此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历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新周刊十年精选)/新周刊十周年系列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新周刊杂志社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新’一点”,到“观点供应商”和“时代前沿观察家”,它始终以“新锐”的旗帜励志奋进,为当下的中国生活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并在引领主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成长为主流的一分子。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它敏感的神经连接着这个十年里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冷暖,一个时代的情绪心态凝结在这本杂志当中,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历史也因此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历史。 内容推荐 每年都有新锐涌现——最有新意和富有冲击力的人和事。新面孔,新创意,锐精神,锐时代。每年,《新周刊》以“传媒观点、专家意见、新锐视角”,颁布“中国年度新锐榜”。以新锐的视角发现更多新锐,是当下中国所需要的一种精神气质。新锐并不是挑战主流,而是引领主流并成为主流的一分子。本书集合了十年精华,让你通览十年中国的巨变,重新审视身边的巨细。 目录 前言 1996 中国要建76个国际化大都市?马阳直言t不可能! 中国城市十大败笔 城市杀手排行榜 让人民有钱 20年中国百姓发家史 50年代一句话折射今日中国? 10元钱能干些什么? 远大总裁张剑:坐私人飞机开人大5年目标100亿 1997 邓小平词典 香港“香”在哪里? 香港:胜在有ICAC 被误读的香港 中国足球“魔鬼词典” 1997大盘点 1998 弱智的中国电视 春节联欢晚会:16年之痒 砸烂电视的十个理由 电视湘军领头人魏文彬:湖南电视这么出名说明中国电视的确需要改革 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 第四城 体验之都 北京的N个不可替代 广东方式 上海人为什么迷恋30年代? 第N城重庆和它的可能性 1978—1998:20年中国备忘·20年之争 1998大盘点 1999 20世纪爱与恨 感动中国:100年来感动过中国的文字和声像 中国缺什么? 什么改变了中国 狗日的户口 中国无隐私 今天我们想骂的鲁迅都骂过 寻找中国刀锋 中国欲望榜 1999大盘点 2000 娱乐新世纪 世纪沟十大征兆 我为网狂 酷经济 爱情之死 男女关系100年 图说中国爱情 你有外遇吗? 情人潜规则 婚姻股 保卫爱情 不想再去的10个旅游胜地 找个地方躲起来 飘一代 新三十而立 无厘头.COM 雪村、小小和贱兔 2000大盘点 2001 她世纪 女人生猛——新解她世纪 80年代下的蛋——关于“80年代出生者”的调查报告 还有多少中国味儿?——关于90年代生人文化传承的调查 从80年代下的“蛋”到全球化的“杂种” 消逝的京广线 1996—2006十年:什么东西消失了? 忽然中产 伪中产:一个阶层的模糊与焦虑 谁妨碍了我们中产? “中产阶级”王石:不赚超过25%的利润 2001大盘点 2002 阶层之谜 中国:一个新兴阶层的诞生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名利场 娱乐圈潜规则 向知道分子致敬 生活方式创意榜 抓狂短信:始于拇指的新人际运动 25:00 你一定要有个人品牌 像什么一样生活之12种选择 生活家 2002大盘点 2003 “二手”宣言 回到常识:非典启示录 当代汉语贡献榜 无书可读:中国图书业的另类观察 浅阅读 2003大盘点 2004 不想工作 国家营销 欧洲国家气质榜 我们时代的100怕 25年中国心态史 我反对 毁于汽车 吃遍天下危险榜 饭局里的中国人 F40:新中年肖像 性小康:一个考量生活质量的全新视角 危险的性 下半身批判 保卫张艺谋 1981—2004:中国当代文化撒娇史 2004大盘点 2005 房地产和它改变的生活 房地产语文 中国住宅十批判书 住得像个人样 始于1980:一个时代和它的精神遗产 来,让全球化抱抱 2005大盘点 2006 创意立国 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份问题单 软中国:一个国家和它的文化软件 中国压力报告 睡不着:一个国家的不眠与亢奋 新媒体宣言 1996—2006:中国之变 试读章节 强暴旧城 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收获却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坏!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1982年始,我国先后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隆顶)像是希特勒军队的钢盔,有什么好看的?”照此逻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理应夷为平地!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郑孝燮、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定海的老街区被拆。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知识界希望北京不要再一次丢脸。 旧城改造的另一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的狂热。官员的“三拍”(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和开发商的算盘,其作用远大于建筑师的专业蓝图。“拆”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出现在建筑物的身上,像一个个惊心触目的靶心标记。在仍有使用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房屋被过早拆除的同时,大量的危房和棚户却长期保留了下来。保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使宁波的历史人文资源损失了80%。另外,为了解决多年来违法建筑的恶性肿瘤,“拆”又成了城市发展所要付出的巨额代价。如广州2000年将清拆违法建筑480多万平方米,是该市历史上拆房面积最大的一年。 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历史的载体不是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城市里。口说是无凭的,只有古道巷陌和文物才令历史文明活色生香。旧城被茶毒之后,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疯狂克隆 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出的像南京中山陵、上海中国银行大楼、紫金山体育场这样具有“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作品是不多见的。 旅游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西餐厅、银行网点、五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洋建筑上戴着的瓜皮帽,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港式、欧风、新加坡模式的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的建筑…… 自上海新客站采用高架候车模式后,天津新客站、沈阳新北站也相继采用此模式建成通车,而后各地效仿渐成时尚,把这当成大型客站现代化的标志了。 首都规划委员会建筑艺术委员会审图室高悬的“民族形式,地方风格,时代精神”在建筑实践中更多变昧为“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抵不过领导一句话”。当甲乙方关系如同业主“点菜”、建筑师“料理”的食客与厨师的关系,过度商业化了的建筑过程就成了破绽百出的昏着。在“图形建筑学+前卫建筑设计到批评界到设计到业主”的设计机制中,前两者在中国几乎不存在,业主成了建筑师们的“上帝”,理想的空间如同逝去的乌托邦。 当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说:“中国的建筑已经彻底走进了死胡同。建筑师无路可走了,在这点上中国的建筑师们会同意我的看法。他们尝试过苏联的方式,结果他们对那些按苏联方式建造的建筑物深恶痛绝。现在他们试图采纳西方的方式,我担心他们最终同样会讨厌他们的建筑。” 当我们称道希腊罗马建筑的刚劲雄伟、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庄严、巴洛克建筑的纤巧华丽、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故宫天坛的博大辉煌时,当代中国建筑能贡献给人类文化什么东西呢? P14-15 序言 十年《新周刊》,话题策源地。 回看十年,《新周刊》无论选题还是表达方式,其实颇多“新锐”包装下的愤青式冲动和张狂,有的干脆就是“说不”语境下的集体宣泄——诸如《让人民有钱》、《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中国不踢球》、《大盘点》、《我爱你!》、《下一个100万怎么挣?》、《弱智的中国电视》、《阻击霸权》、《砸烂电视》、((中国缺什么?》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心直口快。 拜时代所赐,这些冲动、张狂、宣泄甚至语感也是可以卖的,而且还热卖。 与其说这些话题个个是兴奋点,不如说个个都有卖点;与其说《新周刊》一不小心成了青年新锐文化的代言人,不如说一干愤青们在自觉不自觉中做了一笔大买卖——把国人的情绪梳理打包,然后热火朝天地卖掉。 当新世纪到来,《新周刊》转以生活趋势观察家为全新定位,卖观点,更卖生活方式——从《新三十而立》、《娱乐新世纪》、《我为网狂》、《飘一代》、《无厘头COM》,到(《住得像个人样》、《第四城》、《日韩流》、《她世纪》,再到《80年代下的蛋》、《中国欲望榜》,新鲜热辣,端的生猛。 《新周刊》疾走十年,为中国记事,为人民表情,为时代立言。 前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张伯海在为《新周刊》创刊十周年发来的贺电中说—— “十年来,你们以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到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意料之中的话题,以纵驰率性却满含逻辑力量的论评,以新颖的文图与出自胸臆的构思,吸引读者,为我国期刊事业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从“所有的努力,就为了新一点”,到“观点供应商”和“时代前沿观察家”,(《新周刊》以“新锐”为旗帜,为演进中的“新新中国”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 十年,《新周刊》成就了一个“新锐创领主流”的传奇。 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 这就是《新周刊》——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新周刊》执行总编封新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