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轻松为官(破解千年隐蔽秩序)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完颜绍元
出版社 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古代社会,做官是读书人一生的梦想。然而得功名者能以《官箴》为座右铭,恪守为官之道的却并不多。衣冠堂皇的官场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波谲云诡。

这是一部详尽描写中国古代官员的读本,全书以通俗幽默的语言为您揭示古代公务员的真实生活。从探讨古人当官入仕的多项门径入手,借助证件颁发、履历填写、轮岗培训、在职学习等一系列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历史上职业官僚仕宦生涯的多彩风貌,揭示了这套体制的运行规律及固有的缺陷。

内容推荐

历朝历代,做官是读书人一生的梦想。但是,仕途多舛,沉浮难料,权力与金钱,尊贵与卑贱,廉政与枉法,无时不拷问着每一个仕途上的行者。宦海人生似乎应该取象如钱,外圆而内方。既要建功立业,封侯拜相,又要藏拙隐锋,中庸保身,其中自有诸多的学问。

作者用宏富的史料和精彩的案例,讲解了为官的艰辛、冷漠、油滑和隐秘的规则。

目录

第一章 “公务员考试”的由来

 有才未必能当”公务员”

 任官无甄录,漏洞多后门大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不及格者的制服一粗麻短衣

 写滥字喝墨水

 隋唐创科举,多了一种出身

 唐代的“竞争上岗”制度

 笔试才是关键

 出身不一样,试卷也有区别

 王安石对考试法的改革

 先人也可以假冒

 作弊防不胜防

 你肯花多少钱作弊

第二章 官告——官员上任的身份证

 国家颁发的身份证

 领证付费,价格不菲

 凭证丢失不能赴任

 荫蔽子孙的证明

 精工细作的十二等次

 宰相告身特陕办理

 告身也是一件书法作品

 有告身不等于有官做

 砸钱办证

 告身准确得像寻人启事

 喜剧开始悲剧收场

 泛滥的告身

 告身比任命状重要

 官照不过是另一种有价证券

第三章 公服——当官的行头

 出席典礼时,需要穿朝服佩法物

 正规制服用颜色区分等级

 衣服引来的纷争

 七品芝麻官只能穿青袍

 话说补子

 公服的”配件”

 笏版一随身携带的工作备忘录

 速记笔插在头上

 鱼符一出入宫门的通行证

 当官的行头包装

 不同场合应有不同穿着

 恨也官服,爱也官服

 当上公务员即可领制服

 朝服法物损坏得自掏腰包

 政府报销服装费

 多绣一只锦鸡惹怒皇帝

第四章 脚色——干部升职的依据

 拥有一份履历是授官的前提

 表明立场与划清界限

 填报脚色——心照不宣的场面话

 “官年”与实年

 冒名接脚与乱认祖宗

 古人也需要伪造学历

 太学扩招引来的教育腐败

 大学就是大家来学

 “唯才是举”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履历公证

 取保印结也挡不住作假

第五章 回避——徇私的有效预防制度

 皇帝召见听出口音

 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

 堂兄弟不能同州联职

 宋朝制度最称完备

 迟到了六年的宰相之位

 寄居之地也在回避之列

 如实申报物业田产以便回避

 南人官北,北人官南

 苏松人不得进户部

 办事员多为吴越人

 本人亲供与同乡担保的双保险

 绍兴师爷

 矫枉过正的流弊

第六章 初入仕途先见习“当官”

 见习期内千万别捅娄子

 吏部试一文才与能力并重

 幕职——曲线救国的捷径

 找单位实习,也得要有门路

 进士登第一律面向基层

 从“习学公事”干起

 包公也被猾吏暗中操纵

 朱元璋的“公务员培训法”

 先“观政”后“办事”

 “学习行走”与“差委试用”

 康有为是工部见习生

 道光举人段光清自述见习经历

第七章 官场称谓——当官的基础课程

 老子得呼儿子为公

 叫一声万岁无所谓

 早期的“君臣”称谓其实很宽松

 潇洒出格的魏晋士大夫

 拎不清的宰相

 家族出身很重要

 “检校”之制——代理的泛滥

 杜甫一没进过工部的工部员外郎

 官场称谓的“泡沫经济”

 司马光的全套头衔

 车载斗量的“学士”

 过称·僭称·谀称

 大人·老爷·老先生

 好好一篇文章被汝闹坏

第八章 钱粮搭配着发放薪水

 廪粟——人人平等分发

 带一匹绢做盘缠

 葵扇——另类的退休工资

 领回几个包装袋

 过剩的米票里有多少贪墨瓜分的机会

 荒年饿不死公家人

 折粮折布的讲究

 俸钞折色——政府的节流之道

 券历按期兑付

 预支俸禄居然成为退敌妙方

 御史领米是笔糊涂账

第九章 从出行工具看行政级别

 冠盖满京华

 轻车简从,不是节约而是违制

 老牛笨车充分体现了魏晋卓尔不群的另类风度

 猪呵羊呵乘到哪里去

 典礼乘车,平时骑马

 王安石反对坐轿子

 朱元璋厉行规范

 文件基本没用,走路基本不动

 僭越多了,也便成了寻常

 政府只为中高级官员配备专车

 有无骑乘待遇,要看单位效益

 地方官出门摆阔反倒比京官容易很多

 狐假虎威的首长司机

第十章 异地当官者可享受福利分房

 异地任官国家提供住房

 居住官舍也是一种政治待遇

 办公住家一体化

 官多房少

 黄金地段多为高尚住宅区

 宰相也租房

 退休离任必须搬出官舍

 免费公房能提高办事效率

 政府为中小官员广建宿舍

 各机关筹款自建房屋造福员工

 衙署不许另开后门

 集体宿舍一吏员留宿机关的产物

 家具杂用不许擅自添置

第十一章 公务员的公费医疗待遇

 公费医疗的滥觞

 身份不同,各有定点医院

 京官看病比地方方便

 地方官也可享受太医出诊待遇

 地方医官一手抓医药一手抓行政

 能者多劳的全科医官

 慷公家之慨,受己身之惠

 有些关口得有医家参与

 外行领导内行

 地位太低太医纷纷想跳槽

 医药界黑幕重重

 太医走穴挣外快

 穷人也能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便民药房开设昼夜服务业务

 公共药政陷入千疮百孔

第十二章 诰封命妇——优待家属

 有封号的女性称命妇

 官太太的封号有讲究

 梁山泊的封君们

 丈夫官四品,老婆得诰命

 三从四德的禁锢

 名额有限制,封个诰命不容易

 诰命难当,但总有特例

 时刻遵循大老婆优先的原则

 来自娘家的荣耀

 诰命、敕命也要颁发证书

 和丈夫一起参加的活动

 太太礼仪培训班

 凤冠霞帔背后的趣闻

 官太太也能吃俸禄

 夫人不得干政

 当官的管好老婆很重要

第十三章 明法读令——古代官员的在职学习

 在职官员必须熟习业务

 想保官就得业务过硬

 在职习律催生热门专业

 名师门下编织自己的人脉关系网

 除了通晓法令,还要贯通运用

 以上管下、以大管小的人事管理通例

 各月有各月该干的事

 中央核心层的学习活动——“读五时令”

 皇帝带头,组织官员太学听课

 基层干部学习的文件汇编一《诏书辑录》

 诏令要向民众传达讲解

 认真学习红头文件是有用的

 不通律意的后果

 能力下降,请师爷帮忙

第十四章 官员任期在缩短

 做官没有期限,子承父荫

 秦汉官员的任期普遍很长

 三年一考,九年一任

 当官是为了脱贫致富

 政策支持,鼓励干部支边

 熟悉当地情况的官员才能干好

 任期与经济发展情况挂钩

 职位任期逐步由长变短

 僧多粥少的冗官问题

 走马转蓬式的干部替换模式

 迎新送故都是钱

 机关中的隐性势力

第十五章 政绩考核弹性大

 “末位淘汰”制源头

 后世范型的考核体制

 课吏大会现场纪实

 人事部专门设立考功司

 考核不及格者职位不保

 好坏全凭领导印象

 档案袋里记录成绩、得失

 “事故多发地段”部门的官员最受气

 想升官,拿分数说话

 自我鉴定自有一番套数

 官员考核也做问卷调查

 绩效的量化伴生出的弄虚作假

 形式主义式的衙门作风

第十六章 送礼的学问

 今年不收礼,损失一百万

 靠山是靠红包打通的

 贺仪中的最低标准

 差别红包性质的基本原则

 朝廷不许收礼的美好愿望

 居官看大节,收礼是小眚

 汪辉祖说送礼是顾全大局

 要送就得送大礼

 收礼合法,就是清官

 官场运用“送礼学”的战术

 送礼兵法新编三十六计

第十七章 捐官买缺的门道有很多

 爵位公卖自古有之

 政府摆脱财政困境的烂招数

 推陈出新售三公

 亦官亦商身份难辨

 官价高低也有地域差异性

 “待岗干部”不计其数

 捐官可享受打折待遇

 选任官职还是中央说了算

 人事部长乃卖官大户

 想当官也得讲策略

 人事部门里的猫腻

 临时抱佛脚

 官有大小,明码标价

 私卖官缺中形成的中介市场

 金店有信,实行三包一条龙服务

 暗箱操作,特快专递

第十八章 不要小看秘书

 “文法吏”当家的时代

 首席秘书始于三国时代

 秘书地位紧随首长浮动

 秘书的官职与身份不成比例

 秘书的技术含金量

 秘书的地位首长说了算 、

 激扬文字为指点江山的本钱

 培植自己的机要秘书

 秘书工作是通往仕途的行政历练

 以去中央工作为最高目标

 吸取教训,改进制度

 自掏腰包聘请私人秘书

 秘书当家蔚成风气

试读章节

|第四章| 脚色——干部升职的依据

履历是国家选官任职的第一位依据,“脚色”好坏,关系仕途。为此,有入学历造假,有人谎报年龄,甚至窜改族谱、攀缘显贵,无所不用其极。

古代的官吏选拔考察及任免升迁等干部人事管理,统称“选举”,划进范围的对象都叫“选人”,意即有入仕资格而候选于人事部门(吏部)的人。凡选人报请“选举”,或参加相应的考试,都要填写一份类似今日之“干部履历表”的文书,作为个人档案。履历的叫法,因时而异,有“行状”、“家状”、“簿伐”、“出身”等种种名目,到宋代称“脚色”。“脚色”名称又为元.明沿袭,元杂剧《曲江池》中,就有“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的台词。近人黄遵宪涛云:“指问座上客,脚色能具详”(《番客篇》),说明该称呼一直保留到晚清。

拥有一份履历是授官的前提

履历对于官员选拔任命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后汉书·吕强传》云:“旧典选举……咨其行状,度其行能。”行状即当时的履历称谓,说明远从汉代起,国家选任干部的第一位依据,就是从他的履历记载来衡度他的品性才能。唐初,陈章甫科举及第,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有入仕资格了。但不知哪道环节出了毛病,吏部没找到他的履历,所以公布“选人”名单时没有他的姓名,由此引出一场行政诉讼(《封氏闻见记》)。北宋时,副宰相吕惠卿的弟弟吕谅卿本无选人身份,却想出任监官。吕惠卿“不度法之可否,威使流内铨供脚色……即出敕以授”(《续通鉴长编》卷二六九)。说白点就是利用权势,强迫人事部门给他弟弟办理转干手续,使其因填写了正规的干部履历表而获得当官资格,旋即任命兑现。

另一方面,如果是现职官员任期已满,要调任升迁,或因替父母守丧期满要起复销假,听候组织部门重新分派工作,则如前文所述,还要在填表时附上推荐人的姓名、职务和荐语,以及过去的奖惩记录等。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文集中,有一篇他写给宰相兼枢密使韩琦的私人信函,信里提到某故人的儿子已“得殿侍左班”(后备干部),但一直没能实授,穷得难养老母,而自己这里又无差使空缺。所以央请韩琦“如有指使、安排处,乞留意”,并道“曾申脚色状来,今上呈”(《与韩魏公书》)。由此可见,即使是求人帮忙跑官,一份能代表干部资格的脚色必不可少,如果像范仲淹、韩琦这等有名望的领导愿意为之写上推荐意见,“含金量”就更高了。所以吕惠卿这种做法的性质,实在是挺严重的。

表明立场与划清界限

脚色和仕途的关系如此密切,其项目的细密便成题中应有之义;又因为每一项都必须本人亲笔填写,有时竟会显得荒唐可笑。以宋代为例,崇宁、大观年问,政府以继承熙宁新法为施政纲领,籍定司马光、文彦博等300多个反对新法的保守派为“元祜奸党”,选人在填报脚色时,必须申明“不系元■党籍”,划清政治面貌;到了绍兴年间,当初把别人定为“奸党”的蔡京、童贯等人,如今也成了“奸党”,选人在填报脚色时,必须申明“不系蔡京、童贯、朱■、王黼等亲属”,厘清社会关系;到了庆元年间,又有朱熹、“二程”等59个理学家被定为“伪学逆党”,选人在填报脚色时,要声明“不是伪学”,撇清学术上的师承关系(《朝野类要》)。(《梦溪笔谈》卷二十五记有一则趣闻:福建一带有个黑社会头子廖恩,拥有徒党千余,掠民害官,罪行累累。不少官员都因镇剿无功,被罢免职务。可他又走通了“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路子,补授右班殿直,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后备干部”了。及前往组织部填报脚色时,正巧那些当初因受他牵连而撤职的官员也在那儿送脚色,照例都要在“有无过犯”这一项中,写明各自所犯过失所受处分。“独[廖]恩脚色称:出身以来,并无公私过犯”。用白话讲,就是自从取得国家干部身份以来,没有任何公私方面的过失和违法。推敲起来倒并非诳语,但光凭脚色内容来衡量,竟是一个好官了。填报脚色——心照不宣的场面话

对于有关部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过于看重履历,历来批评不绝。东汉时傅嘏说:“选才之职,专任吏部。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簿伐则德行未为叙”(《三国志-魏书》卷二一),指出履历所记未必符合事实。唐代杨绾说:“今自取人,令投牒自举,非经国之体也”(《旧唐书))卷一一九),对自报履历的可信性表示怀疑。宋代洪迈则有专文,对脚色的定本格式及填写规则之僵化,多加指责。比如他的刚满周岁的儿子因“恩荫”而弄到一个人仕资格,脚色中也要在“有无过犯”这一项内写明过去是否补过官,后因犯罪停废,或是否有过“诀笞”、“翦剌”等刑罚前科,“一岁婴儿而问曾与不曾入仕坐罪,岂不大可笑哉!”

不过除非你存心不想当官,否则都要照要求一一填报,有时甚至还得被迫造假。如南宋光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秋,各路漕司(即转运司)奉旨举试本路选人,当时政府正厉行禁绝“伪学”(指程朱理学),故“漕司前期取脚色,必欲书‘委不是伪学’五字”。译成白话,就是转运司在通知选人填报个人履历时就讲明了,必须做出“委[实]不是伪学”的声明。彼时已任临川推官的柴中行,也在这次选拔考试范围内,接到通知后便写了个报告,自称从小攻读程伊川(即“伪学”代表人物之一程颐)之书,这才考取举人,有了出身。但当时并没有说他是伪学。现在政策变了,一定要声明委不是伪学,只好放弃这次选试。

且说转运司收到柴中行的报告后,恼羞成怒,取消他选试资格尚不算,还要加其罪名。幸亏谏院有人站出来讲话:“其人所守不变,可罪之乎?”这才免去一场灾祸(《游宦纪闻》卷九)。其实庆元年间的选人,包括许多在职官员,都是靠“伪学”人仕的,脚色上“委[实]不是伪学”的声明,好比盲人发誓亲眼目睹,彼此心知肚明而已,像柴中行这种宁可不当官也不肯造假的,反倒成冬烘先生了。

比较起上述因拘泥于条目格式的被迫造假,更为常见的是很多选人在填报档案时故意作伪,动机不脱“要官”二字,手法则有五花八门。P41-44

序言

“第五大发明"的注脚 郭建

一般都说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有“四大发明”,不过仔细想来那都是技术层面上的发明,实际上中华民族还有很多发明没有列上去。

我一直以为,比如职业官僚制度就是重要性足以与“四大发明”比肩的又一大发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与血缘宗族、宗教神道无关,拿工资、办公事的职业化官僚体系,绝大多数社会政治事务都是由这套运转良好的机构来推行。这在当时、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世界其他地方都是闻所未闻的事情。

可惜的是,这个大发明在近代实在是宣传得不够,甚至还往往是批判的对象。有很多人对其嗤之以鼻,动辄给它戴上一顶内涵不明的“封建腐朽”大帽子。

到了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为了避免在这个汹涌的潮流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更需要知道我们的过去。同时,各种引进的制度在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后,我们也已经开始体会到,无论贴上什么意识形态的标签,实际上有很多问题是人类社会无论古今都共同存在的,历史有着自己的DNA遗传密码,在没有弄清楚它的谱系以前就妄自下药,大概只会造出怪胎。

为此,在这个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里,探究过去反而成为新的风气。中国古代的这个“第五大发明”也吸引着更多的研究者。

比如众所希冀的“公务员”是怎么当上的?他们的住房乘车、看病吃药是如何体现荣耀身份的,其家属又可以跟着享受哪些优待?他们一天要上多少时候的班?在办公时间有没有公款吃喝的可能性?他们的任职期限是怎么计算的,相关的政绩考核与迁转提拔是否多有猫腻隐藏?他们的收入究竟有多少是暴露在阳光之下,而同时又有多大的比例是处在阴影之中?

如此等等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没有办法在正史里找到准确答案。因为那里面有太多的“陈规俗例”,或者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隐蔽秩序”,正史的史家们不愿意记录在案,以免影响到“舆论导向”。因此,这些材料往往只是士大夫于不经意间才在笔记、信笺之类的非正式文章里透露出来,大大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老友完颜绍元兄,几十年来孜孜不倦探索着历史的奥秘,长期以来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梳爬搜索,硕果累累。他的这本新作,就是这一努力的又一结晶。

本书从探讨古人当官入仕的多项门径入手,借助证件颁发、履历填写、轮岗培训、在职学习等一系列独特的视角,为读者描绘了历史上职业官僚仕宦生涯的多彩风貌,给中国古代这一大发明做了详尽的注脚。同时,也揭示了这套体制的运行规律及固有的缺陷,从而解析了我们中华文明DNA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读完颜兄的书,更是一种让人益智增识的体验。他最擅长的是用大众的语言来描述历史,使每个参与历史创造的普通百姓都能够欣赏、进而理解历史。我作为本书的首批读者之一,很荣幸的已经获得了这个阅读的快感,并衷心祝愿正要阅读此书的朋友也能分享这种快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