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少林寺听讲座(精编本)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释永信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取自由少林寺组织的“禅宗中国名家讲座”的讲稿,以“当代社会中国知识界人生信念、道德取向、文化要求、终极关怀”为内涵,从“哲学视野”、“文学风貌”、“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角度,探讨“少林问禅”的核心话题。本书中收入的讲座者皆为中国社科学界知名学者,如北京大学的汤一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教授、中国社科院黄心川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陈方正教授等。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用多学科的交叉学术视野,以讲座的形式,为大众呈现出百场文化盛宴。

本书文字诙谐平实,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由2009年在少林寺举办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论坛讲座稿集结而成。论坛由释永信方丈主持,讲座内容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十个学科。讲座者皆为中国社科学界知名学者。他们从各自领域出发,用多学科的交叉学术视野,以讲座的形式,为大众呈现出百场文化盛宴。

总之,本套丛书文字诙谐平实,图文并茂,装祯设计精美大气。适合社会各界人士阅读。

目录

汤一介 论禅宗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问题

王 尧 藏传佛教的和谐与发展

张伯伟 唐代的诗学畅销书

王兴国 禅茶漫述:禅茶的生活、精神修养和禅境

江晓原 信仰与科学

冯天瑜 从元典的忧患意识到近代救亡思潮

方立天 佛教智慧与社会和谐

周振鹤 体国经野之道

黄德宽 历史悠久的汉字

张 森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性及用笔法则

陈卫平 国学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

杨曾文 少林雪庭福裕和元前期的佛道之争

“少林学”牟言

后记

试读章节

各位法师,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上午讲的是关于《唐代的诗学畅销书》,唐代诗学有哪些书,然后这些书里面什么是畅销书。然后为什么说这些书是畅销书,有什么证据,主要从流行的空问、从著作的数量,以及这类书的作用,从这三个方面来讲的。

下午要讲的内容是关于佛门、佛教对于唐代的诗学畅销书有什么贡献,也就是说,佛教对诗格类的著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下午我会讲到一些佛教的内容、禅宗的内容。但是现在有一点担心,我今天在少林寺讲佛教、讲禅宗,我很担心今天晚上达摩祖师或者是六祖慧能跑来找我,说你在少林寺胡说八道什么,不知道吗,禅是不可以说的吗?我该怎么回答呢?最好是现在不讲了,作壁上观,然后在这里沉默两个小时。但是这肯定不行。

我想下午要讲的,实际上是禅宗跟文学、跟诗学之间的关系。古人有两句诗,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说诗为修禅的人锦上添花,因为有了诗,禅让人更加亲近;如果读诗的人学了禅,“禅是诗家切玉刀”,要把玉一下子切下去,这个刀肯定很锋利。由于有了禅的修养,有了禅的眼光,对于诗人理解人生,省悟人生有了很大的帮助。所以说“禅是诗家切玉刀”,这样说起来,要是说禅的话,也算是古代大德所允许的绕路说禅,不以正面说。大家知道《老子》里面有这么几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说这个道理假如是可以说出来的道理的话,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根本的道理。晚唐五代的时候,有一个冯道,他叫一个侍徒给他念《老子》。《老子》一上来:道可道,非常道,他就怎么念吗?古人要注意避讳,因此侍徒不能发“道”这个音,就念成了,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我们就说说禅佛教对于唐代诗学畅销书的贡献,要是我们讲禅话,也就是“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不过我们今天是绕路说禅,说说禅和佛教对于唐代诗学畅销书的影响和贡献,大概也能够为古代的高僧大德所允许。

概括起来说,佛教对于唐代的诗学畅销书到底有哪些贡献?我也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个方面是讲作者,很多的作者本身就是僧人,这些书就是僧人写的。

第二个方面是从场所来讲,这些书在哪里流传,这个就是场所。

第三个就是诗歌里面所包含的一些概念,一些解释文学的方法。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一看,佛教对于唐代的诗学畅销书有哪些影响。

现在讲第一点,就是作者。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好多的僧人是创作文学的,这当然不是从唐代开始的,上午也讲到了,唐代的诗人里有童子、妇人、缁流、羽客。可是在唐代以前就有很多的诗僧了,他们写诗写文章。同时也有僧人去写文学评论的著作。比如说中国古代,也可以说是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一部非常了不起的文学评论的著作,叫做《文心雕龙》。这部书是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刘勰的人写的,刘勰本来就是出家人,后来才还俗。但是到了唐代我们发现一个情况,就是僧人来写作文学评论著作的数量一下子增多了,好多僧人加入到了诗歌写作的队伍,也有好多僧人加入到了诗学著作的写作队伍当中。

我这里举一些例子,比如说释皎然写的《诗式》,唐代很了不起的诗学著作。又比如说贾岛,有一个词语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推敲”。“推敲”这个词语和贾岛有关。他老是想,“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晚上小鸟回窝栖息在树上,僧人回来了,是推门好还是敲门好,就是“推”“敲”,就有这么一个词语,这个就是贾岛写的,除了这个,贾岛还写过《诗格》。中国唐代的畅销书一直影响到后来,那些书的书名常常要神乎其神,那个是秘密啊,这个书非常的了不起啊,你要是看了这个书以后就学会写诗了,比如说僧辞远有一部书叫《诗式》,比如说僧齐己有部书叫《风骚旨格》,《玄机分明要览》,还有僧虚中的《流类手鉴》等。有很多诗学书的著作本身就是僧人写的。现在我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唐代有这么多的僧人他们去写作诗学著作,为什么呢?这里就要讲到跟皎然有关系,皎然写了《诗式》以后,不仅仅在佛门里面非常的光荣,而且当时的皇帝也相当的重视,下令把皎然的文集抄了送到皇家图书馆里面来收藏,所以当时人们说,皎然由于会写诗,他的诗集被收到皇宫里面去了,“天下荣知”,天下人都觉得非常了不起,是很光荣的一件事情。北宋有一位诗人叫契嵩,他写的一首诗叫做《三高僧诗》。《三高僧诗》其中一个就是皎然,所以尊敬他的人都称之为昼公,说昼公这个人写的文章“清复秀”,天与其能不可斗。禅伯修文岂徒尔,修炼禅宗的那种人他们写文章,不是随随便便的写文章,是“诱因人心通佛理”。他通过写文章,很感人,很好看,很吸引人,所以就是“诱因人心通佛理”,人们进而就去追寻佛教了。佛教刚刚传进来的时候,在民间流行,民间流行只能够对一些民间的百姓,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人有一些影响,可是佛教真的要扩大影响,一定要提升层次,就要能够征服读书人,就要吸引读书人,所以他们要去写文章,文章写得好了,就和读书人有文字交流。所以诗里面就这样写:“禅伯修文岂徒而,诱因人心通佛理。缙绅先生鲁公辈,早蹑清秀慕方外。”说皎然这个人,当然宋代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不在了,但是他的著作还在,他用这样的著作来扩大佛教的门庭,能够起到护法的效果,这种功勋是可以垂万代的。后来一些佛门的僧人,他们觉得写文章既能够扩大佛门的影响,又可以跟一些读书人交朋友,还可以获得很高的荣誉,于是就纷纷的步皎然后尘,也来写,直到北宋释惠洪写的《天厨禁脔》。“禁脔”是牛身上最好的一块肉,很好吃。用这样的书名来吸引人们,来告诉你,要学习诗的话,一定要看这本书。

所以后来的赞宁是宋代的一位和尚,写《宋高僧传》、《大宋僧史略》,这是宋代的人修的高僧传记,其实写的内容是唐代的,在《大宋僧史略》里面,赞宁说了:“此土古德高僧能慑服异宗者”,是因为与他们能够交朋友。所以僧人要变成一个学问僧,而这个学问不仅仅是佛教的学问,还要包括佛教以外的学问,叫做外学。他就举例了,比如习凿齿是晋时的名士,说“道安以诙谐而伏之”,道安是以开玩笑的方式降伏他:两人问答:一个说自己是“四海习凿齿”,一个说自己是“弥天释道安”,天比海大。宗、雷之辈,是南朝时期的,一个是宗炳一个是雷次宗,这两个人也是大名士,他俩要学习儒家的礼仪,要跟慧远学习。由于慧远精通六经,对《诗经》、《周礼》都非常的熟悉,然后讲到陆鸿渐、皎然“以《诗式》而友之”。陆鸿渐名气很大,是茶圣,写过一本《茶经》很有名,皎然怎样去跟他交朋友呢?“以《诗式》而友之”,他写了一部《诗式》给他看了以后,他俩成为好朋友了。所以就有了“此皆不施他术,唯通外学耳”。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那些了不起的、有见解的僧人,他们非常注重外学的修养。佛教有三宝:是佛、法、僧。佛在第一,僧在最后。可是真的要讲,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僧,没有僧人的努力,佛和法都会落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儒家所讲,孔子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可以类似于佛、法,人类似于僧,只有人把这个道发扬光大,而不是道能够把一个人变得了不起,不是这样子的。但是人怎么样才能弘道呢?到了晋以后,佛教已经非常的普遍,也还要靠很多能够通外学的僧人,如果看一看慧皎所写的《高僧传》,那里面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的高僧都是有非常深厚的外学修养的。刚讲到的慧远他是一个,慧远精通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他不仅仅是儒家的学问好,道家的学问也好,当时有一个人听他讲佛教,听他讲佛教的时候,对于佛教里面的“实相义”弄不明白,慧远就给他以庄子道家的概念解释,用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思想讲解佛经。  再往前面讲,比如说三国时候,先惠康僧会也是博通六经。《周易》里面讲了“积善余庆”,《诗经》里面说“求福不回”,自己做得很好,先祖也会赐福于你。虽然是儒家经典里面的,其实也是佛教里面的明训,其实是相同的。这便是他的话。

再往后举一个支遁(道林)的例子,西晋时候的一个僧人,他去注释庄子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经过魏晋时代向秀、郭象的注释,许多名士再想继续钻研,再提出新的意思已经很难了,可是这个支道林又提出了新的意见,“群儒救学,莫叹如”,那些个儒生、名士,都非常的赞叹,说支道林解释得好。当时还有一个大名士叫谢安,他对于支道林的评价非常高,说支道林解释《庄子》就好像九方堙相,就是看马,看是不是骏马,是不是千里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他一眼就可以看出内在的神,他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内在上,所以不注意它是黄是黑,但它的神是不是千里马,一眼就可以看出了。对于僧人来讲外学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提高自己。

所以在唐代的时候,很多的僧人就加入到诗格写作当中,这就是讲的第一点。佛教对于畅销书的贡献大不大呢?僧人直接就去写作了,对不对,你看他的贡献有多大。

第二点就是场所、地点。我今天上午讲到诗格流传空间的时候,举到日本的和尚圆仁,举到日本的和尚空海,他们到中国来,把这些诗格带回去,接触诗格的地点在哪里?他们写到了,“这个书是在扬州的寺庙里面抄来的,这个书是在长安的青龙寺、西明寺抄来的”,寺庙好像是诗格著作流行的一个场所。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上午还举到了在敦煌的卷子,那个卷子的反面抄的是儒家的书《论语》。可是后面有一行字,说抄的时候是某一年的十一月,是有一个僧人他的俗家名字叫做马永龙手写的,所以就知道了这个诗格也是在敦煌的寺庙里面抄的。这些现象不是孤立的。我们再集合其他的书、其他的材料。

现在先举一个例子。这是唐代的一个故事,说唐德宗微服私访,从皇宫里出来,到哪儿去了呢?有一年夏天他跑到西明寺了,这个西明寺里面有一个读书人叫宋济,宋济就在寺庙里面,做什么呢?叫做“过夏”。唐代有很多的读书人,他们经常是在寺院里面过夏。什么叫做过夏呢?就是那些到长安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六月份以后他们考完落第了,没有考上,没有考上以后怎么办呢?他们就不回家了,就在长安准备下次再考,那就称之为过夏,这个过夏在什么地方,绝大多数都是借在寺庙里面“过夏”,所以说唐德宗或者说唐玄宗他在西明寺碰到一个读书人就是宋济,就是落第的,他在僧院里,今年没有考上,他准备下次再考,要准备,要复习。在哪里准备、复习呢?就在寺庙里面。皇帝走到宋济的房子里面,问:你是干什么的呢?你姓什么啊,排行第几啊。宋济就说,我姓宋,我排行第五,我应进士举,但是没有考上,明年再来。皇帝又问他现在学习什么,他说学习做诗。这种风气是很普遍的,很多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或者是考上的,或者是没有考上,他们经常是集中在寺庙里面,像刚讲到的西明寺,不仅是学诗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放榜的场所,因此就集合了很多的读书人在那里写诗,在那里讨论怎么样做诗,因为大家要学习写诗,所以诗格类的著作就在那里流行了。

P42-46

序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佛教西来东传二千多年间,兴衰荣辱,亦悲亦喜,思潮起伏,可圈可点,由传经、取经、译经、解经而启幕的中国佛学,为令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历代高僧及大德诸贤发大愿心,致力佛法的传播与弘扬从而奠定了汉传佛教的精深与雄浑。

佛教本土化的步伐,始终追随历史的进程,不断求新开创,经历了魏晋玄学之风,隋唐豪迈之气的洗礼,佛教诸说齐出,八宗并立,鼎盛的景象,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天空,留下了夺目的异彩。

因缘具足的中国禅宗,援孔孟老庄入佛与往圣大德同气相求,倡济世度人情怀与儒道经典同声相应,脱胎于菩提达摩推手印中文化的汇通,光大于慧能六祖萃取华夏文化的知行合一,于是乎五家七宗枝繁叶茂;于是乎下开宋明理学;于是乎一枝独秀,前后绵延了一千五百年。

圣人之道,同圆种智,中国佛教的生生不息,源自中国文化的活力,得益于中国僧人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与共同努力,鉴往而知今,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中国佛教的复兴,没有佛教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就没有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和繁荣。

少林寺以方寸之地,绵薄之力而挺身,愿为飞絮衣天下,二○○九年春举办的禅宗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其嗣后四个月的百日峰会,少林问禅,以社会和谐民族振兴为目标,以续佛慧命为天职,以学术交流为方法,以传统文化探索为展开,以理论创新佛教中兴为追求。

感谢中国学术界大德们的参与和支持,少林寺将一如既往,为信念而坚守,为追求而奉献。惟愿此圣功德,普及一切,令诸众生,皆共成佛。

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

二零一零年五月

后记

本书受恩于永信大和尚的慈悲。

禅宗中国课题的缘起受益于董秀玉先生,历时三年的过程,得力于中国文化书院的合作。

感谢汤一介先生的关心,王守常先生的支持。

感谢近百位著名学者的无私关爱。

本书得以问世,首先感谢江晓原先生与韩建民社长,以及郁金豹先生,易文娟女士。

感谢少林寺钱大梁经理,延达法师与众执事,特别感谢延开法师,延宽法师,小雷司机。

最后感谢长期与我一起辛勤工作的郑乐女士,坚持工作至讲座闭幕的谭彩虹女士,还感谢在此期间友情支持的陈少华、高云鹏、杨冼、张冠哲、闫新法、余怡勇、王俊秀、刘庆伟、陈建军、陈功海、董毅、张金、何育、冷帅、刘博诸先生;全东娜、杨晖、雷瑛、任亮、王明华、刘辉、宋华俊、小梅、朱海芳诸女士。

王国强

二零一零年五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