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说到《老子》,一般的人耳熟能详的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且一讲《老子》就习惯说《道德经》,就要从“道可道……”开始。但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老子》,却是另一副模样,它一开篇不是“道可道”,而是“上德不德”,完全颠覆了今天看到的通行本《老子》“先道后德”的次序。
马王堆的帛书本《老子》,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老子》抄本。它和今天大家读到的通行本《老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先德后道”——德经44章在前,道经37章在后。而不是“先道后德”——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
这就有一个疑问了:难道从汉代起,两千余年来的中国人读到的《老子》都是错的,都是文本颠倒了的《老子》?
先道后德,是为《道德经》。但在汉以前,以及在西汉时老子书都是直呼《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直到司马迁始在《史记》里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应该与司马迁当年读到的《老子》,差不多是同一个文本,即后人所谓的《道德经》。
直到帛书本《老子》的出现,我们才知道世上原来还有《德道经》。它很可能才是真正的《老子》原本。
笔者在偶然接触到《德道经》之前,也曾研读过多年《道德经》。最直接的感受是“玄之又玄,其辞难识”。再就是语义散漫,逻辑不清。特别是全书收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总让我觉得老子话未说完,怎么就没了?
而在帛书本《老子》,也就是《德道经》中,“信言”一章并不是德经的最后一章。德经是结在通行本的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给德经画上了一个有力的句号,同时也呼应了下篇道经的展开。而整部《德道经》收在原通行本的第三十七章:“……天地将自正。”收得圆满、大气。
P3-4
道家之仙骨PK儒家之风骨
其实《论语》里也有以凤来比孔子的逸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第十八》)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边说:“凤凰啊凤凰,为什么德行会这么衰落?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算啦算啦,现在搞政治的实在是危险得很咧。”为什么危险得很呢?因为“滔滔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这是《论语·微子第十八》里另一章孔子的高徒子路,在问过河的渡口时,遇到的一位叫桀溺的隐者对他说的话。大意是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谁能使它改变呢?完全是道家的一副热心肠,想了法子要点醒、留住他们眼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这又扯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来了。我们可以在《论语》里看到,有多处提到一些当时有名的隐者。孔子对这些道家人物也颇为尊重,全然没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思,可能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好汉惜好汉,英雄识英雄。这种儒道领袖之间的相通相容的情怀,让人感慨、感动。
不过,道家爱讲“无为”,认为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让万物自由长成,和谐共生,无为而无不为,不要不可为而为之。但儒家刚好与之相反,提倡的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第十四》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有一次夜宿在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早上守城门的人问他:“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从孔子那里来。”守门人接下来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在后世成了千古名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是那个知道不可为还是去做的人吗?)” 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在先秦时期,道家和儒家是关系比较特别的两个学派。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儒道两家的学说也颇有相通相容之处。孔子也讲“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大意是什么也不做,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自己恭敬地坐在那个位子上就是了。后人也因此将帝王的统御术,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孔子还曾经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这几乎和老子的口吻如出一辙。
但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儒道的不同,似乎可以如是总结:儒家之风骨是“知其不可而为之”,道家之仙骨是“无为而无不为”。一个悲壮,一个洒脱。
轻松一下,讲个网上恶搞孔子见老子的段子。话说孔子见完老子回家后,半天不吭气。子路于是问他,老大,今天你怎么回事啊?孔子说,我今天去见老子了,老子真是深不可测呀。那是龙。看着垂头丧气的孔子,子路很不忿地在心底骂了一句:我的老大,我跟你混这么多年,我今天才知道你算个鸟喔。——呵呵。子路说得没错。老子是龙,孔子是鸟。凤凰也是鸟嘛。
P7-8
一本必读的耳目一新之作。本书展现了作者的巧心慧思与博学多闻,而且生动有趣。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了解老子。让人眼界大开,自见真性。林语堂曾说过,看过《老子》的人,第一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
——阵淑琬,凤凰卫视《台湾一周重点》主持人
这年头,愿说老子、敢说老子,已经是少数民族,能说得好说得巧,更是稀有动物了。王扉就是这样的一个稀有动物,很少见这样博学又认真的人了。从文学、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去说老子,其实有相当的难度,我看了数月下来,有时紧张得捏把冷汗。在作者的刺激下,我不由得再次思考老子与古典中国的身世之谜:我们是谁?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将走向何方?
——阵念萱,台湾知名作家、学者(著有《寻找上师》《不丹深呼吸》等)
作者带领读者回到先秦与老子作了一趟跨时空的对话。中华帝国的起源、治理、宗教、文字以及社会心理,也都在本书里一一呈现。没有一个作者像王扉,给我这么多来自经典庙堂和民间田野的智趣体验。他让我对老子和道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新的看法。
——赵曼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主持人(现居纽约)
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人无法抗拒的修身处世之道。所有的EMBA、决策者、领导者都应该读《老子》,领悟“无为而无不为”、“无事取天下”的帝王术。《破玄:老子的密码》就是这样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方丹,清华EMBA媒体班同学会召集人
孔子曾感慨:“鸟,吾知其能飞也;鱼,吾知其能游也;兽,吾知其能走也。至于龙,吾不知也。今见老子,其犹龙乎!”老子是每个中国人心底隐藏的一条龙。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悦读老子,而不是误读老子。破玄解码,破的第一个玄就是《老子》不是《道德经》,而是《德道经》。这本书是国内首本老子《德道经》的无障碍悦读良品。
——王扉
在这里读懂老子,在老子里读懂中国
一、
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卧着一只虎,藏着一条龙。
这是华人导演李安凭借其执导武侠电影《卧虎藏龙》拿下2001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四大奖项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2005年,我离开深圳换到北京工作,在一个京城的场合遇到了曾在纽约大学采访过李安的张克荣先生。张先生送给了我一套他独立制作的人物纪录片《华人纵横天下》DVD,以及同题系列图书中的一本,那一本恰好就是《李安》。在该书中,李安透露了很多《卧虎藏龙》电影背后的故事。最让我吃惊的是,李安说,《卧虎藏龙》里很多的东西,都是他和编剧王惠玲根据《老子》编出来的。比如由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的玄牝剑法,就是掰扯自老子所言的“谷(浴)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老子·道经》第六章)。而李慕白一开场所讲的,他在打坐的时候感觉到一股巨大的悲伤,也是化用老子的语境。李安还说,电影里武当大侠李慕白的恋爱怎么谈,是他最伤脑筋的事。武当山是道教的武林圣地。而武当大侠的功业在于修道。为了符合角色的身份和个性,因此道教对修炼、生死欲望的看法,就成了李慕白的思想根源和台词内容。“他的行为举止本源于此,生死罩门也在此。”
李安还透露,李慕白在窑洞里对俞秀莲表白的那场戏,他曾很想把戏里的那个窑洞做成子宫的形状,但最后还是没好意思用。他觉得戏中的李慕白一生的追寻,就是来到那个孕育万物的所在,生与死,爱与憾,都在这里。这就是道。李安对老子所讲的阴阳极感兴趣,并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一个人内里的阴阳是很复杂的,男女都混合了这两种成分。他于是把这个着眼点放在了两个女人身上:玉娇龙的外在很柔美,内里却很阳刚,她十分仰慕俞秀莲行走江湖的自由豪情,在感情上主控性很强;俞秀莲,一位拳头上可以立人、胳膊上可以跑马的飒爽女侠,内在却十分女人,她想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只要李慕白给一个承诺,她可以抛弃一切,与他双宿双飞……李安说,他当初想拍《卧虎藏龙》,从表面上看,是对武侠片和中国社会加以探讨。其实,也是对这个类型产生的背后本质有着疑问。为什么中国社会里会产生武侠片、武侠小说这种类型,而且大家都爱看,历久不衰?是因为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病态,还是社会压力挤压下的外显?是中国人的压抑在武侠世界里找到了出口,还是其中又卧又藏的,是道教里的龙虎情欲?李安还说,其实你说什么是中国文化,我也搞不清楚……拍《卧虎藏龙》,也可以说是对古典中国一种迷迷蒙蒙的向往。
李安对《卧虎藏龙》的这些絮絮叨叨、言不尽意的表述,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而道教的根柢则在老子。这就回到了我经常说的一个观点: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老子。“心定龙归海,情忘虎隐山”。套用李安的说法,老子其实就是每个中国人心底隐藏的一条龙。
二、
云从龙,风从虎。今年2010年恰逢中国农历的庚寅虎年。对我个人而言,从2005年到2010年,这五年,从深圳去了北京,又从北京回了深圳。春节期间接到清华经管学院EMBA媒体班董嘉鹏、贺志刚、董丽莉等同学的电话、短信,热情告知我:“相识五年,友谊春续”媒体班联谊会订于2月25日在京举行,“期待可以见到你哦”。打来电话的董嘉鹏同学说,听贺志刚讲你在深圳家中闭门写老子,有空过来聚聚吗?我说看情况,争取过来。话一出口,我就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回答,是个很老子式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中国人的回答。同样的问题问西方人,西方人的回答一般就两种: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只有中国人会出现“看情况”、“说不好”等类似的第三种答复。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二生三”,一切皆有可能。而不是西方人的那种“一是一、二是二”,Just do it。如果董嘉鹏同学是位老外,他可能就很难理解这种包含着中国文化心理的答复。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YES OR NO?但只要是个对人情世故略知一二的中国人,他就能明白我的意思。我说的并不是推脱之辞,而是实话实说。我当下是在闭关写书,确实比较忙。但我对同学聚会是有兴趣的,也很想参与,也许到时候我有时间,我就有可能会过去。所以我说:看情况,争取过来。这就是只有中国人能懂的兼顾圆融、太极推手。中国的这些文化社会层面的东西,是西方人很难理解的。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多人知道我是一个乒乓球爱好者。经常会找一些同好来我们小区打球。但我遇到的球友,或球友带来的高手,他们往往过来时爱说的一句就是:“好久没有打球了。”上场一交手,我往往发现他的手感好得很,明明是经常练球的人。这个情形就很有意思。这就是中国人,初次见面,往往谦下低调。这就是老子的“贵柔”思想,广德如不足。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深藏不露的好处就是,避免过早暴露实力,防止“见光死”。如果事先声称自己很强,一交手就被灭了岂不很没面子?修为好的乒球高手就是在赢了对手之后,往往还会说,承让、承让,侥幸、侥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妄作凶”,只有“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说到“妄作,凶也”,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成语“得意忘形”。这个成语是和老子以及道家有关,但其本意却是对有修为的人的正面肯定,一丝贬义都没有。是形容一个人因体察到真意而对“形”视而不见,甚至忘掉外形。源自老子的“大象无形”与庄子的“得意忘象”。《列子》一书中有一个“九方皋相马”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天,秦穆公对伯乐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子孙中有可以派遣出去寻找千里马的人吗?”伯乐说,我的儿子相马水平很一般,但我有一个叫九方皋的朋友,他相马的本领不在我之下。于是,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前行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返回,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在沙丘那个地方。”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答道:“是黄色的母马。”结果秦穆公派人按指引去取马,见到的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这下就很不高兴了,召见伯乐说:“看你推荐的都什么人啊,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不能识别,又怎么能识别千里马呢?”伯乐听完缘由,长叹说:“九方皋相马竟达到了这种境界,这就是千万个我加起来也无法及他的原因。”伯乐说,皋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九方皋的相马术,得其意忘其形,如观天机。 马至,果然是千里马。
从“得意忘形”这个成语语义的变化,我们不难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由于时空阻隔、朝代久远,《老子》一书中类似“得意忘形”这样有着朝代“代沟”误会的字符语汇,肯定不在少数。如果不能拨开历史尘封的重重迷雾,对老子的误读、误解,甚至错得不知所云的诠释,那就是可以想见的。既不能得其真意,又迷失了其外形,这样的《老子》版本(比如市面上的不少《道德经》译注本),怎么能让普通读者看得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如何做到“在这里,读懂老子”,读者和老子的“精神恋爱”怎么谈?这是笔者写作本书最伤脑筋的事。在著书之初,我的好友陈念萱就曾提醒过我,写老子这是一个很寂寞的工作,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吃苦我倒是不怕,怕的是怎么也破译不了老子的密码,自己搞不通怎能让人懂?苦恼时也曾想过,怎么自己偏挑了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再也不要写了!不过我也知道,越是恐惧逃避,我越需要去面对。“它就像是我的青冥剑!”这是李安在面对媒体采访拍《卧虎藏龙》的心路历程时的一句真情剖白。也成了我浇胸中块垒的一杯暖暖大白。
三、
《破玄:老子的密码》一书初稿于2009年圣诞节前杀青后,我看着打印出来的厚厚一摞稿件,心底充满了诚惶诚恐。接着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在深圳闭关潜心修改,期间除了过年回了一趟老家湖南看父母(行李箱里也还装着一套打印稿,十余本参考书籍)外,我几乎是把我所有心思都用在这本书的修订上了。心中反复问自己的就是一个问题:你做到了这七个字了吗——“在这里,读懂老子”?直到有一天,我在衡阳湘江边上的“东岳观”,在其观外的护栏上看到一幅“老子出关”石刻,若有所思。在其观内,又意外地淘得被康有为誉为“民国第一神童”的江希张先生所著的《道德经白话解说》(湖南省道教协会南岳玄都观翻印),如虎添翼。江希张对于每一章的经文要旨的演绎,定了一条原则:“自抒己见,发挥经义,遇着于现今世道人心最有关系的,又格外剀切说明”。我想,这不就是我的心事所在吗?只有拿身边的事、时代的事以及民众喜闻乐见的新鲜材料、新鲜观点来讲经,才能与读者做到情意不隔、心灵相通。而且,西方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观念是隐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也就是说你是从这个种族出来的,你从这个集团中出来的,那么这个种族、这个集团所有过去的东西也都在你内心中隐藏着,只是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有的人不知不觉。两千多年以前的老子的思想,就是中国人心底的这么一种原型观念。我所要做的就是挑逗与催化,在我们今天这么一个时代下找好立足点,将它点出来了,解圆通了,就是做到了。就可以说:在这里,读懂老子。
《破玄:老子的密码》一书最后的定稿体例为:每一章由“释要”,“通解”,“消逝的字符”,“砚池堂夜话”以及“超级大链接”五大板块组成。“释要”,即是讲解每一章的经文大义,契合现今世道人心进行要旨阐释,力图做到得意择言,微言大义;“通解”,即是用通晓明白的白话文讲解本章经文章句,连贯地传达出来;“消逝的字符”,即是找出每一章经文中 “得意忘形”之类有着时空“代沟”,古义与今义发生了偏差移动,不能互联互通的字符语汇,加以重点地讲解。察之于古,验之于今,努力取得直接的智趣体验,方能登堂入室;“砚池堂夜话”,即是用笔者擅长的讲故事方式,撷取众人爱读的新闻故事、影视故事以及中外金曲故事、文史掌故等,取喻讲经,通过故事载体动人心弦,讲述弦外之音;最后是“超级大链接”,披沙拣金,由笔者从历代古籍文献、解老著作中摘取的一条条相关论述、绝妙批注,在我的博联社博客《砚池堂的国学课》里粹选的博友的一些精彩跟帖,以及网上国学论坛、老子论坛里淘来的网友的犀利言论。可以说是“灰常灰常”的难得,“灰常灰常”的好看。
关于“消逝的字符”和“超级大链接”这两个部分,还想补充说明一下。“消逝的字符”最初叫“辨惑”,后我修改为“消失的字符”。在衡阳时咨询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何不将“消失”改成“消逝”?“消”字就有消失之意了,而“逝”字有时光逝去之意,有历史感。父亲是位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员,多年来是我煮字生涯的“一字之师”。而“超级大链接”中,历代的批注主要是从我们前面提及的民国时“洛阳纸贵”的超级畅销书——江希张的《道德经白话解说》,和三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学者解老著作(河上公的《老子章句》、王弼的《老子注》,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疏》),以及三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皇帝御注老子(《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里选取。其中明太祖朱元璋曾盛赞《老子》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在中国两千多年来,同一本书有多位皇帝爱不释手,并亲自进行作注言解,著书立说的,恐怕除了《老子》以外,找不出第二本来。如果说到宰相大臣亲撰老子心得的,那就更多了。比如唐代的魏征(《老子治要》)、王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宋代的王安石(《老子注》)。记得台湾有个叫曾仕强的学者。近年来,他提出的“中国式管理”等理论在华人世界很是风行。但在笔者看来,最早开创“中国式管理”学说之先河的,不是别人,而是老子。他的五千言,可以修身、安人,可以济世、治国。早就被视为“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君人南面之术”。老子所言的“无为而治”是中国式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无不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不折腾”,社会资源以及市场机制就会自动自发地将生产力和生产要素配置到最佳状态。“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老子·德经》第二十章)。
四、
在全书定稿后,我曾发给北京的一位出版人看。他的评价是,好看、不俗,“耳目一新”。然后问我那么多的旁征博引,那么多的抽丝剥茧,那么多的慧心夜话,你是怎么做到的?现在很多人用电脑统计分析《老子》文本某些关键字词的出现频次,将老子的经文进行打散重编,又是结构又是解构的,你是不是也有玩类似的“高科技”啊?我说,这个可以有,但我还真没有。我玩的是低科技,主要靠人脑。记得曾看过李安谈《卧虎藏龙》的一段幕后花絮。《卧虎藏龙》里的武戏,特别是竹林打斗的那场戏,引起了美国好莱坞电影人的注意。其中卢卡斯的光影魔幻工业公司就有问他说,“你是怎么拍的?”他们不知道那个不是特效,很好奇李安剧组是怎么做出来的。李安说我们这个不是高科技,是低科技。但就是这个低科技做出来的东西,高科技拍不出来。因为高科技的东西可以做得场面很震撼,但没有真人的反应。他们科技发达,制作精良,我们虽然土,可是真玩命、有人味,这个是高科技没有办法达到的。这段花絮甚得我心。与我在前言中一再强调的“心解”方能得真义,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比如说《老子》里常用的这个“玄”字。《说文解字》说:“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即玄之本义为赤黑色,黑中带红。宋代文学家苏辙说,“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已故学者任继愈说,“玄,深黑色,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深深看不见的神秘之意。”这解释已经开始玄乎起来了。据笔者考证,玄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两个封闭的环相串相连,很像阿拉伯数字“8”。用心一想,这“玄”不就是道士念经时手里的念珠。一念接着一念,拨弄着轮转。所以老子所言的玄牝之门,“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不就是意味着大道环环相扣,绵绵不断,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所谓破玄心解,破译老子的密码,很多时候依靠的就是这样土法炼钢,用心调动社会阅历、文化阅历以及生活积累,打开慧眼,才能自见真性。才能接着中国的地气、中国社会的习气、中国人的脾气,才能在这里,读懂老子;在老子里,读懂中国。
(图:汉典网站 “玄”字网页的截屏。)
按例后记写到这里,该收尾了。最后我想说的是,一本书的完成,其实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背后有着很多很多人的支持与勉励。感谢好友、“忘年交”陈念萱,她一路为我支持打气,并在她的凤凰博客里多次撰文赞美我、点醒我。让我不至丧失信心,也不至妄自菲薄。感谢好友陈淑琬,自从我在MSN上日复一日把《老子的密码》每一章每一节转发给她,不知从哪一天起,她对我的称呼从“哥哥”就升级成了“王老师”。感谢北京的郑挺颖、大连的朱慧、厦门的李惠萍、兰州的祁连、郑州的鲁鸣、以及深圳的赵媛,还有很多很多与我谋过面或尚未谋面却一路相挺的朋友们,相信我们很快可以见面的。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你们永远是我血脉相连的人。虽然你们一路反对我这么多年来的任性,但也一路包容了我的选择。李安说,每个中国人的心底都卧着一只虎,藏着一条龙。我感觉自己很幸运,能有机会去追寻心中卧着的那只虎,隐藏的那条龙。我会继续努力的。
王寅虎年正月十五元宵节。
前言:破玄解码,从风月无边讲起
解经闲谭
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
老子是龙,孔子是凤
道家之仙骨PK儒家之风骨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老子》
德经心解
砚池堂本《老子》德经原文
第一章 上德不德
【砚池堂夜话】德胜门、百家姓和万世名
第二章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砚池堂夜话】晚年蒋介石对专制秦皇的反思
第三章 大音希声
【砚池堂夜话】海南渔民曾这样“欢迎”国际友人“墨女”
第四章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砚池堂夜话】“老子化胡”与江湖传说的《四十二章经》
第五章 三生万物
【砚池堂夜话】“孔子观周”:老子是儒家的教父?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砚池堂夜话】水的王则与无间道的故事
第七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砚池堂夜话】三个老头、三只老鼠和一对老夫妇
第八章 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砚池堂夜话】美前国务卿基辛格藏拙答记者
第九章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砚池堂夜话】林志玲《赤壁》会错意表错情
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砚池堂夜话】松下幸之助、斯大林“用众”的智慧
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砚池堂夜话】奥巴马故宫不耻问匾
第十二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砚池堂夜话】亚历山大大帝如何破解神秘之结?
第十三章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
【砚池堂夜话】蒂皮和她的野生动物朋友
第十四章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砚池堂夜话】林肯“三民主义”暗契老子“三不”?
第十五章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
【砚池堂夜话】箕子谏纣王与勾践侍夫差的启示
第十六章 大道甚夷,民甚好解
【砚池堂夜话】《百家讲坛》两位坛主被“蛇”咬
第十七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砚池堂夜话】《我的团长我的团》及“散打”各大银行广告语
第十八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砚池堂夜话】商王盘庚:决策绝不向特权阶层妥协
第十九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砚池堂夜话】白居易绝句误读老子
第二十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
【砚池堂夜话】周太王以“无事”得民心
第二十一章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砚池堂夜话】“光而不耀”成了“低调的奢华”?
第二十二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砚池堂夜话】北京连续七年“唯穑”的一号文件
第二十三章 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砚池堂夜话】鬼神崇拜传统与高官风水迷信
第二十四章 大邦者下,流也
【砚池堂夜话】一封写给吕后的“情书”
第二十五章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砚池堂夜话】张学良“狗英文”与《蜗居》“阳痿”
第二十六章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砚池堂夜话】从官员雷人语录看“言塞湖”的后果
第二十七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砚池堂夜话】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与恶搞的“梨花体”
第二十八章 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砚池堂夜话】张献忠屠四川,清廷“炮制”的谎言?
第二十九章 天下莫能与之争
【砚池堂夜话】2004年台湾“总统”大选的一段花絮
第三十章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砚池堂夜话】“埋锅造饭”与“一饼三绳”
第三十一章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砚池堂夜话】世说新语之“嫖有限,赌无限”?
第三十二章 我有三宝,抱而持之
【砚池堂夜话】新领导力与“老子三宝”
第三十三章 善为士者不武
【砚池堂夜话】《凡人歌》与余秋雨入选华语文盲
第三十四章 祸莫大于无适
【砚池堂夜话】爱情是一颗洋葱头……
第三十五章 圣人被褐而怀玉
【砚池堂夜话】蔺相如完璧归赵
第三十六章 不知不知,病矣
【砚池堂夜话】齐相的车夫,乡间的船夫
第三十七章 大畏将至
【砚池堂夜话】聪聪与明明,童言贵无忌
第三十八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砚池堂夜话】勇敢惹杀身,亡国怨庙祝
第三十九章 希不伤其手
【砚池堂夜话】婉拒国王的大法官
第四十章 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砚池堂夜话】草莽之雄朱元璋的“大生产运动”
第四十一章 坚强者,死之徒
【砚池堂夜话】二桃三士:史上最强借刀杀人
第四十二章 损有余而益不足
【砚池堂夜话】无处不在的“马太效应”
第四十三章 受邦之诟,是谓社稷之主
【砚池堂夜话】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狗演说”
第四十四章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砚池堂夜话】乾隆帝妙诗劝臣和,毛泽东巧语定人心
主要参考书目
读经杂拌
《老子》何其多,真经殊难得
一书一图,破译“道/德”密码
帛书《老子》“德经”原文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对老子的记载
砚池堂修复的“足本”《金人铭》
后记:在这里读懂老子,在老子里读懂中国
破玄解码,从风月无边讲起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让我讲点故事。
话说当年乾隆下江南,某次的一个行程安排是夜游杭州西湖,在湖心亭赏月。那个凉风有信的晚上,见此湖光月色、美景宜人,乾隆皇帝一时兴起,吩咐侍从准备笔砚,随即在湖心亭上写下了“ 虫二” 两个大字。然后笑眯眯地默不出声。这下可把众多官员、随从难倒了。一个个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老爷子这是啥意思呀,嫌没招待好?明明都吃好喝好了,还有江南的美人陪好了,这良辰美景的咋就奈何天了呢?难道是嫌这地方太清幽,让我们这些个奴才给他弄两只大虫(老虎)来,给他找点刺激、寻个开心?你看就这脑子,还敢解皇上的题词呢?难怪只配做奴才。还好这中间有个官员是翰林出身,读过点诗文。于是,他赶紧出来给遭遇冷场的乾隆圆场:难得皇上有如此雅兴,此地风景甚美,风月无边呀。一众官员、随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皇上是在和他们玩字谜游戏,繁体 “风月”二字把外框去掉,这不是就是“虫二”吗?
这就是今日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右侧,那块高一米、 宽五十厘米的“虫二”石碑的来历。但上面的字已不是乾隆皇帝当年的御笔。而是后人从乾隆的墨宝中, “曲院风荷” 与“平湖秋月”里选出“风”、“月”二字来,挖拓而成。
不过,据有人考证,有文献记载的“虫二”的典故,比乾隆爷下江南的传说要早得多。最早的是跟李白有关。据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二、虫。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还有一则就是和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有关。据褚人获的《坚瓠集》引《葵轩琐记》云:唐伯虎题妓湘英家匾云:“风月无边”。见者皆赞美。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唐伯虎够蔫儿坏的,拿人家的营生打趣。这不是风月无边了,而是春色无边,比《红楼》里的“两个妖精打架”还隐晦。真拿别人都当“竹苞”(个个草包)啊。
古人这种故弄玄虚、玩文字游戏的故事太多了。故事当然不是白讲的,各位看官请注意领会,这和我们今天进入的主题有紧密的关系哦。我下面再讲一副奇联巧对。在杭州西湖栖霞岭北麓,有西湖十景之一的黄龙洞。这是杭州为数不多的道教名胜之一。在保留着原先道观景象的山门入口处,两侧门柱上挂着一副蓝底金字楹联,联文仅八个字:“黄泽不竭,老子其犹”。这个对联到底说的是啥意思呀?貌似和老子很有关系喔?我先给点提示,要解这副奇联,得知道“老子其犹龙”的典故。下联隐去了一个“龙”字,上联也隐了一个字。得把这个字找出来,你才能解。我先按下不表,各位看官且慢慢品,慢慢解。我拿这副奇联出来讲的目的,就是要说明道家以及道教传统里,越到后世,在形诸文字方面要紧之处往往隐语连缀,窥其堂奥者往往如获至宝,不能识破者则如读天书,玄之又玄。
说到这里,终于进入正题了。其实,早在晚清,著名思想家、学者严复就在《译<天演论>自序》中感叹:“读古书难!”他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时久远,简牍沿讹”,文字错漏严重;二是“声音代变,则通暇难明”,音义变化较大;三是“风俗殊尚,则事亦参差”,社会风貌人事习俗落差很大。重要经典尽管历代“训疏”者勤,仍不免“于古人昭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我的湖南老乡、晚清思想家魏源曾说过,老学史上无一人得老子之真。“后世之述《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魏源《老子本义》)
笔者认为,《老子》一书,在后来为什么变得越来越不好懂,第一,与道家的隐语传统(其实也是中国文人文字游戏的传统)和严复所讲的“三难”,这四点原因有莫大干系。第二,与魏源所言的后世这些解老学者解老的方法(特别是“以庄解老”的误判、魏晋玄学的误导)有莫大干系。到了今日,这种流风弊俗,依然不绝。更可怕的是今日妄解古书的风气大盛,不好好研习原典、一知半解拾人牙慧的学者太多。能如严复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者太少。更不要说去用心揣摩,《老子》一书中 “大象无形”、“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恢弘气象。我见过不少《老子》的今译读本,无知无畏、信口开河,令人齿冷者,多矣。
我这样讲其实是有切身体会的。今年十一国庆当天,我看完世纪大阅兵直播,下午拟去爬深圳的莲花山。结果走到深圳中心区,却进了莲花山对面的中心书城。无意发现在书城一角有一个书架满满的都是与《老子》有关的导读、解读、译注之类的书。我拣有兴趣的逐一翻看,居然发现没有一本没有解错的,有的甚至错得离谱。我那天在中心书城这个书架前泡到了天黑,在心底暗暗地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写本跟所有已出的有关《老子》的书都不一样的解老的书吧,你可以做到的。我给自己定了6个字的标准:准确,生动,有趣。绝不沾“二虚”的毛病:避实就虚,玩弄玄虚。
那天,我在通行本的《老子》一书里选出了十大最有名的玄句。各位看官也可以拿去测测你手边的解老的书,看它给出的解释令你无惑、信服吗?
《老子》十大“玄句”思考题。
一、将“大音希声”解释成“最大的声音就好像是没有声音”,对吗?如果不是,那应该怎么解?
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里的“不德”,真的是“不以为自己有德”吗?
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子中的“一、二、三”,怎么解?
四、“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的意思真的是要回到远古时代,“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吗?
五、“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老子真反对“仁义”,痛恨“仁义”乎?与倡导“仁义”的儒家势不两立?
六、“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毂” 。这里的“毂”做“不善”解,对吗?
七、“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老子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它的出处在哪?
八、“谷神不死,是谓玄牝”。这个“谷”是做“山谷”、“河谷”解,形容“虚空”吗?
九、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还是“上士闻道,堇而行之”,哪一个版本用词更精准?如果“堇”优,理由是什么?
十、是“视之不见曰夷”,还是“视之不见曰微”?如果是“微”,那做何解释呢?
以上十题,答是者均为零分。请问各位看官,能识破几题,解出几题?
这就又回到主题上来了:破玄解码,这千年的玄之又玄,怎么来破?这老子的语言密码,怎么来解?
我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方法论。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我前面已经讲了四点要诀:从道家的隐语传统和严复的“三难”入手;第二条是配备最新的探秘装备--近年来最新出土的考古文物资料(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老子》等);第三条是也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用心去解。怎么叫用心去解?还是讲个小故事来说明。有个作家在写作,他的小孩很皮,老是过来烦他。他于是想了个办法,将手边的一张地图扯成碎片,让小孩去拼,拼好了有奖。他以为地图那么复杂,大人要迅速拼好都很难,小孩至少要拼上个半天吧。结果不一会儿,小孩就拼好过来了。这个父亲就很惊讶,问你是怎么办到的?小孩说,我发现这个地图的背面是一张人脸。我把脸拼好了,地图也就拼对了。迷宫般的老子经文在历史长河中何尝不似一张撕碎的地图,用心去解就是透过地图看到地图背后的那张笑嘻嘻的人脸。
为此,我曾特意仿清人张竹坡评点古典名著《金瓶梅》,所写奇文《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作了一篇短文《读“万经之王”<老子>法》:
劈空捻出“德”、“道”二字来,看其如何发放开去,如何收拢起来。上篇论德,烛照人情;下篇名道,通达天道。“大文皆天地人,至乐同少长老”,信哉!(一)
《老子》是两半截书。上半截热,下半截冷。上半热中有冷,下半冷中有热。(二)
《老子》是大手笔,却是极细的心思做出来者。(三)
起以“上德不德”,终以“天地将自正”。《老子》是部出世的书,然谓之入世的书亦无不可。(四)
读《老子》,须专在一心。不可心粗气浮。心粗则气浮,气愈浮则心愈粗。怎看得出好文,识得到妙处。(五)
看《老子》,把它当道德文字看,便被它瞒过;必把它当大块文章看,方不被它瞒过也。(六)
看《老子》,将它当他的文章看,犹被它瞒过;必把它当自己的文章读,方不被它瞒过也。(七)
将它当自己的文章读,是矣。然又不如将它当自己才去经营的文章,我先将心之曲折算起,夫而后谓之不能瞒我,方是不能瞒我也。(八)
因此,我将这本书命名为:《破玄:老子心解》(注:全书定稿后,为了通俗易懂起见,采纳友人的建议,更名为《老子的密码》)。
我的好友、凤凰卫视台北主持人陈淑琬,听说我最近在写一本有关《老子》的书,很是惊奇。一是感慨一个 “名记”居然可以静下心来,为国学的传承做点事。二是为我担心,《老子》那么玄奥,现代人在阅读心理上会不会比较抗拒?于是,她给我支招,从读者的角度,让我先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读《老子》(Why)?这个讲《老子》的人是谁(Wh·)?他讲得怎么样(H·w)?她说,你能就这三个“W”说动我,那我就觉得你做这个事,能成。
我说,这不难。但这三问太大,说来话长,我就择要地来回答你吧。现代人为什么要读《老子》(Why)?古人对它有个四个字的评价:“万经之王”。《老子》里有东方的大智慧,可以修身,可以治家,可以治企,可以治国。我在书中编了一句俏皮话:不读《老子》,你可能就只能当孙子。这个讲《老子》的人是谁(Wh·)?既然逼我当众吆喝,那我就表扬和自我表扬一下。从湘西一个两千余年历史的古城走出来的年轻人。先后供职于香港凤凰卫视凤凰周刊,香港大公报等媒体。在深圳、北京工作多年,在媒体圈内被喻为“文章妙手”。自幼随父研习国学,读经数十载,嗜学不怠,人称“国学才子”。他讲得怎么样(H·w)?台湾作家陈念萱称许其功力,开坛不让钱文忠;其文字风格,为她所见过的“最时尚、最好懂”的解经笔法。“老子不玄,王扉很炫。”
最后我要说的是,各位看官,是将在市面上流传的那些似通非通的《老子》读本的解释,从你的脑海里清理出去的时候了。请与我一起,用心来破解这些所谓的老子玄句,来好好地开始一段“解老”之旅。你会发现老子真的一点都不玄,读懂了《老子》的你真的很炫。
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告诉我们:长久以来历代学者对《老子》的认识是错误百出的。《老子》一书不是《道德经》,而是《德道经》。拿《道德经》讲老子,就好比拿一张拼错的地图给人指路,结果就是把人给绕糊涂了。
现在的人,兜兜转转、大造名相之后,才明白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重要性,甚至致命性。比如,晓得了听山歌要听原生态的;买蔬果还是有机的好;做菜呢,能清蒸就别油炸;健身,能在自然环境中就别在室内……王扉的《破玄:老子的密码》,正是从原生态、有机的、清蒸的老子《德道经》入手,不摆pose,不避实就虚,不故弄玄虚,故能带读者走进“入德之门”,体悟大道真义。
“让玄秘的《老子》不再费解。十五分钟,让你爱上《老子》……”《破玄:老子的密码》和市面上汗牛充栋的解老书籍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迷信旧注与权威,在占有大量最新的考古材料的基础上,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为底本,对《老子》一书中存在的大量争论不清、玄之又玄的谜团,进行了全新的有信服力的破解和阐释。作者以古考古,以古论今,全面考察和认识《老子<德道经>》思想价值,阐发了大量耀眼的真知灼见。同时,作者在传道解惑中特别注重贴近大众,视野开阔,笔法灵活多变,使讲解清晰好懂。作者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灵动时尚的解经笔法,使得该著作既是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有较强的可读性,可以作为专家学者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中国上古思想的通俗读物。让阅读《老子》成为一趟中国上古思想探秘、解码的趣味旅程。